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縣

石台縣

石台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位於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西部,地跨北緯29°59′至30°24′,東經117°12′至117°59′,東與黃山區交界,南與黟縣祁門縣相連,西與東至縣接壤,北與貴池區青陽縣為鄰。截至2017年底,石台縣下轄6個鎮、2個鄉,總面積1403平方千米,總人口10.8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1952億元。

石台縣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廣,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2%;有秋浦河、清溪河、黃湓河三大水系;屬於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冬夏長,春秋短。

石台縣位於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的核心,旅遊資源富集,集“山、水、洞”為一體,有以牯牛降為代表的山嶽風光、以秋浦河為代表的濕地特色、以蓬萊仙洞為代表的溶洞地貌、以大山富硒村為代表的田園景觀。2010年4月,30國駐華大使節遊覽後聯合授予石台為最值得駐華大使館向世界推薦的“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截至2017年,石台縣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7個。

石台縣先後被授予“國家首批生態經濟示範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安徽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安徽省首屆十佳環境優美縣”、“安徽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稱號。2018年10月22日,石台縣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台縣
  • 外文名稱:Shitai County
  • 別名:石埭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安徽省池州市
  • 下轄地區:6個鎮、2個鄉
  • 政府駐地:石台縣仁里鎮曙光西路10號
  • 電話區號:0566
  • 郵政區碼:2451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西部
  • 面積:1403平方千米
  • 人口:10.80萬人(2017年)
  • 方言:吳語、徽語、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 著名景點秋浦河牯牛降怪潭蓬萊仙洞魚龍洞目連山百丈崖
  • 車牌代碼:皖R
  • 行政區劃代碼:34172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體育事業,交通,歷史文化,傳統風俗,茶文化,方言文化,風景名勝,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先後屬吳、越、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地屬鄣郡。西漢初,承秦制。元封二年(前109),劃出涇縣西境地,借陵陽山之名建陵陽縣,石埭時為陵陽、石城等縣地,屬丹陽郡
三國吳赤烏中(245年前後),置石埭場,因秋浦河上游釣魚台溪流中有三巨石壅塞,猶如埭堰,鎖璉溪、管溪、鴻陵溪三水,舟楫不通,故名。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隸宣城郡。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晉成帝因避杜皇后諱,改陵陽縣為廣陽縣,南朝因之。梁大同二年(536年),置石埭縣,屬宣城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宣城郡,設宣州,石埭併入南陵、秋浦。
唐永泰二年(766年),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陽、涇縣地復置石埭縣,屬江南西道池州。據《元和郡縣誌》:“石埭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兩橫石壅江,有如埭焉,因為名”,據《太平寰宇記》:“因貴池原有兩小石埭堰溪水,遂以為名。”
五代,本縣地屬吳、南唐。後升池州為康化軍,石埭屬之。宋開寶七年(974年),康化軍復為池州。
