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製作技藝

宣紙製作技藝

宣紙製作技藝,安徽省涇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宣紙的製作,首先要經過一道皮料製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製作的工序,之後還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製作而成。

2006年5月20日,宣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宣紙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安徽省涇縣
  • 遺產編號:Ⅷ-6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種類,質地,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學者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西記》書中,裡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的記載,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
到了宋代時,宣紙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所產宣紙供不應求。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且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
元代建立後,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繪畫的繁榮,使得宣紙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宣紙作為畫家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地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製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18世紀後期,涇縣宣紙在國際展覽中獲獎並傳人歐美各國,在當時引起轟動,經縣宣紙的年產量甚至達到了近千噸。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積極扶持宣紙業的發展,在遍訪宣紙世家之後,選定了古紙棚涇縣城東烏溪建立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宣紙生產廠家,使宣紙業得到復甦並得到空前的發展。

工藝特徵

種類

宣紙的種類非常多,按料比可分為棉料、淨皮、特淨三大類,有幾十個品種規格,另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熟宣)以及宣紙製品如冊頁、扇面等,造紙的主要原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為弱吸墨紙類和強吸墨紙類兩大類,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漫開,所以色彩鮮艷。其以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箋等。強吸墨紙類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箋紙鮮明,較為含蓄。

質地

宣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軟堅韌,百折不損,光而不滑,吸水潤墨,宜書宜畫,防腐防蛀,故有“紙壽千年”、“紙中之王”的美稱。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給人躍然紙上,神采飛揚的感覺。

工藝流程

宣紙的製作,以榆科落葉喬木青檀皮和精選沙田稻草為原料,並將其分別製成皮料漿和草料漿,然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進用獼猴桃藤汁做成的紙藥,抄制出不同品種的宣紙。整個生產過程有一百多道工序,而要掌握這一套複雜的技藝,不但需要靠師徒之間的傳承,還要靠製作者自己長期的實踐和體悟
宣紙在製作之前,要經過一道皮料製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製作的工序。其中皮料製作主要指對檀皮纖維等製紙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煩瑣的小工序,如剝皮、踩皮、攤曬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纖維料等。草料製作工序則主要是對水稻草等草纖維進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約二十道小工序,如選草、切草,搗草、反覆地蒸煮與日曬等直至最終漂白成草纖維料。
這兩道工序完成後,便可以為製作宣紙進行配料,即將檀皮纖維料與草纖維料按以定比例混合。所需紙品類別不同,所配製的比例也會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經過篩選、打勻.洗滌等,最終製成一種混合紙漿。將這種混合紙漿配上適度的水,再配上加入了獼猴桃藤汁的膠,然後再經過撈紙、壓榨和焙紙,整套工序下來,紙的好壞和洇墨效果等都已經基本確定下來,成為宣紙的原紙。但作為商品的宣紙僅如此還不夠,成品的加工宣紙,其標準要求也很高,不但要求做到紙質綿韌,手感潤柔,紙面平整,有隱約的竹簾紋,還要使切邊整齊潔淨,紙面上不能存在褶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著物等瑕疵。因此還需要對已經成型的紙張進行逐以的辨別和挑選,再將選中的紙張剪去毛邊,加上印刷、過礬、打磨、包裝等,才能夠成為享譽世界的宣紙。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宣紙製作技藝在以代一代的製作師手中已經傳承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在人們的摸索和實踐中,其技藝日臻完善。對於這種珍寶一般的傳統紙而言,人工製作的程式大多仍不能被機器製作所取代,這其中承載的珍貴文化價值和歷史積澱也必將被一代代製作者和使用者傳承下來。

傳承現狀

宣紙生產原料——青檀皮,長桿水稻的採集,種植經濟效益差,原材料出現嚴重危機;同時由於某些廠家不良經營行為的影響,偽劣產品損害了宣紙的聲譽,市場幾近混亂;宣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令人擔憂。

傳承人物

邢春榮,男,漢族,1954年3月生,安徽省涇縣人。2007年6月,邢春榮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徑縣申報。
曹光華,男,漢族。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保護措施

1951 年,由涇縣人民政府牽頭,成立徑縣宣紙聯營處,為私有股份制性質,分設四個廠生產宣紙,總部在涇縣縣城。在選用商標時,由宣紙工人提議啟用一枚“紅星”為商標,以此代表宜紙工人新生,宣紙產業從此興旺等含義。
2006年5月,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65。

社會影響

國內影響
自唐代以後,宣紙一直為中國人民所愛好,其生產至清代臻於鼎盛,出現了王六吉、汪同和等品牌,在中國國內外屢得大獎,歷代王朝都把涇縣宣紙列為貢品。
國外影響
宣紙暢銷日本、東南亞、歐美各國。宣紙集團公司所制紅星牌宣紙為中國馳名商標,由技術監督部門給予原產地保護品牌,遠銷日本等國。
榮譽表彰
1886年,宣紙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