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九一八”事變,家在奉天;“七七”事變,家在北平。日冦入侵中國,幾代人無房沒地而四處漂泊謀生。五歲左右,隨家人到江西,抗戰勝利後,遷居
上饒。1946年起,在上饒中正國小入學啟蒙。1948年隨家搬遷,到
樂平縣城國小繼續讀書。1949年解放時,居住南昌東湖畔,休學在家。同年又返回上饒,仍住東門內原處。1950-1952年,在上饒撫州國小、道塘街國小(現改名
上饒市第五國小)就學直至畢業。然後,1952-1958年又升學進了
上饒中學(現改名
上饒市第一中學)讀書、畢業。1958年上半年,父親在南昌省水產廳工作時被錯劃為“右派”。影響家庭及子女升學,幾經曲折,才幸運考取
九江大學文史專業讀書。試學寫作初,曾用筆名
陳實、白虹。1961年9月至1965年8月在
修水縣白嶺中學任語文老師,1965年8月至1972年8月任修水縣專業劇團編劇,1972年8月至1977年11月任修水縣文化館文學輔導幹部,1977年11月至2001年9月任
上饒地區(市)群藝館文學輔導幹部。1985年初起,擔任江西
上饒地區民眾藝術館副館長,併兼文藝刊物《群藝天地》主編,直至2001年9月退休。
陳運和系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五屆江西省作家協會理事,上饒地區(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上饒地區(市)詩歌學會會長。2001年9月退休。2005年1月號《詩刊》欄目“當代詩人群像”專門推介陳運和。二十一世紀初,先後被推選擔任
中國藝術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增補擔任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終身名譽主席及中國現代文藝學會常務理事。2012年8月,被聘為中國國際藝術網終身藝術顧問。
創作之路
陳運和16歲在上饒讀高中時,省下早餐錢買了本
公劉詩集《在北方》,從此愛上詩。18歲在
九江大學就學時,喜讀《詩刊》
賀敬之長詩《十年頌歌》,決心走寫詩之路。開始構思長詩《祖國之歌 》並動筆。分配工作到
修水縣城、到白嶺中學,一直堅持寫完。初稿以筆名
白虹寄到北京《詩刊》轉交編委賀敬之收,賀敬之於1961年11月19日給一位在偏僻農村生活的20歲陌生青年回信啦﹗又是熱情鼓勵又是挑明問題又是贈書《放聲歌唱》,從此走上創作之路一生一世沒回頭。同樣又以如此方式,將該長詩寄給《上海文學》編委
蘆芒請敎,回信也是一番真誠的鼓勵‥‥‥多次打擾賀敬之,書信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才中斷。
1961年11月19日,時任《詩刊》、《劇本》編委的
賀敬之在北京回給陌生的20歲年輕人
白虹(即陳運和)的信上對其詩稿《
祖國之歌》評價說:“‥‥‥我覺得作者有政治熱情,寫得很奔放。有些句子也很新鮮,有些好的比喻和聯想。後半較寫得好些,因為較為切實,有些具體的描寫深入的感受。但整個看來,我覺得是寫得比較空泛,概念多於形象,在寫法上,甚至在語言上比較一般‥‥‥我希望你能避免它‥‥‥(此長詩多次修改發表後已收入詩集《
學步集》)”1964年6月16日,賀敬之回信中再次評價陳運和的一些短詩:“‥‥‥語言文字流暢,一般的都寫得簡練,不拖沓。八行一首的這類短詩能傳達出一定的情緒內容。國際題材的折行散排形式的詩,也明快易讀,講究押韻,語言流利。如寫
比塞大的一首似乎更完整些,有的手法如最後的‘簽名’,很新鮮,能把作者的政治熱情表現出來。關於
阿爾巴尼亞的一首,最後‘瞳仁’的形象也很好,雖然也曾有人用過。但整個詩稿的弱點是‥‥‥比較一般化一些‥‥‥”1965年6月12日,
賀敬之信上仍對《十月頌歌》(《
祖國之歌》的一度更名)肯定:“較前的同類體裁的東西寫得熱練了些”。
時任上海作協書記處書記、副秘書長、《
上海文學》《
收穫》編委
蘆芒回信談對《
祖國之歌》評價:“基本上是寫得好的,如基調昂揚,政治熱情飽滿,音節鏗鏘,有許多形象運用得很聰明,這些都令人讀了很高興。但也存在非常的不足之處,如有些拉雜拖長,有些空泛‥‥‥”“現特將你好的地方,在稿本上圈了圈,有的是二圈,有的三圈,這些詩句寫得閃亮形象突出十分可貴,繼續發揚。有許多地方非解,不易理解,劃了個‘?’,供你參考‥‥‥”“望努力!你一定能寫出好的詩篇來的。”
曾任江西省文聯委員、《星火》編輯部詩歌組長的
文莽彥於1964年2月10日信上說:“詩作初讀了一遍,很興奮。你的時事抒情詩寫得很好,耐讀‥‥‥其他某些八行體的詩,我覺得也都有你自己的感受,寫來不一般,有著一些較精巧的聯想‥‥‥”後來出版的詩集《
學步集》記錄了陳運和二十世紀60年代前期的寫詩足跡:《月夜船泊》《回福州》《防護林》《題在萬里長城石壁上》《黃河寄語》《節日之夜》《致人民英雄記念碑》《黃浦江》《給南方》《
武漢長江大橋》《哈瓦那,同一條戰線的夥伴》《關於比塞大的詩》《
七月贊詩》《前進呵,袓國》等篇。《七月贊詩》是詩人1964年屬個人人生最早寫成的一首長詩,先編入《
學步集》,又收進《
