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後,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製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8年6月7日,傳統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棉紡織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100
- 遺產類型: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河北魏縣、肥鄉縣,新疆維伽師縣
- 保護單位:拜城縣文化館
中國傳統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後,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製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8年6月7日,傳統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傳統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後,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製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2008年6月7日,傳統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措施 新華網...
傳統棉紡織技藝(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地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帕拉孜,維吾爾語是一種用彩色羊毛線編織的手工織物,圖案多為各種幾何形的組合體,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品。伽師縣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工藝程式依次為彈花、紡線、拐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織布等...
傳統棉紡織技藝(餘姚土布製作技藝),浙江省餘姚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餘姚曾是全國重要的產棉基地,明徐光啟《農政全書》稱“浙花出餘姚”,民國時期浙棉又稱“姚花”。餘姚土布自南宋後以此為主要原料,因歷史悠久、工藝細緻、花色繁多、實用美觀、用途廣泛而聞名全國。餘姚舊屬紹興...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德昌縣文化館(德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德昌縣美術館、德昌縣傈僳族文化研究中心)。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黎錦)技藝由黎族棉紡織工藝、麻紡織工藝及纈染工藝合併而成,是黎族人民創造的一項古老的文化。黎錦,是黎族婦女聰明和智慧的結晶,也展示了她們運用植物染料染色的高超技藝。歷史溯源 據史書記載,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漢代以 來,黎錦已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貢品。 我國傳統...
傳統棉紡織技藝(傣族土布製作技藝)傳統棉紡織技藝(傣族土布製作技藝),傳統技藝。傳承保護 2022年6月,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公示 名單。2022年12月27日,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海南省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2006年5月20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棉紡織技藝(豐縣棉紡織技藝),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歷史淵源 豐縣民間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北至臨淄、南及廣陵一帶盛產絲綢,豐縣居其中。張騫出使西域,鑿通了“絲綢之路”,豐縣隸屬豫州,中原絲綢傳入西域,致中原絲綢聞名於世。劉邦從一個平庸的布衣而成為大聖...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7 ...
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絲、麻紡織工藝糅於棉紡織工藝,織成的棉布就是我們所說的魯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紋織錦,其精美的圖案顯現出起步階段的嘉祥民間織錦技藝已經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開始在魯西南地區大面積種植,棉紡織技藝日趨成熟。隨著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地區的棉...
傳統紡織技藝(平湖杜經布製作技藝),中國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傳統技藝,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平湖的棉花生產歷史悠久,東漢時生產的“越布”曾受光武帝的青睞,成為貢品。到20世紀60年代,杜經布一直是平湖人民服飾的主要原料,形成了服裝用料、飾品用料、鞋帽用料、床上用品用料和門帘窗簾用料五大...
魏縣傳統紡織技藝有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12道工序。決定紡織布條格、花紋的關鍵工序是經、緯色線的設計排列和繒的多少。繒有二頁繒、三頁繒、四頁繒三種。二頁繒用單梭能織白布、條紋布,而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則能織出多樣的方格布。魏縣紡織...
傳統棉紡織技藝(雷溝大布製作技藝),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歷史淵源 雷溝,地處蘇州張家港市金港鎮後塍、南沙一帶。宋元年間,雷溝民間廣植棉花,百姓都紡紗、織布,“家家機聲,戶戶紡紗”。民間自紡自織為土布,這種布,最早為杜經杜緯,故稱雷溝杜布,因為方言“杜...
作為華夏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與豐碩成果,南通土布是我國七百年棉紡織手工技藝保存完整、流傳有序、沿續至今而宗脈未斷的傑出代表,也是見證我國傳統棉紡織技藝的活的歷史標本,其傳承保護有著厚重的歷史研究價值。南通土布染織工藝源自生活、源自自然,與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淳厚秀朴的風格、大膽巧妙的構思凝聚...
中原棉紡織技藝(黛眉手織布工藝),中國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傳統技藝,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黛眉手織布一直是新安縣農村重要的家庭副業,當地女人幾乎沒有不會製作的。手織布既形成於黃河文化帶這一特定地域,也形成於當地人敦厚樸實、爽朗正直的性格氣質。黛眉手織布天然的韻味、粗朴的質地、鮮亮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