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沿革,史記,祭禮,淵源,官祭,民祭,祭式,價值,景點,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御碑園,碑廊,九鼎台,聖火台,牌坊,詠郵亭,五子廟,白鷺亭,神農洗藥池,詠豐臺,龍腦石,聖德林,鹿原亭,天使館,邑有聖陵,闕門,石雕祀像,傳說,榮譽,活動,交通,
沿革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誌》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於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後凡二百餘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鑑於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於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
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
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陳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並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後,元代近百年間,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動,而未有詔修炎帝陵廟的記載。
明代有關炎帝陵廟的修葺史書記載頗詳。較大規模的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詔命遍修歷代帝王陵寢,“發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廟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國史院編修雷燧來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縣知縣易宗周主持。這次重修是在原廟舊址上拓寬興建。新廟的建築格局為:主殿名“聖容殿”,殿內塑炎帝神農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閣,寬敞如殿。閣下為陛道,中為丹墀,縱橫數丈。東西廡各三間,前列三門,四周建有垣牆。牆內有大道繞閣,沿牆行可以直達殿後陵寢。整個殿宇陵寢連成一體,基本上改變了舊廟原貌。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餘年歷史,炎帝陵廟久經風雨剝蝕,日漸頹壞。酃縣縣令目睹廟宇日非,惻然傷感,於是派人於路旁募款,發起整修。新廟規模因循舊廟,但廟貌大為改觀。東閣學士吳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廟碑》,記載了這次修葺盛舉。
清代對炎帝陵廟的修葺有據可查的約有9次。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將領蓋遇時部進駐炎陵,屯兵廟側,炎帝陵廟慘遭破壞。是後,當地官民士紳及時進行了補葺,但由於戰爭頻仍,資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聖祖玄燁遣太僕寺少卿王紳前來炎帝陵告災致祭。王見陵廟棟宇損壞嚴重,入告於朝,奏請修葺,聖祖準奏。由酃縣知縣龔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復前代規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帑,按清王朝公布頒行的古帝王陵殿統一格式重建,陵廟也統稱陵殿而正其名。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門——行禮亭——正殿——陵寢”的四進格局。整座陵殿為仿皇宮建築,氣勢恢宏,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傳統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復是在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縣俞昌會主持、當地士紳百姓募資捐款所進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開始,年底竣工,費時8個月有餘。這次重修後的炎帝陵殿,高大寬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蔚為壯觀,各附屬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與主殿相輝相映,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也為炎陵山增添了無限秀色。
此後,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均未見史書有修葺的記載,但同治十二年版《酃縣誌》所載炎帝陵殿形製圖,又與道光年間所建之陵殿有異,其間很有可能作過修葺而未入志。
民國年間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動,據有關文字記載有4次。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酃縣知事瞿燮捐資百元連同炎帝陵修葺費14元交人籌措修復,土木將興,旋因湘軍駐陵側,以至無法施工而作罷。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連年兵禍,陵廟傾圯在即,酃縣政府再次呈文請修,湖南省政府撥款500元,令縣長歐陽枚鳩工修葺。
1936年。酃縣縣長夏禮鑒於“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損壞”於年初組建了修復炎陵籌備委員會。但是半途而廢修復計畫未能實施。
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
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軍犯西南,為防患於未然,薛岳擬將省政府遷酃縣炎陵山。是年春,撥專款於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機關辦公用房和員工宿舍,修築了茶陵至酃縣炎陵山的簡易公路,同時對炎陵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築又重遭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後,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已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願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修復條件日趨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到1988年10月勝利竣工。重修後的炎帝陵殿,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築占地面積3836平方米。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主殿,第四進為墓碑亭,第五進為墓冢。殿外修復了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築。整個建築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史記
炎帝神農氏“生於
