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永傳說
- 外文名:Dong Yong legend
- 說明: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 批准時間:2006年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Ⅰ-9
- 申報地區:山西,江蘇,河南,湖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主要劇情,董永傳說,歷史淵源,傳承價值,
主要劇情
董永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
乾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
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由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則既有教化作用又有愛情色彩的民間傳說,其教化內容同中國民眾長治久安的大眾心理需求相適應,愛情故事又契合了民眾追求婚姻幸福的內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深受民眾喜愛。
該傳說在長期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因地、因時、因人而異,不斷演變,在發展流變過程中具有了向愛情故事演變的趨勢,但主題和“母體”並沒有大的變化。
董永傳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由於民眾情感的滲透和口碑的附會,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說,留下相沿而成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蹟。
比如山東博興有董家莊、董永墓;
河南省武陟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舉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
董永傳說蘊含的歷史、文學資料對研究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價值。董永傳說的教化功能對當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董永傳說
二十四孝圖中有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一個小伙子,父親死了後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
那一年,董永的父親死了。當時董永家裡很窮,沒有錢給父親辦喪事。可他又不忍心這樣埋了,父親活著時受盡了人間的苦,死了後沒有壽衣,沒有棺材,讓父親這樣到陰間,有辱祖宗臉面,自己也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董永為難了,他甚至想到了死。
可是一想到自己死了後,誰給父母的墳頭填土呢?誰給父母守孝呢?就是不管這些,自己死了後,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是合不上眼的。
沒有辦法了,董永擦乾了淚,出門去求親千友,想借錢給父親辦喪事。他跑了一天,兩條腿幾乎跑直了,可是沒借到一點錢。有錢的人家怕借給他錢還不了,不借給他。窮人家沒有錢,自顧自還顧不了,沒有錢借給他。
董永一連在外跑了好幾天,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右還是沒借到錢。晚上,他直直地跪在父親身旁,一動也不動。他眼裡沒有淚,淚早流幹了。他不知道該求助於何人了。
這時,只要有人能出錢幫他埋葬父親,了去了他的心愿,叫他咋報答也行。可是誰能幫他呢?人急了也能想出急法子。
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想走了有些人為了活命,賣了老婆和孩子。自己沒有老婆孩子賣,自賣自身不是一樣嗎?自己的骨肉是父母給的,自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再把身體賣了孝順父母也是一樣的。要是有人買,他願自賣自身,有賣身的錢埋葬父親,以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
主意想好了,董永躺在父親的身旁穩很地睡了一宿。天明了,董永找了幾根茅草,綁了小把兒,插在後衣領里。他從這個集市來到那個集市,從這個村來到那個村,一連幾天,沒有一個問價錢。
這天董永又轉到了馬踏湖邊的李家莊。他從一家高門樓前走的時候,被一個攔住了。那人站中他前邊,陰聲陽氣地問:"你個人是做啥的?" 董永抬頭看看面前這個人,從穿戴和架式看,象是一個有錢的人。
他以為自己遇到買主兒了,趕忙低下頭,深深地施了一個禮,說:"請問大叔你買人嗎?" 那個人愣了一下,問道:"買人?你賣老婆還是賣孩子?"
董永搖了搖頭,說:"我沒有老婆孩子可賣,是自己賣自己。" "啥?你自己賣自己呀?"那個人聽了,仰頭大笑起來。等他笑夠了,才說道:"我家老爺只買處表漂亮的女人,從來不買男人。" 董永氣得狠狠地瞪了那個人一眼,轉回身就走。這時,從高門樓里又出來一個肥頭大耳的人。
他朝董永招了招手,說道:"慢走,我有話要問董永站下了,心裡抱著一點希望。 那個人嘿嘿地笑了幾聲,說:"我一輩子娶了好些媳婦,可都是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只有一個給我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很孤單,你如果願意,不妨給我當個兒子。我就把你買下。你看怎么樣?"
