工業

工業

工業(industry)主要是指原料採集與產品加工製造的產業或工程。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

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輕工業重工業兩大類。2014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達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生產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業
  • 外文名:industry
  • 時間:18世紀
  • 形成條件:豐富的煤鐵資源等
  • 工業部門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
  • 發展階段: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
  • 日本語:工業 こうぎょう
歷史,地位,分類,主要部門,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高新工業,代表工業區,工業布局,工業增加值,計算原則,計算方法,具體計算方法,遺產保護,煤炭市場,圖表概括,工業生產,集聚和分散,新工業區,義大利工業區,

歷史

18世紀英國出現工業革命,使原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逐步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業才最終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
工業工業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開始現代工業的發展階段。
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以生產過程自動化為主要特徵,採用電子控制的自動化機器和生產線進行生產,改變了機器體系。
1970年代後期開始,進入80年代後,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包括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新能源、新材料和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和新興工業蓬勃興起。這些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工業生產的基本面貌。

地位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它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工業生產主要是對自然資源以及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裝配的過程。這是一個工資相對較高,但工作也比較艱苦的行業。對從事此行業的人要求有一定的體能和技能。

分類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領域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重量重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於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
現代工業現代工業
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於後一種標準,《中國統計年鑑》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煉鋼爐前&amp煉鋼爐前&amp
重工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採,包括石油開採、煤炭開採、金屬礦開採、非金屬礦開採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工業。
輕工業: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
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菸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藥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修理業已經被歸為第三產業中的服務行業,其特點是產品是一種以非物質類型的虛擬產品,比如:技術服務。

主要部門

工業一直被稱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中國的工業主要以有基礎工業部門為主。包括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等。

能源工業

主要包括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和電力三個部門。由於這三者的開發與生產條件、生產工藝和運輸條件均不同,故生產布局各具特點。煤炭資源的數量、質量、品種和開發條件、分布狀況,決定其開發規模和增長效益,制約著煤炭工業發展的可能性和在地區及全國的地位。一個煤田是否能開發或優先布局,除資派條件外,經濟地理位置也有重要影響。地理位置優越,如煤田靠近能源消費中心,擁有大規模建設的交通運輸條件,靠近能源產銷最佳區位和易於獲得必要的技術經濟支援,常得到優先開發。石油工業主要包括採油、採氣和油氣煉製。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與布局取決於油氣資源蘊藏量與賦存條件,油田的地理位置,對油氣田的開發先後有重要影響。若油氣田交通位置好,又靠近經濟發達地區,其開發價值更大。相反,開發那些邊遠地區、交通不便的油氣田,困難很大。煉油工業布局既受資源條件影響,又受市場吸引。因石油產品品種複雜,對運輸條件要求較高,運成品油不如運原油經濟。隨著煉油工業日益發展成為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煉油工業多趨向於在消費區設廠。電力工業主要包括火電、水電和核電。火電廠布局首先要考慮燃料來源和負荷位置,水源也是很重要的條件。水電站布局受水力資源制約,其建設與河流綜合開發利用密切相關。核電站使用的核燃料數量很少,其布局不受資源條件限制,但受水源條件影響較大。宜布局在靠近充足水源、又遠離稠密居民點的消費地。
中國是世界最大產煤國。煤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全國70%的工業燃料和動力、80%的民用商品能源、60%的化工原料是由煤炭提供的。原煤產量達1087.4Mt,其中統配煤礦占44.2%,地方國營煤礦占18.7%,鄉鎮和個體煤礦占36.7%。年產10Mt以上的大型礦區有山西大同、西山、陽泉、晉城,河北開灤、峰峰 ,河南平頂山、義馬,黑龍江鶴崗、雞西、雙鴨山,安徽淮北,江蘇徐州,遼寧阜新、鐵法,山東兗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它是燃料工業之一。從勘探、開採到加工石油一系列過程是由石油部門所完成。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各種燃料油,包括天然石油和油頁岩的勘探、開採、煉製、儲運等生產單位。中國的石油工業分布與石油資源的分布基本上一致。中國的石油工業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居多。如黑龍江大慶,山東勝利,新疆克拉瑪依,塔中塔北地區等。
電力工業是將煤炭、石油、天然氣、核燃料、水能、海洋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經發電設施轉換成電能,再通過輸電、變電與配電系統供給用戶作為能源的工業部門。是專門從事生產、輸送和分配電能的工業部門。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環節。電能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既不能中斷,又不能儲存,需要統一調度和分配。電力工業為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基本動力,隨後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建設了一批大、中型水電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部門。電力工業主要包括5個生產環節。①發電,包括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和其他能源發電;例如中國火電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北方產煤區,以利用煤炭為主。水電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方水能豐富的河源區。核電分布還不是很典型。②輸電,包括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例如,中國最大的輸電工程有西電東送工程等。③變電;④配電;⑤用電,包括用電設備的安裝、使用和用電負荷的控制,以及將這5個環節所存在的設備連線起來的電力系統,此外,還包括規劃、勘測設計和施工等電力基本建設,電力科學技術研究和電力機械設備製造。

