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黃楊木雕

樂清黃楊木雕

樂清黃楊木雕,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以黃楊木為材料的一種觀賞性的圓雕藝術,主要流行於現在樂清市柳市鎮泮垟後橫村、翁垟街道樂成街道一帶,傳播至溫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歷史悠久、風格淳樸的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品,它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主要產區在浙江省溫州、樂清等地。

2006年5月20日,樂清黃楊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樂清市象陽鎮以黃楊木雕而複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清黃楊木雕
  • 主要產區:浙江省溫州、樂清等地。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樂清市象陽鎮
  • 代表人物:朱子常
  • 遺產類別:技藝
  • 遺產編號:Ⅶ—42
歷史溯源,產地,藝術特色,相關類型,發展狀況,傳承意義,著名人物,朱子常,王鳳祚,王篤芳,虞金順虞定良兄弟,鄭勝寧,

歷史溯源

黃楊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加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
相傳黃楊木雕是清末一個名叫葉承榮的放牛娃發明的。葉承榮是浙江樂清市人。一天,他在村頭的一座廟裡玩耍,看到廟內有一個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藝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廟外,將牛拴在樹上,挖來了一塊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廟口,偷偷地學著堆塑。老人是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民間藝人,看到葉承榮聰明好學,就將他收為徒弟,教他圓塑、泥塑、上彩、貼金及浮雕等五種技藝。他進步很快,一年後,就掌握了這一種技藝。一天,葉承榮在樂清縣寶台山紫霞觀塑佛像,觀中道人折來一根黃楊木,請他用黃楊木雕一支如意髮簪。在雕刻的過程中,葉承榮發現黃楊木木質堅韌,紋理細膩,色彩光澤均為其他木質所不及,是用於雕刻的好材料。從此,他開始用黃楊木雕刻作品。就這樣,我國民間藝術園地中的近代葉家黃楊木雕誕生了。
樂清黃楊木雕創始於宋、元,流行於明、清。樂清木雕門類齊全,在秉承傳統、保持黃楊木雕的原有風格和神韻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推陳出新,已由"單體雕"發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圓雕"發展到"劈雕"、"根雕",技藝更趨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產地

黃楊木雕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的溫州和樂清,樂清是發源地。黃楊木雕起源於民間元宵節時盛行的"龍燈會"上木雕龍燈裝飾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發展成為以精細見長的優美的工藝欣賞品,供人們案頭擺設。作品受清末文人畫的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具有刀法純樸圓潤,細密流暢,刻畫人物形神兼備,結構慮實相間和詩情畫意的特色。內容題材大多表現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八仙、壽星、關公、彌勒佛、觀音等。
樂清黃楊木雕樂清黃楊木雕
由於溫州地區接近山林,藝人們可以就近取材,這對黃楊木雕的發展又起了很大的便利和推動作用,經過世代藝人們的不斷努力和鑽研,最終形成了黃楊木雕優秀的傳統風格和傳統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數鏤空技法,它是形成黃楊木雕作品形象生動,玲瓏剔透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紅綢舞》、《哪吒鬧海》這類題材上,它被體現得最為充分與完善。

藝術特色

樂清黃楊木雕的主要材料黃楊,是一種矮小的常綠灌木,生長緩慢。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據《本草綱目》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樂清縣誌》也有類似記載。遇到閏年要返退縮短是形容其生長遲緩。黃楊木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用於雕刻。這種木材大部分直徑只3~5寸左右,適宜於雕刻小型人物,供案頭欣賞。黃楊木質地堅韌,表面光潔,紋理細膩,硬度適中,色彩黃亮。黃楊木經精雕細刻磨光後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別是隨著年代的久遠,顏色由淺而深,給人以古樸美觀、別具特色。
木雕的工具有泥錘、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鉗、刮刀和各種形式的塑刀等。用於打粗坯的工具,有鋸、木敲錘、鐵敲錘等。用於雕刻的主要工具是鑿,它的種類很多,功能齊全,又分斜鑿、三角鑿、平鑿、圓鑿、中鋼鑿、反口鑿、反口鑿、翹頭鑿、針鑿和手鋸、竹簪、拖鑽等。其操作比較細緻,分為構思草圖、塑制泥稿、選用木料,操作粗坯、鏤雕實坯、精心修細、擦砂磨光、細刻發紋、打蠟上光、配合腳盆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縷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門技藝,它能使作品空靈剔透,玲瓏精巧,雅致美觀,並產生動態。

