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中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明、清以後,珠山御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湧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繫,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瓷業機械化生產的不斷發展,一些傳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環節及相關器具和設備被淘汰。傳統技藝雖然得到部分保留與發展,但不少工序環節仍不斷流失或消亡。
工藝特徵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在匯集全中國各地名窯技藝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並自成體系。其行業分工之細,專業化強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業所無法比擬的。
御窯廠的生產組織分工相當完備,具備了制坯行業的各種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製作大小圓、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缽的作坊,還有各種輔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鐵作等。許多局部操作大都由專業性很強的工匠擔任。同時將燒、做兩行集中在廠內,設御窯若干座,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無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景德鎮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成型工藝如手捏成型,是成型中較基本的成型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最為歷史古老的制瓷成型法。這樣的成型方法是需要匠師們嚴謹而又不失隨意性的發揮,手法上力度上的掌控,和對整體結構的手下把握都是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在現代陶藝中常可看見這種古老成型方法的運用,當然現在的陶藝手捏成型已融入多種元素的造型手法和各類手制工具的使用,從而呈現出更加富有現代人文精神思想的藝術作品,例如泥人的捏造,建築物的成型等。
傳統的泥條盤築成型貴為自然與藝術的結合,這種自然透露出來的藝術美是其自身所散發的固有的藝術美屬性,正如自然界的動、植物本來所特有的自身美的特性一樣。
工藝流程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行業分工極其細緻,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五項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製作。它是將製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製成型方法製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將經過印坯工藝後的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使之厚度適當、表里一致。
3、施釉:俗稱“剎合坯”。它是在器坯內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之光潤。其方法有蘸、澆、吹、盪、塗等。
4、畫青花:俗稱“畫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後上釉燒成。
5、燒窯:是成瓷的最後一道關鍵工序。它是將裝有成坯的匣缽按窯位置放在窯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燒至1270--1300度,採取先氧化焰,後還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緊火、淨火三個階段,用一天一夜(24小時)的時間,把匣缽內的坯胎燒成瓷胎。
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蘊含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傳統手工成型工藝的藝術價值。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靠著一輩輩匠師們無數的實踐過程。不同時期的瓷器展示了古人與自然結合的特性,靠人的手作成型充分體現了其特有的來源自然,貼合生活,具有深刻的人文藝術價值。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工業文化生態的獨特性、唯一性。建立在生產協作關係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 講究天與地的完美,蘊含了中國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與自然世界和諧共生的偉大哲學思想。 它承載了瓷業窯工的生產和生活,是瓷都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
傳承人物
陳聖發,男,1930年9月20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陳聖發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王炎生,男,1934年9月15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炎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曹開永,男,1939年3月26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曹開永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蘭國華,男,1941年8月24日出生。2012年12月,蘭國華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黃雲鵬,男,1942年5月出生。2012年12月,黃雲鵬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李文躍,男,1959年8月出生。2012年12月,李文躍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鄧希平,女,1942年11月出生。2012年12月,鄧希平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朱丹忱,男,1955年11月出生。2012年12月,朱丹忱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傅長敏,女,1968年8月出生。2012年12月,傅長敏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保護措施
2017年12月19日下午,景德鎮市文廣新局對外宣布,該市文廣新局耗時 3 年半,跨越多個省市、集中展示瓷都千年手工制瓷技藝流程的大型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紀錄片《匠心冶陶》全部拍攝製作完畢,這部承載了景德鎮一千多年精湛陶瓷工藝的紀錄片,既是該市非遺保護的巨大成果,為後人學習手工制瓷技藝留下了集大成似的寶貴資料。
2013年5月,古窯民俗博覽區成功申報國家5A級景區,在實現景德鎮5A景區“零”突破的同時,也成為了全中國唯一一個以展示陶瓷文化為主題的5A景區。古窯不僅成了展示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的特色景區,也是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傳承地、千年窯火的續燒地。
社會影響
2017年5月27日,由國家體育場鳥巢文化中心、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聯合主辦的“築夢鳥巢 留住傳世技藝”2017鳥巢非物質文化遺產邀請展於國家體育場鳥巢文化中心開幕,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作品在展會上展出。
2017年10月15日-17日,由文化部非遺司擔任支持單位,中國非遺保護中心、湖北省文化廳、武漢市政府共同主辦,武漢市文化局、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第二屆長江非遺大展在漢閉幕,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在大展上被非遺傳承人交流。
文化軼事
景德鎮瓷業習俗在長期的實踐當中伴隨著瓷業生產而形成,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祭祀
景德鎮行業神是制瓷行業所供奉和祭奠的保佑本行業利益的。應制瓷分工的不同,各行業都有不同的祭拜的神,如燒窯業有窯神、做坯業有師祖神、匣缽業有錢大元神等等。
窯神即“風火神”,是為了祭奠明代童賓以身試火燒成精緻的龍缸而成立“佑陶靈祠”來供奉其為風火仙師。平日裡每座窯房都要供一個風火神的神龕,燒窯點火前都要在神龕前先禱告,祈求保佑燒出好窯。每年冬天還要舉行暖窯神活動,這種活動相當盛大。
瓷業師祖是景德鎮做坯業所供奉的神,師主廟興建於明代,尊奉趙慨為佑陶之神,陶瓷行業舉行迎神會酬慶功活動時所祭奠。
錢大元神是匣缽業祭拜的神,供奉在新社公廟內,是為了祭奠最早發明大器匣缽的錢大元帥兄弟五人,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舉行祭拜活動。
2.瓷業管理
瓷業管理中的習俗是瓷業中的主要部分,由於制瓷業工序的繁雜,為了便於管理,在瓷業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行規。包括行幫、杭會、會館等行業組織,以此來管理、約束、調控、獎懲與聯絡感情。
3.專業俗語
景德鎮的陶工們在生產實踐中進行交流和學習技藝形成了具有地方和行業特色的專業行話俗語。作為技術交流和溝通的工具一行業語言,形成了行業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僅僅是一一種地方方言,而且具有民俗的特徵,它包含著技術經驗,具有科學性、地方性和民俗性。如:利坯(即修坯)、打箍(給燒好的瓷器鑲邊)、攣窯(修建和修補柴窯)等等,這些行業俗語運用相當廣泛,涉及每一個具體的工種語言,具有明顯地行業特徵,由於景德鎮是個“五方雜居”之地,因此,行業語言也相當繁雜。但這些行業語言由於沒有專門的記錄,屬於口語形式,因此也伴隨著文化的發展而逐漸的有了很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