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書·造活字印書法

農書·造活字印書法

中國木活字印刷術文獻。元代王禎撰,附錄於王氏《農書》之末。主要內容有:①寫韻刻字法。按韻別寫字樣,貼於板上刊刻。常用字增刻字數。約共3萬餘字。②鎪字修字法。把板上已刻字鋸開成單字,修齊,以“準則”統一大小高低。③作盔嵌字法。把木活字依韻放入木盔(專用木製盛器),並排在轉輪排字架上。④造輪法。製造木質轉輪排字架,推動轉輪,以字就人,便於取字、還字。⑤取字法。排版時,一人讀字號,一人從輪上取字。⑥作盔安字刷印法。把木活字排版在一塊平板 (四邊有欄)上,用小竹片等填平穩,然後順界行縱向刷印。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書·造活字印書法
  • 作者:王禎
  • 類別:中國木活字印刷術文獻
  • 時間:元朝
全文,常用選段,注釋,翻譯,

全文

伏羲氏畫封造契,以代結繩之政,而文籍生焉(注云:書字於木,刻其側以為契,各持其一,以想考合)。黃帝時,蒼頡視鳥跡以為篆文,即古文科斗書也。周宣王時,史籀變科斗而為大篆,秦李斯損益之而為小篆,程邈省篆而為隸,由隸而楷,由楷而草,則又漢魏間諸賢變體之作。此書法之大概也。或書之竹,謂之竹簡,或書於縑帛,謂之帛書,厥後文籍浸廣。縑貴而簡重,不便於用,又為之紙,故字從巾。案前漢皇后紀已有赫*【豆虎】紙,至後漢蔡倫以木膚、麻頭、敝布、漁網造紙,成為蔡倫紙。而文集資之,以為捲軸,取其易於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寫本。學者艱於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錄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
然而板木工匠所費甚多,至有一書字板,功力不及,數載難成,雖有可傳之書,人皆憚其工費,不能印造傳播。後世有人別生巧枝,以鐵為印盔界行,內用稀瀝青澆滿,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燒熟瓦子,排與行內,作活字印版。為其不便,又有泥為盔界行,內用薄泥將燒熟瓦字排之,再入窯內燒為一段。亦可為活字板印之。近世又有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於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周[別本為“用”]小細鋸鎪開各做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試大小高底[別本為“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即滿,用木榍*【手屑】(牛結切)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刷印之。
寫韻刻字法。先照監韻內可用數字,分為上、下平,上,去,入五聲,各分韻頭,校勘字樣,抄寫完備,擇能書人取活字樣,制大小寫出各門字樣,糊於板上,命工刊刻。稍留界路,以憑鋸截。又有如語助辭“之”、“乎”、“者”、“也”字即數目字,並尋常可用字樣,各分為一門,多刻字數,約有三萬餘字。寫畢,一如前法。今載立號監韻活字板式於後。其餘五聲韻字,俱要仿此。
鎪字修字法。將刻訖板木上字樣,用細齒小鋸,每字四方鎪下,盛於筐筥器內。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齊整。先立準則,於準則內,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另貯別器。
作盔嵌字法。於元寫監韻各門字數,嵌於木盔內,用竹片行行夾住,擺滿,用木榍輕*【手屑】之,排於輪上,依前分作五聲,用打字排記。
造輪法。用輕木造為大輪,其輪盤徑可七尺,輪軸高可三尺許。用大木砧鑿竅,上作橫架,中貫輪軸,下有鑽臼,立轉圓盤,以圓竹笆鋪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號數,上下相次鋪擺。凡置輪兩面,一輪置監韻板面,一輪置雜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轉摘字。蓋以人尋字則難,以字就人則易,此轉輪之法,不勞力而坐致。字數取訖,又可補還韻內,兩得便也。今圖輪像監韻板面於後。
取字法。將元寫監韻另寫一冊,編成字號,每面各行各字,俱記號數,與輪上門類相同。一人執韻,依號數喝字,一人於輪上元布輪字板內取摘字只,嵌於所印書板盔內。如有字韻內別無,隨手令刊匠添補,疾得完備。
作盔安字刷印法。用平直乾板一片,量書面大小,四圍作欄,右邊空,候擺滿盔面,右邊安置界欄,以木榍*【手屑】之。界行內字樣,須要個個修理平正。先用刀削下諸樣小竹片,以別器盛貯,如有低邪,隨字形襯*【上坫下瓦】(徒念切)*【手屑】之,至字型平穩,然後刷印之。又以椶刷順界行豎直刷之,不可橫刷。印紙亦用椶刷順界行刷之。此用活字板之完法也。
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因其字數甚多,難於刊印,故尚已意命匠創活字,二年而工畢。試印本縣誌書,約計六萬餘字,不一月而百部齊成,一如刊板,使知其可用。後二年,予遷任信州永豐縣,挈而之官。是《農書》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見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貯,以待別用。然古今此法未有所傳,故編錄於此,以待世之好事者,為印書省便之法,傳於永久。本為《農書》而作,因附於後。

常用選段

或書之竹,謂之竹簡,或書於縑帛①,謂之帛書。縑貴而簡重,不便於用。至後漢,蔡倫以木膚、麻頭、敝布、漁網造紙,成為蔡倫紙②而文集資③之以為捲軸。然皆寫本④,學者艱於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⑤國子監⑥田敏校正《九經》⑦,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錄梓之法⑧,其本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然而板木工匠所費甚多,至有一書字板,功力不及,數載難成,雖有可傳之書,人皆憚其工費,不能印造⑨傳播後世。

注釋

①【縑帛】用於書寫的白色絲製品。
②【蔡倫紙】指蔡倫用植物纖維改進造紙方法所發明的紙。
③【資】憑藉,用。
④【寫本】手抄的書本。
⑤【判】指兼職。
⑥【國子監】我國封建時期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
⑦【《九經》】儒家經典。
⑧【錄梓之法】刻版印刷的方法。
⑨【印造】印刷製作。

翻譯

有的寫在竹子上叫做竹簡,有的寫在白色的絲織品上叫做帛書。絲織品太貴,而竹簡太重,不方便使用。 到了漢代 ,有個叫蔡倫的人,使用麻破布魚網昨原材料進行造紙,而文章典籍憑著這種紙可以作為捲軸收錄,以後都使用手抄的書本了,但是這種手抄本的普及也很難, 所以天下以藏書為貴。這種情況到了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有個官員國子監校正儒家經典, 刻板複印來售賣。朝廷同意了, 刻板印刷的方法由此而來。 因此天下的書本開始多了起來。 然而這種刻板工藝對工匠的技術要求很高, 費時費力 。 所以有流傳下來的書籍,然而人們都怕刻板印刷的費時費力, 因此這些書籍不能流傳在世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