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貞豐
布依族民間樂器勒尤,是布依族人民獨創的民間傳統樂器。
勒尤原稱“勒悠”,由於這件樂器像
嗩吶一樣吹奏,且又用蟬兒做蟲哨,發出蟬蟲悠悠的歌聲,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後來,它又逐漸成了布依族後生
談情說愛的媒介,因而也叫“勒尤”或“勒友”(勒尤:布依族語,即邀朋友)。勒尤在布依人民的生活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勒尤是布依族的民間雙簧豎歡樂器。形似嗩吶,無碗,上置蟲哨吹奏,可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
黔西南廣大地區。
名稱釋義
勒尤是布依語音譯,“勒”作名詞即“
嗩吶”,民間也稱它為“小嗩吶”,作動詞則為“迫和選擇”之意。“尤”指情人。因而“勒尤”可直譯為“選擇(或尋找)情人的小
嗩吶”。
外形構造
勒尤管身木製,全長45厘米左右,正面開有五六個音孔,管身上端插有細竹管做的侵子,侵子上面置有特製的蟲哨,管身下端裝有一截用竹管做成的共鳴筒。蟲哨是用
槐樹、
黃果樹或
橄欖樹上的一種昆蟲繭製成,剪去兩頭、取出蟲蛹,經桐油浸泡,待收縮後取出晾乾,稍加修剪即可使用,它與蠶絲繞縛的繭質量不相上下,有經久耐用、不易破裂變形和發音柔和等優點。有些地方製作勒尤時,還在管身上端套上一截廢子彈殼作的銅箍,以防止管身開裂。
結構特點
勒尤的組成
勒尤的製作
共鳴筒:用直徑4厘米的竹子削成長10厘米的竹節,再用沸水煮30分鐘後取出,是勒尤的擴音部分,具有改變音色的作用,可以自由活動。
桿:將採集的桐木去皮裁成長25厘米左右的木節,用沸水煮30分鐘左右取出,用紋火烤乾後,修整成嗩吶桿形,按規定用三角尖刀絞空或用鐵釺燒燙烙空。銜接共鳴筒部位削成直徑3.5厘米的連線埠;連線心蕊部位削成直徑0.5厘米的連線埠,並鉚上銅箍。選擇桿身開孔面,開六個大小均勻的發音孔,孔距為3厘米,必須精確。開好孔後,將桐油滴入音孔及塗抹桿身,再用棉布條反覆擦試音孔及桿身四周,直至光滑為止。
心蕊:用水竹削成3.5厘米長的竹節,插蟲哨的部位削成0.2厘米的連線埠(與野蠶繭相當),連線桿身的部位削成直徑0.3厘米的連線埠。
銅箍:是用銅皮捲成的小
圓圈,用作銜接桿和心蕊,也作為一種裝飾。
哨嘴:多為蟲哨,用一種野蠶作的繭做成。製作蟲哨,是先用溫水把蠶繭泡濕,再將繭的兩端剪掉,做成橄欖形的哨子,將哨子放在茶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後,晾乾即可使用。其優點是經久耐用,不易變形,吹出的音色獨特。
鳴筒、桿、心蕊、銅箍、蟲哨5部分做成後,按規定組裝好,一件形狀獨特的勒尤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可隨時裝拆,便於攜帶和保管。
北盤江流域布依族勒尤,選材考究,做工精細,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勒尤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充當布依族男性走向婚姻生活的橋樑,它與布依族榮辱與共,傳遞著布依人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它陪伴著布依人從元代風雨兼程七百年走到今天,成為布依族人民普遍喜愛與認同的一件神聖樂器。
音階音域
勒尤能發出(a、c1、d1、e1、g1、a1)6個音,
音域為一個八度。發音清脆而甜美,類似西洋樂器
雙簧管的音色,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奏技巧大致和
嗩吶相似,經常運用循環換氣法,使吹奏的曲調圓潤流暢、優美動聽,富有表現力。主要用於單獨演奏勒尤(或勒浪)調——布依族一種獨特的情歌。
曲調旋律
勒尤一般是單獨吹奏,也有與
嗩吶、簫等樂器合奏等形式。勒尤調,則是以勒尤這一樂器作伴奏而命名的
歌種,這在其他民族的民歌中是比較少見的。勒尤調的句式和演唱都比較自由。它的歌詞比較簡煉,歌詞中的襯詞,則是對“勒尤”這一樂器演奏時發出的音響的一種模仿。
勒尤調多為商調式和羽調式。其旋律,四、
五度跳進是它的
特性音程;
拍子及其節奏豐富,有長節奏,也有密集、平穩的節奏,還有富於動力的三連音節奏,節拍多為自由式。結構多為一段式和二段式,演奏時,演奏者喜在某一基本曲式的基礎上,作多次大同小異的反覆。勒尤調所表現的內容廣泛,大多有標題,且包含的內容較為具體,從相認後的邀約,到離別後的思念,以及失戀的苦澀等等,都能用勒尤樂聲來表達。
勒尤曲調委婉如歌、悠揚動聽,除首、尾稍有規律外,主要旋律常可不受拘束地即興發揮,同一曲調,每次演奏都會有很大變化。經過長期的流傳,每首樂曲都有具體的內容和一定的含意。據說勒尤(或勒浪)調有幾十曲之多。後來,隨著簡練而有寓意的歌詞逐漸產生,就發展成為獨具風采的布依情歌。在黔南的望漠縣、
