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歐洲聯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洲聯盟(德語:Europäische Union,法語: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歐洲理事會主席為圖斯克,歐洲議會議長為安東尼奧·塔亞尼。盧森堡前首相容克為歐盟委員會主席。

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其中德國法國義大利八國集團成員),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

基本介紹

歷史,聯合的構想,歐洲煤鋼共同體,政治聯盟,歐盟誕生,歐盟擴張,英國脫歐,機構,理事會,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外圍組織,歐洲統計局,歐洲審計院,歐洲中央銀行,歐洲投資銀行,語言,標誌,會旗,新標誌,地位,宗旨,組織成員,成員國,輪值主席國,組織制度,資金來源,經濟,概況,歐元,財政政策,債務危機,救援基金,貨幣政策,對外關係,概述,同中國的關係,同美國的關係,同俄羅斯的關係,同中東地區關係,同日本關係,主要活動,內部建設,保護權益,

歷史

聯合的構想

歷史上,曾有數個帝國用武力統一了歐洲的廣大地區,像是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納粹德國。而王朝聯盟(Dynastic union)則是統一歐洲領土的和平手段,另外也有少數的國家聯盟,如地處中東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和地處亞洲西部、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
歐洲聯盟成員國示意圖歐洲聯盟成員國示意圖
歐洲統一的思想,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攻破後,波希米亞國王喬治就於1646年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構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泰狄士·高斯士高等。19世紀初,拿破崙曾在大陸封鎖期間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最初於1948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主要是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該關稅同盟對當今歐盟的建立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歐洲土地上的戰爭帶來的破壞,讓許多人開始支持某些形式的歐洲統合,知名人士有威廉·賓(William Penn)、Abbot Charles de Saint-Pierre、維克多·雨果、Richard Coudenhove-Kalergi和朱塞佩·馬志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傷亡使得這些想法在西歐逐漸茁壯,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才開始採取實際手段。但在地處東歐和北亞的俄羅斯,或許是堅持其共產主義的政治思想,戰爭所帶來的破壞並未帶起與西歐各國同樣的看法。
國際泛歐聯盟是世界大戰時期和開始宣揚歐盟思想之間的代表性組織。

歐洲煤鋼共同體

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人力與經濟損失,帶給歐洲極大的打擊。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等事件證明了戰爭與極端主義的可怕。特別是核武器的問世,使得世人希望能避免過去的錯誤,避免戰爭。另外,西歐國家再也無法鞏固他們原有的列強地位,使得讓世界上出現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對立的超級強權。為了確保德國不會再次威脅到和平,德國部分重工業遭到拆除,煤炭開採區被隔離(薩爾西里西亞)或由國際控管(魯爾區)。
煤鋼共同體的成立煤鋼共同體的成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統一思潮進入高潮。1946年9月,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其他人士的類似聲明不斷提出,1949年成立的歐洲委員會成為第一個泛歐組織。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計畫(即舒曼計畫),整合歐洲煤鋼工業的共同體,這兩項產品是軍事武器的必要原件,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4月18日,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以及西德簽署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接管魯爾區的管理權並取消部分德國工業生產的限制,同時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
雖然這兩個新的共同體與歐洲煤鋼共同體享有一樣的法院及共同議會,但雙方是互相獨立的。新共同體的行政機構稱為“委員會“(Commission),與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最高總署”作區隔。歐洲經濟共同體由華特·哈爾斯坦(Walter Hallstein)擔任主席,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領導人則為路易斯·阿曼德(Louis Armand)。前者將發展會員國間的關稅同盟,後者將整合核能部門。
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
在防禦(歐洲防衛共同體)和政治(歐洲政治共同體)共同體成立失敗之後,各國領導人召開墨西拿會議,成立斯巴克委員會,並發表斯巴克報告。1956年5月29至30日召開的威尼斯會議承認該報告,並決議組織一個“政府間會議”。“共同市場與原子能共同體政府間會議”將焦點放在經濟統合,並促成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
1957年3月25日,六國外長在羅馬簽署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58年,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1958年1月1日成立歐洲投資銀行(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1959年正式開業。總行設在盧森堡
歐洲一體化歐洲一體化
1965年4月8日,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吉恩·瑞伊(Jean Rey)主持合併後的第一屆委員會。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共體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
1973年,丹麥英國愛爾蘭加入歐洲共同體。其中法國試圖限制超國家權力,並拒絕英國成為會員國,使得緊張情勢逐漸浮現。
1981年,希臘加入歐洲共同體。
1985年,格陵蘭退出歐洲共同體。
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
1987年7月1日,歐洲單一法案生效。
1990年6月起,歐洲多國簽署《申根公約》,消除過境關卡限制,使會員國間無國界,1995年3月26日,《申根協定》正式生效。

政治聯盟

1990年4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聯合倡議於當年底召開關於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同年10月,歐共體羅馬特別首腦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政治聯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歐共體有關建立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開始舉行。經過1年的談判,12國在1991年12月召開的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政治聯盟條約。其主要內容是12國將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將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此外還實行了共同的漁業政策、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建設經濟貨幣聯盟等措施。