宋時,全國分為十五路,後改為十八路,又改為二十二路。石埭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為路,石埭屬池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月,改池州路為池州府,石埭縣屬之。直至明、清沿襲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裁府留縣,石埭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設蕪湖道,石埭屬之。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存縣,石埭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石埭縣屬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區屬皖南行署。
1949年4月24日,石埭縣解放。同年5月13日改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2年2月,池州專區撤銷,石埭劃歸皖南行署徽州專區,同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元月,撤銷徽州專區,石埭改屬蕪湖專區。1959年1月1日,石埭縣與太平縣合署辦公,同年3月22日正式撤銷石埭縣。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分太平、貴池縣地置石台縣,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1980年1月池州地區撤銷,改屬徽州行署。1988年1月劃屬安慶行署,同年8月設立池州地區,9月改由池州地區領轄。2000年6月設立池州市,石台縣屬之。
山巒疊翠石台景山巒疊翠石台景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自建石台縣以來,縣境地域幾經變化,分屬不一,縣治幾度遠距離遷徙。
解放初期,石台縣劃分沙堘、美溪、龍巖南屏共4個區、54個行政村,1956年撤區並鄉,調整為1鎮9鄉。1959年3月撤銷本建建制,安凌鄉劃屬祁門縣,其餘的劃歸太平縣,1965年7月,分貴池縣七里、磯灘、丁香、小河、莘田、大演、占大、珂田和太平縣六都、七都、河口、蘭關、七井、貢溪、橫渡、香口計16個公社建立石台縣,1983年,全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開,恢復鄉(鎮)人民政府,全縣設16鄉、1鎮,1985年,丁香、小河、占大、七都4個鄉改為鄉級鎮,轄5鎮、11鄉,127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
1988年,石台縣轄5鎮10鄉:七里鎮、七都鎮、丁香鎮、占大鎮、小河鎮、橫渡鄉、六都鄉河口鄉、蘭關鄉、珂田鄉、莘田鄉、大演鄉、磯灘鄉、貢溪鄉、七井鄉。
2000年,石台縣轄5個鎮、10個鄉。
2001年,撤銷河口鄉,併入七都鎮,撤銷橫渡鄉、蘭關鄉,合併設立橫渡鎮。區劃調整後,石台縣轄6鎮、7個鄉,共有9個居委會、127個村委會。
2006年,石台縣轄6個鎮、7個鄉:七里鎮、七都鎮、占大鎮、丁香鎮、小河鎮、橫渡鎮、六都鄉、七井鄉、珂田鄉、大演鄉、貢溪鄉、磯灘鄉、莘田鄉。
2007年,石台縣將6個鎮、7個鄉調整為6個鎮、2個鄉。
石台石台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底,石台縣下轄6個鎮、2個鄉:仁里鎮七都鎮仙寓鎮丁香鎮小河鎮橫渡鎮大演鄉磯灘鄉。石台縣政府駐仁里鎮。
行政區域數量統計政府駐地下轄地區(社區、村)
5個社區
10個村
城南社區
城南,馬村,新街,和平,城東,三增,杏溪,東山,永豐,同心,七里,緣溪,貢溪,高寶,杜村
15個村
七都村
七都,黃河,三甲,毛坦,畢家,河口,新棚,啟田,芳村,六都,高路亭,銀堤,七井,八棚,伍村
12個村
仙寓街
南源,占坡,碧潭,利源,蓮花,奇峰,山溪,珂田,大山,源頭,考坑,竹溪
9個村
丁香村
丁香,庫山,梓桐,石泉,華橋,新中,林茶,西柏,紅桃
13個村
龍山村
龍山,梓豐,栗陽,安元,紅石,鄭村,堯田,樟村,獅山,九步,來田,東莊,莘田
7個村
橫渡村
橫渡,歷壩,香口,河西,蘭關,璉溪,鴻陵
7個村
永福村
永福,剡溪,新農,新聯,新火,青聯,新唐
6個村
磯灘村
磯灘,高樂,洪墩,塔坑,溝汀,太勝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台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西部。東與黃山區交界,南與黟縣、祁門縣相連,西與東至縣接壤,北與貴池區青陽縣為鄰。地理坐標為北緯29°59′—30°24′,東經117°12′—117°59′。全縣東西最長處70.7千米,南北最寬外46千米,總面積1403平方千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

地形地貌

石台縣在大地構造上屬江南古陸和南京拗陷的過度地帶,縣內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廣,總面積1156平方千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2%,東南部為黃山北行千脈盤結,西北部是九華山脈的南端,形成南、北高,東、西低的地勢,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間,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處莘田鄉東莊黃湓河河床,海拔34米,相對高差1694米。

