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織錦技藝

賓陽壯錦的生產始於二十世紀40年代,承自忻城的傳統織錦技術,又有所創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賓陽織錦技藝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賓陽縣
  • 遺產名稱:壯族織錦技藝
  • 遺產編號:9
遺產信息,背景資料,困境,扶持,發展,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賓陽縣
遺產名稱:壯族織錦技藝(忻城壯族織錦技藝、賓陽織錦技藝)
所屬性質: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賓陽織錦技藝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女1955.6)
遺產編號:9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賓陽縣
申報日期:2010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背景資料

賓陽織錦技藝
“十件壯錦九件鳳,活似鳳從錦中出”,鳳凰的圖案在壯錦中最為常見,這是由於壯族尤其喜愛鳳凰這種象徵著吉祥的神鳥。除了鳳凰外,壯錦上的傳統圖案還有很多,它們大都選取於生活中的可見之物和象徵吉祥幸福的花紋,如水、雲、花、草、蟲、魚、鳥、獸,還有複雜的雙鳳朝陽、蝶戀花、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鳳穿牡丹、孔雀鬧海、鴛鴦戲水、鯉魚跳龍門等,以及方格紋、水波紋、雲紋、回字紋、編織紋、同心圓紋等幾何紋樣。賓陽壯錦的圖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不乏創新,“葵花向陽”、“民族團結”、“桂林山水”、“糧食豐收”、“紅棉花”等成為了新時期的壯錦經典圖案。

困境

隨著商品經濟和織造工業化的衝擊,賓陽壯錦這一傳統工藝也難以倖免,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扶持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對於困境中的壯錦業給予了積極的扶持。賓陽壯錦技藝如何在新世紀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並注入時代的嶄新元素,這一重任被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肩負起來了,近年來有關部門從資金、設備引進和人才培養上,大力向這個當代的賓陽壯錦技藝研發和生產現代化基地傾斜,成效已日益顯現。

發展

近年來,譚湘光在賓陽新註冊成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作坊――廣西賓陽湘光織錦坊,位於賓州大街上。記者在作坊里看到,成排嶄新的手工織布機邊,織錦女們的雙手正在經天緯地的五色絲線中穿梭,織機在發出陣陣極有韻律的輕響,令人仿佛走進了壯錦織造的古老氛圍中。
傳統的織錦技術畢竟還是需要依靠手工完成,譚湘光讓自己的親傳弟子黃愛群負責培訓新一代的織錦手,免費學習三個月。受訓合格出師的織錦手可無償獲提供一架織機,根據個人的情況可選擇在作坊或家中工作,並從完成織錦坊所提供的壯錦訂單中得到報酬。
譚湘光此舉不但為當地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讓賓陽壯錦再度綻放出異彩。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織錦手的培訓也給織錦工藝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如此算來,自梁樹英老人起,賓陽如今已有了第四代的織錦傳人。
2009年4月30日,黃愛群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委派出的代表,赴香港參加第三屆中華民族文化周的交流活動。這期間,黃愛群在會展中心展演了壯錦美妙的編織技藝,身旁觀者如雲,嘖嘖贊聲一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