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歷史
全豐鎮位於修水西北邊陲。全豐花燈發源於全豐鎮,輻射全縣各鄉村。全豐花燈屬江西
曲藝,流傳於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豐兩鄉。清乾隆《義寧州志》記:"分寧(今修水)界吳楚之交,俗多類楚……城市村落鄉民猶多襲舊,專事巫禱"。該地巫風、道士活動非常盛行。據傳,全豐花燈曲調系由道教音樂派生而成,以花燈《下南京》一曲與道教《頌經》對照比較,兩者主音為徵、羽調式,旋律風格相同,句式結構都是上下兩韻五言體。
全豐花燈的源流傳說也極富傳奇色彩。清嘉慶《義寧州志》載,大約很早以前,有位陰陽先生曹宗哲,見全豐鄉背後的龍泉段,山脈巍峨,逶迤起伏,狀如蟠龍。於是,他便帶著胞弟曹定吉來此起業,於雙井之間,建屋樹基,繁衍後代。其孫曹西平有子十二人,皆唱花燈,號稱"九把胡琴",興旺於一時。
全豐花燈是全豐特產。當地人稱為“下半本戲”的花燈,不僅與當地流行的“上半本戲”(
寧河戲)迥然不同,獨立存在,而且與外地民歌小曲也有別。
全豐花燈一般是節日、喜慶活動,特別是
春節,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達旦,除春節外,民間節日、做壽、上課、結婚和嫁女都請來花燈
熱鬧一番。 全豐鎮有20餘支花燈隊,鎮所在地附近就有5支,均有
鑼鼓、服裝、道具等設備。龍泉段1200多人70%會唱花燈,現健在的曹澤民,祖宗三代都唱花燈。 節日
花燈上的演出,首先要選燈貼通知對方,出發時,書有“慶祝××娛樂花燈”的牌頭開道,一路
彩燈高照、鑼鼓喧天。他們活躍在偏鄉僻壤,隨時隨地可演,為山區民眾所喜聞樂見。
全豐花燈的演產唱形式,有
生、
旦、
醜三行。醜行臉勾豆腐塊,一手持絹,一手扶把,作顫顫阿娜態;生帶禮帽眼鏡,眉宇間畫以白線條,
騎馬(竹扎字紙)揚鞭,時與旦角逗趣,三人方步圓場,邊走邊表演。場上周圍站立四盞六角長形、貼有花卉圖案的彩燈,燈種頗多,常見的有缽哩燈、車車燈、白鷺燈、內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八仙過海”、等形象,又以白鶴燈居于樂隊中間,象徵祥和吉慶,人壽年豐。每年春節元旦起鼓發燈,至元宵止,各路燈隊,四方雲集,燭光連天,歌吹達曙。燈班進村前,先送燈貼通知對方,出發時,書有“慶祝XX娛樂花燈”的牌頭開道,一路上鉦煌導引,男女聚歡,所過村戶,喜爆迎送,有的款以餅燭,上樑
做屋之時,也請花燈助興。花燈曲目,皆有簡單情節。雖為
單篇,但連場演出便組成一套故事。有出外進經商的《南京》(包括《帶貨》《六個月種花》);有談情說愛的《拜新年》、《打戒箍》、《十個月摘花等郎來》;有婚外相戀的《挑妹飲酒》、《交情反情》;有夫妻情義的《勸夫》、《下麻城》;有詠花吟春的《十月蓮》〉、《十個月逢春花》、《十二個月花》);有勞動生產的《十二個月採花》;還有祝福納吉的《接狀元》、《十月懷胎》等等。
土地革命時期,修水縣蘇維埃政府於1930年建立了一個化裝講演團,演唱戲曲,歌舞和花燈調,曾用全豐花燈《十二個月花》譜寫了《十二個月革命歌》,宣傳革命,宣傳
政策,在湘、鄂、贛邊區廣泛流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豐花燈得到了很大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由縣