相關類型

樂清黃楊木雕有三種類型,其造型理念、技藝及程式都不一樣。一是傳統類,以單一的人物造型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
樂清黃楊木雕樂清黃楊木雕
二是根雕類,以天然黃楊木根塊為材料,利用樹根造型;
三是劈雕類,將無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塊劈開,取其劈裂後的自然紋理立意雕刻,一切順乎自然,不作精雕細刻。傳統類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與之相適合,故有泥塑構稿、選材取料、敲坯定型、實坯定格等程式;而根雕則隨機應變,構思的靈活性很大,無需泥塑構稿,而必須注意保持樹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則將注意力轉移到紋理的造型基礎上。

發展狀況

樂清黃楊木雕樂清黃楊木雕
建國後,黃楊木雕迅速發展,優秀作品不斷湧現,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技法上,又創造了"拼雕"、"群雕"、"鑲嵌雕"等多種圓雕手法,並且將浮雕和圓雕巧妙地結合起來,產生了不少優秀作品。黃楊木雕行業中還出現了分別以王鳳祚、鄭祥奎葉潤周等名家大師為代表人物的數個樂清黃楊木雕世家。現在的傳承人主要有: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榮譽稱號的1人,他是王篤純;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的5人,他們是高公博虞金順、王篤純、虞定良、王篤芳等;獲得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的6人,他們是王篤純、高公博、虞金順、鄭勝寧、王篤芳、鄭方楊等;獲得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的5人,他們是王篤純、王篤芳、鄭勝寧方江鴻鄭方楊;獲得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是鄭勝寧、牟湘波王篤才、葉勝隆、王京、吳堯輝、鄭松強等;獲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的2人,他們是虞金順、高公博。獲得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的是王篤純、高公博、虞金順、虞定良、吳堯輝、王藝、鄭方楊、方江鴻、牟湘波;獲得全國青年民間工藝大師稱號的1人,他是鄭方楊;獲得全國青年民間工藝能手稱號的是鄭旭光、方江鴻、鄭亦平、鄭寶成。
但是,在舊社會,由於那種:"土偽如學"、"工拙於藝,商困於財,農惰於耕"的窘境,黃楊木雕也和其他民間工藝美術一樣,均遭到嚴重的摧殘。藝人們受盡剝削和壓迫,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真有"萬家墨面沒蒿萊"。到解放前夕,黃楊木雕瀕臨於絕滅的境地。
解放以後,"於無聲處聞驚雷"黃楊木雕猶如枯木逢春,重新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一九五五年樂清縣由九個失業藝人在黨和政府支持下,由王篤純、葉潤周、虞明華、王篤才、葉棟材等九位民間藝人在樂清翁洋成立了“黃楊木雕生產小組”,由王篤純擔任組長.不久又擴大為藝術雕刻工廠,許多老藝人紛紛回到原來的雕刻崗位,新藝人隊伍不斷擴大,使樂清縣從事黃楊木雕的藝人已由解放初期的寥寥數人驟增至八百多人。國家為了提高藝人們的藝術水平,經常選派有經驗的教授、專家前往廠里輔導,還先後報送了該廠十九名青年藝人到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浙江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學府深造,樂清黃楊木雕藝人不斷從事技藝鑽研,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打破了那種因陳舊與落後的表現方式,從單人立體園雕發展到"拼雕"和"群雕"的園雕技巧,在1951年間樂清黃楊木雕藝人,大膽創作了園雕和浮雕相結合的大型出國展品,"桔子豐收",而且把傳統的浮雕和園雕巧妙地結合起來,並大膽地用群象的形式反映豐收的場面,這些,都突破了過去老一套的表現手法,使那著名的樂清黃楊木雕工藝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粉碎"四人幫"以後,廠里建立了創作小組,開辦職工業餘美術學校,組織青年雕刻工人學習繪畫,雕塑等技藝,使青年藝人的技術力量得到了迅速提高,象竹山春筍,指日成林,不少藝人的作品還參加全國和出國展覽,獲得了良好的評價,全廠木雕產值比建廠時增加了七十多倍、產品銷往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傳承意義

