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八皖)

安徽

八皖一般指本詞條

安徽,簡稱“”,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位於中國華東,界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河南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安徽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瀕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兼容。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衝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繫。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截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9個縣級市,52個縣,44個市轄區。

截至2019年末,安徽生產總值371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15.7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5337.9億元,增長8%;第三產業增加值18860.4億元,增長7.7%。人均GDP達58496元,折合8480美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現任領導,對外交往,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水運,航空,軌道交通,地方文化,綜述,戲曲,文學,美術,方言,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區,名優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建制沿革

1.8萬次播放
03:58
為什麼一部分安徽人總愛說自己是南京人?
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
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
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鐘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
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朝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分為十一個行省。安徽地屬河南、江浙兩行省。
明朝,安徽屬南京管轄,分為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以及滁、和、泗、廣德四州。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在鳳陽建中都城。現鳳陽縣尚有中都城遺址、明皇陵及明太祖御製皇陵碑。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清朝安徽建省時共轄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廬州、鳳陽、潁州八府和廣德、滁、和、泗、六安五個直隸州以及五十五縣。省界、縣名基本定型。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占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民國初期,安徽省分為蕪湖、安慶、淮泗三道。蕪湖道包括太平、徽州、寧國、池州四府及廣德州;安慶道包括安慶、廬州二府及六安、和二州;淮泗道包括鳳陽、潁州二府及泗、滁二州。後廢道,改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省設省長(省主席),縣設縣長。省會先在安慶,抗日戰爭爆發後,省會臨時遷往立煌(今金寨)縣;抗戰勝利後,省會遷至合肥。民國三年(1914年),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長江以北屬淮泗道安慶道,江南屬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抗日戰爭期間,省境建政根據地分屬皖中(江)、淮北、淮南。日偽、汪偽政權時期,今省境分屬淮海省、安徽省。
解放初,安徽分為皖北、皖南二行署,皖北行署駐合肥市,皖南行署駐蕪湖市。一九五二年合併皖南、皖北行署,恢復安徽省,省會設於合肥市。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政區。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1955年4月14日,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安徽。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1983年,安徽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合肥、蚌埠、安慶、淮南、蕪湖、馬鞍山、淮北、銅陵8個地級市。1987-2000年,增設黃山、滁州、阜陽、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個地級市。2011年8月,撤銷地級巢湖市。設立縣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2015年10月12日、12月3日,國務院分兩次批覆同意安徽省銅陵、安慶、六安、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2018年8月10日,撤銷潛山縣,設立縣級潛山市。潛山市由安徽省直轄,安慶市代管。2019年12月16日,撤銷無為縣,設立縣級無為市,無為市由安徽省直轄,蕪湖市代管。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2月,安徽省共有16個省轄市(地級市),9個縣級市,52個縣,44個市轄區,249個街道辦事處,1239個鄉鎮【其中968個鎮,271個鄉(7個回族鄉,1個回族滿族鄉,1個畲族鄉)】。省政府駐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450千米,南北長570千米。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1.45%,居第22位。

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占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10大名山
黃山(1864米)
九華山(1342米)
天柱山(1488.4米)
白馬尖(1774米)
琅琊山(317米)
齊雲山(585米)
萬佛山(1539米)
皇藏峪(389米)
八公山(241.2米)
相山(342.8米)

氣候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水文

安徽河流分布安徽河流分布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千米,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千米。長江流經安徽境內400千米,淮河流經省內430千米,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東湖焦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個湖泊,長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華陽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盪湖、陳瑤湖、升金湖黃陂湖石臼湖等10個湖泊。其中巢湖面積770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境內10大湖泊
巢湖(770)
大官湖(261)
泊湖(240)
龍感湖(223.22)
石臼湖(207.65)
南漪湖(189)
城東湖(180)
菜子湖(173)
瓦埠湖(160)
破罡湖(140)
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全省維管束植物3200多種,分屬205科,1006屬,約占全國維管束植物科的60.3%、屬的31.7%、種的11.7%。其中蕨類植物34科、71屬、240種,種子植物171科、938屬。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屬、21種,被子植物164科、921屬、2900餘種,約占全國種子植物科的51.4%、屬的31.8%、種的12.2%。皖南丘陵山區中保存了豐富的古老科、屬、種孑遺植物。