水文

石台縣境內千溝萬壑,各處溪澗支流,受海拔高程和山脈走向的制約,分別歸屬於秋浦河清溪河黃湓河三大水系。

氣候

石台縣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長,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氣和北方冷空氣的交替影響,一般年份,春季溫涼多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先乾後濕,冬季寒冷少雨。境內由於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響,又顯示出顯著的山地氣候特徵,如近地面風向複雜多變,平均風速小,岩、坡、谷地溫差較大,夏季晝熱夜涼,地形雨明顯,雷陣雨較平原地區多等。
石台縣
氣溫:石台縣年平均氣溫為16℃,最高氣溫的歷年平均值為38.8℃,累年最低氣溫的平均值為—8.9℃。
降水:石台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626.4毫米,降水的年際變化顯著,最多年與最少年相差1226毫米,月際變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總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1%。
日照:石台縣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04.4小時,最多為2004.9小時,最少為1483.7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為73.7千卡/平方厘米。
四季:石台縣內四季分明,春溫秋爽,夏熱冬寒,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劃定:春季為3月16日至5月20日,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石台縣自然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黃山、九華山植被片。境內植物種類繁多,由於長期人類活動的結果,典型的原始植被,除古牛降自然保護區外,已不復存在,大多轉變為自然次生植被。常見的有:人工杉木林、天然馬尾松林、常綠闊葉混交林、竹林、山地草甸和灌叢蒿草群落等。境內共有野生植物1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有520餘種。

動物資源

獸類:梅花鹿、金錢豹、龜紋豹、雲豹、烏麂、鬣羚、山羊、蘇門羚、獼猴、短尾猴、毛冠鹿、大靈貓、小靈貓、花松鼠、黃鼬、白猸、黃搖、豹貓、黃麂、果子狸、野豬、豪豬、班狗、水獺、穿山甲、貉、灌、獐、狼、豺、刺蝟、野兔等。梅花鹿屬園家一類保護動物;獼猴、烏麂、蘇門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靈貓、小靈貓、金錢豹、獐、霓羚、穿山甲屬國家三類保護動物。
禽類:白鷳、白頸長尾雉、鴛鴦、鳶、赤腹鷹、雀鷹、白尾鷂、紅隼、畫眉(噪鶥)、棕噪鶥、灰頭鴉雀、白嘔雀眉、四聲杜鵑、環頸雉、啄木鳥、竹雞、勺雞、斑鳩、烏鴉、喜鵲、麻雀、八哥、黃鸝、相思鳥、燕子、翡翠、水葫蘆等。
爬行類:蘄蛇(俗稱“五步龍”)、眼鏡蛇、蝮蛇、竹葉青、王錦蛇、銀環蛇、赤練蛇、菜花蛇、烏風蛇、石龍子、兩頭忙蛇、水蛇、蜥蜴(“四腳蛇”)、烏龜、鷹嘴龜(山烏龜)、甲魚(鱉)等。
兩棲類:大鯢(娃娃魚)、棘胸蛙(石雞)、斑腳樹蛙、日本林蛙、中華蟾蜍、蠑螈等。大鯢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魚類:青鯤、草鯤、鯉魚、鯽魚、鰱魚、鱅魚、鯿魚、花玉穗、長蛇、石斑子、黃尾鯛、翹咀白、鯰魚、黃丁、烏魚、鰻魚、斑鱖、鮫魚、黃鱔、中華花鰍、大斑花鰍、泥鰍等。
蟲類:有蜻蜓、蜂、蝶等昆蟲類800餘種,蟎類130餘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7年,石台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鎢、鉬、銻、鉛、鋅、煤、石煤、石英石及石灰石、大理石等。
石颱風景石颱風景

人口

截至2017年末,石台縣總人口108037人。其中,男性55869人,占51.7%;女性52168人,占48.3%。全年出生人口1121人,出生率為10.36‰;死亡人口1040人,死亡率為9.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5‰。在總人口中,城鎮人口31803人。年末全縣總戶數34753戶,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3.11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石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1952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3872萬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91105萬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126975萬元,增長6.4%。三次產業比例由2016年的17.2:35.6:47.2調整為16.7:34.8:48.5。人均生產總值達24247元,比2016年增加2233元。
2017年,石台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6200萬元,比2016年增長9.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612萬元,增長2.1%;中央財政收入8588萬元,增長26.8%。全年共完成稅收收入20666萬元,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17294萬元,增長5.4%。
2017年,石台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9011萬元,比2016年增長1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5379萬元,增長172.6%;第二產業投資(均為工業投資)36761萬元,增長19.1%;第三產業投資146871萬元,增長7%。
2017年,石台縣居民可支配收入14889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955元,增長8.0%;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543元,增長9%。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
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比2016年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
261952
3.8
第一產業
43872
3.8
第二產業
91105
0.3
工業
72368
1.5
建築業
18737
7.8
第三產業
126975
6.4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2605
3.5
批發和零售業
23727
5.4
住宿和餐飲業
12396
7.4
金融業
16524
6.4
房地產業
9674
3.8
營業性服務業
23811
8.2
非營業性服務業
27436
7.6

