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戲

板凳戲

板凳戲是四川省的傳統小戲種,地方不同演繹也不一樣,但大都是由人們自編自演,人們匯集在一間寬敞的室內,中間放幾條板凳,一套鑼鼓,由鑼鼓手們略加化妝充任的演員圍著一張四方的桌子一坐,隨著鼓手的一個微妙的手勢、鼓聲一起,戲就開始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凳戲
  • 概述 :板凳戲是四川省的傳統小戲
  • 白族板凳戲: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結婚
  • 岳池板凳戲岳池板凳戲就是當地所說
白族板凳戲,岳池板凳戲,榮昌板凳戲,

白族板凳戲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結婚、建屋時都要邀集村裡的人唱板凳戲。板凳戲的程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唱三出首(財神、賜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長者唱“財神”,“吾乃財神老爺,今日前來慶
板凳戲截圖板凳戲截圖
賀!天啟三陽開泰,地肥五穀豐登,農耕三春花柳,財發萬萬金。”接著由年事較高,知書達理的人唱“賜福”, “吾乃天官賜福,今日前來慶賀!天空紅霞萬朵,地上五彩繽紛,人間吉祥如意,幸福萬萬年。”然後,由鄉間“秀才”唱“魁星”, “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來祝賀!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薈萃,敢與李杜比美,勤奮出天才。三出首唱畢,第二階段就由大家輪唱。輪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戲。至於唱詞,則要求歡樂喜慶,照搬照套,即興創作,隨人而定,其內容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岳池板凳戲

岳池板凳戲就是當地所說的燈戲,也做“唱燈”,老百姓俗稱“板凳戲”,由川北燈戲簡化而來。是源於川北的地方小劇種,由人們自編自演,內容豐富多彩,以川北方言夾雜著一些粗口,用通俗的方式來反映過去、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川北多產質地堅硬的柏樹。在水下了樹的冬季,伐下樹來,過了一個六月,等樹風乾透了,再剖成板子,用二三十公分寬、寸許厚的板為面,板的兩端呈外“八”型各嵌入兩條倒了角的小方木為腿,刷上兩三遍桐油,就做成了板凳。這種板凳在我家鄉隨處可見,由於採用了柏木,又刷了桐油,真正能用到百年不爛。
板凳戲多為人們在農閒時的業餘愛好,只在鄉村進行。幾條板凳,一套鑼鼓,由鑼鼓手們略加化妝充任的演員圍著一張四方的桌子一坐,隨著鼓手的一個微妙的手勢、鼓聲一起,戲就開始了。
由於不受規模、道具、演出場地等方面的限制,所以人們一有大事小節的,就會請來戲班唱上一回、熱鬧一次。
在沒有月亮的晚上演出,只需點兩盞油燈照明就行了。板凳戲的規模都不大,戲中角色只有兩三個人,一般為男性,女角也由男的裝扮。唱詞象極了融快板和燈戲為一體的“順口溜”。多為四句一組,唱多白少,角兒唱一句,樂隊伴一句,有時加進幫腔,一唱一合,相應成趣。最早劇情簡單,一個劇目只有那么一個情節,後來才由單場發展到多場,演出風格也由單一粗獷豪放逐步演變風趣、幽默、含蓄耐人尋味。內容多為教育世人多孝順父母、鄰里要團結互助、夫妻互重互愛等,情節誇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
一個怪異的扮相、一句臉紅的粗口都能惹來看戲人們的陣陣爆笑,就是這笑聲,稀釋了在田地里勞作一天后的辛苦,也是這笑聲,給鄉下人們單調的生活拌入了調味劑,還是這笑聲,化解了人們心中那還沒解開的疙瘩。