動物資源

安徽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截至2012年,有高等植物4245種,占全國種數的14.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脊椎動物44目121科742種,占全國種數的14.1%,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二級保護的70種,世界特有的野生動物揚子鱷白鰭豚就產在安徽中部的長江流域。

礦產資源

安徽省礦產種類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58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6種(含普通建築石料礦種),其中能源礦種6種,金屬礦種22種,非金屬礦種96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儲量的67種,煤、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迎客松安徽迎客松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底,全省戶籍人口7082.9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2.65%,比上年提高1.59個百分點。常住人口6323.6萬人,增加68.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69%,提高1.2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2.41‰,比上年下降1.66個千分點;死亡率5.96‰,上升0.0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6.45‰,下降1.72個千分點。

民族

安徽省屬少數民族散居省份,55個少數民族成分俱全,其中回族、滿族、畲族為我省世居少數民族,現有少數民族人口約50萬人。其中,回族人口較多,約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3%,居全國第9位。少數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狀分布,沿淮淮北相對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縣(市、區)均有少數民族。

政治

現任領導

現任安徽黨政領導一覽(截止2020年1月)
副書記
李國英、信長星
鄧向陽、陶明倫、劉惠、劉莉、孫雲飛、姚玉舟虞愛華、宋國權、丁向群 、楊征
副主任
沈素琍謝廣祥劉明波李明、沈強、李平
秘書長
李國英
鄧向陽、何樹山王翠鳳、李建中、張曙光、楊光榮、周喜安
副主席
夏濤李修松牛立文肖超英、韓軍、孫麗芳鄭宏李和平鄭永飛、劉莉、姚玉舟
秘書長
【說明】:以上資料來源於中國經濟網安徽黨政領導人物庫。

對外交往

截至2017年9月,安徽與美國馬里蘭州、韓國江原道、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締結為姐妹省州、友好省道、友好省州,安徽省友城關係總數達78對,同時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多種聯繫,與外國150多個科研院所、產品研發和培訓機構、各類學校等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合作,與外國70多個友好組織建立了交往關係,與東南亞美洲歐洲大洋洲的近200個華僑華人社團組織及500多位僑界知名人士建立了聯繫。
友好省州
1980.06.10
友好省州
1984.09.06
弗朗什-孔泰大區
友好省區
1987.05.18
友好省縣
1994.11.08
友好省際
1997.06.08
友好省際
1998.02.17
北領地大區
友好省區
2000.10.23
友好省際
2000.10.31
友好省際
2002.05.09
達卡利亞省
友好省際
2003.09.02
友好省際
2003.09.10
友好省際
2005.09.28
友好省際
2006.06.20
友好省州
2010.07.19
下諾夫哥羅德州
友好省州
2014.07.25
友好省州
2014.10.13
友好省道
2015.09.14
索爾諾克州
友好省州
2017.06.12
友好省州
2017.09.13
友好省郡
2017.11.09

經濟

綜述

安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機械、家電、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371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15.7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5337.9億元,增長8%;第三產業增加值18860.4億元,增長7.7%。人均GDP達58496元,折合8480美元。

第一產業

2019年,糧食播種面積小幅調減,經濟作物面積增加。全年糧食產量4054萬噸、居全國第4位,增長1.2%;油料產量161.3萬噸,增長2%;蔬菜產量2213.6萬噸,增長4.5%。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57萬畝,累計達317萬畝,居全國前列;新培育“三品一標”產品1542個,累計達7262個。全年主要肉類產量400.7萬噸、下降4.7%,牛奶產量33.8萬噸、增長9.6%,禽蛋產量168.7萬噸、增長6.6%。。

第二產業

截至2019年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增幅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8.9%,股份制企業增長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4.6%。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1.6%,製造業增長7.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8%。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8%,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1.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9%,比規模以上工業高8.2個百分點。新產品產量較快增長,電子計算機增長11.3%,太陽能電池增長37.5%,積體電路增長14.6%。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942億元,增長2%,好於全國(下降2.1%)。。

