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於安徽省寧國縣,父親任海清曾任安徽寧國縣國小教師、校長,縣教育局局長、縣銀行行長等職。
1927年畢業於寧陽國小,1928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學,1929年10月,任新民加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4年高中畢業,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1937年又考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1940年畢業,任兵工署重慶21廠技術員、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助教和講師等職。
1945年赴美國
密西根大學研究院留學,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8年9月,被美國
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系聘任為講師。
1949年8月回國,任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研究員。1952年8月,隨該研究室併入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歷任院教務處副處長、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會(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技術
上校軍銜。
1956年8月調赴北京,參加籌建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歷任總體技術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體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任新民與創業者組織了飛彈與火箭各專業技術講習班,採用互教互學和測繪蘇聯提供的P-1模型飛彈的辦法,探求著飛彈與火箭知識。任新民曾赴滿洲里接收從蘇聯引進的P-2飛彈,並作為中方代表在協定上籤字。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參與制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覆,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代號為“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
1975年6月被任命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1988年成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理事;同年被國務院聘任為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辦者協會聘任為初始會員。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工程學院等院校兼職教授。
1990年4月,任新民作為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用長征三號成功地將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圓滿地完成了商業發射契約,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商業發射服務零的突破。
1999年,任新民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5年9月27日,任新民在南京理工大學為自己的“兩彈一星”元勛塑像揭開幕布。並獲得南理工第一號“傑出校友”證書。
200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之際,任新民與錢學森等五位專家獲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頒發的“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2017年2月12日下午3時,離開人世,享年102歲。
主要貢獻
科學研究
任新民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飛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飛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製“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曾獲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勳獎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等。
技術帶頭人
在中近程飛彈的自行設計工作中,任新民擔任這一型號的副總設計師,主管發動機研製工作。並於1962年1月獲得第一台自行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試車成功。
1962年3月21日進行的第一枚中近程彈道飛彈飛行試驗遭到了失敗,任新民主持了多種發動機系統方案的分析論證工作,並進行了不同方案的地面試驗,經過改進後的中近程飛彈於1964年6月29日再次進行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掌握了自行研製飛彈的技術,邁開了獨立研製飛彈的步伐。
中近程飛彈研製成功後,任新民開始主持液體
中程彈道飛彈的研製工作。同有關科技人員、工人一起,先後解決了發動機的不穩定燃燒、高轉速高性能渦輪泵的設計、四機並聯技術、推力室的真空釺焊、波紋板成型、等離子噴塗、材料的相容性等關鍵技術。並親自進行分析計算、參加試車、參加討論,經過多個技術方案的反覆比較和百餘次的試車,最後採用了隔板、液相分區的方案,為這一中程飛彈的研製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1965年後他全面負責這一飛彈的研製工作,帶隊赴試驗基地領導飛行試驗,為這一飛彈按期研製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造地球衛星
任新民是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從總體方案到各分系統,他深入現場親自對各種技術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校核、審查和落實。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用長征一號發射了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而使中國掌握了研製多級運載火箭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由此載入了中國航天史冊。他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研製試驗的有功人員,於197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晚上,在
天安門城樓上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周總理稱他們是“中國放衛星的人”。
試驗衛星通信工程
試驗衛星通信工程於1977年9月被列為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80年代前期三項重點任務之一。任新民被任命為工程總設計師。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擔任液體發動機研究所所長時,根據國外動力裝置技術發展的動態和趨勢,他就組織少數科技人員開展液氫液氧發動機的預研工作。到20世紀70年代,該工程立項後,他作為分管技術工作的副部長,一直領導和關注著這一工程的運載火箭的研製。特別是第三級採用常規推進劑(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還是採用低溫高能推進劑(液氫和液氧)兩個技術方案的論證中,最後決定發射通信衛星的運載火箭第三級採用液氫液氧為第一方案,並將這一運載火箭命名為長征三號。
改進後的長征三號於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將第二顆東方紅二號送入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4月16日定點於東經125°赤道上空,性能指標符合設計要求,並取得成功,至此,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80年代前期的三項重點任務全部完成,表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衛星通信技術也開始邁向世界先進水平。任新民作為工程總設計師指揮了多次實用通信衛星的發射與定點,為國民經濟有關部門和軍事單位提供了通信、廣播、電視等的服務,收到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1990年4月,任新民作為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用長征三號成功地將美國
休斯公司研製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圓滿地完成了商業發射契約,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商業發射服務零的突破。
氣象衛星工程
在任新民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時,就分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特別是對發射用的長征四號A更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從技術方案的確定,到重大技術關鍵的解決,並 被任命為風雲一號試驗氣象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負責長征四號A、風雲一號及其他系統的研製工作。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兩次組織領導了長征四號A的成功發射,第一顆風雲一號雖只正常運行39天,但地面接收的圖像已接近美國第三代業務套用氣象衛星的水平,第二顆試驗氣象衛星為在北京召開的第11屆亞運會的氣象預報作出了貢獻,並為特定的科學探測衛星和中國的南極考察提供了氣象保障。這兩顆試驗氣象衛星取得了多項科學技術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此外任新民還擔任風雲一號○二批(風雲一號改進型)工程的總設計師。也是另外兩項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其中一項已進行了兩顆衛星的成功發射與回收;另一項已研製成功了長征二號D運載火箭和新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並於1992年8月和1994年7月進行了兩次成功的發射與回收。
任新民也是新一代大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工程的技術顧問,並且於1994年2月和1994年11月兩次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了長征三號A發射實踐4號和配重星、長征三號A發射東方紅三號的組織領導工作。
主要作品
1 《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2 《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編輯委員會(任新民為副主編).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 任新民.顧既往,瞻前途——話我國航天事業.回顧與展望(1949—1989).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9:263—266
4 Ren Xin min.China’sSpace Development Policy.Space Uti-liza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Pacific,Volume73 AAS,1990
5 任新民.中國航天發展戰略探討.套用衛星與衛星套用研討會文集(二).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
獲獎記錄
1984年任新民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榮獲"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等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和1990年,因在航天型號工程研製試驗中的成績突出,榮獲兩次航空航天部通令嘉獎;1990年,被批准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2年,被評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1994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6年,獲得“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社會任職
任新民曾任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國防部五院總體室主任及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高級技術顧問等職位。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被連選為第三、四、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雷凡培:任新民堅韌不屈的開拓精神以及對科學技術的執著追求,推動了中國飛彈技術和航天技術的艱難起步和創新發展。任新民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苦難不退縮,以堅韌不屈的開拓精神、實事求是的鑽研精神,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激勵著一代代航天人秉承傳統、不懈攀登,不斷開創航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任新民崇高的道德風尚、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大師風範,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思想基礎。任新民尊重科學規律、超前戰略謀劃和寬闊視野,指明了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奮鬥方向和戰略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
龍樂豪:任老對工作嚴謹的精神、對同事和下屬平易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我,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