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鷳(鳥綱雉科動物)

白鷳(鳥綱雉科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鷳(學名:Lophura nycthemera):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頭頂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後趾位置較高於他趾。雌雄異色;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髮絲的藍黑色羽冠披於頭後;臉裸露,赤紅色;尾長、白色,兩翅亦為白色。下體藍黑色,腳紅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羽冠近黑色。

棲息於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食昆蟲、植物莖葉、果實和種子等。通常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性機警,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繁殖期築巢於灌木叢間的地面凹處。每窩產卵4-6枚,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隨親鳥活動。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雄鳥,雌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文化,逸趣,詩詞,吉祥符號,

形態特徵

雄鳥

頭上羽冠及下體藍黑色;臉裸露,赤紅色。上體和兩翅白色,自後頸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紋;黑紋的多寡,粗細以及顯著與否隨亞種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隨亞種而不同,是亞種的另一鑑別特徵之一。 雄鳥羽色不同於其他類的絢麗華美,而是一身銀裝素裹。它的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髮絲的黑色羽冠,並披於頭後;臉部裸出,呈鮮紅色;整個下體都是烏黑色;上體和身體後面長長的尾羽,都是潔白的襯底上密布著細細的“V”字形黑紋。尤為別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紋越向後越小,逐漸消失。

雌鳥

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臉裸出部小,赤紅色。背羽乾較淡,邊緣較深,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外翈綴有黑色斑點;中央尾羽棕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滿布以白色波狀斑。下體亦為棕褐或橄欖褐色,胸以後微綴黑色蟲蠹狀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虹膜橙黃色或紅褐色,嘴角綠色,腳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515-2000克,♀1150-1300克;體長♂990-1135毫米,♀650-709毫米;嘴峰♂32-35毫米,♀30毫米;翅♂270-290毫米,♀234-253毫米;尾♂530-685毫米,♀280-320毫米;跗蹠♂93-100毫米,♀86-87毫米 (註:♂雄性;♀雌性)
註:白鷳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中國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於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

生活習性

白鷳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隻。由一隻強壯的雄鳥和若干成年雌鳥、不太強壯或年齡不大的雄鳥以及幼鳥組成,群體內有嚴格的等級關係。每當春季繁殖期之前,總會有發生激烈的爭鬥。黃昏時,它們在林中樹枝上棲息,首先伸長脖頸,四下張望,然後撲動翅膀,飛到樹杈上停穩。有時一個群體棲於同一樹枝上,相互靠攏,排成一條直線,次日清晨再一一飛到下地活動。性機警,膽小怕人,受驚時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通常在亮天后即從夜棲樹上飛到地面活動,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動高潮。活動多在巢域內,每日活動路線、範圍、地點都較固定,多數時間都用於覓食。食飽後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爾也有飛到樹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棲於高樹上,一般在天黑時才開始上樹棲息。通常雌先雄後,或雌雄一起一邊發出叫聲,一邊飛上一定高度的樹枝,然後逐步登高,藏於高大喬木密集的樹冠下,距地高度多為6-8米。活動時較為安靜無聲,有時可聽到行走時踩踏的‘沙沙’聲。通常僅在有危險時雄鳥才發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聲。
白鷳為雜食性,主要以椎栗、懸鉤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蘚等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栗的堅果、崖豆 、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蝗蟲、螞蟻、蚯蚓、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食物種類已經記錄到的就有66種植物,以及30多種動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於高棉、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不確定存在:阿根廷。
白鷳分布圖白鷳分布圖

中國

分布於貴州、雲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以雄鳥上體和尾羽上的黑紋的寬窄及條數的不同為主要標誌,白鷳共分化為16個亞種,有9個亞種分布於中國境內,榕江亞種分布於廣西西北部的融水、南丹、環江,四川南部的合川、敘永和貴州的11個縣、市境內;滇西亞種分布於雲南西部的騰衝、潞西、盈江、瀘水等地;緬北亞種僅分布於雲南西南部的瀾滄;撣邦亞種分布於雲南西部的15個縣、市境內;滇南亞種分布於雲南南部的11個縣境內;峨眉亞種分布於四川中部和南部的10個縣、市境內;指名亞種分布在湖南西南部的洞口、綏寧、新寧、城步、武岡,廣東北部和中部的始興、乳源、高要、樂昌,雲南東南部的文山、馬關、河口和廣西的23個縣、市境內,此外在貴州東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亞種分布於廣東東部的大浦,湖南東南部的炎陵、桂東、寧遠,湖北東南部的陽新、通山、崇陽、通城,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廣大地區;海南亞種僅分布於海南的7個縣境內。

