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中國象牙雕 刻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
新石器時代。早在
舊石器時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裝飾品而隨葬。《史記·微子世家》已記載:“紂始為象簪。”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作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為皇宮做象牙製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中國象牙雕刻經過數幾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各箇中心生產地之間既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著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透,在技術上有交流。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交通便捷,訊息技術的
發展,各地牙雕藝人頻繁交往,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各地區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其他還有天津、福州、樂清等地,另一方面他們之間的風格也逐漸的淡化,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精細工整,玲瓏剔透的
廣州牙雕以廣州為代表,故稱之廣州牙雕,
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華貴的宮廷藝術品格。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於保護大象種群的考慮。在拯救瀕危物種的問題上,國際上又開始摒棄死板的貿易禁令方式,允許庫存象牙的貿易。這樣,象牙原料的供給又出現了一線生機。然而,無論是從人力還是從財力上看,北京象牙雕刻工藝都已經進入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在我國1990年6月1日停止從非洲直接進口象牙、1991年全面禁止了象牙及其製品的國際貿易後,任何商業性的進口象牙一律不獲批。在象牙原料禁止的情況下帶動了象牙收藏的高漲,象牙雕刻更是在禁止絕唱中不斷升值。象牙雕刻與
竹雕、木雕並稱傳統雕刻工藝中的三大門類。象牙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向來被視同白色的金子而備受鑑賞家珍愛。
隨著對象牙貿易的禁令,加上
象牙製品的原材料告急,牙雕工藝品的數量也賣少見少,隨著市場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將越來越難得。故此,一段時間,象牙工藝品的價格已狂升了100%,牙雕藝術品受到藏家們的熱烈追捧。
牙雕種類
一般而言,象牙雕刻藝術分為人物、動物、花卉及風景四個種類。其中牙雕人物題材主要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及歷史名人。從類別上可分
仕女、
羅漢、佛人、
武人及歷史人物等。人物畫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現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姿態、衣飾的形狀等,有出處的還要著重刻畫人物的身份特徵,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牙雕花卉一般以花為主,以鳥、蝶、
蜻蜓、青蛙等作陪襯,雕刻具象有牡丹、月季、
菊花、
玉蘭、
碧桃、松、竹、梅等,托件整體造型上有花籃、花瓶、竹筒、摺扇、假山等,起到了主角與陪襯體很好的搭配作用。牙雕動物題材主要有林中虎嘯、深谷獅吼、雄雞報曉、魚躍荷池等等,其中十二生肖在牙雕藝術中占有一定位置。牙雕中的風景題材一般表現山水、島嶼及日月風雲。嶙峋的山石、斑駁的海岩、滾動變幻的雲朵是牙雕藝人尤為喜歡的揮刀具象。
技法風格
象牙雕刻手法多樣,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運用。