鋼鐵工業

鋼鐵工業亦稱黑色冶金工業。鋼鐵工業是重要的基礎工業部門,是發展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冶金工業的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標誌。
鋼鐵工業是龐大的重工業部門。它的原料、燃料及輔助材料資源狀況,影響著鋼鐵工業規模、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布局方向。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鐵礦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的包頭、白雲鄂博地區。白雲鄂博,原名白雲保格德,蒙古語意是富饒的聖山。白雲鄂博是一座巨大的多金屬共生礦床。鐵礦石、稀土和稀有金屬的儲量都極為豐富。鐵礦含鐵33%,同時伴生有稀土13%、釩0.2%、瑩石16.5%。其稀土礦的總儲量比世界上其它各國的總和還要多。
川西─攀枝花地區。攀西成礦帶已探明有工業儲量的礦產47種,產地207個,其中釩鈦磁鐵礦達98.86億噸,占全國鐵礦儲量的20%, 釩、鈦儲量也非常豐富。雅礱江、金沙江流經攀枝花,因此攀西成為水能資源和礦產資源結合在一起的一塊寶地。
新疆地區鐵礦以儲量豐富分布廣、類型齊全富礦多為特點。現已探明一批大、中型礦產地。如哈密地區新發現的大型富鐵礦群─磁海鐵礦,含鐵品位為40-65%。在它的附近有六個中型礦。又如式檯布台富鐵礦、 莫托沙拉錳鐵富礦床,大多含鐵達56%。
雲南省內鐵礦資源較豐富,全省儲量達12.8億噸,富礦占1/4強, 現有產地71處,已建礦山13處。如大紅山鐵礦是伴有金、銥、鈷等多種金屬的大型富礦。
其他礦區如貴州水城觀音山、赫章鐵礦山、獨山平黃山和遵義地區、寧夏的石嘴山、廣西的靈川和環江、雅脈等地也都有相當的鐵礦資源。
焦炭是鋼鐵工業的燃料。 煉焦煤資源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部烏達和海渤灣地帶、中部準格爾大煤田,所生產的焦煤主要供應包頭鋼鐵廠;貴州的六盤水煤礦,是全國重點焦炭基地之一,所生產焦炭主要供應攀枝花鋼鐵廠外,還供應西南和兩廣地區鋼鐵企業;寧夏石炭井所生產的焦炭主要供應包鋼和首鋼等;另外在新疆、雲南也有相當數量的焦煤生產。民族地區焦炭煤很豐富。在數量上完全可以滿足本地區鋼鐵工業的需要。在分布上也體現出相對地集中,北方內蒙古、寧夏、新疆的焦炭確保包鋼;南方六盤水的焦炭供應攀鋼、柳鋼等。
鋼鐵工業輔助原料資源。鋼鐵工業除需要大量鐵礦石、 焦炭為主要原料外,尚需錳礦、石灰石、白雲石、瑩石、矽石及耐火材料等輔助材料。
錳礦稱為黑色金屬資源,它是鐵合金原料,它能增加鋼鐵的硬度、延展性、韌性和抗磨能力,同時還是高爐的脫氧脫硫劑。中國錳礦儲量達4億噸左右,居世界第四位。 廣西錳礦總儲量占全國1/3強,遍布全區34個縣市,其中以桂平、欽縣最為集中, 年產量占全國50%左右。貴州錳礦也有相當儲量,集中於遵義市郊。
熔劑石灰石、白雲石以及瑩石、矽石等,儲量大,分布廣。相對集中於中南地區,其中矽石則以西北地區為最多。