歐盟誕生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2年2月7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設立理事會、委員會、議會,逐步由區域性經濟共同開發轉型為區域政經整合的發展。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三大共同體納入歐洲聯盟,這標誌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同時發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並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199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執委會提議雅克·桑特擔任執委會主席,但其實他被視為第二選擇。議會勉強批准桑特的任命案,但他所領導的執委會則獲得強力的支持(416票贊成、103票反對)。
歐盟歐盟
1994年3月30日,奧地利瑞典芬蘭挪威的入盟協商完成。各國舉行公民投票,除了挪威以外,其他各國均通過加入歐盟的提案。然而,挪威與冰島列支敦斯登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在1994年1月1日加入歐洲經濟區瑞士曾計畫加入歐洲經濟區,但遭到公民投票否決。隔年,《申根公約》正式生效,到1996年年底已擴展到近乎全歐盟會員國。1994年1月1日,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進入第二階段,成立歐洲貨幣管理局,1998年一月歐洲中央銀行成立,1999年歐元開始運作,2002年1月1日,硬幣與紙幣開始流通,完全代替舊有貨幣。
1994年12月9日至10日,歐洲聯盟12國和即將加入歐盟的奧地利、瑞典和芬蘭的領導人在德國埃森就改進歐盟機制,促進經濟成長和歐盟向東歐擴大問題達成一致。
1995年1月1日,瑞典芬蘭奧地利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1996年12月14日,歐盟都柏林首腦會議通過了《穩定和增長公約》、《歐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貨幣匯率機制》的歐元運行機制檔案。
1997年6月17日,歐盟首腦會議通過了對《馬約》修改和補充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同年10月2日,歐盟外長簽署了該條約。
1998年3月12日,歐盟15國與申請加入歐盟的中、東歐11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倫敦正式啟動了名為“歐洲會議”的首腦定期磋商機制。
1999年1月1日,歐盟正式啟動歐元。5月1日,《阿姆斯特丹條約》正式生效。12月11日,歐姆赫爾辛基首腦會議通過了《千年宣言》,決定正式接受土耳其為入盟候選人並決定在2003年前成立歐盟快速反應部隊
巴爾幹地區的衝突給予歐盟發展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強大的動力。歐盟在衝突之初未能及時反應,而聯合國維和部隊無法阻止歐洲在二戰之後最大傷亡、發生於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殺。最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介入戰爭,迫使雙方坐上談判桌。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的局勢使得歐盟發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聲明,並迫使北約介入科索沃與塞爾維亞之間的衝突。相較於波士尼亞衝突,這次歐盟更為積極,之前的失敗使得歐盟希望在外交事務上更有效力。 歐盟早期的外交經驗顯1999年5月1日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以及1997年西歐聯盟領導人所發表,關於歐盟及北約兩組織所扮演的角色的宣言。 之後,《尼斯條約》加強了高級代表(High Representative)與外交政策的合作。
1999年3月,爆發預算危機。議會拒絕批准執委會所提出的預算案,理由是執委會財政管理不當、欺騙及裙帶關係。議會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在1999年3月15日發表,內容大力抨擊執委會。原來唯一表態支持的主流政黨歐洲社會黨決定不再支持,並與議會準備罷免執委會。在報告出爐的當天傍晚,歐盟執委會宣布總辭。 該危機嚴重損害了歐盟執委會面對全球危機的立場,而歐洲理事會也逐漸不信任執委會。歐洲懷疑主義在後德洛爾時代更加根深蒂固,理事會與議會也在之後幾年不斷質疑執委會的立場。 很快地,繼任的執委會成立反欺詐部門OLAF。
1999年議會選舉,歐洲人民黨擠下社會黨成為第一大黨,羅馬諾·普羅迪所率領的新任執委會成立反欺詐部門OLAF。在《阿姆斯特丹條約》賦予的新權力下,部分人士稱普羅迪為“歐洲第一任首相”。1999年6月4日,哈維爾·索拉納被任命為歐盟理事會秘書長兼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它也被部分人視為歐洲第一任外交部長。 《尼斯條約》在2001年2月26日簽訂,隔年2月1日正式生效,開始起草歐盟憲法。《尼斯條約》在2004年擴張之前完成了最後的準備階段。
普羅迪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普羅迪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2000年2月15日,歐盟開始與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和馬爾他第二批6個入盟候選國正式舉行入盟談判。
2001年1月1日,希臘正式成為歐元區第12個成員國。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流通。3月1日,歐元成為歐元區國家唯一法定貨幣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賽普勒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10箇中東歐國家入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歐盟與捷克、賽普勒斯、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等10個完成入盟談判的候選國簽署入盟協定。
2003年4月17日,在雅典舉行的歐盟非正式會議上,安南與歐盟各國首腦一起合影留念。
2003年12月12日,歐盟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開幕。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這12顆星不代表12國,而是代表聖母瑪利亞的守護),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為保證不出現語言問題只有曲子而無歌詞),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
2004年3月,歐盟首腦會議在歐盟理事會大樓舉行,會議發表了《反恐聲明》。
2004年5月1日,前來參加歐盟擴大儀式的25個成員國及歐盟領導人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拍攝歐盟擴大後的第一個“全家福”。
歐盟首腦巴羅佐和范龍佩歐盟首腦巴羅佐和范龍佩
2004年5月1日,馬爾他賽普勒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國正式加入歐盟。
2004年6月17日,歐盟首腦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理事會大廈開幕。
2004年6月10日至13日,25個會員國參與史上最大的跨國選舉(世界第二大的民主選舉)。這次議會選舉是歐洲人民黨-歐洲民主派的第二次勝利。同時這場選舉也出現了最低的投票率(45.5%),是第二次低於50%。
2004年7月,歐盟外長會議決定正式開始建立歐盟軍事裝備局。
2004年7月22日,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被新議會任命為下屆執委會主席。不過他所率領的25名新任委員立刻面對艱難的困境。議會反對他所提出的部分委員名單,使得巴羅佐必須撤回名單重新提案。因此普羅迪團隊必須延長任期至11月22日,新任委員名單正式批准為止。
2004年9月,在歐盟國防部長非正式會議上,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國防部長在荷蘭諾德韋克簽署了組建歐盟憲兵部隊的意向聲明。
2004年10月29日,歐盟25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們在羅馬簽署了歐盟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條約。
2004年10月,歐盟25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在羅馬簽署了歐盟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條約,標誌著歐盟在推進政治一體化方面又邁出重要的一步。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歐盟首腦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歐盟首腦
2004年1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正式決定,歐盟將於2007年前組建13個能部署到世界上任何熱點地區的快速反應戰鬥小分隊。
2004年12月,歐盟首腦會議在布魯塞爾決定,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將於2005年4月簽訂入盟條約並於2007年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
2005年1月,歐洲議會全會表決批准了歐盟憲法條約,但該條約還需要歐盟各成員國的批准方可生效。
2005年4月25日,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兩國領導人在盧森堡簽署了兩國加入歐盟條約,為兩國按計畫於2007年1月1日正式入盟奠定了基礎。
2005年5月11日,保加利亞、奧地利和斯洛伐克議會分別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2005年5月29日,法國全民公決否決《歐盟憲法條約》,6月1日,荷蘭全民公決否決《歐盟憲法條約》。
2005年12月15日-17日,在歐盟首腦會議上歐盟25國領導人就歐盟2007-2013年財政預算方案達成協定,從而解決了這一困擾歐盟各國已久的難題,並為歐盟的進一步擴大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創造了良好條件。本次首腦會議還同意給予馬其頓“歐盟候選國地位”。
習近平會見歐盟領導人巴羅佐習近平會見歐盟領導人巴羅佐
2006年1月1日,歐盟開始實施新的普惠制。
2006年3月27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成員國交通部長會議上發布的歐盟國家統一的駕駛執照樣本。
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第六次擴大。
2007年3月25日, 歐盟迎來50歲“生日”。
2007年6月23日,參加歐盟峰會的27國首腦在布魯塞爾就替代《歐盟憲法條約》新條約草案達成協定。
2007年10月19日,歐盟非正式首腦會議通過了歐盟新條約,從而結束了歐盟長達6年的制憲進程。新條約被稱為《里斯本條約》。
2007年12月12日,歐盟輪值主席國葡萄牙總理蘇格拉底歐洲議會議長珀特林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歐洲議會總部所在地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共同頒布旨在保障歐盟公民權利的《歐盟基本權利憲章》。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考察中歐法學院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考察中歐法學院
2009年7月17日,冰島政府向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和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正式申請加入歐盟。
2009年10月15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歐盟貿易委員阿什頓(右)與韓國外交通商交涉本部長金宗壎簽署歐盟與韓國自由貿易初步協定。
2011年6月上旬克羅地亞加入歐盟的司法談判獲得成功,入盟談判可畫上句號。
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
歐洲人民黨候選人、盧森堡前首相容克15日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上贏得422票贊成票,當選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
2018年6月25日,歐盟9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個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