第一產業

2017年,石台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429公頃,比2016年減少12公頃,其中稻穀種植面積2210公頃,比2016年減少1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474公頃,比2016年增加9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0公頃,比2016年減少674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370公頃,比2016年減少1公頃。
2017年,石台縣糧食產量16745噸,比2016年增加2噸,增長0.01%;油料產量5859噸,比2016年增加123噸,增長2.14%;棉花產量10噸,下降98.56%;茶葉產量4079噸,增長4.86%;蔬菜產量34211噸,增長4.24%。
2017年末,石台縣生豬存欄32847頭,比2016年增長0.04%;全年生豬出欄38420頭,增長0.01%;肉類總產量3766噸,增長0.75%;禽蛋產量753噸,增長0.53%;水產品產量221噸,同比增長0.91%。
2017年末,石台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2.8萬千瓦,比2016年增長0.8%;農用拖拉機3337台,下降2.2%;排灌動力機械1860台;聯合收穫機60台,增長3.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247噸,下降0.05%;農村用電量2106萬千瓦小時,增長5.67%;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3410公頃。
2017年石台縣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2016年增減(%)
糧食
16745
0.01
棉花
10
98.56
油料
5859
2.14
其中:油菜籽
5702
2.09
蔬菜
34211
4.24
水果
1172
4.83
茶葉
4079
4.86

第二產業

2017年,石台縣1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9291.2萬元,同比增長—6.1%。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22044.8萬元,增長—4.7%;輕工業增加值7246.4萬元,增長—12.3%。分經濟類型看,規上工業均是股份制企業,沒有國有企業。
2017年,石台縣9個工業行業中有2個保持增長。其中產值超億元行業4個,共實現產值16075.5萬元,占規模工業產值的54.8%。
2017年,石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25234萬元,同比下降4.6%,其中出口交貨值29736.1萬元,增長0.6%。
2017年石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2016年增減(%)
精製茶
2911
5.5
皮革鞋靴
萬雙
105
1.8
人造板
立方米
22499
55.6
水泥
萬噸
148627
46.6
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60213
15.8
2017年,石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6987.9128879.7萬元,同比下降9.2%,實現利稅12216.2萬元,同比下降24.6%。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99.19,222.64%,比2016年下降23.4個百分點。
2017年石台縣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如下:
指標名稱
計量單位
2017年
2016年
工業經濟效益指數
%
199.19
222.64
總資產貢獻率
%
17.42
22.21
資本保值增值率
%
84.12
105.99
資產負債率
%
59.99
53.48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2.27
2.59
成本費用利潤率
%
7.53
8.86
全員勞動生產率
元/人
131528
137068
產品銷售率
%
95.38
95.65