姜水”,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
炎陵縣的炎帝陵。晉代皇甫謐所著的《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所著的《路史》記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
茶陵,所謂天子墓者。” 王象之編著的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記載更為具體:“ 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
在王象之寫這部地理總志時,炎帝陵尚在茶陵縣內。
茶陵縣是在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鄉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縣。茶陵,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這裡種茶及安葬在這裡而得名的。在王象之編寫這部地理總志不久,即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朝廷將茶陵縣的康樂、霞陽、常平3個鄉分出來,建立
酃縣,自此,炎帝陵就在酃縣了。元豐三年(1080年)書成、八年(1085年)頒布的北宋官修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關於隨州、鳳翔府、潞州、衡州的“古蹟”條目的記載是這樣的:
隨州
季梁廟,按:春秋隨之賢臣也,使隨侯修政,楚不敢伐。神農廟,在厲鄉村,《郡國志》云:厲山,神農所出。厲山廟,炎帝所起也。斷蛇丘,隨侯見蛇傷,以藥傅之,蛇後銜珠以報,即此地。溠水,《左傳》:楚人除道梁溠,營軍臨隨溳。漢光武宅。舂陵古城。隋文帝廟。溳水。
──《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蹟;卷一》
鳳翔府
邰城,《續漢志》:棄封於邰,徐廣曰今斄鄉是也;又雲郿之斄亭。寶雞,本秦之陳倉。《三秦記》曰:秦武公都雍,陳倉城是也。西虢,周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岐山。杜陽山,《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太白山。陳倉山。古駱谷道。郿塢,董卓築。汘水。磻溪,即太公垂釣之所。上公明星祠,黃帝孫舜妻育冢祠,見《漢書志》。倉頡廟。呂望祠。三良冢。
──《附錄;新定九城志(古蹟;卷三》
潞州
長子城,丹朱所築。黎侯亭,在黎侯嶺上。黎侯城,《書》:西伯勘黎。是也。古褫亭,《漢書﹒志》云:銅鞮有上褫亭,下褫聚。長平關,即秦白起坑降卒處。壺關。羊腸阪,見《漢書﹒志》。抱書山,出道書《福地記》。三峻山,有廟。濁漳水,出長子西,見《水經》。潞水,冀州之浸,見《水經》。古余吾城,漢縣也。神農廟,有神農井,神農得嘉穀之所,見《地形志》。唐明皇舊宅。潞子廟,春秋時潞子嬰兒也。豫讓廟。關龍逢廟。馮亭墓,有廟,即韓上黨太守馮亭也,見《史記》。馮奉世廟。
──《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蹟;卷四》
衡州
岣嶁山。酃湖。古酃縣城。雲陽山。後漢蔡倫宅。炎帝廟及陵。羅含墓。杜甫墓。
──《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蹟;卷六》
上述的史籍記載中,只有衡州條目里有炎帝陵的記載。這說明:宋以前史籍所記載的炎帝陵,只此一處。酃縣炎帝陵葬的是哪一位炎帝呢?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中說得十分明白:“《易》稱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位在南方。……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納奔水氏女,曰聽夭,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在這裡,皇甫謐是講得明明白白的:葬在長沙(即今炎陵縣)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之後《補史記﹒三皇本紀》、《路史》等諸史籍均持此說,未見史籍中有其它說法,亦未見有史籍對此提出異議。
祭禮
淵源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來後人為緬懷炎帝豐功偉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動。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動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禪和蜡祭、儺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現形式。
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臘月里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傳說,在蜡祭的前一天,先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舉行盛大的儺舞。儺舞源於驅疫除鬼儀式,是一種裝扮成能能威懾病疫鬼域的面具舞蹈,常常由驃悍健美的青壯年男女戴著與氏族圖騰、族徽標誌有關的面具,隨著儺樂起舞,以表達期望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心愿。
自炎帝“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縣境內)”起,人們就開始地運用多種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緬懷炎帝的豐功偉績。炎帝神農氏成為先民心目中最尊貴和崇敬的始祖。從那時起,先民對炎帝的祭祀儀式越來越隆重。各種祭祀典禮見諸於炎帝陵。除了蜡祭、藉田和祭祀先醫之外,祭祀炎帝陵成為重要的祭祀形式。炎帝陵祭祀,見諸史料始於唐代,《路史》曰:“有唐嘗奉祀焉”,而民間祭祀炎帝陵則歷史更為久遠。
官祭
官方祭祀稱之公祭或告祭。炎帝陵祭祀,見諸史料者始於唐代,據唐代舊史《路史》說:“有唐嘗奉祀焉”。最早有記載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在宋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並“在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對炎帝陵祭祀從未間斷。有史記載,明代15次,清代達38次。歷朝歷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除患、靖邊軍功、親政復儲、萬壽晉徽、先人後事等。據《陵縣誌》載,古代官方祭祀炎帝陵,其聲勢浩大,儀程複雜、講究。擇定祭期,告祭官前期致齋三日,地方官備鼓樂儀仗行一跪三叩禮相迎。告祭官至,各官著朝服跪迎,地方官恭奉御祭文、香、帛安置於龍亭內,迎至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御祭文、香、帛、龍亭由午門入至祭所,欽差官及陪祭各官著吉服由東門入,行一跪三叩禮。祭期前一日,由告祭官司與陪祭官監視宰牲,在陵內進行演禮。祭日四鼓,地方官率領由禮生、執事人、陳設、樂工等組成的禮儀隊伍齊集於陵外,五鼓時,告祭官、陪祭官著朝服田東門進入陵內,執事人擊鼓三聲後,告祭官、陪祭官就位,照部頒布禮,主要的頒布禮是上供燭、奏樂章、迎神、初獻、亞獻、終獻等,告祭宮、陪祭官頒禮完畢,退由西門出。每次官祭都會刻碑文昭於世人。