歐盟擴張

經過多次協商、法國總統的改選,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包括直布羅陀)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洲各大共同體。這是歐共體的第一次擴張。
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
1979年,歐洲議會舉行第一次直接普選,選出410位議員。隨後這些議員選出第一位女性歐洲議會議長西蒙娜·韋伊(Simone Veil)。
1981年1月1日,在1975年就提出申請的希臘成為會員國。1985年,自丹麥獲得地方自治權的格陵蘭投票脫離共同體。西班牙與葡萄牙(1977年申請)在1986年1月1日第三次擴張成為會員國。
1986年,歐盟執委會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正式通過歐盟旗幟的採用。1986年2月,領導人簽署《單一歐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其內容論及機構改革,包括擴展共同體權利(特別是外交政策)。該法案是完成單一市場的重要要件,並在1987年7月1日正式實施。
土耳其在1987年申請加入歐共體,成為申請期最長的一個國家。1989年,東歐劇變柏林圍牆倒塌,鐵幕落幕。兩德統一,也打開了東歐集團通往歐共體的門(哥本哈根標準)。
隨著新一波的擴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在1992年2月7日簽署成立歐洲聯盟,並在隔年正式生效。

英國脫歐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最新訊息稱,當地時間2016年6月23日,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投票結果顯示支持“脫歐”的票數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票數,英國將脫離歐盟。
2017年3月28日,在英國倫敦,行人經過英國議會大廈。經過9個多月的爭論和醞釀,英國政府定於本月29日宣布啟動脫離歐盟的程式,英國“脫歐”將由此邁出標誌性一步。
2017年3月29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定於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程式,英國經濟將接受“脫歐”帶來的全面挑戰。
2017年12月8日訊息,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定,從而為貿易談判鋪平了道路。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成為法律,允許英國退出歐盟。

機構

理事會

理事會(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包括歐洲聯盟理事會歐洲理事會。歐洲聯盟理事會原稱部長理事會,是歐盟的決策機構,擁有歐盟的絕大部分立法權。由於馬約賦予了部長理事會以歐洲聯盟範圍內的政府間合作的職責,因此部長理事會自1993年11月8日起改稱作歐洲聯盟理事會。歐洲聯盟理事會分為總務理事會和專門理事會,前者由各國外長參加,後者由各國其他部長參加。歐洲理事會即歐共體成員國首腦會議,為歐共體內部建設和對外關係制定大政方針。
唐納德·圖斯克唐納德·圖斯克

委員會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是常設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共體條約和歐洲聯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建議,處理歐盟日常事務,代表歐共體進行對外聯繫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委員會由28人組成 ,每個成員國各1人。主席由首腦會議任命,任期2年;委員由部長理事會任命,任期4年。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