第三產業

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731.8億元,增長11.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68.2億元,增長12.9%。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0778.1億元,增長11.5%;餐飲收入1322億元,增長11.8%。全省納入統計的786家開展網路零售業務的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492.2億元,增長36.1%。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吃、穿、用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13.9%、8.7%和11.1%,糧油類增長6.8%,肉禽蛋類增長14.3%,服裝類增長9.5%,日用品類增長12%,中西藥品類增長13.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5%,家具類增長7.3%,通訊器材類增長29.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5.3%,汽車類增長5.9%,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7.5%。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8年末,全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30.7萬人,比上年增長1.01%。科研機構6018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機構1390個。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4.4萬人。全年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30億元,增長11.5%;相當於全省生產總值的2.1%。
全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有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6個,省重點實驗室152個;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1家,其中國家級39家。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個,其中國家級6個。有高新技術企業5403家,其中當年新認定1432家。
全年登記科技成果8213項,其中登記各類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888項。我省科技獎科技成果有:城域量子通信組網技術、面向語音語言新一代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及開放創新平台、分散式光纖應變測試技術及套用、智慧型化移動微創裝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空天探測光電圖像精細處理技術及套用等。全年受理申請專利207428件、增長17.9%,授權專利79747件、增長36.9%。年末全省有效發明專利61475件。全年輸出技術契約成交額321.31億元,增長28.7%;吸納技術契約成交額354.49億元,增長31%。
2018年末全省有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1293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6個;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26個(包含在皖分部、分公司),累計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1678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210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46萬台(件)。截至2018年末,累計制定國際標準15項、國家標準2176項,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379項。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78個、安徽名牌產品1892個。
安徽高新區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在學研究生63464人。普通高校110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13.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2.2%。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344所,在校生75.3萬人。普通高中661所,在校生107.5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7%。國中2833所,在校生209.2萬人,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56%。國小7908所,在校生456.8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
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
學校名稱所在城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市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中醫藥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藝術學院
合肥師範學院
合肥學院
巢湖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三聯學院
安徽外國語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校區
北京外國語大學合肥校區
天津大學合肥校區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蕪湖市
安徽工程大學
皖南醫學院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
蚌埠市
蚌埠醫學院
蚌埠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龍湖校區
安徽工業大學
馬鞍山市
皖江工學院
馬鞍山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淮北市
淮北師範大學信息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阜陽市
阜陽師範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理工大學
淮南市
淮南師範學院
滁州學院
滁州市
安徽科技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慶市
宿州學院
宿州市
黃山學院
黃山市
池州學院
池州市
銅陵學院
銅陵市
皖西學院
六安市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
宣城市
亳州學院
亳州市
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高專)
行政區名單
合肥
蕪湖
阜陽
淮南
安慶
六安
馬鞍山
宿州
淮北
蚌埠
滁州
銅陵
池州
亳州
宣城
黃山
安徽省軍事院校
學校名稱所在城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
合肥市
國防科技大學合肥校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
蚌埠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蚌埠校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事交通學院蚌埠校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士官學校

文化事業

2018年末,全省擁有文化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24個,博物館196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3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處、合併國保項目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2項,省級名錄478項。年末全省廣播電視台79座。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25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8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82%。有線電視用戶792.65萬戶。全年出版報紙98種,總印數7.18億份;期刊(雜誌)180種,總印數0.43億冊;圖書10059種,總印數3.22億冊。有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124個,館藏檔案資料3001.48萬卷(件、冊),庫館總建築面積46.96萬平方米。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全省有醫療衛生機構24926個,其中醫院114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307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605個、其他衛生機構10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36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91個,村衛生室1531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0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12個。全省衛生技術人員33.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7萬人,註冊護士15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8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2.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31.2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3億人次。