董永的臉一下子紅了。一時間心裡說不出是啥滋味兒。答應吧,明擺著是侮辱他。不答應吧,又怕萬一真是一個買主兒。想了想,他把心一橫,反正是賣給人家,只要他出了錢真買,他咋說我咋做。
董永正要開口,只聽那個人又說話了:"哎,你到底是願意還是不願意?我李虎長了這么一大把年紀,還沒聽到過別人叫我一聲爹呢。你如果願意當我的兒子,就先叫我三聲爹,我聽聽親不親,你叫的親,我聽著順耳,錢多錢少不礙事,我就買下你。" 不聽則已,一聽他說的話,董永心裡呼地燃起了一把火,只燒得他兩眼都發紅了。
說了半天,站在這時原來是仇人李虎呀!就是這個黑心肝的傢伙,打死了生身母親,逼死了未婚妻子張月蓮,又買通了官府,讓他家吃了冤枉官司,官府還打斷了父親的雙腿,賠上了全部家產,還落了個家破人亡。要不是他,自己怎么能落到這步田地呢?真是冤家路窄,眼下又碰到他了,他還在取笑自己,這口氣能咽下去嗎?董永越想越一氣,兩眼都氣得發紅了。
他渾身氣得哆嗦,牙咬得咯吱咯吱地響,回過身子,朝站在台階上的李虎一步一步地走了過去。 李虎看看走近了的董永,發現他瞪圓了的兩眼裡好像要噴出火苗子。嚇得他向後倒退了一步,有幾分心虛地說:"你要做啥?有話站在下邊兒說!" 李虎的話音剛落,大門裡又出來了兩個膀大腰圓的漢子。走過擋住了董永。董永好象沒看見,忽然像瘋了一樣,從兩個人中間闖了過去,一頭把李虎撞了個四腳朝天。
董永正想撲過去狠狠地咬他幾口解恨,那兩個漢子轉身把董永抓住了。兩個人這個打一拳,那個踢一腳,不一會兒就把董永打得不省人事了。
李虎看了看躺在地下的董永,朝那兩個人擺了擺手,說:"把他拖到莊外,扔到路旁的水溝里。有人問,就說他是賊,進來偷東西,叫你倆抓住了。"那兩個人答應著,趕忙過來,把董永架起來走了。到了莊外,兩個一叫勁兒,把董永扔到路旁的水溝里了。
天很冷,溝里的雪很厚。不一會兒,董永又醒過來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到了這裡的,就象做夢一樣。過了一陣,他才想起了在李虎有的大門外發生的事。
他咬著牙撐起身子,一下一下地從下邊往溝崖上爬。費了很大勁,他到底爬上了溝崖。他坐在雪地上喘了一陣,忍著渾身的疼,要再去找李虎拚命。
剛走了幾步,他又站下了。就這樣去找李虎拚命嗎?他家裡那么多人,去了不是白白地送死嗎?再說,自己死了算不了啥,可是父親啥,可是父親怎么辦?誰去替自己盡孝呢?想到這些,,董永咽下了一口冤氣,慢慢地回頭往家走去。直到天很黑了,他才趔趔趄趄地回到家。
進屋後,他點上火暖和暖和身子,又上炕跪在父親的屍體旁,說道:"爹,不孝兒對不起你。我自賣自身幾天沒賣得了,還受了咱的仇人李虎的欺負。你老人家躺在家裡已好幾天了,讓你受委屈了。" 董永說完,撲到父親身上哭了起來。 苦命人什麼時候也是命苦。
董永自賣自身沒人買,碰到仇人李虎還差一點搭上命。直到後來,他讓傅家莊的傅員外買去了成全了人的孝心。從那時起,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就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天女助人的傳說
其情節大體如下: 董永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去世後,他沒錢辦喪事,便向人借了一萬錢。董永對債主說:"日後無錢還債,甘做您的奴僕!"董永在家守完三年喪,就去債主那裡做奴僕。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對他說:"我願意作你的妻子,不嫌棄你貧賤。"
於是董永帶她到債主家。 債主對董永說:"那一萬錢就送給你吧!"董永回答說:"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雖是貧賤之人,但一定要盡心盡力,來予以報答。"債主問:"與你一齊來的女子是誰?"
