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這個名字,是遵照國家文物局1979年10月16日的建議確定的。1979年7月,中共景德鎮市委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振奮時刻,提出以建設名符其實的瓷都、重振名城歷史輝煌為目標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強調把挖掘陶瓷歷史文物、發展旅遊產業提到市委工作的重要日程。

館名,創意,整合,成果,歷代窯爐陳列,系列瓷板畫—制瓷圖,表演項目—瓷樂 瓷樂,旅遊景點,

館名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這個名字,是遵照國家文物局1979年10月16日的建議確定的。1979年7月,中共景德鎮市委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振奮時刻,提出以建設名符其實的瓷都、重振名城歷史輝煌為目標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強調把挖掘陶瓷歷史文物、發展旅遊產業提到市委工作的重要日程。8月26日,時任市委書記楊永峰在常委會議上再次強調,發揮陶瓷歷史文物的特殊優勢,強化對外開放水平,發展旅遊產業,爭取多創外匯,為現代化建設積累資金。同時建議:修復龍珠閣(明代御窯廠督陶史行轅),展覽古瓷及陶工鬥爭史;恢復明清時期御窯廠的部分生產能力,生產仿古瓷;修整一條古代通往御窯廠的瓷器街,使生產與銷售配套,開闢一處具有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特色的旅遊風景點。顯然這是對景德鎮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考慮。常委會經過熱烈討論,一致同意楊永峰的建議,並做出籌建“珠山陶瓷歷史博覽區”的決議。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
國家文物局對景德鎮這一構想十分重視,10月16日通過局、處長座談會的形式聽取匯報。認為,景德鎮市委的構想同國家文物局想到一起來了;建議,把“博覽區”改名為“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與國家文物局對口;強調,把博物館搞起來是有名望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要求,把這個項目的建設視為國家的事業認真辦好;特許,生產的仿古瓷如果水平高,可以打上“國家文物局監製”的印鑑,使之身價百倍大有天地。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一致認可,大力支持,使景德鎮受到極大鼓舞和激勵。11月9日市委常委會決定:改“博覽區”為“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強調把建館作為建設名符其實的瓷都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協調計,成立籌建領導小組,由各涉責部門領導參加,推舉楊永峰為組長,常委分工由我任副組長負責具體工作;審議通過了創建“博物館”的總體方案和實施計畫。營建“博物館”的工程從此開局。