體育事業

2018年,全年在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安徽省運動健兒共獲得47枚金牌、45枚銀牌、67枚銅牌。全年共舉辦百人以上的民眾體育健身活動3127次,參加活動總人數361萬人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為1.51平方米。
全年體育彩票銷售97.27億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全省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1141.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505.53萬人,全年為14.9萬名失業人員發放了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全省參加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601.82萬人和586.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87.76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4653萬人,參合率為104%。
2018年末,42.7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0.6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37.7萬人。全年民政部門直接救助286.7萬人次,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403.9萬人次。

交通運輸

綜述

2018年,全年旅客運輸量6.4億人,比上年下降8.3%;貨物運輸量40.7億噸,增長0.8%。旅客運輸周轉量1206.2億人公里,增長0.8%;貨物運輸周轉量11783.7億噸公里,增長3.2%。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5.1億噸,下降0.2%。全省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1360萬人次,增長19.1%,其中合肥新橋機場旅客吞吐量1111.1萬人次,增長21.5%。

公路

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有高速35條,國道8條。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9.8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4543千米,一級公路達2623千米。
安徽省境內主要公路
高速
徐明高速
寧黃高速
寧宣高速
安景高速
高界公路
沿江高速
六潛高速
廬銅高速
合巢蕪高速
寧淮高速
合安高速
蕪宣高速
馬蕪高速
六武高速
蚌淮高速
合蚌高速
阜周高速
蚌寧高速
合淮阜高速
寧洛高速
滁馬巢高速
亳阜高速
鹽洛高速
合阜高速
徐蚌高速
-
國道
G104
G105
G106
G205
G206
G220
G233
G235
G236
G237
G310
G311
G312
G318
G328
G329
G330
G343
G344
G345
G346
G347
G529
G530

鐵路

安徽有皖北城際皖江城際兩大鐵路網,截至2017年10月,全省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403千米,普通鐵路網總里程達到2820千米。正在建設的高鐵線路:商合杭高鐵鄭合客運專線合青高鐵合安九客運專線。電氣化改造線路:蕪湖至杭州鐵路、皖贛鐵路、寧蕪銅鐵路、符夾鐵路
安徽省主要鐵道線路

水運

安徽水運條件優越,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川流橫貫省境。全省水域面積廣闊,大小河流有300多條,總長度約1.5萬多千米,通聯全省81%的市、縣,能與9個省市相通。擁有6000多千米內河航道,共有一二類口岸11個、港口16個,其中長江黃金水道400多千米,沿岸的銅陵港蕪湖港馬鞍山港都是萬噸級天然良港。2016年,初步統計全省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數1148個,泊位碼頭長度82437米,其中10000噸級及以上泊位數17個。
安徽港口(16個,安徽省覆蓋)

航空

截至2017年6月,安徽共分布有5個已通航民用機場,分別如下。
已通航民用機場(5個)
所在地機場通航時間
合肥
2013年5月30日
黃山
1958年
阜陽
1998年
安慶
1993年10月
池州
2013年7月29日

軌道交通

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有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合肥軌道交通,合肥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共有3條: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合肥軌道交通2號線合肥軌道交通3號線,線網覆蓋合肥瑤海區包河區蜀山區廬陽區肥西縣,運營線路總長89.58千米,全線共設77座站點。合肥軌道交通在建線路共有3段,包括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三期、合肥軌道交通4號線合肥軌道交通5號線。到2021年前合肥市將建成5條捷運線,運營線路約175.56千米。
軌道交通
名稱備註
已運營(通車時間:2016年12月26日)

地方文化

綜述

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
東至縣發掘了有著安徽“周口店”之稱的距今40萬年年前的華龍洞,在蚌埠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雙墩遺址,是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安徽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
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等組成。
安徽地域文化
分類簡介
淮河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已經發現的遠古時代的文化遺址,就達100多處。
新安文化
新安文化,隋朝設立新安郡,明代為徽州府,明清之際經濟文化發達,因而產生徽學。
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是以潛山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發祥地,包含以張英、張廷玉、陳獨秀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劇、黃梅戲徽劇為代表的戲劇文化;以李公麟、鄧石如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敬敷書院、省立安徽大學、發達的基礎教育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禪宗二祖、三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廬州文化
以廬州為代表的廬州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孕育出廬劇等優秀戲曲。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類別項目名稱
民間文學
老子故事的傳說
塗山大禹傳說
皇藏峪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
白牡丹的傳說
捻軍歌謠
民間音樂
齊雲山道教音樂
民間舞蹈
戲曲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淮河柳編工藝
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
大救駕製作工藝
臨泉毛筆製作工藝
桑皮紙製作技藝
五城米酒製作工藝
滁菊製作技藝
傳統醫藥
民俗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戲曲