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The European Parliament)是歐盟監督、諮詢機構。歐洲議會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2/3多數彈劾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員共有518名,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蘭25名,比利時希臘葡萄牙各24名,丹麥16名,愛爾蘭15名,盧森堡6名。議長任期2年半 ,議員任期5年。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每月一次的議會例行全體會議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特別全體會議和各黨團、委員會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

歐洲法院

歐洲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共體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

外圍組織

歐洲統計局

歐洲統計局位於盧森堡,是歐盟統計工作的最高行政機構。歐洲統計局並非單獨執行歐盟統計工作,而是依賴一個稱為“歐洲統計系統(EUROPEAN STATISTICAL SYSTEM)”的工作網路。該統計體系由歐洲統計局、歐盟成員國及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的統計機構和中央銀行共同組成。成員國機構負責收集本國統計數據並進行編輯,歐洲統計局的作用則是與各成員國統計機構緊密合作,協調、整合統計資源,按照歐盟的需要匯總分析成員國提供的統計數據。

歐洲審計院

歐盟審計院(The Court of Auditors)成立於1977年10月,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為盧森堡。
此外,歐盟還設有經濟和社會委員會(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地區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歐洲煤鋼共同體諮詢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

歐洲中央銀行

總部設在德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是根據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而設立的歐元區中央銀行,是共同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實施者、監督者。歐央行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產物,是世界上第一個管理超國家貨幣的中央銀行,也是為了適應歐元發行和流動而設立的金融機構。歐央行的職責和結構以德國聯邦銀行為模式,獨立於歐盟機構和各國政府之外。歐央行主要任務是維持歐元購買力,保持歐元區物價穩定。歐央行管理主導利率、貨幣儲備與發行,以及制定歐洲貨幣政策。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權力雖然集中了,但是具體執行仍由歐元區成員國央行負責。歐元區各國央行仍保留自己的外匯儲備,歐央行的儲備由各成員國央行根據本國在歐元區內的人口比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來提供。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歐央行管理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利率和執行貨幣政策,由6名執行董事會成員和歐元區成員國央行行長組成,每月定期召開會議。
隨著歐洲銀行聯盟的建立,歐央行被賦予了監管歐盟內主要銀行的職能,將從2014年11月起,和成員國主管機構共同履行該職能。

歐洲投資銀行

歐洲投資銀行總部設在盧森堡,是歐盟的政策銀行,由歐盟成員國出資合營,享有獨立法人地位。其宗旨是促進歐盟政策目標的實現。該行可向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提供貸款,具體投向歐盟區域發展、中小企業、環境工程、交通、能源、研發與創新,以及歐盟與140多個國家簽署的合作協定。為了信貸的安全,歐洲投資銀行從不對一個項目進行全額貸款,一般只提供項目投資額的30-40%。
歐洲投資銀行對外主要目標是根據歐盟與第三國簽訂的發展援助或合作計畫,對歐盟以外地區的項目進行投資。1993年以來,其貸款額已經超過世界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多邊優惠信貸提供者。

語言

歐盟共有24種官方語言,分別為: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丹麥語瑞典語芬蘭語希臘語波蘭語斯洛伐克語馬爾他語匈牙利語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斯洛維尼亞語捷克語愛沙尼亞語愛爾蘭語保加利亞語羅馬尼亞語克羅地亞語。上述語言均享有同等權利,歐盟所有官方檔案、出版物、重要會議以及官方網站,均須同時使用這些語言。

標誌

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藍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是聖母瑪利亞的象徵。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統一性的印象。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藍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代表歐盟的12個國家。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新標誌

歐盟委員會日前斥資31.5萬英鎊,相當於320萬人民幣設計了新的歐盟logo,引起巨大的爭議;英國就有議員批評,如果不注意觀察,新設計的歐盟logo看上去和原來的沒有什麼區別,何況歐盟面臨許多經濟問題,其舉動可說是非常浪費。對此歐盟委員會官方解釋說真的不太貴。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新的歐盟logo只在旗幟四周圍插入了簡單的線條,就要花費11萬英鎊;再加上該標誌取代了原本歐盟委員會使用的各標誌,又花了21.5萬英鎊。

地位

歐洲聯盟是歐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成員國已將部分國家主權交給組織(主要是經濟方面,如貨幣、金融政策、內部市場、外貿),令歐洲聯盟越來越像聯邦制國家。雖然歐洲聯盟還不是真正的國家,歐洲聯盟本身也無權行使各成員國的主權,但里斯本條約第一條第八項(款)允許歐洲聯盟簽訂歐洲人權公約成為歐洲委員會的成員國。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宗旨

促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基本價值觀,加強國際合作。

組織成員

成員國

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於1951年結盟。此後,丹麥、愛爾蘭、英國(包括直布羅陀)(1973年),希臘(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1995年)先後成為歐盟成員國。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賽普勒斯、馬爾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入盟。此外,歐盟還啟動了與冰島的入盟談判;將土耳其馬其頓黑山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列為歐盟候選國;與波赫簽署了《穩定與聯繫協定》。按字母排序成員國如下: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歐洲聯盟成員國名單
序號英文名中文名
1
Austria
奧地利
2
Belgium
比利時
3
Bulgaria
保加利亞
4
Cyprus
賽普勒斯
5
Croatia
克羅地亞
6
CzechRepublic
捷克共和國
7
Denmark
丹麥
8
Estonia
愛沙尼亞
9
Finland
芬蘭
10
France
法國
11
Germany
德國
12
Greece
希臘
13
Hungary
匈牙利
14
Ireland
愛爾蘭
15
Italy
義大利
16
Latvia
拉脫維亞
17
Lithuania
立陶宛
18
Luxembourg
盧森堡
19
Malta
馬爾他
20
Netherlands
荷蘭
21
Poland
波蘭
22
Portugal
葡萄牙
23
Romania
羅馬尼亞
24
Slovakia
斯洛伐克
25
Slovenia
斯洛維尼亞
26
Spain
西班牙
27
Sweden
瑞典
28
United Kingdom
英國
類別序號國家英文名稱
即將加入歐盟國家
(On the road to EU membership Candidate countries)
1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2
黑山
Montenegro
3
塞爾維亞
Serbia
4
馬其頓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5
土耳其
Turkey
潛在國家(Potential canditates)
1
冰島
Iceland
2
波赫
Bosnia and Herzegovina
3
科索沃
Kosovo

