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民間故事

滿族民間故事

遼寧是滿族形成、崛起、壯大的地區,蘊涵著廣博深厚的滿族文化遺存和內涵。滿族民間故事生成於滿族由“漁獵”轉向“農耕”,並且與漢族文化密切接觸、融合,逐漸形成滿漢雜糅的文化特徵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這些特點都鮮明地體現在由遼寧滿族民眾集體創作、世代傳承、“記錄”他們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的故事中。

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滿族民間故事
  • 類別:傳統文化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Ⅰ-53
  • 申報單位:遼寧省聯合會民間文藝家協會
  • 遺產類別:民間文化
傳承意義,篇目分布,主要內容,

傳承意義

滿族民間故事“滿族民間故事”項目由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申報,並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之對遼寧境內的滿族民間故事進行資源普查、田野調查資料整理、項目文本和錄像片製作的工作,同時還根據普查的結果,運用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等理論,深入研究滿族民間故事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篇目分布

滿族神話型格的作品占所有篇目的60%,清代傳說不足5%;同為黑龍江省的阿城地區所出版的同類故事集中,祖先創業傳說約占50%,清代傳說約占30%。若將《承德地區故事卷》也用百分比來劃分一下,可以說,清代滿族歷史人物、風物、史事傳說約占所有篇目的50%,其他反映滿族風俗、生活的故事約占5%,而滿族原始神話、祖先創業傳說則一篇沒有。無疑,東北區域內滿族民間故事描繪的是滿族清前史時期滿族先民社會生活的畫圖。而承德反映的則是清代滿族社會生活。

主要內容

鄂多哩瑪發
這呼爾哈河下游,有大小二十七個寨子。在這個地方有三群獸群,一個是老熊群,二是野豬群,三是狼群,還有田鼠總是為他們通風報信,然後,在混亂中尋得好處。三個獸群輪番襲擾,人民生活很困苦。後來,從呼爾哈河上游來了一個老人-鄂多哩瑪發,他教會人們練習射箭,刀術,最後,打敗了三個獸群,人民重新獲得幸福生活,而老人又到其他地方去了。鄂多哩瑪發後來被供奉為“狩獵神”。
石頭蠻尼
據說石頭蠻尼是鹹豐年間蘇木哈拉的大薩瑪。他神通廣大,除邪去病,解救困難。本篇錄了關於他的三則小故事。其一“搭救小牛倌”,講的是牡丹江中游北岸的一個叫“兩家子”的屯子裡,一個叫“崇阿”的孩子,十二歲那年給他的四大爺放牛。小崇阿的四大爺外號叫“四尖頭”,虐待小崇阿,逼著他整天的勞動,卻不讓他吃飽飯,也不讓他睡好覺,崇阿生活很苦。有一次,牛受驚游到河對岸,崇阿急得哭了,大薩瑪幫助了他,並且決定懲罰“四尖頭”。他假意把兩斗米暫存在四尖頭的糧倉里,晚上,米粒變成無數的老鼠,把糧食偷出來,挨家挨戶的送糧食。“四尖頭”知道是崇阿報的信,更加地虐待他。大薩瑪決定徹底的懲罰他,施法讓他頭痛,誰也醫不好,只有崇阿可以,這樣,崇阿過上了好日子,可是,“四尖頭”使壞,騙來了能治病的托力,又開始虐待崇阿,可是,托力在他手裡就是不好使,最後,“四尖頭”就死在了頭痛上。其二“搭救採珠人”,講的是海浪河口的一個貧窮的老採珠人採到一顆稀世的珍珠,卻被衙門的昂幫章京以其為假珠為名強行奪去,準備自己進京獻寶,大薩瑪變成視察的軍機大臣,假意將一顆珍珠暫存在他這裡,然後施法,讓其變成假的,逼其交出珍珠來。其三“搭救賣瓦盆人”,講的是一個叫牛古錄的瓦盆工匠,他家住在小河岔子中間,這一年陰雨連綿,洪水即將到來,可是,牛古錄卻不知道。大薩瑪化身一個老頭,闖進屋子,拿起值錢的東西就跑,牛古錄就在後面追,這樣躲過了一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