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織錦技藝

壯族織錦技藝

壯族織錦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歷經千餘年發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二十多個品種和五十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

2006年5月20日,壯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壯族織錦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 遺產類型:傳統手工技藝
  • 遺產編號:Ⅷ—2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技藝,圖案,色彩,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意義,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壯族織錦技藝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工藝較好的織錦,那時候壯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斑布、絲布等已成為宮廷貢品。但據古籍文獻記載,真正能夠稱為“壯錦”的紡織品則出現於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這一時期,壯族的紡織業進一步發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還出現了絲、麻、絲棉交織的錦。宋代“白質方紋,佳麗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壯錦。
北宋元豐年間,呂大防在四川設蜀錦院,織錦四種之中,即有廣西錦(即壯錦),為上貢的錦帛之一,可見壯錦之名貴。
明清時期,壯錦已發展到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使壯錦呈現出絢麗的色彩,雖仍為皇室貢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當時,各州縣都有出產,壯錦不僅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編織壯錦更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
清末民初,壯錦逐漸開始衰落。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實行民族政策,提倡發掘民間民族工藝品,靖西縣於1956年組成繡織社,1960年改稱壯錦廠,從事壯錦生產和招工培訓。壯錦產品多次參加全國、全區舉辦的民族工藝品展覽,產品遠銷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工藝特徵

技藝

壯族錦織技藝有一套非常完備的體系。壯族人民通常使用的是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使用的傳統小木機,又稱竹籠機,機上設有“花籠”用以提織花紋圖案,用花籠起花為壯錦織機的最大特點。

圖案

壯錦圖案構成的式樣大致有三種:一是平紋上織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幾何紋,組成連綿的幾何圖案,顯得樸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種幾何紋為底,上飾動植物圖案,形成多層次的複合圖形,圖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種幾何紋大小結合,方圓穿插,編織成繁密而富於韻律感的複合幾何圖案,有嚴謹和諧之美;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壯錦成品壯錦成品

色彩

壯錦色彩運用也非常有特點,以少見多,純樸中見豐富,素雅中見多彩,對比鮮明強烈。

工藝流程

靖西壯錦純手工編織,以原色棉紗為經,染色絲絨為緯,用當地木製的土織機手工精製而成,整個生產過程依然保持拉紗、梳紗、穿棕、結花板等傳統工藝。
首先,紡線即用棉花紡成棉線。其次,染線,根據圖案搭配需要,把緯線染成紅、黃、藍、黑、綠等顏色。第三,漿線,用米湯或粉漿等浸潤紗線。第四,卷紗,把經紗捲成筒狀。第五,拉紗,這裡指的是拉緯紗。第六,梳紗即梳理經紗、緯紗。第七,穿棕、穿扣,把經紗、緯紗穿在棕子、扣子上。最後,結花板,按花板規格配製各種顏色、圖案,織成色彩斑斕的壯錦。

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壯錦是壯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可為中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生動的實物材料,還可以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增添活態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起到積極的作用。

傳承人物

李村靈,女,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人。2018年5月,李村靈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申報。項目名稱:壯族織錦技藝。.

保護措施

從2005年開始,靖西縣有關部門全面深入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壯錦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壯錦的種類及其製作技藝等全部狀況,並將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為了提高織錦人員的技藝,壯錦廠每年不定期舉行織錦技藝比賽,並借電視這個傳播平台,普及大眾;為避免織錦人才的流失,培養後繼人才,還創辦了織錦工藝業餘學校,在人才素質、織錦技藝、行銷等方面加以培訓提高。
2011年10月,靖西壯錦廠被列為廣西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同年11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稱號。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4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濟南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文化廳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舉行,壯族織錦技藝在其中被展示。

文化軼事

傳說,古時候,住在大山腳下的一位壯族老媽媽,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媽媽是一位手藝精湛的織工。她織出了一幅壯錦,上面有房屋,有花園,有田地、果園、菜園和魚塘,還有雞鴨牛羊。一天,一陣大風,把壯錦卷向東方的天邊去了,原來是那裡的一群仙女拿壯錦做樣子去了。老媽媽先後派出了兩個年齡稍長的兒子出發去尋找壯錦,但他們都畏懼路途艱辛,拿著錢到城裡享福去了。
後來,老媽媽的三兒子,在大石馬的幫助下,越過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紅衣仙女,讓她還回壯錦。紅衣仙女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樣子在織錦,老三趁機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老三回到家中,壯錦在陽光下漸漸地伸寬,變成了美麗的家園。但是,讓老三沒想到的是,仙女實在是太喜歡老媽媽的壯錦了,便偷偷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帶回家中。於是老三就跟她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