輪值主席國

羅馬條約》,明確規定了歐洲理事會在歐洲聯盟中的中心地位。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稱為“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
拉脫維亞自2015年1月1日起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為期半年。
愛沙尼亞將自2017年7月1日起首次擔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

組織制度

歐盟憲法》於2004年10月28日簽署。雖然議會先批准該條約,但一些國家在2005年舉行了該議題的公民投票。西班牙是第一個公民投票的國家,支持率高達77%。但法國的投票結果卻造成了條約推行的阻礙,以反對率58%否決批准《歐盟憲法》。荷蘭的投票結果與法國相同,以61%的反對率遭到否決。這兩次結果幾乎中止了條約的推行。雖然盧森堡的投票以57%的支持率通過批准,但並未改變當時的處境。領導人宣布將深思投票結果,進入“思考期”。
《里斯本條約》的簽署《里斯本條約》的簽署
2007年,領導人正式結束“思考期”,並在3月25日簽訂《柏林宣言》(《羅馬條約》50周年)。該宣言是為尋找新體制提供新的動力。 同年,歐洲理事會同意撤銷憲法,但憲法中大部分的變革將保留在修訂條約中。2007年12月13日,《里斯本條約》簽署,並打算在2008年結束前批准,在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不同於憲法,《里斯本條約》將只有愛爾蘭舉行公民投票。2008年6月12日,愛爾蘭的投票結果顯示有53%的民眾不同意批准《里斯本條約》。2009年10月2日,愛爾蘭又以超過60%的贊成票,通過了《里斯本條約》。至此,《里斯本條約》已在27個歐盟成員國中獲得通過。

資金來源

歐盟的資金中75%來自各成員國按其國民收入的比例交納的“會費”。第二個收入來源是增值稅,增值稅約占總收入的14%。增值稅由成員國徵收,然後將1%上繳給歐盟。其他來源還有關稅和農產品進口的差價稅等。

經濟

概況

歐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化又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繁榮。2013年,歐盟28個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100歐元。歐盟為世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最大進出口方。歐盟對外貿易中,美國、中國、俄羅斯、瑞士為主要貿易夥伴。歐盟也是全球最不已開發國家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援助者,多邊貿易體系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力量。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成長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28國面積為24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億。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由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隨著歐盟的擴大, 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尤其重要的是,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的國家集團和商品與服務出口的國家集團,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至關重要。歐盟可以稱得上是個經濟“巨人”。
2010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16.106萬億美元,人均GDP32283美元。
歐盟28個成員國基本情況統計
(人口、實際GDP、人均GDP均為歐盟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數據)
入盟
(年份)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
(百萬人)
實際GDP
(億歐元)
人均GDP
(歐元)
歐盟
/
4379663
505.7
117645
23100
比利時
1952
30538
11.2
3278
29500
保加利亞
2007
110900
7.3
275
3800
捷克
2004
78866
10.5
1192
11300
丹麥
1973
43094
5.6
2090
37200
德國
1952
357031
80.5
24824
30200
愛沙尼亞
2004
45227
1.3
128
9600
愛爾蘭
1973
70925
4.6
1667
36200
希臘
1981
131957
11.1
1610
-
西班牙
1986
505124
46.7
9217
20100
法國
1952
549087
65.6
18127
27600
克羅地亞
2013
56594
4.3
3573
8400
義大利
1952
301338
59.7
13652
22400
賽普勒斯
2004
9251
0.87
142
16400
拉脫維亞
2004
64589
2.0
144
7100
立陶宛
2004
65300
2.97
251
8500
盧森堡
1952
2586
0.54
340
62400
匈牙利
2004
93030
9.9
886
9000
馬爾他
2004
316
0.42
58
13700
荷蘭
1952
35518
16.8
5430
32300
奧地利
1995
83858
8.5
2726
32200
波蘭
2004
312685
38.5
3331
8600
葡萄牙
1986
91916
10.5
1494
14300
羅馬尼亞
2007
238400
20.0
1428
7098
斯洛維尼亞
2004
20273
2.1
304
14800
斯洛伐克
2004
49035
5.4
512
9500
芬蘭
1995
338150
5.4
1648
30300
瑞典
1995
449974
9.6
3411
35500
英國
1973
244101
63.9
19568
30500

歐元

歐盟成員國(2007年)歐盟成員國(2007年)
瑞典丹麥外的11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盧森堡、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1999年1月1日起在11個國家開始正式使用。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從此統一交由設在德國法蘭克福歐洲中央銀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負責。
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
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歐盟財政部長理事會正式批准斯洛維尼亞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這將是歐元區的首次擴大。同時該國將成為新加入歐盟的10箇中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2007年1月1日,歐盟第五次擴張,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正式加入。因此,議會將新增53位議員,執委會增加兩個職位。羅馬尼亞委員的職位名稱為歐洲執委會多語委員(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Multilingualism),遭到部分人士批評太過狹隘。同一天,斯洛維尼亞開始使用歐元,但立陶宛等其他國家因通貨膨脹而拒絕。
2008年1月1日,賽普勒斯馬爾他加入了歐元區。
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為歐元區第16個會員國。
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加入歐元區。
2012年2月下旬,法國正式宣布停止流通原有本土貨幣法郎,在全法國境內統一流通歐元。
2015年1月1日,立陶宛加入歐元區
截至2018年7月31日,歐元區有19個成員國。