創意

創建“博物館”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意義重大。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落實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的一項措施,也是這一代人繼承、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責任,體現了在改革開放號角聲中,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舊,挖掘保護中華瓷文化遺產使之古為今用的文化創新思路,對喚起人們的文化自覺產生了啟迪作用。這在當時是發人深省、振奮人心的。我被強烈地吸引住了!事實上,營建“博物館”的整個籌備工作,就形成了從挖掘利用文物躍升到搶救保護文化遺產、整合文化資源並進行科學開拓利用的文化理念轉變和升華過程。“建議”的價值取向,是通過掌握古代精湛制瓷技藝的陶瓷藝人,在生動地生產實踐中來體現“文物的特殊優勢”和瓷都的“陶瓷歷史文化特色”,把建館的文化要求提到了相當的高度,表明陶瓷藝人是實現文化創意的關鍵要素。這是“建議”的客觀依據,也是建議者長期工作生活在瓷都的心裡感受和精神超越。跟隨“建議”的啟示,人們的文化理念轉變首先是對人從藝人到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人緊密相聯的文化傳承關係的認識開始的。
古代廣大陶瓷藝人是瓷都歷史文化的創造者。從唐武德年間算起,直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大約1170多年的漫長歲月,他們依賴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代代薪火相傳的特殊技藝,在當時那種艱難的社會環境中,奇蹟般地創造了景德鎮制瓷業在我國封建社會階段的輝煌時期。遠自唐代即燒造出青白瓷,被譽為“假玉器”,第一次奉詔進御,並向海外輸出,因而一舉名天下。五代生產的白瓷,吸水率低於0.5%,白度高達71%,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符合標準的真正瓷器。宋代榮膺全國6大窯系中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創燒的影青瓷和影青刻花瓷“與玉無別”,引領陶瓷美學達到高峰。元代在世界上率先使用“瓷石+高嶺土”二元配方,使景瓷質量達到“冰肌玉骨”的新品格。發明了青花瓷,被世人譽為“永不稠謝之花”,“沸騰著人們的血液,燃燒著人們的情懷,淨化著人們的心靈”。後經明、清兩代不斷改進,更顯得格外幽靚雅致、青翠欲滴,被譽為瓷國的燦爛明珠,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絕佳瓷器而獨領風騷600年。明代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在制瓷技藝和裝飾藝術上皆有歷史性突破。創燒的青花釉里紅雍容華貴,宛如嫣紅寶石,標誌著景瓷裝飾工藝達到絕妙程度。素雅清新、晶瑩剔透的青花玲瓏瓷為明代獨創。商品生產達到“製作日巧、無物不備”,產品暢銷國內外,“遍國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車所到之處”。清代康、雍、乾三朝仍然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制瓷技藝達到歷史高峰,創造的五彩瓷、古彩、粉彩、琺瑯彩、美人醉、郎窯紅和各種特藝瓷均令人嘆為觀止。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鑄就了“景德鎮”這塊集千年海納百川、博採眾長、創新發展,千年世界制瓷領先地位,千年皇家御用珍品和眾多國家的博物館藏,千年譽滿全球的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千年聖火承傳於一身的金字招牌,給世人留下了包括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青花、青花玲瓏、粉彩和高溫色釉四大名瓷在內的13大類,232個系列,1662個品種,5000多個畫面的精湛制瓷技術和裝飾工藝,大批晶瑩玉潤的各種顏色釉的染料配方,以及超凡的彩繪藝術,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最值得慶幸的是,在千百年以後的今天,一些現代瓷廠中竟然還保留著一批古代制瓷技藝的傳承者——手工制瓷藝人。雖然人數已經不多,卻都是嫻熟地掌握著幾近失傳的精湛手工制瓷技藝的能工巧匠。他們是古代手工制瓷技藝的載體、傳承弘揚祖國傳統瓷文化的主力軍、最可寶貴的特殊文化遺產,身價非凡。然而,這樣的文化觀念並不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長期以來,隨著半機械化、機械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技改步伐加快,手工業工人在制瓷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已經是大工業中瀕臨最終淘汰的小工匠。