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素有“工業的心臟”之稱。它是其他經濟部門的生產手段,也可說是一切經濟部門發展的基礎。它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在舊中國,機械工業大部分是一些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產能力低的機器裝配、修理與零件製造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甚小,而且絕大部分又集中沿海地帶的大城市和內地的太原、重慶、武漢等少數幾個城市。民族地區則僅有一些簡陋的修理業。
建國後,隨著國家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機械工業也得到較快地發展。從製造一般機電產品到製造大型複雜地精密設備,甚至已達到生產電子產品,並在各省區已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日趨合理、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現代化機械工業系統。並出現了一批如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儀器儀表及計量器具製造等門類的機械工業基地,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銀川、烏魯木齊、昆明、貴陽、南寧、柳州、梧州等市。
但仍不能滿足其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主要問題是:雖然發展較快,但基礎差,生產水平較低,設備陳舊消耗高,經濟效益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應變能力差,管理落後,產品單一,缺乏競爭力等等。所以,這幾年來各省區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指引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狠抓機械工業的高速和改革、技術改造、產品更新,使機械工業得到更加協調、健康地發展。
機械工業按其服務對象,可分為工業設備、農業機械、交通運輸等機械製造業。
1.工業設備製造業。工業設備製造業,是指生產裝備工業本身的各種機器設備的企業。主要包括重型機械、通用機械、工具機工具、儀器儀表、電器製造和輕紡工業設備.中國工業設備製造業很少有全國意義的大型企業,但各省區都普遍地建立了一批中小型企業,不斷增加新品種,對地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如廣西在解放前,機械工業十分落後,當時最大的柳州中國農機公司(柳州機械廠的前身)僅有28台破舊工具機和220名職工,只能生產手搖榨油機、畜力榨蔗機等簡易產品。解放後,廣西機械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全區已逐步形成了農機工業、電器工業、工具機工具工業、石油化工通用機械工業、儀器儀表工業、重型礦山機械工業、汽車工業、包裝機械工業、通用基礎件工業和軸承工業等門類較齊全的10多個製造行業。主要產品達2000多種,其中有有80多種曾獲國家、機械工業部、自治區優質產品獎稱號。並有工具機、鍛壓設備、家用電器、手扶拖拉機、微型汽車等30多種產品,遠銷香港、東南亞及法、美、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外,內蒙古、雲南、寧夏等省區工業設備製造發展也很快。擁有柳州、南寧、桂林、梧州、呼和浩特、包頭、集寧、烏蘭浩特、海拉爾、昆明、銀川、吳忠等工業設備製造基地。
2.農業機械製造業。農業機械工業是建設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包括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所需要的各種機械生產。民族地區地域遼闊,長期以來又是農業生產占重要地位,對各種農業機械有著廣泛的市場和需求。在眾多的農業機械中,拖拉機是最基本的農業機械。柳州是全國八大拖拉機生產基地之一,烏魯木齊、喀什、西寧、銀川、昆明、貴陽等地有各種類型的農機企業,內蒙古海拉爾為牧業機械主要產地,其它農具與配件生產則遍布各省、自治區。
3.運輸機械製造業。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運輸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對促進民族地區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輸機械製造包括鐵路機車車輛、汽車、船舶和飛機製造等。 由於民族地區工業基礎薄弱,運輸機械製造發展較緩慢。主要生產汽車和機車等。例如,廣西的汽車業是一個新興而富有潛力的行業。柳州汽車廠繼生產2.5噸和5噸載重汽車後,又積極生產節能的微型客、貨車,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在地區分布上也不夠平衡,主要分布在廣西、內蒙古、雲南、貴州、青海和新疆等省區。