主祭官是由皇帝親自選定的,祭文由翰林院撰寫。祭品有祭絳香、沉速香、黃綾壽幣、龍亭、香帛、御仗等,由戶部和工部置辦,禮部行文咨取。告祭官從京城啟程的日期由欽天監擇定。啟程前,皇帝齋戒一日,並親閱儀式,親授祭文香帛。告祭官至州縣後。由地方官陪同前往炎帝陵,祭前齋戒三日,各種禮儀要進行現場演煉。每次祭祀之後,隨即鐫石銘碑,以示紀念。御祭官將碑文拓片帶回,向皇上復命。十分有趣的是,受命祭陵的官員,無不留連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祭祀之後,都要游山賞水,撰文賦詩,盡興而歸。有的復命後,舉家遷移,在此購地置業,安家落戶。
炎陵歐陽氏之祖歐陽林啟,為五代時後晉禮部尚書,祭陵復命之後就在硏水河畔建宅落戶。炎陵霍姓之祖霍卷嵩,為元代順天府通判,隨大學士阿沙不花謁祭炎帝陵,“見酃邑山水秀麗,人文爾雅,復命後致仕餘干,元至治三年攜子同遷酃邑康樂鄉里二都”。民國時期,炎帝陵祭祀由省、縣政府舉辦。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40年,由湖南省政府主席
薛岳委派秘書長李楊敬致祭,告捍衛湘土、抵禦外侮的決心。這次祭祀對於鼓舞民氣,團結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御碑園即據此而建,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含碑廊、九鼎台、《神農功績圖》照壁等。東西碑廊各長40米,廊壁刊歷代御祭文碑51塊,刊宋、明、清及近、現代記事文碑5塊。
在記事文碑中有一塊十分特殊的碑,是以
胡耀邦講話為內容的《為人民多做好事碑》。這是1962年12月上旬,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來到炎陵縣(時為酃縣)作社會調查,拜謁炎帝陵後第三天在炎陵縣機關黨員幹部會上發表的講話。東西碑廊之間的九鼎台,有石鼎九隻,每隻重1.11噸,象徵國家統一、金甌無缺。碑園北面是《神農功績圖》弧形照壁。壁畫長40米,高1.5米,由228塊青石板鑲成。壁畫以炎帝功績為主題,以原始先民從漁獵到農耕,從穴處到定居這一歷史性轉變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為背景,採用線雕手法創作而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炎帝勇於開拓、敢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偉大實踐和高尚情操。
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演變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禮,其中又分迎賓儀式、引導儀式、祭典儀程、瞻仰儀式、開午門儀式、謁陵儀式和祭文碑揭碑儀式、簽名儀式、捐贈儀式等等,祭祀儀程為序曲、敬香、敬花籃、敬供品、開午門、謁陵、揭碑、禮成等。在儀仗隊伍方面也有很大變化,炎帝陵祭典現有的祭祀儀仗有反映農耕文化的五穀耒表演隊,炎帝陵祭典現有的祭祀儀仗有反映農耕文化的五穀耒耜表演隊、三牲五穀時鮮供品隊《炎帝頌》大型歌舞表演隊、祭祀樂曲演奏隊、神農鑼鼓隊、祭祀鑼鼓隊、祭祀幡旗隊、民間嗩吶隊、龍獅朝聖隊、牛角吹奏隊、56個民族隊以及聖火採集手等等。官方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多在清明、重陽和重大節日舉行,特別是重陽節,
株洲市都舉行“炎帝節”,以炎帝陵祭祀活動為重點,開展一系列文化、商貿交流活動。
民祭
炎帝陵民間祭祀以告祭為主。祭祀時間多選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種節令、節慶(
除夕、春節、
清明節、
端午節、
嘗新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回歸日、喜慶月、
豐收年、炎帝節等),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圓幾百里的民眾都會匯集於炎帝陵,祭祀炎帝,祈福求平安。民間祭祀儀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許願求應、還願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眾爭相在炎帝陵宰殺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禮,獻香燃炮,傳說這樣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順順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為旺盛。民間祭祀對祭時、禮程亦十分講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會洗梳乾淨,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過炎帝後,將自己的心愿和所求寫於帛或紙是,用線繫於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拋掛於炎帝陵內的古樹上,祈求炎帝保佑願望實現。
祭式
文祭
文祭有祭文、頌文、碑文等,從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祭文格式規範,主要內容為歌頌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於多寫於帛上,故稱之為帛書,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讀祭文,讀後,由主祭人將帛書點燃焚燒,完成文祭儀程。
物祭
民間祭祀一直以物祭為主,其祭品多為牲、畜、果品。官方祭祀中,物祭則種類繁多,特別是古代官方祭祀,祭品有牛、羊、豬、稻、黍、榛、乾魚、鹿脯、粟、白餅、黑餅等近30種,祭器也包括爵、俎、登等10餘種。現代炎帝陵祭典保留了傳統的物祭程式,物祭雖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種類的儀式上卻簡單許多,敬獻的供品主要有三牲(牛、豬、羊)、五穀(稻、麥、梁、粟、豆等五穀雜糧)、時鮮(祭祀時節的新鮮水果)、中草藥,還有社會團體,個人在弘揚炎帝文化、繼承炎帝創造精神,生產、生活過程中製造的各種實物產品,如酒、茶、藥、農機產品等等。
火祭
炎帝又稱火德王,因此火祭是現代炎帝陵祭典經常舉行的一種生祭方式,主要有擊石取火(由聖火採集手用的擊火石在聖火台擊石取火)、藥龍噴火(九條中草藥紮成的藥龍圍繞聖火台巨石,向巨石噴出大火,點然炎帝聖火)等,聖火的點烯是對先祖的告祭,也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自立,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許多大型的體育比賽都會在大型炎帝陵祭典活動上採集聖火,進行聖火傳遞活動。
樂祭
樂祭多在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出現。祭祀樂曲代表性地古有《哭皇天》、《朝天子》,現有《炎帝頌》、《祭炎帝》。在套用上,主祭人進入祭祀廣場,鼓樂齊鳴,以嗩吶為主,奏《大開門》;向始祖敬獻三牲、五穀、時鮮,用絲竹樂奏《普安寧》;敬高香、花藍,小樂奏《快板令》;擊鼓九通,鳴金九響,大樂奏《哭皇天》;禮成,大樂奏《朝天子》。除演奏祭祀樂曲外,還有歌祭和舞祭。歌祭即祭祀儀程中在炎帝陵前大聲歌唱頌揚炎帝功德的歌曲;舞祭多為跳起展示歌頌炎帝功德的各種舞蹈。
龍祭
炎帝是中華始祖,自古以來華人以“龍的傳人”自謂,故龍祭在炎帝陵祭典中有著重要的位置。炎陵民間一直流傳著炎帝下葬金龍迎柩的故事,所以,在炎陵的民間祭祖活動中,必少不了龍祭。傳說,炎帝教先民將稻草、蓼葉、花草等紮成龍形舞動,歡慶豐收,夜間則在龍身上插滿香火,燒死蚊蟲,驅趕邪害。炎帝死後,先民們便在豐收、節慶的日子用舞龍的方式祭拜炎帝,表達感激之情,由此,誕生和演變了炎陵當地獨有的“火星龍”、“三人布龍”。到今天,炎帝陵祭典龍祭的其種類和表現形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既有獨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龍和草藥火龍、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極的陽陰龍,又有代表56個民族的56節長龍、代表5大洲華僑的5色龍,還有蘊含時代感的現代竟技龍、人龍、飛龍等各種特色龍。龍祭時,結合24節氣的24節令鼓、神農鑼鼓和南北獅演繹龍獅朝聖,寓意中華民族團結向上、蓬勃發展的龍的圖騰。