圓雕,一般採用整段象牙為雕料,雕刻成立體的造型。這種表現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及創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採用這種表現手法。清代的圓雕人物,風格稍顯繁瑣,已比較注重衣褶的刻劃,更增加質感。牙雕“持經觀音”,手持經卷,閉目而坐,其形容儀范體現出觀音菩薩的清淨端莊、慈悲的道德風範。坐像雖小,但雕像特別注重衣飾的刻劃、線條明顯增多,刀法流暢但稍欠渾厚,與明代牙雕人物風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體的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後層次關係和半立體效果。浮雕是一種套用範圍較廣的造型形式,有淺浮雕與高浮雕之分。淺浮雕是陽紋雕刻低於高浮雕而又高於薄地陽文雕刻法,屬於平面雕刻,但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大多數的象牙雕刻都有運用此法。高浮雕,是介於圓雕和平面雕之間,屬一種半立體的雕刻形式,具有較強的空間感。如牙雕漁樵圖筆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漁樵、牧童,畫面呈立體形於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後,
竹刻藝術極其繁榮,竹刻技法被較多地運用於牙雕工藝,再加上部分名竹藝人加入牙雕工藝之中,更加豐富了牙雕工藝的技術。如竹刻的毛雕法被運用到牙雕工藝,明代的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籌等,畫上雕刻文字,圖畫多用毛雕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歲寒三友”紋筆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蘭、石,陰紋細刻如毫髮,畫面緊湊而不擁擠。又刻行楷七言詩一首:“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間”,充滿著文人味。而“松蔭策杖圖”筆筒則仿竹雕鏟地法,將花紋以外的颳去,使主紋微微高於平面然後在上面作雕飾,這種刻法被稱為薄地陽文、“減底法”。這屬於陽刻但又結合陰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時,先以此法作出輪廓,再在輪廓面上以陽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時,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設計圖樣進行拉花鏤刻,再結合浮雕手法進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瓏之美。透雕成熟為鏤雕的重現基定了基礎。
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可實現。鏤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適合於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稱“鬼工球”,乾隆時期象牙球已發展到鏤雕十三層了。鏤雕工藝極其複雜,需要藝人有著高超的技術與素質才能完成。製作象牙球工序:先經鋸工開料,次由車工車成圓球,再車成里外自由轉動的若干層,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層雕刻花紋,鑿工把裡層逐層鑿成精細的各種圖案,最後轉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為成品。牙球工藝在清代獲得了大發展,這種技藝發端於廣州,是廣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至清代,鏤空雕不僅僅用於象牙球的加工與製作,還被廣泛運用於其他牙雕擺件的裝飾。而同時,鏤雕與浮雕結合運用,成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徵。
清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備,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漸走向繁複的趨向。製作裝飾精細而略帶瑣碎,這是清代牙雕工藝的總體趨向,雖雕工精細華麗,但又略帶繁雜,發展至近代尤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層組成寶塔形,頂端為圓鈕形式屋頂,揭蓋為空腔,兩側各附一獸首銜環耳,內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銀絲底座。瓶圓身透雕六層,除三層為暗八仙花紋外,其餘數層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羅漢等,人物多達百餘人,神情動態,皆不相同,在每層主紋之間,以回紋、菱形紋或蓮瓣紋間隔,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