高新工業

高新技術園區規劃,指的是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準,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從本世紀五十年代起步以來,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創新型的高科技企業和企業家,孕育新的技術革命和新興產業,推進新經濟的發展進程發揮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經濟成長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最佳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普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發展的領域包括:
1.電子與信息技術
2.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
3.新材料及套用技術
4.先進制造技術
5.航空航天技術
6.海洋工程技術
7.核套用技術
8.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9.環境保護新技術
10.現代農業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套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2010年,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日臻成熟,創業和產業發展環境良好,創新體系和整體功能齊備,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強勁,擁有獨特的創業文化氛圍,基本完成創新建設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實施高新區、產業帶和密集區的發展戰略,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工業園區將脫穎而出,10餘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將蓬勃發展,4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將初顯輪廓,基本實現高新區點、線、面的縱深戰略發展,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最佳化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濟總量將占到我國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的20%以上,為解決就業趨勢、保持社會穩定、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代表工業區

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形成條件
豐富的煤鐵資源等
工業部門
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
特點
大型企業為核心,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存在問題
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等問題。
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
2、發展第三產業和最佳化環境
工業現代化
工業現代化就是用電子計算機等最新的技術裝備來武裝工業的各個部門,用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來管理工業,使工業生產實現高度的自動化,使工業勞動生產率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工業布局

工業布局是關於政府等有關決策者如何規劃當地的工業,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是環境。比如,水源、水廠布局在河流的上游,污染工業布局在下游空氣污染工業一般布局在城市下風處。
區位選擇
1.工廠選址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工業的生產,首先應考慮工廠的選址。工廠建在什麼地方最合理,需要政府或廠商做出合理的決策,假設我們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決策者,以社會現實為例,分析工廠的區位選擇。我們知道,決定工廠的區位,應該全方位考慮問題,又以其主要因素為主,例如上述例子中,鞍鋼的主要因素是既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又接近消費市場,而寶鋼的主要因素是既接近消費市場,又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動力、勞動力等因素;從經濟利益看,廠址應當選擇花費生產成本最低、獲得利潤最高的地方。如果我們能把工廠建在原料和動力充足、勞動力質優價廉、市場前景廣闊的地方,那當然是最理想的。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理想的場所很少有,這就要求決策者,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把工廠建在具有明顯優勢的地方。
2.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由上面的分析中可看出,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有很多。主集成工業要有:原料、動力(燃料或電力)、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等。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那么,這類工業的區位選擇則以其主導因素為指向,形成不同的指向型工業。主要有以下五類。
3.區位因素不同形成的工業分類
(1)原料指向型工業:這類工業主要指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加工後體積與重量大大減少而價格又低廉的工業。使用這類原料的工業企業多把工廠選擇在原料的產地。節省運費,減少損失。這類工業即原料指向型工業。例如,甜菜製糖廠(制1噸糖一般需要8噸甜菜作原料)、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水產品、水果等容易腐爛、不能久貯,如要制罐頭,更需就地及時加工)等。
(2)市場指向型工業:這類工業主要指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或加工後成品體積增大又不便運輸的工業,此類工業企業,多以靠近其銷售地建廠。節省了運費,降低了成本。例如飲料廠,其成品體積比原料大,運輸中又易損耗,空瓶裝上液體物質後,重量又增加很多。故就地銷售較好。類似的工業還有家具廠(成品)、印刷廠、食品廠等。
(3)動力指向型工業:這類工業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企業為降低成本,把工廠建在能源供應量大的地方。例如,有色金屬冶煉廠。一個年產10萬噸精鋁的煉鋁廠,就需要有20萬~40萬千瓦的發電廠相配合,所以這類工廠多建立在電力生產成本低的大小電站附近。
(4)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這類工業主要指需要勞動力的數量多,但技術要求不高,工人很快可以掌握生產要求,這類產業的勞動者工資低,對生產成本增加不多,而對利潤的比例提高有很大作用。這類工業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例如,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等工業。
(5)技術指向型工業:這類工業主要指對生產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嚴格訓練,具有一定水平,並適合操作機器的工人才能上崗生產的企業。這類企業要求工人素質較嚴,其內部生產分工很細,專業化很強,技術要求很高。這類工業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例如電子製造工業、衛星、飛機、精密污染嚴重工業的區位選擇儀表等工業及其研發基地。
4.污染嚴重工業的區位選擇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環境質量已成為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一些污染嚴重的工業,區位選擇應非常慎重。而對環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術產業及食品等企業,則應以優質環境為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如圖為嚴重污染工業的區位選擇。