安徽被稱為中國戲曲之鄉,安徽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現存30餘種,分別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墜子戲花鼓燈推劇嗨子戲文南詞目連戲含弓戲四平調洪山戲太湖曲子戲懷腔彈腔等等。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徽劇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儺戲號稱“戲劇活化石”,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

文學

安徽古代代表文學是徽文化新安理學道教文化理學桐城派建安文學,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櫆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新安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程顥程頤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安徽新安江畔。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安徽歙縣篁墩,故譽為“程朱闕里”。

美術

安徽歷史上有新安畫派龍城畫派,版畫流派有蕪湖鐵畫徽派版畫等。新安畫派畫派先驅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時期主要成員有方式玉王尊素吳山濤、王家珍、戴本孝吳龍、吳田標、雪莊等,新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方言

主詞條:安徽方言
類別分布
皖南徽語徽語是現代漢語中新近被確定的十大方言區之一(也有專家認為是吳語的分支)。皖南徽語主要指舊徽州府及部分毗鄰地區的方言。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南鴻門鄉等地)、東至縣(東南部木塔一帶)、石台縣(占大區)等地的方言。
吳語是現代漢語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吳語主要分布在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內。其中太平縣涇縣石台縣銅陵繁昌南陵蕪湖縣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安徽省的贛語主要指通用於皖西南大別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安慶市岳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懷寧東至縣貴池市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當地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壩”成批遷徙此地定居的。
安徽省的江淮官話區,包括長江以南的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等11個市縣,和淮河以北的懷遠縣,江淮之間的合肥(除長豐縣北部)、滁州(除明光部分地區、鳳陽縣)、六安市(除霍邱壽縣北部、金寨縣西北部)、淮南(限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安慶(除望江縣懷寧縣等贛語地區)等縣市。
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和沿淮以南的鳳陽縣蚌埠(不含懷遠縣南部)、淮南(不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區)、壽縣(北部)、霍邱金寨縣(西北部)、長豐縣(北部)等市縣的話,均屬中原官話。

風景名勝

綜述

截至2017年11月,安徽擁有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處世界文化遺產,2處世界地質公園,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壽縣亳州安慶績溪),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家國家濕地公園,12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齊雲山采石磯巢湖花山謎窟太極洞花亭湖),11處國家地質公園,11家5A級景區,184家4A級景區,30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8處省保單位,3161處市縣保單位。
亳州譙望樓亳州譙望樓
2018全年入境旅遊人數6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外國人354萬人次,增長10.3%;港澳台同胞253萬人次,增長10.9%。國內遊客7.21億人次,增長15.2%。旅遊總收入7241億元,增長16.8%。其中,旅遊外匯收入31.9億美元,增長10.7%;國內旅遊收入7030億元,增長17.1%。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旅遊收入3785.2億元,增長16.4%。年末全省有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600處。
安徽省十六座城市的代表性旅遊資源
合肥的三國勝跡
宿州的楚風漢韻
蕪湖的濱江湖影
淮南的八公山
安慶的皖江文化
阜陽的淮河生態
蚌埠的淮畔明珠
滁州的山水名亭
黃山的名山古城
六安的革命紅區
馬鞍山的江水詩城
淮北的隋唐山水
宣城的名村古鎮
池州的佛教聖地
銅陵的銅都風光
亳州的曹操故里
安徽山多秀麗,且負盛名,其中有黃山市的黃山齊雲山,合肥的大蜀山、宣城的敬亭山柏梘山,池州的九華山,淮南的八公山,蕪湖的赭山丫山馬仁奇峰,滁州的琅琊山皇甫山韭山,宿州的皇藏峪、突山,安慶的天柱山小孤山,銅陵的浮山,六安的萬佛山、大別山天堂寨,淮北的相山龍脊山等。
安徽的水兼江河湖,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及被稱為東方日內瓦湖——太平湖,皖北第一大湖泊——龍子湖宿州黃河故道是安徽的濕地旅遊資源。安徽的名泉極多,有江南第一泉——聖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安徽主要古道有徽杭古道旌歙古道徽安古道徽開古道徽饒古道徽青古道
明中都明中都