另有一項獨特的技藝——象牙編織,在清代獲得較大的發展,它是將象牙劈絲,磨光後再行編織而成作品。象牙劈絲技藝,在漢代就有,從此一直沒有間斷過。劈絲是編織中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細紋的紋理和具有韌性的特點,將象牙浸泡在特製的藥液中,待其軟化後,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紙,呈半透明狀,再將牙片打磨光滑呈現出潔白光澤,再行編織,品種有象牙席、宮扇等。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北方很少採用這項技術,廣州遂成為象牙編織的主要生產地。此項技術耗工費時,製作難度極大製成品價值相當昂貴。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於它的製作勞民傷財,而其功用只是為了奢侈鬥富,乃下令禁止製作牙絲製品,從此,這項工藝逐步衰落,直到失傳。象牙具有良好的恆溫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製成的席小,更為涼爽宜人。象牙編織席,現存世二張,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主要流派
中國的象牙雕刻在數幾千年的發展流傳過程中,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清代,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各箇中心生產地之間在技術上既有交流,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著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入。
廣州牙雕
廣州牙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有裝飾性,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而聞名於世。清康熙海禁以後,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為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從此,廣州牙雕工藝遠遠超過了其他地方,成為全國之冠,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有別於蘇州、北京、揚州、杭州等地的藝術格調,並對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藝產生了影響。
廣東牙雕又稱南派牙雕,製作著重於雕工,並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裝飾,作品多以玉質瑩潤、精鏤細刻見長,玲瓏精巧、華麗美觀。按工藝技法,廣州牙雕有雕刻、鑲嵌、編織三大類。雕刻多採用陰刻、隱起、起突、鏤雕,最擅鏤雕,主要與廣州獨特的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廣州氣候溫暖濕潤,象牙不易脆裂,宜於製作鑽鏤、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藝水平,鏤雕逐漸成為廣州牙雕工藝最具特色的技藝。品種有象牙球、畫舫、人物、筆筒、插屏、鳥獸等欣賞品,筷子、梳子、圖章、鼻煙壺、瓶、菸嘴、燈具、粉盒等日用品。基中以象牙球最有名。象牙雕刻與其他多種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鑲嵌於一器之上,使圖案更富有立體化,增加圖案的層次,是廣州牙雕工藝的顯著特色。
為了適合外銷的需要,廣州牙雕風格趨向寫實,並且吸收了大卷葉、寫實花卉等外國圖案的長處,又以染色、螺旋狀的連線部件為特色。趨於清代晚期,廣東牙雕風格纖細繁瑣,逐漸走向衰落。
蘇州牙雕
蘇州牙雕(包括地處江南的南京、嘉興、杭州、揚州等地)歷史悠久,唐宋時期已初步規模,並形成一定風格。蘇州地區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樣,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牙雕工藝與其他雕刻工藝不斷融合滲透,並吸收了其他工藝中的造型圖案、技法,再加上許多其他門類的雕刻家們也直接參與牙雕工藝,為蘇州牙雕工藝的新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因素。蘇州有著固有的傳統,以及相對的文化氛圍,蘇州牙雕一直保持著東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蘇州地區是明清時期的經濟文化中心,傳統文化深厚,特別是吳派、虞山派、婁山派繪畫藝術對牙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故蘇州牙雕一直充溢濃郁的文化氣息。蘇州牙雕總體風格典雅醇厚。藝人善於用隱起手法,在其隱起適應的面上施展技藝,形象生動,意境幽遠,布局疏朗得當,給人以適靜之感。其細節的處理非常純熟,刀法一般採用流暢自如的淺浮雕、陰刻、圓雕、高浮雕,用刀有力簡潔,打磨圓滑光亮。題材來源十分廣泛,有人物、花草、鳥獸、山水、神話傳說,追求意境的表現,明顯受明清文人畫的影響。