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的定義及計算工業增加值的意義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餘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工業企業建立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並促進工業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的協調。
工業工業

計算原則

從工業增加值的概念出發,計算工業增加值應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本期生產的原則
工業增加值的核算必須是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成果。只有進入了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過程,通過工業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和勞務才能進行工業增加的核算,非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即使在報告期內出售,也不能作為本期的工業生產成果;反之,只要是報告期內生產的產品,不論是否出售,均應計入報告期生產成果。
(2)最終成果的原則
工業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從產品形態上看,體現於本期生產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產自用的產品和勞務上,不包括用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從價值形態上看,產品生產的過程也是價值轉移的過程,生產過程中所耗用的產品(中間投入)價值隨同生產過程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之中。為了避免產品價值的重複計算,必須在工業總產值的基礎上扣除中間投入的轉移價值。因此,要保持工業總產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指標口徑範圍的一致性,避免工業增加值計算結果出現偏差。
(3)市場價格的原則
我國計算工業增加值所使用的計算價格是生產者的價格,即按生產者價格估算出的產出額減去按購買者價格估算的中間消耗額。
生產者價格對工業品來說,就是出廠價格,其中包括產品銷售或使用時所支付的產品稅或應得到的補貼,但不包括發票單列的增值稅和單獨開發票的運輸費用和商業費用。
購買者價格是購買者在購買單位貨物或服務所支付的價值,其中包括指定時間和地點提取貨物所發生的運輸和商業費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稅。
生產者價格和購買者價格都是市場上買賣雙方認定的成交價格即市場價格。為了保持工業增加值計算口徑的一致性,工業總產值和工業中間投入一律按市場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工業中間投入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在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中,工業總產出是直接用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代替的。這一指標的計算價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一律與新稅制的規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但是,增值稅是企業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的一部分,屬於增加值範疇,為了確保工業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將本期應交增值稅計入工業增加值中。由此按生產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公式應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現價、新規定)-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①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
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②工業中間投入
1〕工業中間投入的定義
工業中間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工業生產活動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服務費用包括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工業、農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的服務費用和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保險、金融、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務費用。
2〕工業中間投入的確定須遵循的原則:
一是必須是從外部購入的,並已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以及自製品的價值
二是必須是本期投入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價值
三是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必須與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相一致,即計入工業中間投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必須是已經計入了工業總產值中的價值。
3〕工業中間投入的分類
工業中間投入按企業支付的對象可分為中間物質投入和中間勞務投入兩部分。
a.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外購的各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和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用,包括外購的並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向外單位支付的運輸費、郵電費、加工費、修理費、倉儲費等。
b.中間勞務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各種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構成非物質生產部門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廣告費、保險費、職工教育費、差旅費等。
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具體內容,分為直接材料廠、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類。
a.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用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資料可直接取自會計產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業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設定成本核算科目,則可從會計“生產成本”科目的供方發生額中,將屬於直接材料消耗的項目匯總取得。
b.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可從會計“製造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製造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出中間投入價值。
c.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物料消耗、遞延費用攤銷、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可從會計“管理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管理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效益工資(指工效掛勾企業按規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資)、職工福利費、勞動保險費、財產保險費、待業保險費、折舊費、稅金(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礦產資源補償費以及上交給國家和地方的各種規定費用的辦法倒算取得。
d.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運輸費、包裝費、辦公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可從會計“產品銷售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產品銷售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淨支出(減利收入)。可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計算。