價值
歷史價值
炎帝崩葬炎陵鹿原陂後,世人對他的祭拜就一直未間斷過,炎帝陵祭典從最初的蜡祭、儺舞等開始,經過不斷演變,距今也已有幾千年發展歷史。不同時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是與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產力息息相關的,因此研究好各個時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能從客觀上更好地認識中華五千年發展史,更好地繼續和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
文化價值
炎帝首創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工業文化,啟商貿文化,創民族音樂,開展了大量社會生產實踐。後人為緬懷炎帝先祖而進行的祭典活動,其中的儀式、音樂、舞蹈等方方面面均來自於人們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形成了綜合性的文化載體,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正是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使炎帝陵祭典成為華人世界令人矚目的代表性祭典活動,極具開發潛力。
社會價值
炎黃子孫祭奠炎帝,表達的是華夏後裔對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炎帝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到今天,這種精神已升華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通過擴大炎帝陵祭典的社會影響力,能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炎黃子孫的歸屬感,激發炎黃子孫同心協力,為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復興而努力奮鬥,有利於祖國統一,社會和諧發展。
景點
炎帝陵殿
The Yandi Temple
炎帝陵殿位於湖南炎陵縣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區的主體景點,沿陵墓南北縱軸線均衡對稱布局,座北朝南,南臨洣水,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面積4936平方米,建築面積903平方米。陵園保持了濃郁的清式建築風格,紅牆黃瓦,古木參天,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分為四進:
一進為午門,拱形石門,高4.0米、寬2.6米,門前為50×50米朝覲廣場,左右分列為拱形戟門和長方形掖門,門扇均為實榻大門。進午門正中,樹立國家主席
江澤民1993年9月4日親筆題寫的“炎帝陵”漢白玉石碑,前嵌盤龍龍陛,取名龍蟠虎踞,天下一統,江山穩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鷹和白鹿花崗石雕。
二進為行禮亭,是炎黃子孫奉祀始祖的地方,採用廡殿頂,前後檐各四柱落腳的三開間長方亭,面寬14.03米,進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懸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手書“民族始祖、光照人間”匾額,亭前嵌雙龍戲珠龍陛,取名雙龍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設定香爐、燭台,供人們進香祭拜行禮之用。行禮亭左右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歷代告祭文殘碑8塊。
三進為陵殿,重檐歇山頂,面寬21.16米,進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徑60厘米的花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網排列支撐,上下檐為單翹昂頭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飾鰲魚獸吻。殿內天花飾以金龍和璽、龍草和璽、龍鳳和璽及旋子式、蘇式等彩繪,共繪彩龍9999條。大殿門額高懸陳雲同志題詞匾額“炎黃子孫,不忘始祖”。殿中設花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龕,龕內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書“齊天鼻祖”。炎帝兩手分執各穗、靈芝,身前是藥簍,左右為木雕蟠龍邊柱。殿前龍陛為漢白玉臥龍浮雕,臥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龍臥虎、皇權至上至尊之威。
四進為墓碑亭,採用四角攢尖式屋頂,檐角高翹,高7.1米,長寬各6.4米,亭內正中樹一塊2×1.45米的漢白玉墓碑,上鐫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手書“炎帝神農氏之墓”。亭後為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長50米,墓面石碑為清道光七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所書。
亭後是炎帝墓冢。封土高5.58米,進深6.64米,寬28.9米,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知縣沈道寬所書。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鬱郁。
神農大殿
神農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東側,為炎帝陵一期工程公祭區,2001年動工,投資7000餘萬元,2002年9月竣工,壬午重陽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動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築,神農大殿面寬37米,進深24米,高19.6米,由大殿、東西配殿、連廊和兩個四方亭組成,大殿外廊挺立著10根高浮雕蟠龍石柱,高5.4米,直徑0.8米,蟠龍栩栩如生,石柱為福建花崗岩整石製作。“神農大殿”匾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
神農大殿中央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雕像高9.7米,座長8.9米,寬4.7米,為福建光澤紅花崗岩雕琢。雕像兩旁立有一對聯石柱,“到此有懷崇始祖,問誰無愧是龍人”對聯為李鐸先生書寫。大殿左、右、後三面牆是大型廣東紅砂岩石雕壁畫,畫高5.2—7.9米,總長53米,總面積321平方米,壁畫內容為歌頌炎帝十大功德。
神農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廣場、朝覲大道、龍珠橋、朝覲廣場、詠豐臺、龍珠大道、聖德廣場等建築。祭祀廣場南端的兩側和大殿平台的邊上,是雙面雕刻百草圖案的花崗岩欄板,主要是紀念炎帝遍嘗百草、發明 醫藥;二級平台正中,立有一隻高浮雕九龍戲珠的石制圓形香爐,高0.98米,直徑1.2米,為公祭敬香或焚帛書用;兩邊立一對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爐,高3.9米,直徑1.5米,單重24噸,堪稱全國第一,中華之最。平台踏步間,是一塊高浮雕九龍戲珠御路石,長3.2米 寬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約17噸。龍珠橋由三座拱橋組成,中間是主橋,寬6米,兩邊是邊橋,寬3米,橋欄板雕刻的是古代樂器圖案,分別如琴、箏、竽、笙、笛、簫、雲板、編鐘、月琴和琵琶。朝覲廣場為正八邊形廣場,中軸距離48米,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嵌入了“八卦”圖案,紀念炎帝發明“重八卦為六十四卦”。