蘇州牙雕吸收了竹雕、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特色,山水畫題材作品具有國畫風格,婦女和兒童形象仿效工筆畫,而花卉又有清初惲南田流派的氣質,各種圖案古色古香,有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風格。在雕刻上,蘇州牙雕技法效仿竹刻,山水追求吳門畫派以及四王畫派的布局和皴法,人物、花草、禽獸則仿效工筆效果,力求重視清初惲派花鳥氣質(惲南田,清初六家之一),有古雅、野逸、秀麗之風。
北京牙雕
北京牙雕已有2000多年可考查的歷史,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就發現過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列為皇家貢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是為皇宮做牙雕製品的。
象牙名冊《月曼清游》是乾隆年間牙雕藝人陳視章、常存、顧彭年、陳觀泉、肖漢振等根據畫家陳政的畫稿,用了幾年的工夫雕刻而成的。畫稿共12幅,反映了一年12個月裡自然景色的變化和宮闈中的嬪妃、宮女們的生活情景。作品以象牙為主,輔之以玉等珍貴石料,構思巧妙,技藝純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色斑斕協調,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一時期的作品還有龍舟、樓閣、蟠佛、《西廂記》冊頁等。
清朝早中期。北京作為國部,富官顯貴聚居京城,為牙雕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同時外地牙雕工匠的流入,為牙雕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北京的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蟲見長,尤以刻制人物最為聞名,藝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質地細膩堅韌的特點,精確地表達人物的動態和感情,比例協調,構圖優美,人物生動,神態逼真,刻工謹嚴精緻。常見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鮮明對比,使產品更為生動多姿。實際上,北京牙雕並不能稱為一種牙雕流派,而是廣州、蘇州、北京等牙雕風格不斷融合的產物。
清宮中許多牙雕作品,並不能根據匠人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親的喜好。由牙匠出樣稿,經皇帝親自審閱後,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在雕刻過程中,牙匠們小心翼翼,一方面發揮自己的特長,爭取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長,以符合皇帝的口味。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擺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現大件作品,多為立體圓雕,刀工精細、刀法圓潤、造型比較生動。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風格上追求精緻,華麗,可能受宮廷的影響。宮廷牙雕總的風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樸、典雅,在工藝上要求精細、潤潔、打磨光滑。宮廷牙雕在乾隆時期達到創作高峰。特別到清代後期,宮廷牙雕漸趨衰落。在製作上十分繁厚,風格也顯得瑣碎,也談不上意境,只在技術上比前代有所進步。
在北京地區,流傳一種被人稱為造辦處風格的牙雕。造辦處牙雕,專指在清宮造辦處牙作製作的牙雕,它源自於民間,但又有別於民間,是一種專門為皇室使用的宮廷清代光緒年間,北京的象牙作坊,在封建貴族和帝國主義列強欺壓下,面臨絕跡。
其後有一些象牙雕刻藝人和一些專門為房屋建築雕花裝飾的藝人,為古玩鋪修補殘舊的象牙雕刻工藝品。在清末民初,北京已有十幾家這樣的象牙作坊,主要分布在花市大街以南上、下堂子胡同,上、下唐刀胡同及珠市口一帶。其中最有名望的是
耿潤田(1890~1940),耿潤田在北京前門外,三眼井胡同49號。創辦的耿記象牙雕刻作坊其規模更是達到了員工十餘人徒弟七八人。當時人們稱他為"耿子"。他擅長雕刻立體圓雕,仕女和羅漢藝術造詣也很高。據他的徒弟說:他的作品因為質量好出口時都"免稅"。另外,還有專門雕刻深淺浮雕的劉蒼身和專門製作刀馬人物的李立寶。到了20世紀30年代,一些小器作坊和玉雕的匠人改行雕刻象牙。當時有牙雕藝人180人,其中較有名望的是
王彬、
楊士惠、曹彬、、崔華軒、胡風山、李洪義、鄧文利、
