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囉囉咚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湖北省監利縣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遺產序號:589 Ⅱ-90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價值,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被迫幫地主家放牛,一天他和一班小夥伴把牛趕到放牛場,便和他們在墳瑩地里“打仗”。牛無人看管,闖進地主家的一塊秧苗地飽餐了一頓。朱元璋發現時,秧苗已被牛吃掉了一半。他怕地主打罵,便帶著幾個小夥伴把剩下的秧苗拔起來,再一蔸一蔸地插在田裡。當時農民種稻子都是撒播,叫做“撒谷”。秋收時,朱元璋和小夥伴們插秧田的收成比撒播的高出一倍多,農民紛紛仿效,於是有了插秧的農活。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推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均田地,減稅賦,修水利,興教育,使耕者有其田,國泰民安。朱元璋還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一次,他來到監利農村訪問農民疾苦,見農民們正在田裡播秧,十分高興,當場獎勵了他們,農民十分感激這位聖明皇帝,便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讚歌:“唱起大明朝,君王多有道,官清明安子孫孝,妻賢夫禍少”。其餘的人接腔:“都啊樂,樂耶鐵,樂吔吔樂多啊,囉囉里咚啊。”後來農民覺得插秧時唱歌不僅能表達內心的心情,而且能振作精神,驅除疲勞,於是一直傳唱至今,成為全國產糧大縣監利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囉囉咚”
藝術特色
"囉囉咚"的發音是監南地區的方言,處於西南官話和湘鄂方言的過渡地段,開口呼的音節占所有音節的一半。在民歌音調中監南和洪湖東,這是鄂中、鄂東南、湖南凍庭幾種語言音調的匯合之處,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歌詞的結構類型可分為:簡單的一句子結構、較複雜的多段體結構。監利以第二種居多,這種結構形式,新穎別致,此起彼落,博採口語,妙趣橫生。構成了"囉囉咚"歌詞的藝術特色。"囉囉咚"在音樂上自由的節奏,悠長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區山歌風的特點:行一般以四、五度跳進為其特徵;句法上構成先揚後抑的旋律線;上在高音區運用富於色彩性的"偏音"。
傳承價值
"囉囉咚"在監利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勞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地方傳統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囉囉咚"曲調高亢悠揚,旋律抒展自由,有"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囉囉咚"是平原地區唯一的具有山歌特點的原生態地方民歌,運用大量的襯詞襯腔,在調式調性及曲式結構上具有復調音樂特色,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傳承保護
為了保護“囉囉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監利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將囉囉咚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這一民族文化,監利縣於2012年組織了“囉囉咚暨監利民歌大賽”,30多個代表隊1000多名演員參賽,縣非遺保護中心還在朱河等20多個鄉鎮場掛牌成立了“囉囉咚傳習所”,僅朱河就先後開展了10多次傳習活動,培養了朱正洪、王艷芳等一大批囉囉咚傳承人。朱河文化站還請囉囉咚第二十一代傳人朱思立,收集整理了100多首囉囉咚和監利民歌,整理成冊,作為資料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