主要景區

安徽境內國家5A級景區
安徽宏村全景圖安徽宏村全景圖
江淮旅遊區
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
皖北淮河旅遊區
所在地旅遊景點

名優特產

主詞條:安徽菜安徽茶葉
安徽飲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廬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徽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州菜起源於歙縣,績溪的徽幫廚師將它發揚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於世。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沿江菜盛行於蕪湖安慶巢湖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主要由蚌埠宿州阜陽淮北等地地方風味構成,菜品講究鹹中帶辣,湯汁味重色濃,並習慣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安徽十大麵條
安徽名優特產
合肥
蕪湖
傻子瓜子煮乾絲蝦籽面無為板鴨、奎湖飄魚、鳩江腐乳、無為送灶粑粑芥菜圓子、蕪湖蟹湯包、蕪湖刀魚、海螺沙煲、蕪湖臭乾、腰子餅、弋江羊肉、肉蒸飯、奎湖漂魚、蕪湖老鴨湯鍋巴
蚌埠
淮南
馬鞍山
安慶
胡玉美蠶豆醬墨子酥柏兆記江毛水餃麥隴香懷寧貢糕、唐家畈大米、霸王鞭黑芝麻、宿松香芽茶葉、柳溪玉葉茶葉、岳西翠蘭天柱劍豪、馬陵瓜子、涼亭雪棗、長鋪條子、桐城小蘭花茶
池州
東至麥魚東至雲尖石台香芽、貴池大米、池州小粑
宿州
阜陽
六安
滁州
亳州
黃山
淮北
宣城
銅陵

著名人物

時期人物
古代
朱元璋曹操管仲周瑜華佗張居正劉安劉伶徐達朱權年羹堯朱棣朱淑真朱溫朱友貞曹植曹真曹丕楊光先曹霸陳摶老子莊子閔子鮑叔牙蹇叔畢昇朱能英布吳敬梓方以智曹洪包拯桓譚文翁桓榮范滂左慈陳阿嬌陳嬰周景陶謙桓伊桓溫左光斗吳長慶呂蒙魯肅夏侯霸桓玄劉惔馬其昶、陳武、蔣欽夏侯惇張樂行薛綜戴逵夏侯淵夏侯玄耿詢陸建章戴本孝方臘胡仔呂本中呂祖謙胡舜陟湯和文欽汪華李紳司空圖崔白楊行密吳承恩羅願呂夷簡張孝祥高太后張耒何敬容汪倫張籍杜荀鶴陳翥劉長卿宗杲李公麟梁紅玉魯宗道吳潛程敏政汪機鄧愈馬秀英何震劉福通郭子興胡惟庸常遇春馮勝傅友德沐英藍玉廖永忠廖永安薛顯金朝興丁德興李善長陳德胡大海顧時許國耿再成郭英呂公弼龔鼎孳耿炳文沐天波仇成華高趙普勝陳德郭興馮國勝吳禎韓政程大位張德勝王希呂何文輝鄭用陶安樂韶鳳齊傑汪之瑞戴名世查士標蕭雲從張子明張英方苞胡宗憲姚鼐齊之鸞張潮劉大櫆梅文鼎王貞儀孫逸繆大亨湯鵬弘仁曹振鏞戴震葉天賜、曹文植、張廷玉凌廷堪梅清劉銘傳許褚王蕃孫家鼐劉馥胡雪岩甘羅李鴻章袁大化曹仁聶士誠桓范丁奉丁汝昌龐勛姚瑩錢澄之方士庶方東樹巴慰祖梅庚汪士慎汪道昆
近代
當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