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侗錦的早期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據《貴州經新志》記載:古代侗族“刺繡雜紋如綬,織花細如錦”。《黎平竹枝詞》有“松火夜偕諸女伴,織成侗錦納官輸”之句。《
黎平府志》載有張應昭為諸葛亮在興建三年,平定南中時作有《
諸葛錦》:“承相南征日,能回太谷春,干戈隨地用,眼色逐人新;薴同參文繡,花枝織朵新,蠻鄉椎髻女,亦有巧妙人。”
唐代李延壽《北史·僚傳》有“僚人能為細布,色致鮮淨”的記載。
到了唐宋時期,侗族先民的紡織技術和印染工藝已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在織品和服飾的色彩搭配方面,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審美特點。
明清時期,隨著侗民族的形成及其傳統文化的日趨成熟,侗錦也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明代郭子章《黔記》中稱讚“侗女膚妍工刺錦”。清代時,侗錦已聞名遐邇,康熙年間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詞》中有“峒錦矜誇產古州”之讚譽。乾隆年問張應銘更有詩讚美侗錦云:“薴幅參文秀,花枝織朵雲。蠻鄉椎髻女,亦有巧手人。”可見,侗錦在古代就已經技藝純熟了。
工藝特徵
傳統的侗錦有“素錦”和“彩錦”之分。用黑白棉線織成的稱為“素錦”。用黑白線和彩線交織成花的稱為“彩錦”。根據用途的不同,又可分為日用錦、壽錦、法錦等。其中,日用錦又分為12種類型,有被面、墊毯、衣服料布、頭帕、背帶、蓋布、綁腿等。壽錦專門用於老人去世後墊棺。法錦則專門用於祭祀時作為掛單和祭師披掛的法毯等。
侗錦圖案的線條都呈直線,常見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整體圖案多為幾何圖形,如菱形、四方、三角形等。侗錦圖案是用概括、抽象變形等手法,以裝飾性很強的形式再現。侗錦編織的花紋圖案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從宇宙間的日月星辰、雲霧雷電、山川流水,到自然界中的飛禽走獸、植物花果乃至人間神界。
工藝流程
編織一幅侗錦的任務量非常大,一般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排經、織錦等十多道工序。侗錦上的花紋是由兩種工藝實現的,一是織花,二是挑花。織花時,按順序取出和移動竹條,使提經的數量不同,經線分出開口,再通緯梭織。所排的竹籤使用一個輪迴,即一組圖案形成。圖案的複雜程度不同,使用的竹籤數量也不同。一般是120根到180根。根據所織侗錦的密度不同,經線通常是800絲、880絲、960絲,最多到1040絲。
挑花與織花工藝不同的是,挑花沒有竹籤與綜絲提經,也就是說沒有預先設定程式,圖案全在腦海里,過緯時的提經多少全由心記,用織者手中的銅挑數經(即挑花)、開口,再穿過緯線。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侗錦有著獨特的編織技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侗族婦女以織錦為載體,展示著她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編織技藝,承載和演繹著本民族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少數民族織錦中,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傳承現狀
中國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讓少數民族傳統與生活習俗受到工業文明的衝擊,侗錦這一傳統工藝的傳承同樣也受到影響。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侗錦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已刻不容緩。
傳承人物
粟田梅,女,侗族,1964年8月生,湖南省通道縣牙屯堡鎮楓香村人。2009年6月,粟田梅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08年,在通道縣政府的支持下,粟田梅在牙屯堡鎮創辦了“通道雄關侗錦坊”,開始批量織造侗錦,同時定期舉辦侗錦織造培訓班,把自己的侗錦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投給周邊寨子的村民。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通道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侗錦織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侗錦織造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通道侗族自治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8年10月,通道“錦尚”侗錦文化展在上海東華大學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粟田梅應邀現場演示了侗錦織造技藝。
榮譽表彰
2008年,粟田梅的侗錦作品在通道縣首屆侗錦文化展中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