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江西省永修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修丫丫戲發源於江西省四大名鎮之一的吳城鎮,脫胎於明末贛北板凳戲,因其女角全部由男童女扮,頭扎兩個丫丫發鬃,漸漸自成一派,人稱永修“丫丫戲”。其藝術特點在於單純的打擊樂伴奏形式;唱腔沿襲傳統民間戲曲特色,劇目多是由傳統劇目改編而成;語言具有典型的贛方言特點,且多是口頭語白話。

2014年11月11日,永修丫丫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Ⅳ-16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修丫丫戲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江西省永修縣
  • 遺產編號:Ⅳ-161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伴奏形式,唱腔,語言特點,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源發展至興旺階段
明末清初——新中國成立。“丫丫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末年,最初形式為“板凳戲”,即坐在板凳上演唱,只是清唱,沒什麼動作表演,也不加任何化妝和服飾的裝扮,過於接近生活,缺少藝術美,時間一久,這種形式完全滿足不了觀眾的審美需求,於是對“丫丫戲”進行了一系列改良,改良後的“丫丫戲”深受商客們的喜愛。此時,商客們也把家鄉的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等演唱班請到吳城鎮來表演。清末民初,“丫丫戲”班子發展迅速,永修各村各大姓屋場都有自己的“丫丫戲”班子,不僅節假日演出不斷,閒暇之際也是人們用來娛樂的一項重要活動。民國初,“丫 丫戲”的劇團和劇目也發展為相當大的規模,戲團多達四、五十個,演唱的大小劇目約有六七十本。
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
由盛轉衰階段
新中國成立——20世紀70年代末。解放後,“丫丫戲”盛況空前,據記載:1958年的一場會演,調集了全縣最優秀的演員200餘人。當時,“丫丫戲”成為最受全縣農民歡迎的戲曲,幾乎達到了家家有演員、村村有戲班的盛況。“ 文化大革命”時期,各地的地方戲團體均被解散,藝術人才、藝術活動均受到破壞、衝擊和干擾,取而代之的多為頌歌,歌頌的對象有:黨和領袖、祖國和集體、英雄和榜樣、革命熱情、團結互助、軍民魚水情等等,“文革”時很難見到地方戲,“丫丫戲”也不例外。
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
逐步興起至興盛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黨的三中全會之後,劇團逐步恢復,但規模從之前的四五十個劇團縮減到一二十個。永修縣委、縣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瀕危的地方劇種,開始把“丫丫戲”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又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直到2014年成功申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

文化特徵

伴奏形式

永修丫丫戲單純以打擊樂的形式伴奏,具有區別於其他戲種的獨特性。“丫丫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即小鼓、大鼓、小鑼、大鑼、大鈸,後來根據劇情和人物需要又增添了雲鑼、低音小鑼、大堂鼓等。表演前,開場為擊打鑼鼓,用來渲染氣氛,開場鑼鼓節奏非常簡單,只反覆用到十六分音符:咚咚咚咚、咚咚咚;八分音符:咚咚。

唱腔

永修丫丫戲的唱腔沿襲傳統民間戲曲特色,劇目多由傳統劇目改編而成。“丫丫戲”的劇目形式最初為單曲專用、一曲多用、多曲連用、男女通用的形式,後來逐漸演變成男女分腔、男女分用的板腔體形態。其板式非常豐富,有:嘆板、悲板、還魂板、平詞、急板、花腔、小調等等,且大都是在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如:平詞《三寶記》中的《我來接你進大朝》、《三女圖》中的《我夫不將我認》、嘆板《方卿戲姑》中的《小方卿在花園夢中睡醒》、悲板《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這一回我不能回歸》、還魂板《三寶記》、急板《金蓮送茶》中的《罵聲金童瞎眼睛》、花腔《桃花嶺》中的《我今打坐桃花嶺》、《方卿戲姑》中的《等只等三天后接你團圓》和小調《賣棉花》中的《奴家本姓陶》等等。四分音符:咚咚;二分音符:咚—。演出時,大部分時間主要停留在唱腔上,鑼鼓呼應演唱,唱到一定的時候來下鑼鼓聲或者演唱拖腔之後來下鑼鼓,不能與唱腔重疊,整個演出過程重唱腔輕伴奏,甚至有時一場戲一唱到底,樂器伴奏只是用來點綴整場節目的。因此,“丫丫戲”的鑼鼓伴奏始終處於陪襯的地位。
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