神農大殿是一座氣勢恢宏、古樸典雅、集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科研考察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聖殿。
御碑園
位於炎帝墓冢之後,坐落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大殿後墓碑亭兩側有拱門道路可通。園長100米,面積6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東西碑廊各長40米。廊壁刊歷代御祭文碑51塊(其中明代13塊,清代38塊),另刊宋、明、清及控記事文碑5塊。東西碑廓之間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隻,每隻高1.5米,重1.11噸,象徵國家統一,金甌無缺。園北面是弧形照壁,鑲石刻壁畫《神農功績圖》。壁畫長40米,高1.5米,由228塊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鑲成,壁畫以炎帝功績為主題,以原始先民從漁獵到農耕,從穴處到定居這一歷史性轉變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為背景,採用線雕手法製作而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炎帝勇於開拓、敢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偉大實踐和高尚精神。
碑廊
是御碑園的主要建築,分列碑園東西兩側,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築。全長84米,壁上鑲嵌明清御祭文碑51塊,宋、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記事碑5塊,共56塊。現在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台
位於御碑園中心。台面外圓內方,圓台直徑18米,方台9.999米。主席台上厝置九尊花崗石方鼎,每尊1.2噸。九鼎是我國古代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這裡寄寓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之意。
聖火台
位於神農大殿南龍珠山,與詠豐臺分列於祭祀大道兩旁,居東。1993年為點取首屆“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聖火而建,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體積為31立方米的褐紅色點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紅象形體“炎”字,猶燃燒的火炬。’93“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聖火火種就是由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點燃。
台面三層呈寶塔形,每層高0.6 米,直徑分別為9米、6米、3米的梯形圓台,底層鋪設花崗岩石板,外護正方形花崗石欄板,邊長100米,取天圓地方之義。2002年建設炎帝陵公祭區,聖火台原南北石階被廢,換之從台西辟一石砌台階,共132階,下與詠豐臺相接。遊客登臨聖火台,可遠眺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全貌,可領略炎陵山恰似臥龍飲水之勢。
牌坊
位於106國道南側,炎帝線連線埠處,距炎帝陵10公里。牌坊高18.66米,主體橫跨22米,選用花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獅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國家主席江澤民手書“炎帝陵”;背面刻陳雲同志題詞“炎黃子孫、不忘始祖”。
詠郵亭
1998年10月為紀念《炎帝陵》特種郵票發行而建。詠郵亭位於炎帝陵“皇山碑林”名碑北側山坡上。亭系廡殿式結構,黃色疏璃瓦,亭寬6.05米,進深4.3米,高5.20米,亭中立有《炎帝陵》郵票小全張漢白玉石碑,正面刻《炎帝陵》郵票小全張,背面刻郵票發行紀念碑文。碑座高0.68米,碑高1.28米,寬2.40米,厚0.25米。為當今世界最大之“郵票”。
五子廟
五子廟是為紀念“炎陵五子”建造的,炎陵民間流傳著“炎陵出五子”的故事。五子即神農天子、鐘馗才子、孟姜女子、鐵頭太子、羅浮孝子。五子廟是1995年根據五子的傳說形象而設計的仿古建築,單層。裡面擺放著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剛正、忠效、善良的聖人或奇人的塑像。廟頂青磚紅瓦,雕樑畫棟,與周圍古木相得益彰,一種古樸神秘的懷古氛圍,前來燒香拜佛的香客不斷,初一、十五猶為更盛。
白鷺亭
座落在九龍印上方30米外,重檐圓頂結構,由6根直徑30厘米的花崗石柱支撐。亭中央立有一塊漢白玉碑,銘志株洲市各界為炎帝陵建設捐款文及名單。
神農洗藥池
又名“天池”。位於炎陵山頂,寬約2畝許,其水夏涼冬溫,清碧澄清。傳說炎帝常在此洗藥,嘗味草木,故其水浴之可以健膚,飲之可以強體。
詠豐臺
座落於龍珠山西面山坡,與
聖火台遙相呼應。詠豐臺始建於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民國初年倒塌。1988年修復炎帝陵時,重建於炎帝陵殿的左側山坡上,原台上有詠豐亭,八角重檐式,頂高7米,亭額懸“詠豐臺”橫匾和“台記豐年詠,亭留舊日香”楹聯。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區時,改建於龍珠山西面平台之上。現
詠豐臺石碑由一座花崗岩整石製作,碑高2米,邊長1米,重約5.5噸,碑頂雕有四方龍陛。
龍腦石
又稱石龍鼓,位於陵前水岸,巨石臨江,狀似龍首,江水奔注噴薄,宛如鼓欲飛。傳說當年炎帝靈柩水運至此,傾盆大雨,江水翻騰,一陣湍急旋渦,將炎帝靈柩沉入水底,捲入石穴。原來是水中的金龍為感炎帝救治之恩遂躍出水面,將炎帝請至龍宮作客。後來天上玉帝為懲罰金龍無理,用聖旨罰金龍化為石龍。龍頭化為龍腦石,龍爪化為龍爪石。至今龍腦石、龍爪石風韻猶存,巨龍首兀立江面,栩栩如生,秀色可餐,風景迷人,為炎陵自然勝景。
聖德林
200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視察炎帝陵建設時倡議,“盡一份孝心,積一份功德,捐一棵大樹”,綠化炎帝陵。之後,全省123個縣(市、區)及林業部門積極回響,各捐獻2棵大樹,栽種於通往神農大殿的御祭大道兩旁。在每棵香樟樹下的天然河卵石上,用篆文鐫刻各縣(市、區)的名稱。在聖德廣場旁邊,立有由楊正午書記親筆題寫碑名的“聖德林”碑,石碑之後呈現弧形樹立著9塊花崗岩留言碑,碑高2.6米,鐫刻著123個縣(市、區)書記、縣(市、區)長的祈願。
鹿原亭
位於炎陵山山頂,亭呈飛檐角式,古色古香。相傳炎帝出生後仙鹿為其餵奶,神鷹為其蔽日遮蔭。據此傳說,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臥、立、躍、哺,形神各異,栩栩如生,四周蒼松環繞,景色宜人。
天使館
位於炎陵北數十步。始建於明代,為歷代欽差大祀官齋居,明末毀,清初重建,又毀於水災。1989年在舊址之南另擇地重建。
邑有聖陵
位於炎陵故道,橋頭嶺下官壟口道旁,石壁上鐫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聖陵”四個大字。炎帝去世後,人們把他安葬在鐘靈毓秀的“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縣(原名酃縣)城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路史》載,炎帝在臨終之前囑咐他的隨從:“當葬南方,視旗矗立,遇嶠即止”。人們按照他的囑咐,沿洣水南上,尋找安葬之地。