樂清黃楊木雕刻充分展現了民間工匠的智慧,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風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圓潤,簡練流暢;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圓轉等等。黃楊木雕工藝流程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及工藝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難以比擬的,亦無法以現代技術加以替代。
樂清黃楊木雕(好年頭) 作者:鄭方楊樂清黃楊木雕(好年頭) 作者:鄭方楊
時至今日,樂清黃楊木雕的材料來源出現危機,同時專業人員流失嚴重,新人難以為繼,且個體作坊分散,難以產生影響。這些狀況都影響著黃楊木雕技藝的發展,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制訂方案對這一特色技藝加以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樂清黃楊木雕《好年頭》被國家郵政局選用上了 2005年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樂清黃楊木雕引入流水線生產 入首批國家“非遺”項目

著名人物

朱子常

溫州著名民間雕刻大師朱子常(1876-1934),繼承傳統雕塑技藝,結合黃楊木特點,運用獨特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大大促進了黃楊木雕的發展。他創作的"捉迷藏"、"五子喜彌陀"、"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動、表情豐富、精美古樸的著名作品。1909年他的作品"濟癲和尚"參加南洋勸業賽會獲優等獎、後人讚譽他的作品是刀法圓轉流暢,衣紋輕盈透體,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雋逸。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海外交通極為方便,自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後,已開闢為通商口岸,對外貿易活躍。當時溫州已設有出口工藝品收購商行,其中經營規模較大。加上樂清、永嘉、仙居等地黃楊木資源豐富,供、產、銷條件均具備,黃楊木雕就出現了發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了一批從事黃楊木雕生產的藝人隊伍和以朱子常為代表的藝術流派。

王鳳祚

樂清著名黃楊木雕名家王鳳祚(1902-),50年代在同行中很有名望。他十三歲拜師學藝,四年後創作插屏《黃鶴樓飲酒》而初露頭角。後又當佛像雕塑師黃崇壽的助手,受益匪淺,所作《挖耳朵羅漢》與真人一般高大,其形態歪著嘴、睜一眼、閉一眼,神態生動。他又“偷”藝於朱子常,作品可與之亂真。解放後,他創作的((蘇武牧羊》、《牛郎織女》,展出於華東五省市民間藝術展覽會,獲陳毅的讚賞和藝術界的好評,榮獲一等獎。後送當年的蘇聯展出,《真理報》、《文學藝術報》都介紹了《蘇武牧羊》,並為列寧格勒博物館所收藏。

王篤芳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王篤芳(1947一),師從鄭可教授,擅長人物雕刻。從中央美院特藝系畢業後自辦鳳麟木雕廠,先後為四川江油縣李白紀念館雁盪山觀音洞創作了《李白》、《千手觀音》等作品,聲譽鵲起。

虞金順虞定良兄弟

樂清還有一對虞氏兄弟:兄者金順,擅傳統雕材之人物造型,尤長於雕一團和氣笑眯眯的布袋和尚。其作品《笑佛》、《十大歡喜》,形象活潑,充滿幽默。弟者定良,任黃楊木雕廠廠長。他的出手戲是雕刻動物,尤以“牛品”著稱。其作品《鬥牛))、《大地》,抓住牛的斗勢、牛勁之美的造型,刀法借鑑山水畫,雕出牛身之褶皺,突出了牛的力度,以拓荒牛的精神歌頌了時代的拓荒人。虞氏兄弟的成功之作,使人看到了黃楊木雕的一代新傳..

鄭勝寧

鄭勝寧 1943年出生,浙江溫州樂清市象陽鎮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民間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旅遊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名譽主席。擅長黃楊木雕、根雕和城市雕塑等。作品多次獲全國金獎,代表作有《老子》、《歡騰的草原》》、《弘一法師》、《修鞋走天下》、《魯迅》、《魚籃觀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