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亨布依戲

冊亨布依戲

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於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

基本信息,發展歷程,劇目分類,表演形式,

基本信息

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並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板萬戲班手抄歷史資料《歡戲歷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發展歷程

1984年,布依戲傳統劇目《羅細杏》赴雲南昆明參加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戲劇觀摩錄相演出”,獲“優秀劇目”獎,授予“孔雀杯”獎盃。至此,布依戲正式被國家認定為民族戲曲。
長期以來,布依戲的傳承依存於布依民族的宗教和生活習俗,將宗教民俗活動融入其中,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傳統演出活動程式。冊亨布依戲的演出傳統程式一般包括“開箱”、“敬老郎”(即祭祀請袓師)、“點符浪”(即念咒語、施法術)、“降三星”、“打加官”、“主戲”、“升三星”、“掃台”、“封箱”等。除“主戲”外,其餘為演出習俗程式。布依戲演出能將戲劇演出與布依族人民對消災祈褔的習俗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是布依戲能夠長期以來深受布依族人民所喜愛的重要原因。

劇目分類

布依戲劇目有傳統劇目、移植劇目、現代劇目三類。傳統劇目源於布依族民間傳說故事和史實事件及《布依摩經》中的古歌等。這類劇目對話唱詞均用布依語,民族特色最為濃郁。代表劇目有《羅細杏》、《三聘村姑》、《轉路洞》、《窮姑爺》、《金貓寶瓢》等。移植劇目,來源於漢民族古代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唱本以及其他劇種。布依人民喜歡這些故事,並用布依“土戲”去再現它們,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己日趨民族化。這類劇目對話,道白時布依語和漢語兼用,唱詞仍用布依語,多年來己形成固定格局。代表劇日有《薛丁山征西》、《王玉蓮》、《玉堂春》、《武顯王鬧花燈》、《陳世美不認前妻》等。現代劇目是新中國成立後,反映社會主義時期現實生活的作品,這類作品以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這類劇目的唱詞、道白均用布依語。代表劇目有《李卜長打鐵》、《好媳婦》、《婚姻與科技》、《浪哨》、《縣府六號檔案》、《趕會》等。現代劇目在民族地區對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傳播科學、開拓人們的視野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布依戲音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吸收融匯了布依族民間文學、宗教信仰、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民族音樂和說唱藝術等諸多元素,逐漸形成了布依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

表演形式

布依戲的表演行當大致分為生、旦兩大類別,旦行有小旦、正旦、老旦、武旦、彩旦,生行有小生、文生、武生、老生、大王(淨)、差官、小丑。布依戲素有“文搖扇,武揮刀”之藝諺,角色行當身段皆有程式。“小旦柳眉手握扇,緊腿慢步身柔軟;小生劍眉邁方步,風度翩翩要自然;老生出台慢悠悠,闊額方臉把須冉;丑角活躍走猴步,白鼻尖咀如鼠竄。”這一段民間流傳的口訣,就是對布依戲各個行當表演身段的概括。
布依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祥、題材廣泛、造型誇張、色彩鮮明的藝術特點。布依戲利用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故事、寓言、古歌等編成的傳統或現代戲,通過大量的移植劇目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布依族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文化取向,通過人物演出搬上舞台再現故事情節讓人們從中分辨出“真、善、美”與“假、醜、惡”,從而達到除惡揚善的目的。
布依戲形成至今,其表演活動均系民眾業餘組織,多於每年新春、重要的民族節日以及婚嫁、賀壽、喬遷新居等喜慶佳期舉行(也有個別戲班的表演活動用於喪事)。戲班組織一般32~36人組成,取其雙數,意在“雙喜”。冊亨縣布依戲隊伍歷來主要有乃言戲班、八達戲班、央侯戲班、者弄戲班、團豐戲班、者術戲班、秧佑戲班、灑宜戲班、板萬戲班、洛省戲班、洛艾戲班、者告戲班、路雄戲班、壩或戲班、沙艾戲班、馬永戲班、榮丁戲班、崩槓戲班、板壩保和班、弼佑太等,2012年6月新建立納陽戲班。現在,能正常開展活動的戲班有乃言、弼佑、板萬、者術、路雄、秧佑太和班、板壩保和班、納陽戲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