只是在建館文化挖掘選擇中才領悟到他們存在的重大文化價值。陶瓷藝人的存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有了延續發展的能力,為建館提供了基本條件。古代建築是建館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要素,籌備工作是從普查古建築入手的。在落實市委決定的過程,首先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經費十分拮据,錢成了辦這件大事的攔路虎。為了排難前進,起初構想選擇一個無需付出巨額搬遷代價的辦法,購買鄰近農村淘汰的古舊房屋按“博物館”建築設計進行改造,經過努力未果。一籌莫展之際,市委決定對市區和市轄浮梁縣境內的古建遺存進行全面普查,在本市尋找。從1980年初開始經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在上萬棟住宅中發現明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民俗建築136棟,較為完好的僅有89棟,還發現大批清初建築和殘存的古代窯業建築。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
明代建築的文化特點很突出:
1、類形多,有官僚地主府第、窯戶與富商住宅、普通民居與農家小舍,還有天后宮、祠堂、牌坊、商店、閭門、街道以及大量各種飾品。
2、所有民俗建築均恪守明代刑制中關於庶民廬舍設計標準的規定,反映了皇權至上的倫理觀念。標準化、模式化雛形清晰。
3、建築形態多數兩層,個別三層,代表了贛東北乃至江南一帶的風格。
4、裝飾藝術上,四鄉民宅都強調結構美、材料美,雕刻裝飾只限重點部位,簡樸中見精華,工藝水品很高。官宦之家則不同,採用高品點陣圖案,重工雕飾,十分華麗精細。
5、學術價值較高,有些明建有絕對紀年題記,有些在家譜和地誌中記載著建造年代,絕大部份建築建造年代皆可依據辨認。
6、明清古建是景德鎮在明代中後期和清代前半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作坊主、資產者產生和工資僱傭勞動的資本主義僱傭關係出現為特徵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制瓷業達到鼎勝時期並帶動其它行業繁榮,瓷商、柴商、茶商多而富,城鄉都比較饒裕的象徵和實物證據。我國古建築專家學者鑑定認為:“這批明代建築是繼安徽徽州、江蘇洞庭東山、山西丁村之後又一重大發現,為近年來我國考古領域內所罕見,對於研究中國建築史,尤其對研究景德鎮明清時代的城市社會發展史,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古代工業建築是明代生產作坊和窯爐改革的最新成果,很有特色。雖然僅存坯房2棟,窯房3棟,還有一批拆散的舊料,但非常珍貴。坯房(制坯作坊)的設計特點是:整棟建築的每一根枋子、每一個空間都排上了生產用途,做到了建築與工藝水乳交融,達到使用最廉價的材料、占用最少的內外空間、工人操作省力省時的最佳工藝效果。這是我們祖先在幾百年實踐中不斷改進篩選出來,又經過五、六百年使用而無大變化的古代制瓷工場建築的特型。窯房(焙燒瓷器的工場)建築異常奇特,樑柱皆採用粗奘彎曲硬質雜木的自然軀幹,經工匠巧妙利用曲木的重心立柱及其彎曲外形起拱架梁,不區形制。人們走進窯房宛如親臨枯槁森林,別有情趣。整個構架和相連各個部位一律以榫頭搭接,不用一根鐵釘,誰都驚嘆古代匠師們藝高膽大,才智超人。窯爐(稱鎮窯、柴窯)建在窯房內,容積300立方米,約占窯房總面積的1/4。其結構獨特,是用窯磚無膜砌築的雙層薄殼、空氣隔熱結構,非常巧妙。它容積大、升溫快、熱效高、保溫好,能在窯室整個空間上下前後不同溫差下燒成要求不一、風格各異的多種多樣產品,具有古代其它各式窯爐難以兼備之優點,保存價值很高。現代陶瓷考古專家劉新園先生鑑定認為:“現存的作坊和窯房是迄今尚未載入中國古代史冊的、當今世界上保留下來的最有體系的遺物,是我國制瓷業進入工廠手工業最有力的證據。”
明代建築是難得的珍貴文化遺產,不可再生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堪稱耀眼的明珠。但是,在這之前人們並沒有注意到它們的存在,也沒有認識到它們的文化價值和文物價值。普查中遺憾的看到,城鄉大量明代民俗建築已經在住房更新中拆毀甚多,僅存的也面臨泯滅危機;窯業建築在以煤代柴的技改過程已基本拆除,寥寥無幾的倖存者亦將徹底消失。古代建築的重大發現,在瓷都傳統文化史冊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對營建“博物館”猶如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引起市委的高度重視,第一次把建築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提到了工作日程。
特殊文化遺產和建築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及其高品位文化內涵,和它們猶如久別重逢般地自然匹配條件,成為實現“建議”要求的可靠保證。

