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分為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民間祭祀始於夏,官方祭祀源於周,帝王祭祀起於唐而興於宋。官方祭祀活動演變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禮。民間祭祀,俗稱“朝天子墳”,老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常常舉行形式多樣的祭祀炎帝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炎帝陵在海內外知名度、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為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

2006年5月20日,炎帝陵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炎帝陵祭典
  • 地理標誌:湖南省炎陵縣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33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湖南省炎陵縣
歷史源流,祭祀內容,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炎帝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我們所稱“炎黃”即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在歷史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我國上古時代傑出的部落首領,農耕文化的創始人。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日中為市,首倡交易;治麻為布,製作衣裳;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作陶為器,冶制斤斧;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建屋造房,台榭而居”。炎帝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凝聚成了中華民族的靈魂, 也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為民治病,解民痛苦, 採藥來到湖南,因誤嘗“斷腸草”而卒於“長沙茶鄉之尾”的茶陵, 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處的鹿原鎮鹿原陂。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遂於此地修建了炎帝神農氏之陵即炎帝陵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開始建廟,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經滄桑,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有史料記載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國四次。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點香焚燭不慎將殿內彩旗引燃,將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化為灰燼,當年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修復。當“文化大革命”襲來時,陵殿及其附屬建築遭破壞,除了陵墓之外,全部夷為平地。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新修復炎帝陵殿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願望。修復條件也日趨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現炎陵縣)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工程持續到1988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多的修整,其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築占地面積約3836平方米,修復後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築風格,陵殿分五進:一進為午門, 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五進為墓冢。殿外恢復和新建自然、人文景觀30餘處,主要有神農大殿,朝覲廣場,御碑園,皇山碑林,天使公館,聖火台,詠豐臺,德聖林,崇德坊,鹿原亭,洗藥池。邑有聖陵等聖跡。
炎帝陵的祭祀活動,歷代王朝都很重視。據宋羅泌《路史》記載, 炎帝陵自唐朝開始即有祭祀,至五代而輟。宋太祖趙匡胤於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廟會,“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元明兩朝,雖未有明確規定,但祭祀活動不曾間斷,進入清朝後,炎帝陵祭祀更加頻繁、隆重,盛極一時。民間祭祀更是千百年來香火不斷……
炎帝陵陵區總體規劃面積118.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5平方公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炎帝陵成為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研究炎帝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炎帝陵景區炎帝陵景區

以上內容來自株洲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炎帝陵祭典》

祭祀內容

從古至今,炎帝陵祭祀方式大致可分為官方祭祀(又稱御祭、大祭、公祭等等)、民間祭祀和神靈祭祀。
官方祭祀。歷朝歷代的官祭指朝廷御祭,凡遇國家大事都要進行祭祀典禮,由皇帝欽遣官員詣陵、告祭。官方祭祀發展演變至今,主要有公祭和告祭兩種。公祭,一般由政府組織主辦, 政府行政要員擔任主祭人, 各有關方面的主要代表陪祭,公共參與;告祭典禮一般由致祭單位、團體的領導人擔任主祭,致祭單位、團體各有關方面的代表陪祭和參祭。現代公祭和告祭的議程一般都比較規範和固定, 通常由敬高香、獻花籃、上供品、讀祭文、開午門等儀式組成。
民間祭祀。時間多選在每月的月頭(初一)和月半(十五)以及各傳統節日。一般以團體、家族或個體結伴逢重大慶典或特殊事件, 擇吉日詣陵告祭。民間祭祀的議程和內容大體為墓前牲祭、上香敬奉、跪拜祈福、許願求應、還原叩酬等等。
神靈祭祀。信奉神靈, 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千百年來的傳承和積澱。祭祀神靈是普天下善男信女信奉神靈的一種心理需要和追求,祭祀炎帝陵,也就是人們把炎帝神農氏當作神靈來供奉和崇祀的體現。
隨著炎帝陵祭祀文化價值的不斷深化和祭祀內容的不斷拓展,其形式由過去的進貢、上香、焚冥等傳統程式發展演繹成為如今的文祭、物祭、樂祭、龍祭、鼓祭、舞祭、藥祭、神祭等傳統與現代融於一體的祭祀形式。文祭有祭文、頌文、碑文等,文祭多為對始祖的告祭、追念、頌揚、祈願以及致祭者的心志表白等。傳統的祭告文字通常書寫在黃色帛布上,現代的祭文大多寫在精美的折頁宣紙中, 由主祭人在陵前恭讀,然後置於香爐焚化,燃燒的祭文化作縷縷青煙告慰著炎帝始祖在天之靈。佑我國富民強,蒸蒸日上。在民間祭祀中則以口頭語祭和心理默誦為多……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為一個涵蓋音樂、舞蹈、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其中在祭奠現場的聖火台上九條龍以聖火石為中心呈放射狀排開,自口中噴出火焰點燃聖火石頂端的炎帝聖火,以紀念炎帝神農氏普及火的運用;現場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龍",體現中國人既是龍的傳人,也是傳龍之人的理念;在神龍大殿廣場上,黃、青、黑、白、赤五條不同顏色的龍按照"五行"方位進行的表演,蘊涵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以上內容來自株洲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炎帝陵祭典》

傳承意義

“炎帝陵祭典”先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88年以來,共有1200萬人次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緬懷始祖、謁陵祭祖,炎帝陵已成為最具廣泛影響和感召力的民族聖地,是弘揚中華文化,團結、凝聚海外同胞,實現民族認同和文明傳承,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統戰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