董永答:"是我妻子。"債主又問:"你妻子能幹什麼?"董永答:"她會織布。"債主說:"你一定要報答我的話,就讓你妻子為我織一百匹縑(一種優質絲織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縑就織完了,令債主非常吃驚。
夫妻二人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見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辭別說:"我是天上的七仙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來幫你償還債務。你已還了債,我便不適宜久住人間。"
說完便凌空飛走了。董永淚流滿面,感激不已。
歷史淵源
董永傳說歷史上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鑽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傳承價值
董永傳說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傳承久遠,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該傳說在長期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在發展流變過程中具有了向愛情故事演變的趨勢,但主題和"母體"並沒有大的變化。
黃梅戲《天仙配》:
七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永:綠水青山帶笑顏,
七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雙雙把家還。
七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永:我挑水來你澆園,
七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永:夫妻恩愛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
董永傳說在鎮江的丹陽、丹徒一帶,民間一直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電影《天仙配》的放映,這則優美動人的傳說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電影中一句“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更使丹陽、丹徒一帶成為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旅遊愛好者關注的地方。
董永傳說已同“白蛇傳”傳說、抗英鬥爭傳說一樣,成為鎮江民間文學中的亮點。
由丹陽延陵鎮出鎮往南約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橋”。這就是傳說中董永和他的兒子先後在這裡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歸人間的地方。據說,橋面石板上原來還有兩個膝蓋印,是董永兒子跪盼母親時留下的。而附近還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橋,則被稱為“小望仙橋”。望仙橋的始建年月,沒有人能說清楚了。
如今在橋墩南側臨水處還保留著一塊《重修望仙橋記》的石碑,上面記載重修時間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據橋墩下另一塊石碑及望仙橋三字旁邊的年月記錄,這座橋在解放後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過兩次。
橋兩端有一些民居,這是一個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橋村。在望仙橋村的西面不遠處,還有一個村子,名叫董溪村,據說村上並沒有姓董的人家,但卻是傳說中董永的故里。
由延陵鎮向西北方向走,穿過丹徒的上會鎮,便是丹徒的上黨鎮。上黨鎮有個槐蔭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現神奇的老槐樹而改名),便是傳說中董永賣身幫工並與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傳說中董永幫工的主人傅員外,便是他們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陽家中將父親安葬後,便來到傅員外家上工。他還沒有走到槐蔭村,經過一個名叫蓬萊村的地方時,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
蓬萊常指為仙境,此處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萊村已經變化成為兩個相鄰的村落,一個叫蓬橋,一個叫萊村,都在上黨鎮境內。在槐蔭村里還有仙女橋、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樹等相關傳說中的遺蹟。另外還有為紀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發修建的槐蔭廟、七仙女塑像等。
董永傳說,歷史悠久,但今天能夠看到的、比較早又比較完整的記載,要算晉代乾寶所著的《搜神記》了。雖然在《搜神記》中,這則傳說只有181個字,但故事情節已經比較完備,且極具戲劇性;思想傾向符合農民的胃口,且寄寓著他們的理想,故而在農村許多地方都有流傳。
丹陽、丹徒董永傳說的由來,自然不會跳出這個範圍。但在口耳相傳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1.脈絡清楚的本土傾向
丹陽、丹徒的董永傳說已經和當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相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於董溪村,望仙橋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蔭村邊一個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個小池塘,槐蔭村眾多姓傅的都是傅員外家族的後代,槐蔭村還把附近的蓬橋村、萊村也帶進了故事,說七仙女是在那裡出現的。農民們講起這些事,指指點點,有聲有色,宛如董永傳說就發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親切感和真實感。這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傳說一旦和當地的特徵相結合,就會牢牢地紮下根去。