整合

古建大普查加深了人們對瓷都文化底蘊豐厚程度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保護意識和責任感、緊迫感,為“博物館”的總體設計拓寬了視野,晉升了品位,加快了進程。1980年3月20日,市委決定將館址定在西市區風景秀麗的盤龍山人工林保護區內,集中成片保護一批珍貴的陶瓷歷史文化遺產,確定規化面積83公頃,其中自然環境保護區40公頃,建設用地43公頃;決定搶救保護一座古窯和一部分精選的明、清民間建築珍品,組合成陶瓷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的總體布局,是在縱深1000餘公尺、方園12400平方米的丫型山谷中布置了三個文化展區。東部為掩映在茂密森林邊緣的古窯瓷廠。中西部利用人工湖分割,依山傍水布置兩個展區:東畔為清代民俗建築展區,謂之“清園”,搬遷保護5棟世俗精品建築,用於珍貴古瓷和陶瓷歷史文獻展覽;西畔為明代民俗展區,謂之“明閭”,搬遷保護8棟世俗精品建築,為明代鄉鎮小環境陳列。“博物館”的中心是最先遷建的古窯。在這裡,搬遷保護了1棟較為粗奘、完好的古窯房,2棟原裝的古坯房,4棟用技改中拆除的古坯房料復原的坯房。可以說,都是明、清窯業建築的原始遺物。同時,按照300立方米鎮窯容量、年產100萬件的生產能力,優選配備了13位陶藝家,20位燒鍊師傅、120位各工種老藝人帶子帶徒傳藝,11位行政管理幹部,組成了全能的仿古瓷生產專廠。在窯房後面的森林裡,穿過一條綠菌掩映的小徑,按照清代督陶史唐英《陶冶圖說》中的畫譜建造了由三組建築組成的“陶人畫坊”,樸素雅靜,造型別致,猶如一幅優美動人的畫卷。古窯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景德鎮的特殊文化遺產與世間獨一無二的珍貴窯業建築真實地自然匹配,完美整合,交相輝映,因而成功地使“博物館”具有了勃勃生機的鮮明個性。人工造園既注重周圍生態環境保護,又強調與大自然環境整體連線。三個展區的聯繫是通過一條曲折有致的溪徑來完成的。用青石板、碎石、磚幔、泥結做成的路面鋪裝,利用地形高差修築的依山邊潺潺流過的溪水,在散點的贛東北常見花木環境裡,將三、四百年樹齡的羅漢松、桂花、山茶花、紫薇花等古樹以及6個品種竹類分別點綴其間,同大自然原生草坪相銜接造成的古樸典雅、鬱鬱蔥蔥的生態環境,達到了與參差起伏、錯落有致的古建群相映襯的美學效果,體現了古時的山鄉村寨特色,再現了15、16世紀“江南雄鎮”的一隅,展現出千百年悠久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的縮影。 [1]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
古建搬遷復原非常艱苦細緻,技術性很強,景德鎮做得是成功的。在國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導,省文化廳、中國古建學會、中國考古研究所、原南京工學院以及老一輩專家學者的指導幫助下,全體參建單位和人員發揚求真務實、通力合作、只爭朝夕精神,經過兩年時間,投資120多萬元,一座風姿獨特的“博物館”即同中外參觀旅遊者見面。不但速度快、省錢,而且質量上完全達到忠實地再現建築原貌,即使是原來殘損的某些裝飾構件,都修復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原汁原味。這座“博物館”真實、完整而又集中地保護了陶瓷歷史文化和古代建築文化遺產的精髓,鮮活地體現了明、清鼎盛時期大制瓷作坊和山鄉小鎮的活體,為世界上獨有的實踐人類古代神奇精彩造瓷技藝的展示地,維繫了千年瓷都的魂魄,激活了積蓄長久的文化力量,煥發了傳統陶瓷文化應有的光彩,點燃了人們繼承、宏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激情,為中華瓷文化的科學保護和可持性傳承奠定了基石。它是古老瓷都的標識和文化象徵。