具體計算方法

a.正算法:即將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中屬於中間消耗的部分分別相加(中間物質消耗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
b.倒算法:即分別用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合計減去該三項費用中屬於增加值的項目,如工資、福利費等,倒算出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用倒算法計算比較簡便易行。
③本期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當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進項稅額-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
1)銷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收取的增值稅額。
2)出口退稅:反映企業適用零稅率的貨物,向海關辦理報關出口手續後,憑出口報關單等有關憑證,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收到退回的稅款。
3)進項稅額轉出數:反映企業購進貨物、在制品產成品等發生非正常損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按規定必須轉出的進項稅額。
4)進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購入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而支付的、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額。
5)減免稅額:反映企業在報告期按國家規定直接減免的增值稅。
6)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反映企業報告期內按國家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額抵減內銷產品的應納稅額。
7)年初(末)未抵扣數:是指當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時,才會出現未抵扣數,年初(末)未抵扣數必須小於等於零。
上述增值稅計算公式中的項目均可以從會計的“應上交應彌補款項表”中的有關項目取得。
小規模納稅企業,不分列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其本期應交增值稅直接以銷售額乘以徵收稅率(6%)計算。
有出口退稅的企業,如果出口退稅出現跨年度的情況在計算出口退稅時,應加以調整,按當年應得出口退稅計算,調整後應交增值稅的計算公式為:
當年應交增值稅=當年銷項稅額×(現價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當年進項稅額×(原材料消費總值/原材料購進總值-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 當企業的應交增值稅出現負數時,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作為“0”處理。

遺產保護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此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城市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而工業遺產就是工業文明的歷史體現,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的空白。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如荊江分洪閘,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興建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主體工程。1954年長江發生大水,通過3次開閘分洪,大大減輕了洞庭湖的負擔,緩解了洪水對荊江大壩的威脅,為確保江漢平原和武漢鎮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也從中體會到科技的先進力量。又如建於1959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彈衛星發射場遺址,作為中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飛彈和衛星試驗基地,在過去的40多年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試驗體系,成功地完成了多種型號飛彈、遠程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以及載人航天飛船的試驗。這兩處工業遺產因具有開創意義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價值,也因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工業遺產保護對於傳統工業城市來說更為重要。“城鎮中有著古老的東西,但每年每月都在不斷地產生著新的建築與設施。今此的新事物,若干年後又成為陳跡,並隨著時間的洗鍊,有些遺存又成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標誌。城市永遠處在不斷地新舊交替之中,外觀上也是古今並存的,是由基本上屬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風貌而構成的,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徵”。2002年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在進行多次實地考察和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南通是基於中國人自己的理念,比較自覺地、有一定創造性地通過較為全面的規劃、建設、經營的第一個有代表性的城市,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國近代城市建設和民族工業發展的傑出代表,大量珍貴的工業歷史建築遺存和工業文物表明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客觀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越來越成為體現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寶貴財富,而“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提出和確立使南通的城市性格更加鮮明,城市品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煤炭市場

儘管有政策的力挺,價格的回暖,但仍然難撼煤市的蕭條,中國產煤大省山西的工業利潤持續下跌。
4日,記者從山西省統計局獲得最新數據顯示,1至10月,山西省工業利潤增速為43.1%,居中國末位,且連續10個月居中國末兩位。
煤炭是山西工業最強勁的動力引擎。煤市寒風陣陣,煤炭企業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山西省已出台“煤炭20條”以提振煤炭經濟。
隨著冬季用煤高峰期的來臨,10月份以來,中國煤炭市場價格進入上升通道,出現5至30元人民幣的小幅上漲。
業內一致認為,煤炭價格小幅上漲,說明市場有向好轉暖趨勢。但對煤炭大省山西來說,這並不能說明煤炭市場的暖冬已經來臨。
山西一家大型煤炭企業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辦公經費一降再降,除一線礦工工資外,管理層工資下降至少過半。政府為煤企減負的行動,以及煤炭價格的微漲,遠不足以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1至10月,山西省煤炭行業的虧損面達47.5%;煤炭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49.8億元,占山西全省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比重為41.9%。煤炭工業實現利潤259.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5%。
如今因煤炭產業的“轉冷”,嚴重影響了因煤而興的山西全省工業經濟的增長。1至10月,山西省工業實現利潤351.6億元,同比下降43.1%;實現利稅1089.9億元,同比下降22.5%。
山西省統計局統計專家童超認為,煤炭等原材料價格下降直接影響山西全省工業毛利,但可以通過控制期間費用抵消毛利下降進而提升利潤。短期內山西省工業效益運行仍存在較大困難,企業要做好過長期苦日子的思想準備。