冊亨縣、
貞豐縣等縣,在
北盤江畔的布依族村寨,每當月明星稀的夜晚,就會聽到由勒尤或勒浪吹出的富有布依族鄉土氣息的曲調。
傳統樂曲
凡稱“勒尤調”者可分為兩類:一是勒尤經常吹奏的
器樂曲;二是填上歌詞演唱的聲樂曲。 有趣的是:“勒尤”吹奏的樂曲往往能表達男女雙方都可明白知情的語意。勒尤的樂曲,吹奏者往往只根據一個固定的核心樂句或動機自由發揮。這就是樂曲的固定性,也是它的獨有特徵。實際上可視為相對固定的
即興曲。
流傳較廣的傳統曲目有《我還沒有成家》、《想你啊,想你!》、《夜半三更喊妹醒》、《妹妹啊,你不要哄我!》、《吹起勒尤喊妹來》、《勾妹調》和《漂游調》等。
吹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扶管,左手
食指、
無名指按下兩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口含簧哨,用循環換氣法吹奏,通過平吹和超吹,
音域a—a2,有兩個八度。 勒尤吹奏主要採用自然喚氣法和循環喚氣法。如採用循環喚氣法,一口氣可吹奏完一首曲調,有一氣呵成之功,技藝要求極高。勒尤吹奏的指法變化較快,極有技巧:吹奏時手指不斷顫動敲打音孔,發出顫音;從高音或低音短暫出現一下立即回到本音上,發出奇音;將六孔全部按住,即發出筒音。此外,套用指法技巧,還可發出歷音和巴音等,加之蟲哨雙簧共振的音響,勒尤音色更為獨特。最常用的C調和F調,往往是一調貫通。勒尤一管多音,
音域寬廣,音色豐滿渾厚;近於嗩吶又不同於嗩吶,近於黑管又不同黑管。曲調悠尤婉轉,浪漫豪放。
歷史記載
據《布依族簡史》記載:“在清
乾隆年間(公元1739——1795)冊亨州同的秧壩,
普安州判(今興義)的巴結,開始編演
布依戲。”勒尤最早被運用於
布依戲中,它在布依戲中最能表達旦角、小生複雜的內心情感和瀟灑浪漫的性格。由此可見,勒尤的產生已經是很久了。距今己有300餘年的歷史。
相關點評
在表達民族情感的音樂中,
勒尤最富有表達性,而且在民族樂器中占主要地位,屬主奏樂器之一。
獨特性
勒尤之所以獨特,其原因是它採用昆蟲繭製作哨子,發出的聲音具
雙簧管與嗩吶之間的音色,既比雙簧管的音色明亮又比嗩吶的音色柔和。因此它的音色柔和、優美、明亮而纏綿,使人聽起來有一種思念而回味無窮的感覺。在樂隊中時隱時現,適用於領奏和獨奏。在布依族“小打音樂”和“八音”樂曲中常以獨特的音色出現,表現出布依族青年男女酷愛自由、嚮往幸福的願望。
民族性
勒尤之所以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樂器,是因為它具有自已的獨特性。正如人們所說:當你聽到
葫蘆絲的聲音,你會想起
傣族的潑水節;當你聽到
蘆笙的吹響,你會想起
苗族的風情節。那么,當你聽到勒尤的樂曲呢?你自然會想起布依族的“浪哨”(談戀愛)。
廣泛性
在布依族村寨里,小伙子們從小就開始學吹勒尤。一到傍晚,不管是在山間還是田野或村寨中,悠揚委婉而纏綿的勒尤曲調便從各處傳來,使人沉醉在一片樂聲的情海之中。當小伙子們吹起勒尤曲調時,姑娘們就知道他們有什麼心事。特別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小伙子們或在小河邊、或在小橋上、或在田野里、或在竹林旁,用勒尤呼喚自己心爰的戀人或情人。姑娘們就會知道對方在想念自己,呼喚自己。這時,姑娘們就會想方設法去跟對方會面談心。由於布依族居住的村寨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正當晚霞輝映的時候,到處是:木葉聲聲,竹筒傳情,勒尤的思念,糠包訂情。真可謂“一個糠包一顆心,一張木葉一片情。哥吹勒尤思念妹,妹用竹筒來傳情。隔山相親心相印,隔河傳情情意深”。
古老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布依族村寨有個孤苦伶仃的後生,名叫勒甲(孤兒寡崽)。他從小幫
土司做工,長大後受不了土司的欺壓,就逃到深山裡開荒度日。一天,他在
泡桐樹下歇息,聽到蟬兒孤寂悠長的鳴叫,心中十分難過。於是他便找來一根乾
泡桐樹,想製作一支能傾訴自己心中情感的樂器。正愁著用什麼做哨子才能使它發出響聲時,碰巧,一隻蟲繭掉到他正在削的泡桐木上,他將蟲繭載去兩頭,上在削好的泡桐木管子上用嘴一吹,果然發出了悠揚的聲音,他十分高興。接著又在泡桐木管上鑽了幾個小孔兒,就吹出了他心愛的曲調,引來了同情他的情人。二人彼此相愛,結為良緣。過上了自由美滿的生活。後來,人們在製作勒尤的過程中,各自憑藉自己的才能製作出各種各樣的勒尤,各自吹出十分優美的曲子。使之成為後生們“浪哨”(談情說愛)的媒介。從此,這樣的木管樂器就被布依人稱之為“勒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