成果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是搶救保護與科學利用的典範。大普查後,搶救保護建築文物和手工制瓷技藝迫在眉睫。當時,在古建界特彆強調對建築文物就地原貌保護的真實性原則。景德鎮市委主張從實際出發,獨辟溪徑,在堅持返璞歸真的前提下,對瀕臨泯滅的珍貴建築文物採取異地搬遷的搶救措施,並進行科學合理的開拓利用,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作到真正意義的保護;保護是利用的前提,只要科學利用就能同樣展示它的自身價值和文化光輝;永續利用將是長久保護的可靠保證。這個主張得到了全國文物、古建界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的認可和支持。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文物局顧問謝辰生先生,在景審評“博物館”規劃方案意見時指出:“保護文物,已毀壞者不恢復,一般不遷移,但在這裡都可以打破,真的作陳列,恢復的作附助陳列品也行”。單士元、汪之力、陳從州、張開濟、張志中、潘谷西、楊鴻勲等全國著名古建專家實地考察審評認為:“搬遷修復是一種保護性搶救措施,起碼可以把東西留下來,為祖國建築史研究提供一份重要資料”,“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為祖國的榮譽擔起這一代的責任”。景德鎮進行的大膽嘗試表明,擺脫現有博物館的原型,把本地獨有的建築文化遺產同作為特殊文化遺產的陶人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既有精美傳統陶瓷、精品建築文物和精典文獻的靜態展覽,更有歷代陶工傳承人在實際生產中生動地傳統手工技藝演示的“活”的動態展覽,成為靜動結合、舉世無雙的新型特殊展覽形式,其意義遠遠超出了“重要資料”的價值。謝辰生先生指出,“把建築歷史文物加上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的仿古瓷生產,就是一個‘活’的特殊的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事實上,這座“博物館”建成之後,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1987年來自國內各地20餘位專家教授在評審意見書中指出:景德鎮“遵循忠實歷史、科學復原的指導思想,把散落在市郊瀕於毀壞且難以就地保護的作坊和明、清世俗建築搬遷復建,……突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立個性,具有強烈的東方文化建築藝術色彩,成功地構成為一座新型的博物館,在國內外獨樹一幟”。同年12月《中國環境報》以頭版頭條報導指出: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設計和營造的結果,“在我國首次解決了遷建與集中保護珍貴的明清民俗建築的問題,……為保護歷史名城的珍貴遺產作出了較大貢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朱自煊、副教授樓慶西參觀後揮筆寫道:“這種形式,在國內當屬獨創”。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
“博物館”又是文化與旅遊緊密融合的典型。營建博物館、拓展旅遊休閒產業,是景德鎮市委的初衷,也是對文化遺產開拓利用的最佳選擇。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又受文化的滋潤和薰陶。文化作為特殊的生產力,以其無形的巨大力量教化著、激勵著、引導著人們自覺地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聰明才智。文化對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人離不開文化。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一定滿足之後,渴望在興致勃勃的旅遊休閒中尋找高品位文化體驗是必然趨勢。文化需要旅遊這條重要傳播渠道實現自身的功能價值,旅遊需要文化、特別是最能吸引世人眼球的文化的支撐提高自身的品味。這座“博物館”具有特殊觀光魅力:琳琅滿目的歷代精美陶瓷和明清高品位建築藝術,會使人們在振奮中陶醉;工匠們手工制坯的神奇演示,會使人們在凝神欣賞中痴迷、流連忘返;生產活動中反映出來的歷代陶工那種不畏艱難、勤奮勞動、博採眾長、精益求精,為人類文明進步而熱心追求的向上精神,會使人們在感嘆中受到激勵和鞭策。一經建成,就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國家公布的首批AAA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文明風景區示範單位,從而使歷史名城的旅遊業增添了文化神韻,博得了國家有關部門、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20多年來,先後有幾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參觀指導。2001年5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景德鎮時,把“博物館”列為視察首站。5月31日,總書記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古窯的傳統手工拉坯成型表演,盛讚古老而神奇的制瓷技藝,叮囑“要把鎮窯保護好!”
“博物館”作為優秀文化資源,它還具有文化產業特性,為陶瓷歷史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古窯既是陶瓷歷史文化的展示平台,又是瓷製精美工藝品(仿古瓷)的再生工廠,具備面向今天、走向未來的發展基礎和底氣。古窯試燒的第一窯瓷器就出了亂真產品,20多年生產的精美仿古瓷深受中外愛好者的喜愛。這說明,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傳承人類的優秀瓷文化,而且可以通過文化資本運作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文化產業已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新的生氣蓬勃的勁旅。在這個大潮中古窯一定會有廣闊的發展天地。高超的傳統手工技藝具有現代科技不能取代的優勢因素,但科技引領未來,手工制瓷應該在絕對保護精湛手工制瓷技藝的前提下融進現代科技,增強創新發展能力,積極追求精品、打造精品,讓古窯這塊金字招牌永世生輝。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 - 概述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是一個綜合性博覽館,以閭門、祠堂、民宅、店鋪等多種類型明清世俗古建築為館舍主體,配有仿明清時期風格的門樓、亭台、遊廊,區域內移植栽種了各類名貴花木,與周邊自然山水生態環境相溶合,忠實地保存了景德鎮明清時期鄉村莊園的歷史風貌,具有較高的遊覽、審美及研究價值。[2]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 - 建築
“明閭”有閭門、店鋪、祠堂、民宅八棟建築。其中閭門在中國明代建築遺存中較為罕見的,它與安徽歙縣溪南明路亭同屬明代建築中精緻的建築小品。“清園”有四棟不同類型的清代建築。其中有構架精獷壯觀,雕刻彩飾華麗堂皇的祠堂;有氣勢軒昂、用料考究的窯柴行老闆大宅。它們是研究景德鎮的經濟、建築、陶瓷發展史難得的實物資料。同時又可以一覽古時景德鎮民間建築之風貌,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遊覽價值。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 - 陳列
瓷碑長廊
館內的陳列、表演項目如下:
景德鎮陶瓷民俗展
在展示陶瓷生產習俗事項的同時展示了相關的制瓷工藝手法及其演變程式。
“瓷都贊”瓷碑長廊
世界上第一座“瓷碑長廊”。收集了古今歷代名人有關瓷都景德鎮的題字、詠詩。
歷代窯爐陳列
通過 1:1的窯爐仿製模型,真實地再現了冶瓷窯爐的結構型制,藉助大字說明可以清楚知道陶瓷冶煉的全過程及不同型制的窯爐在不同歷丈時期所發揮的作用,了解到它們相互影響並列延存的歷史淵源。

歷代窯爐陳列

系列瓷板畫—制瓷圖

在清代唐英“陶冶圖說”的基礎上設計繪製而成,全面展示景德鎮古代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

表演項目—瓷樂 瓷樂

可見於清代文獻《景德鎮陶錄》和《桂海虞衡志》中的記載,經景德鎮市歌舞團多年潛心研究、發掘、發展,形成的一個完整的瓷樂器組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瓷樂器演奏表演項目。

旅遊景點

1994年10月,陶瓷民俗博覽館被省委、省政府授牌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又入選為全國100家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陶瓷文化博覽區(含民俗館、古窯瓷廠)2004年11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現已成為瓷都最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