丁玉亭、同玉周。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改行的藝人歸了隊。1952年牙雕藝人孫志清等13家手工業者共42名牙雕藝人成立了北京象牙雕刻生產合作社,社址設在珠市口附近的留學胡同和鷂兒胡同19號(宣武區)。1953年7月1日成立了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成員有:孫志清、楊士惠、王文慶、張俊、王國瑞,孫志清任理事會主任。監視會成員有馬連元、崔華軒、王旭、張東升,1955年,該社發展到132人,到1956年有社員187人(包括非社員7名),自有資產29464元,固定資產10003元。生產的著名產品有大型牙雕《毛主席和史達林》《毛主席和胡志明》《強渡金沙江》《井岡山會師》《萬壽山》《北海全景》《百花齊放花籃》等,其中3件產品在國內外參加展出。建社初期沒有中共黨組織,1954年崇文區委派去一名中共黨員,1955年又派去一名中共黨員幹部,同年6月社裡發展了一名中共黨員孫志清,1955年10月建立了中共北京第一象牙雕刻生產合作社黨支部。
1956年1月13日在崇文區花市南羊市口珠營1號由26家個體手工業者,共45人組成象牙生產合作社二社。此外,當時在東單外交部街還有一個只有40多名工人的公私合營的象牙雕刻廠,資方代表是專門經營牙雕產品的資本家唐敬業。
1958年5月10日,由北京象牙雕刻生產合作一社、二社和公私合營的象牙雕刻廠3個單位合併成北京象牙雕刻廠。以後象牙雕刻廠又抽調部分藝人到北京工藝美術廠和北京骨製品廠。
鑑定方式
古今鑑定
象牙分非洲象牙與亞洲象牙,非洲的公母象都生牙,牙多呈淡黃色,質地細密,光澤好,硬度高,但易產生裂紋。亞洲的母象不生牙。亞洲象牙的顏色比較白,時間久了也會泛黃,光澤亦較差,牙質的硬度低於非洲牙。象牙雕刻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當時骨、角、牙器的雕刻製作已很普遍,有的器物並刻有精細的紋飾。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期雙鳳朝陽紋象牙雕刻。是當時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嵌松石獸面紋象牙杯和獸面紋帶流象牙筒,是商代象牙器的代表物。唐宋也有許多牙雕製品的出土,工藝都很精緻。
到了明代象牙雕刻已出現新的風格,其與竹、木雕一樣成為了文人雅士書房几案不可缺少的陳設和物。明代象牙雕刻分宮廷作和民間作兩類。宮廷製作者精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繪畫筆意,明早期牙雕製品以龍紋、荷蓮紋、蟠螭紋等紋飾居多,至中晚期則以梅、蘭、竹、菊及松石人物圖案紋飾居多,古樸典雅。圓雕佛像是明代早中期流行的重要題材。如本人現藏有明代象牙圓雕觀音坐像,高12厘米年久色黃斷紋多,以象牙尖刻頭部,坐於蓮台上。面部豐滿,比例勻稱,衣紋線條柔和雕刻得十分精細,堪稱明代牙雕精品。
清代的象牙雕為我國牙雕的鼎盛時期,其承襲明代風格,在宮中專設牙雕作坊,有江南和廣東兩大流派。作品種類繁多,小到扇骨、香薰、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其江南牙雕工藝與竹、木雕工藝如出一轍,如傳世品牙雕山水人物方筆筒、牙雕羅漢渡海圖臂擱、牙雕松鼠葡萄筆洗、牙雕漁樂圖筒等。清代牙雕紋飾以帝王偏愛和文人愛好的圖案為主。如雍正偏愛夔龍紋;一般文人喜愛如漁樵、漁樂、賢士、山水、花鳥、草蟲、梳妝盒為有名;其功力深邃,別出心裁。北京的牙匠多以古裝仕女、山水、人物及花鳥為題材,器型如筆筒、小插屏、臂擱等傳統作品。
象牙鑑別保存基本要點
象牙是有機寶石,它的保管與
紅珊瑚、
珍珠一樣也要避開酸鹼。環境不可過冷過熱,過於乾燥,更要避免烈日直射,否則象牙易開裂、發黃。除去保管因素,象牙自然發黃是年代的標誌,發黃且有著厚重包漿的象牙不可多得。
由於年代久,遠象牙不僅會發黃還會有微裂,這種微裂如在無紋飾的象牙器物上出現(如象牙勿板)反而增加了內涵,增加了可看性,這種自然的微裂不僅不會降低價值,反而市價更高。收藏界將這種微裂稱作“笑”,“笑”越多越有人喜歡,也越具收藏價值。
猛獁象牙與象牙幾無差別,年代較近的,質量好的猛獁牙去皮後幾乎和真正的象牙一模一樣,但猛獁象牙比象牙要乾一些。
另外,一些廣義上的象牙,如河馬、海象、野豬、鯨的牙齒則較容易鑑別,這些牙基本沒有漂亮的網狀紋。
真假鑑定
象牙主要由磷酸鈣組成,國際上稱之“有機質寶石”。硬度為2.5,因含有彈性硬蛋白,故有很好的彈性和光澤。象牙最初為乳白色,半透明有亮光,時間久後漸變成黃或褐色,在黑暗的地方,紫外線照射下有白色到藍色的螢光。象牙越大越白越細膩越珍貴。非洲產的象牙質地最為細膩,在乳白色中透出一股暖色調,光澤極為柔合,故質量最好。亞洲象牙的顏色則顯得太白,質量次於非洲象牙。
由於象牙材料價值昂貴,來源又較少,但其純潔溫柔的特點格外受到青睞,因而假冒象牙製品屢見不鮮。其作偽者多用骨材仿冒牙材,用煙燻和染色於新牙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牟取暴利。牙雕工藝品的鑑定與竹雕的鑑定一樣,要從其質地、器用風格、造型、花紋,款識等入手,抓住關鍵,綜合考察,才能去偽存真。
真品象牙製品呈牙白天然本色,雖經時間長而發黃,以豆渣浸泡後再擦則自然變白。其漂白後也有油潤潔白的光澤,手感潤澤細膩;骨制仿品大多經漂白而成,其漂白後顯得乾澀,手感粗糙;塑膠製品的白色呆板,不自然,無光澤。
真品象牙結構緻密,質地細膩,其比重大,有手頭重的感覺;骨制仿品則質地疏鬆,其比重小,故手頭髮輕發飄。一般指的是牛角和駱駝骨。骨經漂白加工,磨光上蠟等工藝,色也白淨,好似象牙。但骨含鈣量高,性脆、質輕、且松、有細小的黑點和棕眼。