第三產業

投資建設
2017年,石台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9822萬元,同比下降42.6%。商品房銷售面積58586平方米,同比下降24.1%。商品房銷售額24796萬元,同比下降20%。
2017年,石台縣重點建設項目38個,當年完成投資11.3億元。光伏扶貧、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棚戶區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完成年度建設任務,電網升級改造、大山村基礎設施等項目竣工。
國內外貿易、旅遊
2017年,石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1402萬元,比2016年增長11.8%。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3365萬元,增長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8037萬元,增長11.6%。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1023萬元,增長9.3%,零售業零售額107472萬元,增長12%;住宿業零售額3118萬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19789萬元,增長12%。
2017年,石台縣實現出口總額667萬美元,比2016年增長—5.3%。
2017年,石台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809.5萬人次,同比增長14%,實現旅遊總收入64億元,比2016年增長21%。
金融
2017年末,石台縣縣域範圍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50972萬元,同比增長3.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58631萬元,增長9.8%;年末各項貸款餘額為268611萬元,增長14.7%。
蓬萊仙洞蓬萊仙洞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石台縣共有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608人;普通中學8所,在校學生3641人,其中:高中1所,在校學生1645人,國中7所,在校學生1996人;國小15所,在校學生4344人;幼稚園30所,在園兒童1941人。全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5.88%、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為100%、國小入學率為100%。

科技事業

2017年,石台縣發明專利申請量153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石台縣共有專業劇團1個,綜合文化站8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37.5萬冊(含電子圖書),文化館(非物質文化中心)1個,文化藝術中心1個。廣播電台1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8%,電視人口綜合覆率98.9%。

醫療事業

截至2017年末,石台縣醫院、衛生院及其它衛生機構14家,實有床位407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52人。全年實際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95281人,參合率達98.5%。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石台縣成功舉辦了2017安徽石台牯牛降第五屆登山越野賽、承辦了2017綠色池州文化行走活動、指導舉辦“2017’端午節祭祀屈原典禮暨龍舟大賽”活動、舉辦了“體彩杯”石台縣第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
秋浦河秋浦河

交通

截至2017年,石台縣共55個交通建設項目和2個科技治超項目,總投資4858.4萬元,上級補助資金2210萬元。其中完成3座危橋、5個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個農村公路大中修項目、45個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和建立小河治超卡點、治超信息平台。境內暫無高速公路、鐵路。

歷史文化

傳統風俗

飲食:石台縣境內以大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逢年過節,夾吃麵條、湯圓、糯米粑、餃子等。菜餚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為佐料,冬季家家醃菜、醃肉、曬乾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爐砂罐吃燉菜,俗稱“吃爐子鍋”。居民習慣喝綠茶。
居住:石台縣民間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築十分考究宅基方位。舊時,凡建房均先請地理先生架羅盤定門向,若為地形所限,門向不吉,則將大門一側內移直至對上“吉”向。這種風俗,在鄉村中仍有時興,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間視為大事,須擇吉日良辰,親友要送禮祝賀,屋主要大宴賓客。
禮儀:石台縣民間注重禮尚來往,據縣誌所載,凡“冠、婚、喪、祭”都要送禮,名目繁雜。如今送禮除物品外,常另加紅包。另外,民間結婚、喪葬(俗稱“紅白喜事)的禮儀與習俗仍然繁瑣。
賀婚禮:石台縣境內親友對男家送賀聯、煙、酒、錢以及糕點等;對女家送衣物、被面、枕頭及梳妝用品等,稱為“勸嫁”。
喪葬禮:石台縣境內親友饋送香箔、食物、輓聯等,兒女姻親還要送豆米等。現送煙、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壽禮:石台縣境內老人過大生日(一般為六十歲),親友一般送壽聯、壽桃、壽麵、滋補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禮:石台縣境內生孩子沒有滿月前,親友饋贈老母雞、雞蛋、麵條、糯米、乾豆角、孩子衣物等,稱“月子禮”。產婦上半月吃婆家親屬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親屬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禮仍盛行,但產婦分吃食品已廢。
建房入宅禮:石台縣境內建親房,親友贈紅綢、煙、酒等之類賀喜,住時新房時,賀聯文“喬遷之喜”,親友分發米相贈,以示“祝髮”。

茶文化

2004—2008年,由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池州市政府主辦,石台縣人民政府協辦的“石台茶葉節”,每年四月中旬舉行。茶葉節以名優有機茶及特色農產品、茶葉機械的展示展銷位重點,開展“茶葉十佳經紀人”、“茶葉十佳科技示範戶”評比、名優茶評比、茶葉科技與經濟論壇、茶商茶農懇談會、茶鄉特色旅遊、旅遊推介會、石台民俗用品收藏展、秋浦畫院書畫展、集郵展、攝影展、名優茶現場製作表演、千人品茶、焰火晚會、茶王拍賣會、徽商古道論壇等一系列活動,並組織一系列茶文化表演。