他們幾經周折,終於來到一個嶠陽嶺的地方。這裡“四面嶄絕,鳥道羊腸”。站在嶠陽嶺上,舉目南望,只見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塊平展開闊的原野。洣水三回九折,穿嶂過峽,奔騰而來。原野南端,層巒疊翠,虬木森森,煙雲出沒,氣象萬千。
這就是鹿原陂——一塊富庶之地,至尊之地,文明發祥之地。辛勞一生的炎帝,應該有這樣一塊安息之地。傳說,居住在這裡的先民,聽到炎帝安葬鹿原陂的訊息,紛紛來到洣水河畔。他們身披麻布,腰上扎著草繩,頭上戴著草圈,擊土鼓、吹卜筒(可以吹響的竹筒)為炎帝送葬。就連住在幾十里外湯市的先民也連夜趕來,他們希望炎帝葬在湯市,因為那裡有長流不息的溫泉,常開不謝的鮮花,是上天賜給的一方福地。
闕門
炎帝陵闕門位於公祭區入口處,2011年5月,該工程榮獲株洲市“十大標誌性重點工程”,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石材幹掛工藝建造而成。主塔高17.09m,被譽為“中華第一闕”。沿祭祀大道兩側立5對五穀柱,高8.79 米,直徑1.2 米,分別雕飾稻、梁、菽、麥、黍圖案。
石雕祀像
炎帝雕像身高9.7米,底座長8.7米,寬4.7米,重約390噸,以紅色花崗石雕制。炎帝一手拿著谷穗,一手握著耒耜,寓意開拓農耕文化。
詩詞選登:
七絕·炎帝陵贊
李祚忠
紅牆黃瓦樹常青,水繞山隆始祖陵。
五穀播兮嘗百草,發明器具率民興!
傳說
民間傳說,遠古時期,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到南方巡視,為民治病,誤嘗斷腸草身亡。炎帝逝世後,治喪者決定將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餘里的河邊,即今資興市資水河邊溫泉附近,因為那裡是羿射九日落下一個太陽的地方,地下冒出來的水都是熱的,而炎帝屬火,應葬於此。於是便用木排載著炎帝的靈柩,由36個力士拉絎,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今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時,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傾覆,炎帝靈柩鐔時沉入岸邊石縫,後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產生於新石器時期,即其上限在1萬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繁衍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織麻為布,製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為琴,始作蜡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炎帝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為民治病,採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綴,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炎帝陵隨著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炎帝陵廟歷盡蒼桑,屢毀屢建。有歷史記載的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國四次。近代大規模修葺始於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復竣工。修復後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築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進,一進為午門,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亭後為墓冢。
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餘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兩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歷代王朝祭祀碑文多達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餘通。數千年來,炎帝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俎豆馨香,延綿不斷。
榮譽
炎帝陵是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研究炎帝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勝地。自1988年整修竣工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100餘萬人次,其中接待港澳台人士、華人華僑及國際友人80餘萬人次。
江澤民、
胡耀邦、陳雲等3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為炎帝陵親筆題詞。
宋任窮、楊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王漢斌、彭佩雲、
李鐵映、
尉建行、
張震、烏雲其木格、張懷西、張思卿等2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專程前來謁陵並指導炎帝陵建設。
自1993恢復官方祭祀以來,炎帝陵的各類大型祭祀典禮活動連年不斷。1993年“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龍舟系列賽在炎帝陵舉行採集聖火火種儀式;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湖南省各界進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禮,並相繼舉行了2005年中國·湖南旅遊節開幕式暨炎帝陵百龍祭始祖大典、2006年世界華人華僑炎帝陵祭祖大典、2007年海內外佛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諧大典、2009年中華茶祖節暨祭炎帝神農茶祖大典;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8年株洲市各界進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禮,炎陵縣社會各界每年清明均舉行民間祭祀典禮活動。
1985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胡耀邦同志題寫了“炎帝神農氏之墓”的墓碑;
1992年,國家旅遊局將炎帝陵列為尋根朝敬之旅國際旅遊專線;
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3年9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江澤民題寫了“炎帝陵”陵款;
199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炎帝陵八次被評為湖南省最佳旅遊景區;
2000年,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確定炎帝陵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4月,“炎陵覲祖”入選新瀟湘人文八景。