亞種分化

白鷳(16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Lophura nycthemera annamensis
2.
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3.
Lophura nycthemera beli
4.
Lophura nycthemera berliozi
5.
Lophura nycthemera engelbachi
6.
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7.
Lophura nycthemera jonesi
8.
Lophura nycthemera lewisi
9.
Lophura nycthemera lineata
10.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11.
Lophura nycthemera occidentalis
12.
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13.
Lophura nycthemera ripponi
14.
Lophura nycthemera rongjiangensis
15.
Lophura nycthemera rufipes
16.
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鳥即開始發情,一雄多雌制,雄鳥之間常為爭奪配偶而爭鬥。雄鳥的求偶炫耀為側面型,通常自雌鳥右後方向前左側繞圈,當行至雌鳥一側和雌鳥並行或接近並行時,雄鳥不斷左右擺尾,動作緩慢而幅度大,然後再繼續向前方走動,繞過雌鳥頭前從右側走開,每繞一圈後便在離雌鳥2-3米外站立不動,1-2分鐘後再重複1次。每次發情炫耀,可重複繞圈6-7次。有時雄鳥還在雌鳥近旁做快速連續不斷的蹲下、站起動作或伸展雙翅作高頻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動作,稱為“打蓬”。同時發出輕微的‘1u,1u,1u’的顫抖叫。
營巢於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巢較簡陋,主要由枯草、樹葉、松針和羽毛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32-36厘米,內徑19-24厘米,深9.5-11厘米。每窩產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質斑點,卵的大小為46.7-54.7毫米×36.3×39.5毫米,平均38毫米×50.6毫米,重31.1-41.58,平均36.48克。通常每隔1日產1枚卵,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隨親鳥活動。

種群現狀

白鷳尚有一定數量,不同亞種的情況也有差異,有些亞種在局部地區有較高的密度,如中國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指名亞種密度為每公頃0.44隻;海南壩王嶺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南亞種密度為每公頃0.2隻,整個海南島所產的海南亞種估計有18000隻左右。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白鷳棲息地在當今人類經濟活動中受到很大的威脅,主要表現為當地居民燒柴、採集中草藥、修建公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保護白鷳棲息地的具體措施有:加強森林防火,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在空間和時間上限制採集中草藥;加強當地居民的技術培訓,加大扶貧力度,發展社區經濟;儘量避免修建林區公路,確保森林的連續性;儘快完善森林生態旅遊的管理體制。

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文化

白鷳翎毛華麗、體色潔白,因為啼聲喑啞,所以稱為“啞瑞”;在中國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貴的觀賞鳥。《禽經》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閒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養的五種珍禽中,白鷳即被稱為“閒客”。唐代李白曾作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鷳”;清朝更把白鷳作為為五品官服的圖案。

逸趣

李白喜養禽鳥終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之時,也樂此不疲,黃山隱士胡公養有一對白鷳,是由家雞孵化,從小飼養長大的,十分馴服。李白在青城山時曾養過此鳥,但因此鳥野性較強而沒有馴養成功。所以他對胡公的白鷳掩飾不住鐘愛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奪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應奉送雙鷳,但要求“謫仙人”親筆題詩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馬上寫了帶有序文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鷳》五律詩一首,並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熱衷此道的心情:“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於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在詩中他以白鷳與白壁相提並論,以白錦喻白鷳毛色之美,表達出自己得到珍禽後的欣喜之情。

詩詞

吉祥符號

中國哈尼族有代表性的吉祥物是白鷳鳥。
白鷳還是清朝五品官員朝服補子的圖案,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文官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官員平時辦公穿的常服圖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鳥類來區別等級高低,明代時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到清代則略變為: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