財政政策

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和1997年生效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又稱《阿姆斯特丹條約》,簡稱《公約》),規定了歐盟財政政策的基本規則。《馬約》對成員國財政政策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即從1994年起,歐盟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即赤字率)不能超過3%,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即債務率)不能超過60%。《公約》在進一步明確《馬約》規定的財政政策原則基礎上,確定了歐盟財政政策協調的規則、過度財政赤字的懲罰程式,以及建立預警機制監督各國財政運行狀況,保證各成員國在中期內(從1997—2004年)實現財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餘。《公約》被認為是歐盟經濟穩定的根本保證,也是歐元穩定的基石。按照《公約》規定,成員國必須確定實現中期財政預算目標的時間表,努力在2004年實現預算基本平衡或略有盈餘;歐盟對成員國財政政策的制定及實施進行協調和監督,如果判定某一成員國赤字率可能或已經超過3%,就向該國提出警告並要求其進行糾正;如果成員國仍不執行,歐盟就會啟動過度赤字懲罰程式。成員國赤字率連續三年超過3%,最多可處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0.5%的罰款。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債務危機

不斷升級的債務危機成為危及歐盟經濟復甦的頭號殺手。根據歐盟委員會2010年5月初發布的預測,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成長率將僅為1%和0.9%,復甦步伐明顯落後於美國等其他發達經濟體,更無法與新興經濟體相比。
希臘
希臘等國發行的國債大量被歐洲金融機構內部“消化”,因此愈演愈烈的主權債務危機令歐洲金融形勢再度吃緊。受債務危機影響,歐洲金融市場再度陷入劇烈動盪,歐元信心遭遇沉重打擊。自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的半年多時間裡,歐元對美元匯率已累計下挫約20%,並一度探至4年多來的新低,債務危機對於歐洲經濟的殺傷力由此可見一斑。
信心受挫
債務危機更對經濟信心構成重創,導致私人消費和投資萎縮,令歐盟脆弱的經濟復甦失去兩個重要的增長引擎。當前,歐盟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沒有好轉,失業率仍在攀升,消費增長反彈勢弱。截至2010年4月,歐元區失業率已升至10.1%,創下1998年8月以來的新高,歐盟失業率則升至9.7%。
其他國家
葡萄牙、義大利等國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甚至連身處歐元區之外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也難免遭到殃及,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挑動市場敏感的神經,掀起軒然大波。
進退兩難
債務危機還將歐盟置於兩難境地。為了遏制危機蔓延,歐盟各國紛紛出台財政緊縮計畫,削減公共支出,努力鞏固財政,以重塑市場信心,但在經濟復甦尚未企穩的情況下,急於“退出”卻有可能令復甦夭折。

救援基金

2012年1月31日,歐盟領導人確認從2012年7月起引入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ESM)。歐洲穩定機制的貸款能力將為5000億歐元,將取代為愛爾蘭葡萄牙提供了救助的暫時性救助基金——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
歐盟將設立永久性救援基金歐盟將設立永久性救援基金
另據媒體報導,歐盟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30日稱,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5個都將簽字同意建立永久性的援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
據新華網訊息,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30日晚宣布,除英國和捷克以外的歐盟成員國當晚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通過了“財政契約”草案。
范龍佩在歐盟峰會結束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歐盟同意加入“財政契約”的成員國將於3月開始簽署草案,隨後啟動批准程式,只要歐元區12個成員國批准便可付諸實施。這一契約將對歐元區國家以及其他願意加入的歐盟成員國施加更嚴格的財政紀律,對違反財政紀律的國家自動處以懲罰等。
歐盟起初計畫於2013年7月引入ESM,但是德國敦促儘早引入該機制,以建立更為穩定的永久性基金,增強抵禦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能力。