方言文化

石台縣居民多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壯、滿等,使用的語言均屬於漢語方言。境內有四大方言的五種話,即:吳語宣州片的兩種話及徽語、贛語各一種,另有一種江淮官話。
石台縣方言分布情況大致是:七里、貢溪、橫渡、蘭關的土著居民說石台話,屬吳語宣州片石(台)陵(陽)小片,是宣州話的特殊一支,跟貴池灌口、太平三豐、青陽陵陽、涇縣厚岸的方言比較接近,但城關(七里一帶)說贛語及江淮話的居民占多數。六都、七都、七井、河口的土著居民說廣陽、六都話,屬吳語宣州片銅陵、涇縣小片。這種話跟涇縣、貴池東部、銅陵等地話同屬一類,是比較典型的宣州話。占大、大演、珂田的土著居民說徽語旌(德)占(大)片,跟祁門安凌、黟縣美溪、旌德話同屬一類。磯灘、丁香、小河、莘田及七里城關居民說贛語最靠北而具有許多江淮官話特點的一支,跟懷寧、東至、貴池西部、東南角等地話接近。此處多數居民為贛語區移民。此外,城關及縣西部一些鄉鎮尚有部分居民說江淮官話。上述方言中,宣州話與徽語為石台縣土著方言,贛語及江淮官話為移民方言。
根據吳語學會2011年在石台開展的方言普查資料,在石台境內,有24%的人口說宣吳(銅涇片),主要集中在縣域東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37%;有26%的人說贛語(懷岳片),主要集中在縣域西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17%;有19%的人說徽語(旌占片),主要集中在縣域南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的26%;有17%的人說宣吳(石陵片),主要集中在縣城及北部地區;還有14%的人說江淮官話,這部分人大多是集中在縣城的外來移民,宣吳石陵片和江淮官話的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的20%。

風景名勝

景點簡介代表圖片
牯牛降
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
牯牛降牯牛降
怪潭
怪潭漂流區位於秋浦河最上游,有三埭石、周文王廟遺址、奇石園、人間瑤池、天然古董奇石灘等景點。
怪潭怪潭
蓬萊仙洞
蓬萊仙洞位於石台縣仁里鎮,被分為迎賓廳、探海長廊、東海龍宮、通明宮、迷仙宮、玉蟾宮、銀河長廊、瑤池、南海、朝音殿、送客廳10個景點。
蓬萊仙洞蓬萊仙洞
秋浦河
秋浦河沿途可觀賞燈盞渡、板橋分月、老鷹撲魚、恐龍渡河、元寶山、燕子洞、虎頭廟、河馬觀魚、 大草甸、古樹、古橋、古道、獅子潭、李白釣台、日軍飛機墜毀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等景點。河中水清碧綠見底,河道曲折迴環,灘險水急。
秋浦河秋浦河
醉山野
醉山野旅遊度假區規劃區內以自然資源為主體、兼具人文資源。 主要開發建設“天佛花園”禮佛休閒觀光區、“黃崖峽谷”運動體驗遊覽區、“杉山勝境”高山休閒度假區三個旅遊功能片區。 以山、水綠色生態環境為基底,以休閒度假為核心功能,以山水觀光、山野休閒、文化體驗、康體運動為重要補充的山野生態文化休閒度假勝地。
醉山野醉山野
魚龍洞
魚龍洞全長5000餘米,有東海、南海、北海、西海四海,及蓮花宮、月宮、慶喜宮、鯉魚宮、玉寢宮、白鱔宮、點將宮、犀牛宮、藏樂宮、天宮、聚寶宮十一宮。
魚龍洞魚龍洞
黃岩大狹谷
黃岩大狹谷距石台縣城5.5千米,主要景點有慈雲潭、姻緣谷、千石灘、疊緣泉、求緣瀑、青龍潭、水簾飛雪、黃岩瀑布等。
黃岩大狹谷黃岩大狹谷
大山富硒村
大山富硒村,地處石台縣仙寓鎮境內的崇山峻岭之中,東面與牯牛降相接,西面與仙寓山相連,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海拔高度1000餘米,有明清時期的古村落、富硒神泉、富硒茶園、神龍谷、將軍岩、老虎岩、青蛙石、觀音洞、天方湖等。
大山富硒村大山富硒村