文化館幹部仿《十月懷胎》唱段創作了歌頌農業業豐收的小演唱《太陽一出照山崖》,參加九江市文藝匯演獲得節目獎。1979年,縣文化館為發掘民間藝術,又進行錄音記譜,重新排演,其中傳統花燈調《十帶貨》、《六個月花》、《下南京》、《十個月迎春花》等,在九江市民歌演唱會上被評為優秀節目,演員丁來穩、丁明生得到大會獎勵。如今全豐、塘城兩地有花燈隊二十餘伙,龍泵段、黃河段、綠窩、黃袍沖、杉樹坪、上源村等處均有鑼鼓、服裝、道具設備,吹拉彈唱,人才濟濟。最小演員十六歲,年長者已逾七十高齡。僅龍泉段一村1200多人,即有百分之七十農民能唱花燈。有的一家三代,如
曹澤民(生行,1947年生)祖孫都是花燈高手。歷代花燈藝人有龍泉段的曹乾民(生行,1890年生)、
曹漢林〈醜行,1893年生〉、曹承省(生行,1929年生)、
曹立群(旦行,1923年生);黃袍沖的戴力軒(1907年生);黃沙段的胡承堅(醜行,1921年生)、胡承益(旦行,1958年生)、胡經現(樂手,1959年)生等。
節日活動
主要活動
全豐花燈活躍在偏鄉僻壤、山高林密之處。每到傳統節日的夜幕時分,花燈會不期而至,一路上彩燈逶迤、鑼鼓喧天,蔚為壯觀。花燈隨時隨地可演,為山區 花燈慶元宵
民眾喜愛,每到一處,山民們鞭炮迎送、茶點招待,相互之間的聲聲道賀、句句祝福在夜風中送到千家萬戶。
活動形式
全豐花燈又稱"下半本戲",說唱均用地道的西鄉全豐土話,其不僅與修水流行的"上半本戲"(
寧河戲)風格迥異,與外地民歌小曲也大不相同。外地一些唱花燈的藝人到毗鄰全豐的村落打聽後,皆稱不知全豐花燈唱什麼曲目,可看其別具一格。全豐花燈開場內容多為即興打諢,器樂多以打擊樂為主,有雲鑼、鑼、小鼓、鈸等,有時也以胡琴、笛子、嗩吶伴奏。開場、前奏、間奏節奏相同,唱詞多用"嘞"、"喲"等襯詞。
活動內容
全豐風花燈的曲調,唱的是"燈歌",大多為單曲體結構。一曲一目,曲調名即曲目名,專曲專用。調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特彆強調主音上方五級,與全豐方言緊密結合。表演時,以打擊樂器為主,雲鑼、鑼、小鼓、鈸齊奏;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嗩吶托腔。唱詞多襯詞、襯字、襯語,幾乎每一句都出現啦、啊、吧、嘞、喲、喔、餵等襯字。其襯句,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在曲調中起著句間連線,句中擴展,句尾補充的作用。襯詞、襯句為燈調潤腔著色渲染曲情,增強了濃郁的藝術感染力。
全豐花燈有八盞(也叫盆燈),其燈工有八種特技,號稱:姑嫂推磨、老鼠犯梁、劉海戲船、猴子打兌、仁貴射鵰、姐妹觀花、洞賓背劍、張三打虎,全屬玩耍表演。
節日花燈上門演出,首先要送"燈貼"通知對方。出發時,將書有"慶祝某某某娛樂花燈"的牌頭開道,一路彩燈高照,鑼鼓喧天。
傳承現狀
花燈隊活躍在偏鄉僻壤、山高林密之處,不要
舞台、幕布,田間、草地、廳堂、庭院,隨時隨地可演,為山區民眾所喜所樂,給山民送去祥和歡樂的氣氛。 全豐鎮有二十餘支花燈隊,最活躍的是塘城街(鎮所在地)、龍泉段、黃沙段、綠豆窩、黃袍沖、杉樹坪、上源等地。每支花燈隊均有鑼鼓、服裝、道具等設備,演員最小的16歲,年長的七十餘歲,皆有一定的演唱表演能力。龍泉段一千二百多號人,70%的人都會唱花燈,可見普及程度。如今主要傳承人曹澤民,祖宗三代都唱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