這裡不能不提及在2002年發生的一件事情。那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一套《董永與七仙女》的特種郵票。為這套郵票的原發地在哪裡,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所謂原發地,是集郵活動中的一個專用詞,即指與郵票上所反映的人或事有重要關係的地方,如事件發生地、人的出生地等。說得直白一點,抓住了原發地,就是抓住了一次商機。董永傳說發生地既然出現了爭議,作為至少有幾百年流傳歷史的丹陽是不可能作壁上觀的。於是,立刻掀起了一場董永傳說發生地的“保衛戰”。當時,外地有關報刊已經刊出多篇論述董永傳說發生地的文章,但多與丹陽無關。鎮江的集郵者很快就寫出爭鳴文章。僅《鎮江集郵》這份八開四版的雙月刊小報,在半年內就發表了《董永與丹陽》《槐蔭村的傳說》等六七篇文章,從多方面論證了董永傳說與丹陽、丹徒的歷史淵源,引起國家郵政局的重視,最後,他們會同有關專家研究確認,江蘇丹陽(排在首位)以及其他三個地方均定為“董永與七仙女”郵票的首發地,這才暫時宣告爭論的結束。
2.各有側重的細節渲染
丹陽、丹徒兩地的董永傳說,雖然主要情節是一致的,但在流傳中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丹陽延陵偏重於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後的情節,而丹徒上黨則對七仙女下凡以後如何與董永相遇、相戀、織錦還負等描繪較多。總起來看,凡是細化了的,聽起來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點到為止,不去作過多的渲染。例如,丹陽延陵傳說中對老槐樹及其有關情節就沒有作過多的鋪陳。當地農民也只是說在另外一個村上有一棵已經中空的老槐樹就是傳說中的老槐樹,可它與董永上工的路線或上工的地方並不一致。而丹徒上黨對老槐樹則形容得天花亂墜。一是老槐樹有實指,就在槐蔭村上;二是與槐蔭村的村名有直接的關係;三是還有一座槐蔭廟,廟中沒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樹。丹陽則對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給董永,兒子後來上學遭同學欺負(另一異文為不愛勞動,以乞討為生),哭著要找母親等描繪細緻;而在槐蔭村里卻無此傳說。老人們在口述時,都說董永是丹陽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說:董永在槐蔭村,前後只有100天,七仙女織好300匹錦緞,幫董永還清了債務,他們就離開槐蔭村了。
這種側重點不同的現象,是在口頭流傳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實物實地結合的,就描述得詳細;凡是無證可據或有據不準的,就一帶而過,它完全憑口述人自己的經驗、判斷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
延陵與上黨相距並不遠,如果我們把兩地的董永傳說看成是一個整體,也未嘗不可(也有人認為,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按照延陵董溪村→上黨蓬萊村→上黨槐蔭村→延陵董溪村這樣一條董永活動路線連貫起來,就同“白蛇傳”傳說中杭州→蘇州→鎮江→杭州的活動路線一樣,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種現象。
3.均有主幹的體外延伸
兩地在流傳中,在董永傳說這個主幹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側葉。它們無損於主幹故事的流傳,有時反而會起到一種烘托的作用,使主幹故事更顯得豐滿、厚實,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濃。槐蔭村在董永故事的流傳中,延伸到董永幫工所在的傅員外家,說傅員外叫傅華,家有一座小樓,是七仙女織錦的地方,名叫織錦樓;傅員外雖然為人很刻薄,但對母親很孝順,為其母親造了一座千佛樓。董永孝父、傅員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會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傳說則延伸到董永與七仙女生的兒子。他因為是無娘的孤兒,上學時常遭小同伴的欺負,便哭鬧著要媽媽。這時便有一位教書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訴他一個見媽媽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橋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仙女並未出現。於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時分在橋上跪等綠衣女子(即七仙女),終於被他等到了。關於董永的兒子,還有一則異文,說他不像他父親董永那樣勤勞,不會種莊稼,董永死後,靠乞討為生,有一天因乞討無著,在董永墳前哭泣,這時鬼谷子出現,教他七月七日(一說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橋上等,有七個女子經過,最後一個就是他媽媽七仙女。
這不同異文的結局卻又差不多,即董永兒子從她媽媽那裡得到了七粒米,但對媽媽的囑託卻置之腦後,將七粒米一起放在鍋里煮了。結果飯從鍋里漲出來,漲得房子都撐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頂上去吃,把肚子撐圓了,只能一邊吃一邊喊。據說在望仙橋上只要大喊一聲,便會聽到遠處房頂上的回聲,那就是董永兒子的聲音。
這段小故事有點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做人要勤勞,如果懶,連神仙也幫不上忙。但這段小故事的後續身份,讓我們看到了董永傳說的影響力和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