歷史名人

桂仲武(約777—831),石埭七里(今石台縣仁里鎮)人。唐朝封疆大吏。清《池州府志》稱仲武“蓋有文才而兼治術者也”。《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文獻通考》等有其記。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九華山叟,石埭貢溪(今石台縣仁里鎮)人,相傳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綠窗瑣碎》若干卷,《唐風集》十卷。收錄《全唐詩》三卷326首。後人將他的詩稱為“杜荀鶴體”,與“李商隱體”、“杜牧體”合稱為晚唐三體。荀鶴當年牧鴨之湖、與羅隱相遇回驢之嶺均成為長林(即石台)四景之一。
畢鏘(1517—1608),字廷鳴,號松坡,石埭河口(今石台縣七都鎮)人。朝廷重臣,謚“恭介”。《明史》稱“鏘遇事守正,有物望。”著有《偃松集》傳世。《明史》、《池州府志》等有其傳。
吳應箕(1594—1645),原字風之,改字次尾,號樓山,石埭興孝(今石台縣大演鄉)人。明末著名文學家。著有《樓山堂集》27卷、《盛事集》30卷、《國朝記事本末》、《讀書鑒》2卷、《友鑒錄》、《留都見聞錄》、《東林本末》、《續觚不觚錄》、《熹朝忠節傳》、《讀書觀止錄》5卷、《宋史》50卷、《庚辛壬癸錄》等。
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石埭長蘆(今黃山區烏石鄉)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復興之父。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後由金陵刻經處彙編成《楊仁山居士遺著匯刻》,於民國八年刊行。趙朴初在重印的《淨土四經》序中稱:“楊仁山居士遺著,開佛教一代之風氣,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於中國近世佛教之發展者至鉅”。
陳一甫(1869—1948),名惟壬,字一甫,石埭六都(今石台縣七都鎮)人,陳黌舉之子。愛國實業家、慈善家。著有《歐美漫遊日記》(幼子陳達有記)、《石埭備志彙編》,捐資翻印清康熙姚子莊輯修《石埭縣誌》,刊印董汝成輯稿《石埭縣誌採訪錄》、石瑤燦續輯《石埭縣誌》傳世。
陳范有(1898—1952),名汝良。石埭六都(今石台縣七都鎮)人,陳一甫之子,生於天津。愛國實業家。1985年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提出為愛國實業家撰寫百人名錄,陳范有名列其中。2007年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之際,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完成了擴館工程,新館增加了“江南水泥廠難民營”展區,並展出陳范有事跡和照片。
李誠(1906—1977),原名澤宗,字敬夫,石台占大(今石台縣仙寓鎮)人。通曉國故的專家。先後寫下《中國歷代軍事地理概論》、《西漢人文表》、《三國人文表》、《全國各省市地理資料記要》、《安徽各縣市名稱考釋》、《清代安徽學術》、《李白秋浦詩注》、《歐曾王三蘇文評》、《合肥史料輯》、《合肥軍事概論》、《民初桐城文人軼事》、《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古今名產瑣記》等71篇30餘萬字文稿。
蘇阿芒(1936—1990),原名承宗,筆名阿芒,石埭廣陽(今黃山區廣陽鄉)人,生於北京。著有詩集《來自中國的詩》(上、下冊,在義大利用意文出版)、《夏日的悲歌》(世界語)、《遲開的素馨花》。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國際世界語博物館為他塑了半身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