貨幣政策

概況
歐洲中央銀行(ECB)於1998年6月1日成立。1999年1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承擔起在歐元區制定貨幣政策的責任,實現了實施單一貨幣歐元和在歐元區國家實行統一貨幣政策的目標。
體系
歐洲中央銀行體系
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由兩個層面構成,一個層面是具有法人資格的歐洲中央銀行,另一個是歐盟成員國的中央銀行。歐盟成員國中尚未採用歐元的國家,雖然是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成員,但不能參與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制定,也不能參與貨幣政策的操作和實施。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理事會(Governing Council)和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Board)是歐洲中央銀行兩個主要決策機構。
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機制
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貨幣政策可分為三類:公開市場業務、常設工具和最低準備金。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美國總統歐巴馬交談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美國總統歐巴馬交談
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在指導利率、管理貨幣市場、向市場發出政策信號等方面發揮主要作用,具體有四種方式:一是再融資,成員國中央銀行根據投標程式每周進行一次,兩周到期,向市場發出政策信號。再融資利率也是歐洲中央銀行調控經濟的最主要的槓桿利率。二是長期融資業務,成員國中央銀行根據投標程式每月進行一次,三個月到期。三是微調操作,由成員國中央銀行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投標程式和雙邊程式進行。四是結構操作,只要歐洲中央銀行想調整資金結構,就可由成員國中央銀行通過投標程式和雙邊程式進行。
歐洲中央銀行的匯率機制
匯率政策是歐元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元區將在保持價格穩定的前提下制定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的制定機制。歐元區匯率政策制定權歸歐盟理事會,歐洲中央銀行和歐委會也發揮重要作用。在協調匯率政策方面,歐盟理事會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對歐元匯率走勢進行監督,向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理事會提出有關看法,歐洲中央銀行負責組織實施歐盟理事會制定的匯率政策,歐盟理事會有權決定簽署有關匯率體制協定,確定與第三國及國際組織有關匯率的立場。
外匯管理和干預。《馬約》規定歐洲中央銀行具有實施外匯業務的全部權力。歐洲中央銀行擁有外匯儲備500億歐元,這些外匯由成員國中央銀行按其所在國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比例繳納。根據歐洲中央銀行體系規定,歐洲中央銀行可自由支配這500億歐元外匯儲備,在必要時,還可動用成員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歐元區成員國中央銀行在動用其外匯儲備時,必須徵得歐洲中央銀行批准,以防止成員國中央銀行進行外匯業務時出現與歐元區匯率政策不一致問題。必要時,歐洲中央銀行可在歐洲理事會指示下,對歐元區與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貨幣進行外匯干預。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理事會確定如何分配外匯干預的職權範圍,並根據信貸信譽、競爭價格、資產規模等標準,選定進行外匯干預的銀行和信貸機構。
歐洲銀行業聯盟
2012年6月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提出了建立銀行業聯盟的構想,其由三大支柱支撐。除了“單一清算機制”外,另外兩大支柱是“單一監管機制”和“共同存款保險機制”,即建立一套完善機制來保護歐元區銀行儲戶的存款。歐盟希望銀行業聯盟能夠成為阻斷銀行業危機向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擴散的防火牆,並為建立更廣泛深化的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打下基礎。
2012年12月,歐盟財政部長達成協定,賦予歐洲中央銀行新的權力,自2014年起統一監管歐元區銀行業。這意味著歐洲向建立銀行聯盟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財政部長還決定,允許歐委會立即直接監管至少150家歐洲大型銀行,並且在麻煩初露端倪時介入規模較小的銀行。
2014年3月,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經過長時間談判,就銀行業單一清算機制規則取得一致,為該機制如期立法生效鋪平道路。“單一清算機制”旨在讓銀行股東及債權人在銀行破產時實行“自救”,而不是像上次歐債危機時那樣接受政府救助。此外,單一清算機制有助於讓資不抵債的銀行進行有序破產,讓銀行業健康的部分繼續存活下去。
債務危機以來歐元區的貨幣政策
2009年第四季度歐債危機爆發後,歐元區金融形勢再度緊張。多個外圍國家融資成本升至歐元啟動以來新高,希臘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超過35%;銀行業之間互不信任,同業拆借規模大幅下降,導致拆借利率飆升;銀行為規避風險,紛紛提高貸款標準,收縮信貸資金投放,導致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無法融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等外部投資者抽逃資金,進一步加劇歐洲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局面。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歐央行會同成員國央行一起,創造性地推出多項貨幣政策操作,向市場投放大量流動性,以穩定金融市場,避免金融動盪衝擊實體經濟。2011年11月新行長德拉吉上台後,歐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務實。
購債。2010年5月10日,歐央行推出名為證券市場計畫的購債措施,通過購買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外圍國家國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穩定歐元區主權債券市場。
降息。經過數次降息,從2014年6月11日起歐央行將主要再融資利率從0.25%降至0.15%,邊際貸款利率從0.75%降至0.4%,存款利率從0%降為負0.1%。
流動性操作。債務危機發生後,歐央行重啟金融危機時期曾使用過的長期再融資操作工具,先後恢復了6個月和一年期再融資操作,向銀行業提供較長時期貸款資金。
直接貨幣交易機制。2012年9月初,歐央行通過“直接貨幣交易機制”(OMTS),干預歐元區主權債券二級市場,以保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性以及貨幣政策的統一性。

對外關係

概述

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積極作用。歐盟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係,並締結了各種經貿合作協定。目前有160多個國家向歐盟派駐了外交使團,歐盟也已在1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了代表團。在一些國際機構如世界貿易組織中,歐盟代表成員國發出聲音並行使權利。歐盟還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工作,並在聯合國及一些專業機構中派有觀察員。

同中國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洲聯盟(其前身為歐洲共同體)1975年5月建交。40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關係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政治領域,歐盟先後制定了《歐中關係長期政策》、《歐盟對華新戰略》和《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3個對華政策檔案。這些檔案認為“歐洲同中國的關係必然成為歐洲對外關係,包括亞洲和全球關係中的一塊基石”,主張同中國建立全面的夥伴關係。與此同時,中國也一再重申,中國與歐盟都是當今世界舞台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全面發展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長期穩定的互利合作關係,也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晤歐盟首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晤歐盟首腦
199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與歐盟輪值主席國、英國首相布萊爾、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在倫敦舉行了中歐領導人之間的首次正式會晤。1999年12月21日,中國-歐盟第二次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
2000年5月19日,中國與歐盟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雙邊協定。9月8日,歐盟委員會發表的《歐盟-中國關係報告》指出,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在過去兩年里得到加強並快速發展。歐盟認為,越來越多的雙邊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有利於互助互利。報告認為,歐中雙方建立的每年一度的領導人會晤制度及歐盟與中國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定是歐中關係快速發展的明證。2000年10月23日,中國-歐盟第三次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會議將就加強雙邊關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控制非法移民等問題進行談判和討論。
2005年9月,中歐簽署檔案就解決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一致,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代表雙方在北京簽署了《磋商紀要》。

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歐美在多層面、多渠道就國際事務開展合作:以跨大西洋經濟理事會加強經濟關係;以面向國際危機管理的更緊密合作關係框架協定,加強在全球熱點全球領域合作;試圖在全球氣候變化、銀行體系改善等領域,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框架。
普京與歐洲聯盟領導人會晤普京與歐洲聯盟領導人會晤

