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

木活字

木活字用於排版印刷的木質反文單字。木活字是用梨木、棗木或者楊柳木雕成的,因為取材比較方便,成本不高,製造起來又比較簡單迅速,所以成為我國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種活字。缺點是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活字
  • 類別:字型工具
  • 國家:中國
  • 相關書籍:《通鑑紀事本末》
  • 版書:木活字發源地
歷史,操作,出土,

歷史

中國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畢昇(1990年在湖北省英山縣發現了畢昇及其夫人的合葬墓碑,還發現了其孫子的墓葬,經國家博物館專家確認是英山人,2015年1月16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放了記錄片畢昇墓碑之謎》,再次明確了畢昇的籍貫是英山縣)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 在北宋畢昇試驗泥活字印刷之後。
元代初期農學家王禎於大德二年(1298)創製木活字3萬多個,並試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縣誌》成功,這是中國有記載的第1部木活字本方誌。
版書:木活字發源地○怪地名稱:版書鄉○方位:旌德縣○地名出處:史料○奇怪指數:★★★★○講述人:朱先明(宣城市作協副主席、旌德縣作協主席)
版書是個很有意思的地名。它地處旌、績二縣交界處,周圍群山環繞,山勢峭拔險峻,崢嶸奇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優越的氣候條件,使之植物種類繁多,樹種資源豐富,歷史上是一個山川秀麗、古木參天、物產富饒的地方。優良的木質在為刻寫木活字提供必要原料的同時,也養育了一大批以木刻為業的民間藝人。且版書是古旌績驛道必經之地,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在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之後,版書理所當然地承擔起這項浩繁的工程,將一個古色天香的名字定格在歷史的畫冊上。
從地名上可以看出,版書蘊含著無窮的文化意味。對於地名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有一對兄弟,哥哥在竹籤上刻出文字、圖案,弟弟用鍋底灰和水做成“印泥”,然後將竹籤蘸上“印泥”印在紙上,文字圖案便昭然顯示,且可成批印製。這種原始的印刷技術,不經意間引出了版書這個地名。
說到版書,不能不提活版印刷,更不能忘記王禎。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縣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他任旌德縣尹六年中,政仁民惠,功績卓著,“旌德之民利賴而頌歌之”。除注重以農治縣,撰寫《農書》外,改進活版印刷術,是王禎任旌德縣尹的又一重大成就。他深感傳統刻版費工費時又費料,已有的瓦字(泥活字)不盡如人意,於是決計改進。經過兩年與刻工共同研究,設計成“活字板韻輪”,製作3萬餘枚木活字,將木活字依韻排列於轉輪排字架上,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轉輪取字,省時省力。大德二年(1298),王禎首次採用這種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6萬餘字的《旌德縣誌》,“不出一月,百部齊成”。王禎把木活字創製法及揀字排版的工藝寫成《造活字印書法》,附載於《農書》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統敘述活字印刷術的文獻。
王禎為何把木活字印刷術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版書去做呢?這是緣於那裡有茂密且適宜的雜木樹林和樂於此事的刻工。再說,一個縣尹,在辦公的地方弄些“雜事”做,也有損於他的形象,所以,版書是木活字印刷術的發源地,也就不足為怪了。
此後,木活字發展較快,非但有漢字木活字,還有西夏文、回鶻文木活字。進入明清,木活字普遍流行。清代無論官署、私宅、坊間,木活字印書更為普遍。
元代至治二年(1322),浙江奉化知州馬稱德鏤刻活書版10萬字,印成《大學衍義》等書。現存元代《御試策》可能為元統元年(1333)後木活字印本。敦煌千佛洞曾發現元代回鶻文木活字,由硬木製成。至明代萬曆年間木活字較流行, 有的藩王府、書院和私人多用於印書。崇禎十一年 (1638) 起用木字印“邸報”,沿用至清末。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金簡主持,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多種、2300多卷。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 改稱“聚珍版”。其後地方官署、書院、各省官書局,以致民間私人及書坊均採用活字印書。經、史、子、集、小說、類書、叢書以及《京報》無所不備,尤以家譜採用活字版最多。金簡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記述印造經過,內容詳備。以後各地仿效,有14個省用木活字印書,以詩文集居多。其他如紹興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幾千種家譜,十之七、八為木活字本。木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盛行,僅次於雕版印刷
據估計,現在知見的木活字不下千種,其中較著名的,嘉道年間,有吳志忠印《兼明書》、《洛陽伽藍記》等書,張金吾愛日精廬印《續資治通鑑長編》,六安晁氏印《學海類編》,京師琉璃廠半松居士印《南疆繹史》等書。鹹同年間,有仁和胡珽琳琅秘室印《琳琅秘室叢書》,江夏童和豫朝宗書屋印明嚴衍《資治通鑑補》、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等書。光緒間,有洞金鑒重印《琳琅秘室叢書》,姚覲元印《北堂書鈔》等。

操作

其主要方法是用紙寫字樣貼在木板上,照樣刻好字後,鋸成單字,再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作行,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等填平塞緊後塗墨鋪紙,以棕刷順界行直刷。同時,他還創製轉輪排字架,推動轉輪,以字就人,便於取字還字(見《農書·造活字印書法》)。

出土

現存最早的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
木活字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西夏文佛經)於1991年在寧夏賀蘭山腹地考古時被發現,印本為9冊蝴蝶裝本,共220頁,10萬字,印以當地造白麻紙(見圖1)。每半頁版框直高23.6cm,橫寬15.5cm,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有頁碼,此本內有漢文數字"四"、"廿七"等字倒置。經考古學家研究確認它是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時期的木活字作品。《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的出土為驗證當時木活字印刷已研製成功提供了實物證據。西夏王朝與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在歷史上幾乎同時存在,當時北宋在科技(包括造紙術、制墨技術)、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因而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增,從而推動了宋代印刷業的繁榮發展,史料記載有西夏建國初期曾大量從北宋購買書籍,後來才逐步建立自己的雕版印刷業。所以專家認為西夏的木活字印品應當是用從宋代流傳過去的木活字印刷術印刷的,木活字印刷術可能在宋代已經存在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