真品象牙本身有它獨有的花紋,名為“牙紋”,如同樹木年齡一樣;以牙心為中心向四周擴展,隨著大象年齡的增長牙紋也變得越來越粗,象牙天然的紋為一深一淺的牙紋組成平行狀或“人”字形和網狀形。 骨制仿品則沒有牙紋,其質地粗糙,用放大鏡觀察表面布滿了粗糙的小砂點,順此,驗看牙紋和小砂點即可分辨是牙器還是骨器;塑膠製品幾乎看不出紋路。
真品象牙製品做工一般精緻完美;骨制仿品因質地較粗,即使細作也會顯粗糙;塑膠製品則常常留有模具痕跡。還有人造牙是採用化學工藝合成,比較容易辨認,其主要有三種:一是由酚醛澆鑄樹脂而成,其無色透明,可摻入各種顏色熔制,可琢磨。特點是堅硬,不怕熱,高溫不變形。但較脆,怕摔打,時間長了易變黃。二是由硝化纖維塑膠製成,特點是質地較軟,富於彈性;但怕熱,易燃燒。三是由乾酪素塑膠製成,人造牙的質量輕,光澤差,無牙紋。也有故意作出牙紋的,但死板呆滯,呈規則的平行線條,和象牙的自然的人字紋、網狀紋不能比擬。
真品象牙製品沒有疏水性,若以水珠在制品上,水滴沒有明顯的邊緣,用手抹開後能很均勻地吸附在制品上,水亦不會收縮;塑膠紡品則具有疏水性,即滴在塑膠上的水珠不會浸開,用手抹撒水珠,其水跡也會收縮。
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代象牙製品的價格也一路飆升。幾大拍賣行也常常拍出很好的價格。
傳承意義
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於全球保護野生動物運動風起雲湧,大象作為被保護的野生動物,嚴禁獵殺,國際上規定任何國家不得銷售象牙及象牙製品,我國政府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廣州的牙雕工藝尤其是象牙雕刻行業遭受嚴重打擊,不得不選用了別的材料代替,勉強使這項傳統工藝得以延續。
出於保護大象種群的考慮,包括中國在內,國際上曾經一度禁止了象牙貿易。這使得完全依賴進口象牙原料的北京象牙雕刻工藝陷入了無米之炊的境地。北京象牙雕刻工藝面臨著一無原材料,二無年輕傳承人的困境。在拯救
瀕危物種的問題上,國際上又開始摒棄死板的貿易禁令方式,允許庫存象牙的貿易。這樣,象牙原料的供給又出現了一線生機。然而,無論是從人力還是從財力上看,象牙雕刻工藝都已經進入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在我國1990年6月1日停止從非洲直接進口象牙、1991年全面禁止了象牙及其製品的國際貿易後,任何商業性的進口象牙一律不獲批。在象牙原料禁止的情況下帶動了象牙收藏的高漲,象牙雕刻更是在禁止絕唱中不斷升值。象牙雕刻與竹雕、木雕並稱傳統雕刻工藝中的三大門類。象牙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向來被視同白色的金子而備受鑑賞家珍愛。
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普遍發展起來,雕刻藝人在融入竹木
角雕的風格時,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點,以其潔白玲瓏、溫潤典雅的風貌取勝。當時在宮廷內專設工場,雕刻工藝細膩繁複,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以典雅高貴風格稱雄。
有專家指出,象牙雕刻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指的是
北京牙雕,主要是宮廷製品。當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愛好藝術,在宮中就有專制象牙製品的作坊。宮廷雕刻藝匠做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漸形成了華麗、莊嚴、纖細、富貴、典雅的風格。南派指
廣州牙雕。由於廣州是一個沿海口岸,外來的象牙首先抵達廣州,廣州逐漸開始象牙雕刻藝術。廣州象牙製作側重雕工,講究雕刻和漂白色彩的裝飾,多以質白瑩潤、精鏤細刻、玲瓏剔透見長。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象牙藝術品,由於它精緻的藝術雕刻以及象牙本身的價值,曾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風光多年,上世紀90年代後歐美國家將象牙列入禁售項目,一時間,牙雕品只是偶爾出現於東南亞藝術品市場,但是價格仍居高不下。1993年香港
蘇富比公司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對清代宮廷內擺設的象牙嵌翡翠珊瑚宮燈,奢華奪目。經眾多買家競爭,最後以420萬港元的天價拍出。1995年北京翰海春拍的一方明代象牙觀音成交價為55萬元。
如今,對象牙貿易的禁令,加上象牙製品的原材料告急,牙雕工藝品的數量也賣少見少,隨著市場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將越來越難得。故此,一段時間以來,象牙工藝品的價格已狂升了100%,牙雕藝術品受到藏家們的熱烈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