同俄羅斯的關係

歐俄合作關係在全面深化。今後在以下領域的合作將繼續拓展:能源供應,投資與創新,防範衝突、反恐和打擊有組織犯罪,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環境問題。隨著烏克蘭就是進一步升級,歐盟開始向俄羅斯實施簽證限制和資產凍結等制裁措施,並在歐盟春季峰會上宣布取消原定於6月舉行的歐盟峰會。

同中東地區關係

歐盟和地中海中東地區,已經通過“地中海論壇”建立了一個涵蓋包括歐盟各成員國在內,截止2014年總共有43個國家,8億人口的合作聯盟。通過經貿協定以及在新能源、環境、船運等領域開展合作項目,歐盟和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將繼續深化。
2016年2月14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在同歐盟就猶太人定居點商品產地標識問題達成諒解後,以色列決定恢復同歐盟正常關係。

同日本關係

2018年7月17日,日本和歐盟簽署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協定生效後,雙方將立即或分階段取消大部分關稅。

主要活動

內部建設

歐共體實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
1967年起歐共體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限額,建立關稅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後,與其他成員國間的關稅需經過10年的過渡期後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歐共體實現了統一的外貿政策。馬約生效後,為進一步確立歐洲聯盟單一市場的共同貿易制度,歐共體各國外長於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國實行的6400多種進口配額,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護低科技產業的措施。
歐洲聯盟(歐盟(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
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
1962年7月1日,歐共體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1968年8月開始實行農產品統一價格;1969年取消農產品內部關稅;1971年起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
建立政治合作制度
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簽署,1987年生效的《歐洲單一檔案》,把在外交領域進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歐共體條約。為此,部長理事會設立了政治合作秘書處,定期召開成員國外交部長參加的政治合作會議,討論並決定歐共體對各種國際事務的立場。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後,政治合作制度被納入歐洲政治聯盟活動範圍。
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
1985年6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批准了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1986年2月各成員國正式簽署為建成大市場而對《羅馬條約》進行修改的《歐洲單一檔案》。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有形障礙(海關關卡、過境手續、衛生檢疫標準等)、技術障礙(法規、技術標準)和財政障礙(稅別、稅率差別),於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為此,歐共體委員會於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282項指令。截至 1993年12月10日,264項已經理事會批准,尚有18項待批。在必須轉化為12國國內法方可在整個聯盟生效的219項法律中,已有115項被12國納入國內法。需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宣布其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歐盟計畫1000億歐元企業貸款以促南歐經濟成長
歐洲投資銀行(EIB)和歐盟委員會於2013年6月25日正式展開合作,計畫形成550億-1000億歐元新貸款提供給企業,以推動南歐地區的經濟成長。
歐盟高層非常希望啟動希臘、賽普勒斯、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斯洛維尼亞的經濟成長,使這些國家具備還債能力。三年多以前,正是這些國家的高負債引爆了歐元區危機。
歐盟希望通過向企業進一步提供低成本信貸,使之有信心增加招聘和生產,從而讓經濟成長的車輪再次開始轉動,尤其是南歐那些一直為低增長或衰退所困的國家。
歐盟委員會和EIB希望以貸款擔保和證券化相結合的辦法使用100億歐元結構性資金。這部分資金來自歐盟2014-2020年長期預算。
EIB和歐盟委員會的聯合報告中列舉了三個選項,準備對這100億歐元資金進行槓桿化操作,以便能有更多的資金提供給企業。歐盟領導人將在周四選定一個選項來進一步研究。
三個選擇
一位歐盟官員表示,第一種選擇是,這筆結構性資金的四分之三將用於提供貸款擔保,擔保比例介於50%至80%之間。
剩下的四分之一資金將用於擔保作為資產擔保債券(ABS)出售的企業貸款。ABS的標的貸款將只是那些滿足EIB和歐盟執委會標準的新貸款,以保證其質量。
該報告稱,通過這種方式,100億歐元結構性資金的槓桿倍數約為五倍,將帶來550-580億歐元企業貸款。
第二種選擇將是為新增和現存的證券化貸款組合提供擔保,但只在國家範圍內進行。比如,西班牙貸款組合的擔保,將由這100億歐元資金中,按照歐盟長期預算分配給西班牙的比例來負責。
隨後,銀行必須按照他們出售的新增或現存貸款ABS金額,向企業提供新貸款。報告稱這將帶來約650億歐元貸款,槓桿倍數為六倍。
該歐盟官員表示,第二個選擇可能更為棘手,因為銀行將試圖把不良貸款與優質貸款打包銷售。EIB分別審核兩種貸款需要時間和精力,成本也會提高。
第三種選擇中,擔保額將不受各國取得的結構性資金比例所限,而是在整個歐盟內綜合計算。例如,西班牙貸款的ABS擔保可使用100億歐元額度以內的結構性資金。
報告稱,最後一種選擇可能帶來約1000億歐元的企業貸款,槓桿倍數為10倍。貸款將惠及約100萬家中小企業,後者為歐盟貢獻了大部分增長和就業。

保護權益

歐盟還十分注重同性戀者權益的保護,在歐盟28個成員國內,已有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瑞典,葡萄牙,丹麥6國承認同性婚姻,另有法國,德國,芬蘭,盧森堡,捷克,斯洛維尼亞,匈牙利,奧地利,愛爾蘭等10國承認同性伴侶的民事結合。歐盟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在國內制定禁止歧視同性戀者的法律,新加入的成員國必須在國內制定禁止性傾向歧視的法律後才可考慮加入歐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