2012年3月,炎帝陵祭祖大典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
根親文化盛事”。
活動
炎帝陵的祭祀活動,歷代王朝都很重視。據宋
羅泌《路史》記載,炎帝陵自唐代開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輟。宋太祖
趙匡胤於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廟以後,“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元明兩代,雖未有明確規定,但祭祀活動不曾間斷。進入清代後,炎帝陵祭祀更加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民間祭祀更是千百年來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元代御祭,
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
元英宗曾派學士阿沙石花詣陵致祭一次。
明代御祭,御祭活動有史可查的祭祀次數就有15次。其中告即位13次,告其他兩次。在告即位致祭的13次之中,其中,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桂端王就位衡州,親往炎帝陵告即藩位的祭祀。正德初年,桂端王曾奉武宗
朱厚照之命赴炎帝陵告即位致祭,永樂初年,明成祖
朱棣遣翰林院糾編修楊溥告靖難致祭;天順初年,明英宗
朱祁鎮復位後,遣尚寶司卿凌信告復辟致祭。以上歷次致祭,均立碑炎陵廟內。因祭文碑現已毀壞散失,但祭文均存《炎陵志》內。
清代御祭,據現存《炎陵志》中有碑文可查的38次。共中告即位、親政致祭9次,告靖邊軍功致祭7次,告萬壽致祭12次,告復儲致祭1次,告後宮晉徽致祭4次(含3次兼告),告先人後事禮成致祭7次,告其他的2次。
清代御祭規模較大、禮儀隆盛的有: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告平滇大捷、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的告漠北靖邊大捷和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的告平定準噶爾叛亂。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聖祖玄燁欽遣太僕寺少卿王紳齎香帛詣陵告災致祭。主祭官王紳為炎帝陵書寫了“炎帝神農氏之墓”墓碑,立碑陵前。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清高宗弘欽派禮部左侍郎莊存與到炎帝陵告祭,衡州知府張廷泰、酃縣知縣詹斌等奉命陪祭,立碑陵前,以示昭鑒。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德宗載湉欽遣荊州左翼副都統穆克德布告即位致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祖國的日益強盛,炎帝陵祭祀再度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嚮往的盛典。僅1986年陵殿修復以來,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民間社團、港、澳、台同胞、世界華人華僑等舉辦的大型祭祀就達80多次。
1993年8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隆重舉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禮。湖南省省長
陳邦柱和全國僑聯主席莊炎林擔任主祭。
1994年10月1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陳邦柱率湖南省各界在炎帝陵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同時還舉行了江澤民主席題寫的炎帝陵漢白玉石碑揭彩儀式。
1995年10月2日,株洲市首次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株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迪愷主持公祭儀式,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長王汀明主祭並恭讀祭文。
1996年10月21日,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禮,株洲市政協主席曾雨農主持公祭儀式,中共株洲市委副書記肖雅瑜代表全市各界向炎帝神農氏敬獻花籃,株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迪愷恭讀祭文。
1997年10月8日,湖南省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內外同胞在炎帝陵舉行了隆重的公祭炎帝陵儀式。湖南省政協主席
劉正主持公祭,主祭人
楊正午省長恭讀祭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李鐵映代表國務院向公祭炎帝陵大會發來賀電。公祭前,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
鄭培民為炎帝陵“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揭碑;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劉玉娥為炎帝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揭碑。
1998年10月22日,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禮,公祭儀式由中共株洲市委書記程興漢主持,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長王汀明主祭並恭讀祭文。
1999年10月16日,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禮在炎帝陵隆重舉行。湖南省政協主席
劉夫生主持公祭典禮,湖南省省長
儲波主祭並恭讀祭文。
2000年5月27日,原湖南省省長、省政協主席、炎帝陵基金會會長
劉正率炎帝陵基金會第一屆全體會理事祭祀炎帝陵。
2000年8月24日,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禮暨“中華炎黃聖火”採集傳遞儀式在炎帝陵隆重舉行。全國僑聯副主席
郭麟恭、湖南省副省長
賀同新、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盧光王秀及市領導王汀明、肖雅瑜、趙占一、趙湘珍、賀望中等參加公祭典禮。中共株洲市委書記
王汀明主持公祭儀式,株洲市代市長肖雅瑜主祭並恭讀祭炎帝陵文。“中華炎黃聖火”採集儀式由袁隆平和盧光王秀點燃主火炬。“中華炎黃聖火”採集傳遞活動由國家體育總局、公安部、交通部、全國僑聯、國家旅遊局等五部委組織,從炎帝陵採集的“炎帝聖火”與從
黃帝陵採集的“黃帝聖火”匯合達北京居庸關長城永久燃燒。
2001年10月25日,全球華人新千年炎帝陵尋根祭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舉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黑伯里主持祭祀儀式,世界華人協會會長、世界華人工商促進會總會會長
程萬琦主祭並恭讀祭炎帝陵文。
2002年10月14日,湖南省各界壬午重陽公祭炎帝陵典禮在炎帝陵隆重舉行。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
周伯華主持公祭典禮,湖南省省長
張雲川主祭並恭讀祭文。
2004年10月22日,湖南省各界甲申重陽公祭炎帝陵典禮在炎帝陵隆重舉行。中國僑聯主席林兆樞主持公祭典禮,湖南省省長周伯華主祭並恭讀祭文。