榮昌板凳戲

在榮昌,“板凳戲”和“圍鼓”、“玩友”,就是川劇愛好者的“坐唱”。清末民初,到處都叫唱“板凳戲”,唱“圍鼓”。人們匯集在一間寬敞的室內,中間放桌凳,擺上樂器,周圍聽眾自備坐具靜聽。另一種是在茶鋪內,品茗聽戲。唱戲的人用不著粉墨登場,不穿戲裝表演,只在密鑼緊鼓和悠揚的管弦樂器伴奏下坐唱。吹奏、琴師和打擊樂器的稱為下手,都必須緊緊圍繞著鼓師,嚴格遵守鼓師指揮,看他所發的“鼓眼”進行唱、打和伴奏。1920年後,各地興起比較正規地叫“玩友”。玩友的稱謂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及時行樂,暢敘友情”。友才玩,有錢才玩得起。
據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川陝總督岳鐘琪奉旨出兵征服西南邊境少數民族得勝歸來,乾隆皇帝傳旨,軍中的戲曲愛好者,將他們的征剿“業績”編成唱詞,配以戲曲聲腔,在茶坊酒肆,匯集人口眾多的場所傳唱,把編成本的唱詞列印成冊,散發來自民間的劇曲愛好者,每逢酬神廟會、紅白喜事傳唱。當時的達官貴人覺得悅耳受聽,游宴時組織民樂人員傳唱,使玩友這一藝術坐唱形式逐漸在民眾中流傳。
榮昌地區的玩友,清末民初不多見,據我知道的是河包場有一些玩友,當時也叫“圍鼓”戲。1922年(民國11年),當時我不到6歲,場上有家做酒(紅白喜事)宴客的,店門外擺起一張大桌子,上面放了個瓷器大羅漢,兩邊擺瓷器有花帽筒,兩把銅架高腳娃娃座鏡,上嵌各色小鏡片與太陽爭光,耀人眼目,桌頂插紅布耳帳,吊有八方小玻璃鏡無數,桌邊梱紅布桌圍,上面繡有鴛鴦鳥、荷花。唱戲的幾個老人,唱“引鳳樓”那個唱女角的有八十歲左右了,是套舊鑼鼓,打起來不響,一下子來客了,他們就放下戲不唱,專門吹嗩吶,等客給他遞過紅紙包來,拆開看了是12個小錢,才停止吹嗩吶,又唱戲。別人說他們是守朝門的吹鼓手。“圍鼓”在茶館內唱。是“玩友”了,要比吹鼓手圍鼓高尚些。玩友要在正堂屋唱戲,來人來客玩友決不為他吹嗩吶,還要請得恭敬玩友才上門來唱。
榮昌地區在1918年前後,河包場就有個叫“輔仁堂”的玩友會,鼓師是場上的團總叫楊書雲。那個玩友會的同仁都是有糧在冊的人家,不三不四的人不敢請玩友去,也不容易請動。當時一般人稱他們是“紳糧玩友”。榮昌縣地盤寬,最遠的鄉鎮進城如吳家鋪有110華里,兼之與隆昌、內江、永川、瀘州、大足、安岳等六個縣連界,互通來往。玩友幫的能打會唱者常來參與活動。各地在打、唱、幫腔方面是有區別的。安岳屬川北河,人們認為川北河老坎(土俗),瀘州是瀘州河,人們認為他韻快,不文明,我們榮昌、永川、大足是中河道,隆昌、內江屬資陽河。我縣鄰近六個縣,可分屬四條河道。
川劇正宗要數資陽河。人們都知道資陽河的高腔、曲牌講究些:上壩胡琴戲講究些(上壩指成都附近的縣)。中河道、小河道接近資陽河。玩友老師接進來教學生,高腔戲學資陽河的老師,胡琴戲學上壩的老師。榮昌地區就是這樣作的,所以唱、打比較正宗。鄰縣往來密切,唱、打互相交流,這樣就普遍發展起來了。榮昌十八鄉鎮(當時建制)都有玩友俱樂部。1935年前後昌元鎮,燒酒房(安富)、河包場等十八場鎮,均有川劇愛好者“玩友”的組織活動。
辛亥革命後一直到解放這個時間,河包場的玩友組織就有六個,是全縣最多的一個場鎮,百餘人能打會唱的占30%強。到1940年,歸攏為一個“四○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打唱齊全,擺唱多,響器好,戲也多,當時位列全縣玩友之冠,單憑擺設也很耀目。有五色扎花的緞桌圍耳帳,四張椅披椅墊。唯一貴重的是桌上擺著紫檀木箱,打開箱門,四周嵌玻璃透明,用紅氈墊底,當中存放著一個“子貢”栽的樹子,用來雕成的本色“如意”。說起來也真稀罕,孔夫子孔丘,是春秋時的一代聖人,幾千年後他的幾十代玄孫,為了迎送河包場同善社(又叫同善堂)的善長楊錫堂(武秀才)去山東濟南,拜訪孔夫子的幾十代玄孫某某,楊走時,玄孫某某將曾經在孔廟砍伐的一根子貢親手栽培的樹,請能工巧匠雕成一個八仙祝王母壽辰的“漏明如意”,全長不過70公分,寬不過五公分,頂頭有個像瓢形的大頭,也不過十公分,厚不過五公分,上面的人物就有四五十個。騎鹿的那隻鹿子活鮮鮮的,連尾巴毛一根一根的都看得清。這些人物穿戴從四面細看,個個是全身,風帶都像在飄著似的,空白地方全是刻的祥雲萬朵,下面墜有長須盤的古老錢。為了保護好這樣貴重物品,楊錫堂的孫兒楊星五,專門派兩名家丁持槍守護,這是難得的珍貴物品,可惜已經失掉了。
坐唱情況,先吹三吹,吹後打“喜慶元宵”昆排鼓 。不然就先打“醉花陰”一堂套打,後打“木聊子”或“三五七”、小四面排鼓。開鑼先唱“大掛劍”(即蘇秦封相),全部崑腔
在當時,榮昌地區除河包有吹嗩吶外,只有城關玩友“敦和俱樂部”可以吹,其他區鄉就少見了。四○俱樂部的“耍鑼鼓”能打一百多套(不需打小鼓指揮,叫黑眼鑼鼓),和鄰封比較,名列前茅。
玩友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都很興旺。
1946年峰高几個樂社,如“律雅社”、“群天樂”、“及時樂”、“中立樂社”、“集益樂社”五個組織合併成立一個叫“群樂雅樂社”,要坐唱,人多不好安排,就研究一、四、七日由“集益樂”擺坐唱。二、五、八由“群樂雅”總社擺,三、六、九由中立樂社擺。峰高二、五、八集期,決定總社擺,大家都可以參加。這樣,天天有,場場有,碼頭就熱鬧起來了。這個場不大就有五個俱樂部,接過好幾位教師來教打唱,花的時間也長。五個組織先後成立,有分有合,到1946年中日戰爭日本投降後,大家又才歡聚一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