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技藝(龔扇)

制扇技藝(龔扇)

制扇技藝(龔扇),四川省自貢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龔扇演進歷時百餘年,當下其製作技藝已傳承了五代。龔扇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清代末年,龔扇成為宮廷和官府的收藏品。龔扇圖案鮮明,在流傳過程中得到許多人的愛重,聲譽日隆。龔扇質薄如絹,絢麗如花,光滑如鏡,扇面圖案別具一格,以較細篾絲編織成的花鳥人物形象生動,體現出精細的質感和獨特的風格。

2008年6月7日,制扇技藝(龔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項目編號Ⅷ-8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扇技藝(龔扇)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四川省自貢市
  • 遺產編號:Ⅷ-81
歷史溯源,工藝特徵,造型題材,文化內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溯源

商代即已出現以長尾雉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
漢代,宮廷流行絹扇,又稱“宮扇”。東晉時期,葵扇開始流行。
南宋時期,都城杭州成為摺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當年扇業作坊聚集之地。摺扇古稱“摺疊扇”,又稱“撒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撒開後扇面成半規(圓)形,聚頭聚尾,故又稱“聚頭扇”。
明代永樂年間,蘇州成為摺扇中心,出現了李昭、馬勛等聞名海內的制扇名家。
清代光緒元年(1875),藝人龔爵伍以牛骨、玉石為扇柄,竹條為外圈,用黃竹篾絲編織各式圖案,創製了扇面約六寸的宮扇,故稱“龔扇”。
清代末年,龔扇成為宮廷和官府的收藏品。

工藝特徵

造型題材

由於龔扇扇面的畫常以大自然山水、花鳥蟲魚為題材,所以靜觀龔扇,常有花香撲面、蟲魚搗蛋之感。配以象牙或牛骨做的扇柄、絲質扇墜。

文化內涵

四川自貢竹篾絲扇系清代光緒年間制扇名家龔爵伍所創,故稱“龔扇”,扇面猶似執絹紈。扇柄下飾以流蘇、絛結或玉器、桃核雕刻等小擺件,搖曳生姿。檀香扇和葵扇的扇面上往往飾以烙畫,色有濃淡,層次分明。
由於龔扇製作技藝採用家族傳承方法,前三代是傳男不傳女,所以,只有龔姓家族的少數人能夠完整掌握技藝中的編織技術。

工藝流程

龔扇選用青陰山一年黃竹為原料,以特製工具加工的竹絲透明瑩潔,薄如蟬翼,再按名家書畫行絲走篾,精心穿、吊、鑲、破,再現原作神韻,扇面光潔類似綾綢。敲打扇把有如鼓聲,使觀者誤認為素絲織錦。用白牛角做扇把,飾以絲質流蘇,更顯質地高貴。這種用天然材料製作、風格樸實、技藝高超的竹絲製品正是東方民間工藝的代表作,可謂巧奪天工。
龔扇呈桃形,直徑約26厘米,從備料、制絲到編織都是手工操作。所用竹絲直徑僅0.01—0.02毫米,一幅名家字畫須用700—2000根竹絲,才能形神兼備地躍然於扇面之上。除畫面外,還要編織邊條,上木模,鎖邊和上膠,從開始到完工分為五個步驟,由製作者獨立完成。第二代傳人龔玉璋打制了成套刮刀、尖刀、撥針等專用工具,用開、減之法將竹絲刺成絨毛狀表現麻雀的老嫩,用開、破的編織技巧將細如髮絲的竹絲再行刺破,表現畫面人物的眉毛又用青、白竹絲本色巧妙處理畫面、書法、圖案的明暗。細微處見神韻,明暗間見匠心,山水人物、飛禽走獸、書法花卉皆活現於扇面。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四川自貢竹篾絲扇系清代光緒年間制扇名家龔爵伍所創,故稱“龔扇”,扇面猶似執絹紈。扇柄下飾以流蘇、絛結或玉器、桃核雕刻等小擺件,搖曳生姿。檀香扇和葵扇的扇面上往往飾以烙畫,色有濃淡,層次分明。由此看來,制扇技藝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編織、編結、裝裱、髹漆、竹編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綜合性傳統手工技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龔扇製作技藝採用家族傳承方法,前三代均是傳男不傳女,所以到當下為止,只有龔姓家族的少數人能夠完整掌握技藝中的編織技術。鑒於此情形,應採取積極措施,對這一寶貴的民間手工藝進行有效保護。
傳承人物
龔玉文,1929年出生,男,四川省自貢市人,竹絲扇工藝家,“龔扇”第三代傳人。
龔倩,第五代傳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自貢市龔扇竹編工藝廠獲得“制扇技藝(龔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制扇技藝(龔扇)項目保護單位自貢市龔扇竹編工藝廠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龔玉文代表作《薛濤制箋》《箜篌圖》分別獲得1979年、1984年四川省工藝美術展覽一等獎,《恐龍扇》在1987年獲得二等獎,《飛天》1979年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1981年赴美國費城展出。
重要活動
2020年10月16日至10月30日,中國團扇藝術展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展出,展會上展出了龔扇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