2005年1月2日,廣州本田5×5自駕車湘粵之旅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神農大殿隆重舉行,廣州本田283輛自駕車800多人參加了祭祀儀式“自駕游”活動規模堪稱全國之首。
2005年9月12日,中國湖南旅遊節開幕式暨炎帝陵百龍祭始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烏雲其木格參加祭典,湖南娛樂頻道、香港鳳凰衛視、台灣東森電視台、湖南廣播電台及紅網兩岸四地同時現場直播。同時,中國“炎帝杯”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在炎帝陵舉行,來自全國17所大學的代表隊500餘人參加了為期5天的比賽。
2005年10月11日,海內外中藥業界首次共祭始祖炎帝神農氏典禮在炎帝陵隆重舉行。是日,“炎陵神農中藥文化紀念館”奠基儀式在炎帝陵側舉行,炎帝神農中藥發展論壇主席、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德權出席並為之奠基。
2005年11月13日,湘粵兩地佛教界人士首次祭祀炎帝陵祈福大典在神農大殿舉行,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大岳法師主持祭祀大典。
2006年4月5日,丙戌清明炎陵縣及社會各界祭祀炎帝陵典禮隆重舉行。 各界代表依次向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敬獻花籃。主祭人代表全體祭祀人員向炎帝神農氏敬獻高香,恭讀祭炎帝陵文。
2006年6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建設兵團軍事部部長李玉良少將、16集團軍軍長孟凡生少將、38集團軍軍長劉雲海少將、二炮54基地政治部主任張東水少將一行專程祭拜了炎帝陵。
2006年10月30日,丙戌年重陽世界華人華僑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帝陵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懷西、全國政協原副主席
毛致用等出席祭祖大典,主祭人、華人華僑代表程萬琦先生向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敬獻高香,恭讀祭炎帝陵文,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華人華僑代表程萬琦在御碑園為祭文碑揭碑。中央、省有關部門的領導、市領導,來自美國、新加坡、加拿大、義大利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華人華僑代表、商務界代表、港澳台同胞和社會知名人士、著名企業家, 中央、省、市媒體記者以及株洲市社會各界代表共1000餘人。
2007年9月12日,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炎帝陵基金會會長
石玉珍率炎帝陵基金會第二屆全體會理事祭祀炎帝陵。
2007年11月8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株洲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丁亥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陵縣鹿原陂隆重舉行。來自省內外的各界嘉賓5000餘人會聚於此,共祭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出席祭祖大典並向炎帝神農氏敬獻花籃,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
周強主祭,省領導李微微、顏永盛、郭開朗、李貽衡、萬建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任德權出席祭典儀式。
2008年5月19日下午,數萬民眾和遊客來到始祖陵寢炎帝陵祭祀廣場,舉行社會各界沉重悼念四川
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及為災區人民祈福活動。
2008年10月17日上午,戊子年公祭炎帝陵典禮在炎陵縣隆重舉行。中共株洲市委書記
陳君文任主祭人,中共株洲市委副書記、株洲市代市長王群主持儀式,全市各界近萬人祭拜民族始祖。另外,本次公祭活動首次招募500餘名志願者參與服務工作。
2009年4月2日,“己丑清明湖南有色集團祭祀炎帝陵典禮”在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隆重舉行,湖南有色集團及炎陵縣社會各界近萬人參加了祭祀活動。
2009年4月10日,來自國內外茶葉界行業領導、知名專家、教授,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等5000多人,聚集在茶祖炎帝神農氏安寢地炎帝陵,隆重舉行“中華茶祖節暨祭炎帝神農茶祖大典”。這是五千年來中華茶人、世界茶人舉辦的首次祭奠茶祖活動。同時舉行了“中華茶祖神農文化論壇”,圍繞茶葉始祖的考證,茶祖文化的核心等方面發布權威論述,形成並通過《茶祖神農炎陵共識》。
2009年5月26日,以“祈福五嶽·平安中國”為主題的“平安大典”,在中華民族始祖神農氏安寢之地炎陵縣舉行。
2009年6月26日,由湖南省道教協會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以 “弘道祭祖、祈福和諧”為主題的海內外道教界公祭炎帝大典在炎陵縣隆重舉行。來自港澳台及德國、法國、美國等10餘個道教組織和國內近20個省 (區、市)道教協會的代表,共約5000餘人參加了公祭大典。
2009年10月26日,“己丑年重陽公祭炎帝陵典禮”在炎陵縣炎帝陵隆重舉行,株洲市市委副書記、市長
王群擔任主祭人。
2010年4月4日,“庚寅年清明社會各界祭祀炎帝陵大典”在湖南省炎陵縣舉行,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台灣等地區的近萬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盛事。湖南省原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省旅遊協會首席專家
姚守拙擔任主祭人。
2011年9月28日,炎帝陵祭祖大典祭祖大典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
徐守盛擔任主祭人,省委常委、副省長
郭開朗主持祭典儀式。省領導石玉珍、陽寶華、萬建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希清,湖北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丁鳳英出席並敬獻花籃。
2012年3月28日,株洲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雄率全市思想文化戰線的代表200多人,隆重舉行壬辰年株洲市宣傳系統祭祀炎帝陵典禮。
交通
開放時間:全天候 8:00—17:30
地 址: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炎帝陵風景名勝區雖地處湘東邊陲,但公路交通十分便利,106國道、炎睦高速從炎帝陵牌坊前通過;衡炎高速更是直達炎帝陵入口;另外,正在修建的炎汝高速在景區設有互通口。景區距長沙、南昌等周邊大中城市以及南嶽、井岡山等著名景區均只有2-3個小時路程。
長沙——炎帝陵(270公里) ,株洲——炎帝陵(220公里)
衡陽——炎帝陵(120公里) ,井岡山——炎帝陵(100公里)
廣州——炎帝陵(520公里) ,郴州——炎帝陵(172公里)
炎帝陵景區距縣城19公里,由106國道及炎陵高速連線,景區內部道路全部拓寬硬化,停車場設施良好,每15分鐘一趟公車以及隨叫隨到的計程車,為進入景區提供十分便捷的條件。
汽車路線:從株洲汽車站到炎陵汽車站,每天有10餘班汽車往返,路程225公里左右。抵達江澤民題名的“炎帝陵”牌坊時下車,搭當地公車20-30分鐘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