圖表概括

世界工業的三次技術革命
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
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
第三次工業技術革命
年代
18世紀60~7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50年代
主要
標誌
蒸汽機的發明和套用
電器化(內燃機、電力的使用)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套用
工業
生產的
影響
採煤、冶金、棉紡織、機械製造等工業
電力、化學、石油開採、和加工、汽車製造、輪船製造、飛機製造等工業
電子計算機、核技術、高分子合成、基因工程、納米技術、航空航天等工業
工業布局方式
煤鐵複合體型
煤鐵複合體型、臨海型
臨空型
工業布局變化
分散趨向集中
布局更加集中
集中趨向分散
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
燃料(動力)、原料
原料、燃料(動力)、交通運輸
知識和技術、優美的環境、現代化的高速交通條件
主要工業中心和
工業區
英國的伯明罕(鋼鐵)和曼切斯特(棉紡織)等
美國的五大湖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前蘇聯的歐洲地區、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
美國的“矽谷”,日本的“矽島”,蘇格蘭(英國),慕尼黑(德國),班加羅爾(印度)中關村(中國)

工業生產

概念
採用物質資源製造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或對農產品及半成品進行加工的生產部門
習慣上,把為國民經濟部門提供燃料、動力、原材料和技術裝備的工業部門,稱為基礎工業。如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電力工業、鋼鐵工業、石化工業等。
分類
按生產對象
採掘工業:礦石開採、石油開採、太陽能利用;加工工業和製造業:食品加工業、機械製造業、紡織工業等。
按產品性質
重工業:生產生產資料各工業部門的總稱,如採礦、機械、電力、建材、電子工業等;輕工業:生產消費資料各工業部門的總稱,如紡織、食品、家電等。
重工業中也有部分是供生活消費需要的,輕工業中也部分是供生產方面需要的
布局
工業生產布局要綜合考慮原料、燃料、交通、市場等各種因素,也要考慮社會環境需要和綜合國力等因素。

集聚和分散

工業集聚
工業分散
原因
①傳統工業生產:由於投入和產出的聯繫,運輸量大的協作工廠集聚,如鋼鐵工業;
②新興產業:利用集聚的規模優勢,擴大自身的影響,呈現集聚,如高技術工業區。
原因
①老工業區處於飽和狀態,用地、用水緊張,環境狀況差,以及許多社會問題,使工業分散;
②產品輕、薄、短、小,工業原料和產品運輸量較小,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條件,甚至形成跨國企業來進行生產,使工業分散
實現效果
利用公共設施、工業生產聯繫,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實現效果
① 克服過度工業集聚產生的弊端;
② 減少市場上的交易費用;
③ 尋找最優區位
從經濟技術效益考慮要集中,從環境保護考慮要分散,已開發國家建立新興工業,多向新區擴展:開發中國家建立基礎工業,多以集中為主。
追求生產的全球化,規模中小型化是世界工業發展的趨向。

新工業區

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傳統工業區衰落的同時,已開發國家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例如,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相對於傳統工業區而言,人們把這些工業地域稱為新工業區。

義大利工業區

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雇員一般在250人以下;以輕工業為主,生產成本低廉,工藝考究;集中了大量的同類和相關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發展模式:以中小企業集中的工業小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