語言特點

永修丫丫戲的語言具有典型的贛方言特點,而且多是口頭語白話。“丫丫戲”的主要唱腔、念白都採用永修本地方言,旋律的起落表述都與當地方言緊密相連,演唱過程中加入具有地方色彩的襯詞“嘞、唉、啦、呀”等,如:《賣棉花》片段中的《奴家本姓陶》的唱詞“奴家(嘛)本姓陶(餵)(咿呀咿呵喂)”;《梁山伯與祝英台》片段中的《請出來小九妹好做定奪》的唱詞“我(呀)二人說起來美不美(喲嗬嗬),鄉(呀)中(嘞)水(吔)”;《門口竹子節節高》片段中的《烏金記》的唱詞“門(那)口(餵)竹(餵)子(呀)節(嘞)節(勤)高(哇),狂(呀)風吹散(咯呵)紫(餵)羅袍(餵)表(餵)家(哪)鄉”等等,這些襯詞都是當地人講話時常用的口頭語,觀眾聽起來顯得尤為清新親切。
永修丫丫戲
永修丫丫戲

代表劇目

丫丫戲現存劇本大小數十部,其中《七層樓》《黃婆井》等為世代流傳保留劇目,也有《三女拜壽》《大清官》《繡鞋記》《百花亭》《琵琶記》《三寶記》《界石鐘》《七層樓》等40餘出,另獨創劇目小戲有《桃花嶺》《瞎子算命》《撇芥菜》《花子鬧府》等20餘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丫丫戲”脫胎於明末贛北板凳戲,以打擊伴奏為主,唱腔念白均為地方方言,以其唱腔悠揚悅耳,表演生動、活潑而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它不僅承載了相當豐厚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內涵,還具有極高的歷史、科研文化藝術價值。

傳承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衝擊和人們審美情趣的不斷改變,“丫丫戲”劇團從原來的四、五十個遞減到現如今的十多個,即虬津葉家村劇團,虬津下岸村劇團,白槎龍井村劇團,三溪橋黃嶺村劇團,麻潭上坊村劇團,寶田村劇團,麻洲村劇團等等,劇團人數有的十多個,有的二十幾個,還有的只有幾個人。劇團大多名存實亡,演出較活躍的僅有虬津葉家村劇團,虬津下岸村劇團,白槎龍井村劇團,其它劇團幾乎都閒置著。

傳承人物

周文斌,男。2018年5月,周文斌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永修縣。項目名稱:永修丫丫戲。

保護措施

為了使這一珍貴的地域文化得以傳承弘揚,這些年來,永修政府部門也在努力。當地成立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專門組織工作班子,制定保護計畫,撥出專款,對瀕臨失傳的丫丫戲進行搶救。還組織人員尋訪老藝人,廣泛收集丫丫戲的唱詞、曲譜等珍貴的資料,並把丫丫戲民間藝人吸收到鄉鎮文化站工作,鼓勵他們帶徒授藝。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永修縣文化館、永新縣美術館、永修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永修丫丫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永修丫丫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永修縣文化旅遊發展中心(永修縣文化館、永修縣美術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永修縣春節聯歡晚會,丫丫戲《古韻新唱》以其濃厚的地方特色、生動明快的表現形式收穫了觀眾的熱烈追捧。當地文化部門利用節假日、農閒時舉辦農民丫丫戲演出及文化藝術節活動,已經成為常態,這樣的舉措既繁榮了農村文化,又擴大了丫丫戲的影響。
2018年4月23日至4月27日,由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南昌市文化館(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承辦的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級研修班在南昌成功舉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永修丫丫戲參與了非遺展演交流。
2018年8月,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贛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建立對外交流精品項目庫,江西省全省舉辦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地市專場活動,在九江,永修丫丫戲登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