陳運和政治抒情詩選》出版。而《祖國之歌 》卻最早動筆,1960年左右 就開始了。長詩幾次易名,經歷一、二十個多事動盪的春秋,才改為《前進呵,祖國》,於1979年才在《信江》文藝刊物上發表。
文化大革命後,公劉、彭荊風等老師復出,文藝界再顯繁榮。通信、認識、交談,促使創作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全面反映社會。
賀敬之進入領導高層,任副部長、部長不便打擾。
蘆芒不幸去世,過早走了使人失去求敎機會。
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的
李瑛在接著贈書《
我是蒲公英的子孫》後於1986年7月14日回信稱讚:“‥‥‥很高興,我們祖國又升起這么多耀眼的星星!”《我是蒲公英的子孫》屬陳運和正式出版的處女詩集,詩集中《秋,你去多久》《山之戀》《夜色》《山情》《留》《春歸》《根﹒芽》《小鎮﹒小街﹒小店》《我是蒲公英的子孫》《夜,他和一道習題》《關於曲線》等詩作得到好評。
陳運和的第二本詩集《情感﹒詩及多味豆》仍以短小見長、含蓄深刻為主。尤其是《汗呵,我的汗》《皺紋——密紋》《向下歌》《他不是文物》《她的名字叫今天》《菜場拾語》《果攤一瞥》《詠物六題》《對於愛,我不好說》《成熟的笑》《美》《冬夜.我在寫》《一分錢的信任》《關於燒餅博士的軼聞》等篇耐讀。
陳運和眾多山水短詩首次在詩集《山色 水色 不盡的綠色》中匯合,以《天安門前思忖》《啊,金水橋》《春到圓明園》《夜遊天橋》等篇起步,頗有份量的《蘆芒,只是睡去了》《詩的檔案填著:籍貫在江南,出世在北方》《我的心,掉進了〈詩刊〉》《中國,是株常青的參天大樹》壓軸。
二十世紀70年代 中後期,詩人熱衷寫革命歷史題材短詩。組詩《燎原之火》《上井岡》和詩作《視窗,你這歷史的鏡頭》等在各地省級刊物《福建文藝》《延河》《安徽文藝》《廣東文藝》《江西文藝》上連續發表,有的篇幅多達3個頁碼,引起詩壇注意。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出版詩集《
紅土情》。詩內容從一大會址、
南湖紅船,直至
南昌起義、秋收暴動,直至井崗、
瑞金,直至
遵義、延安,直至詩筆跋涉進入
西柏坡。
又一詩集《
詩,在腳下延伸》進入廣大作者、讀者視野。《大江,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長篇小說》《藝術作品》《古陶器》《潛台詞》《小家庭:袖珍詩集》《生命的註解是春天》《女人是一杯酒》《男人,由於有了女人才顯得平凡而偉大》《穿鞋的詩》《共性》等篇引人注意。
中國作協名譽委員、任過
安徽文學院長的公劉著文《幾句大實話》在1992年《隨筆》發表、《新華文摘》轉載,評《
柳絮,飄飄灑灑》:“‥‥‥統觀運和輯入的78首詩,我姑且談一個總體印象,我覺得,除去《根》、《跑》、《歷史,我熟悉他》、《不足為怪》、《出院時的詩,不再那樣蒼白》、《感觸,在黎明時醒了》、《煙》、《寄託》等篇,其餘大多是‘璞’,必得假以時日,切之磋之,琢之磨之,方能現出美玉的本相,煥發逼人的光采‥‥‥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讚揚,那怕明知是假。我在這裡公開評論一位詩人的作品是璞,是不是輕慢,是不是侮辱?不!我不這樣理解,我倒以為是一種本質的肯定,一種誠摯的期待。聽話固然要聽音,但尤其要聽心‥‥‥”
《鄧小平頌》是中國較早的一部直接歌頌世紀巨人一生豐功偉績的長詩之一。全詩分為:序歌,正文有赤子報國闖天涯、紅軍有位播火人、政委立馬
太行山、叱吒風雲戰淮海、揮師解放大西南、日理萬機
北京城、蒙難何懼征途險、改革大業總設計、歷史發出最強音等九章,時代頌歌唱不完。
鄧小平逝世期間,《
上饒日報》以頭版篇幅分三次全文轉載,並加了編者按,稱之為“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著名老評論家、省社科院語言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吳海也在《
江西日報》1997年5月21日《井岡山副刊》發表的文學評論《在沉穩中追求與發展》中評價道:“我省的詩歌創作由於幾代詩人的辛勤勞作,近年同樣取得了新的收穫,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陳運和抒情長詩《鄧
小平頌》‥‥站在歷史的高度,謳歌了世紀巨人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塑造了
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光輝形象。在懷念小平同志逝世的日子裡,這首長詩被朗讀,被節選轉載,廣為流傳。這是一本‘及時’的詩集,這是一首時代的壯歌,這是一曲歷史的回聲!”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著名老詩人、省文聯與作協原副主席郭韋求(
郭蔚球)在1999年4期《
創作評譚》發表的總結江西詩歌50年《芳林新葉催陳葉》一文中指出:“陳運和筆下的題材較為廣泛,有領袖人物的頌歌,也有社會生活的剪影,其中不乏蘊含哲理的短詩,在一些謳歌祖國錦繡河山的詩篇中,儘管有不少浮光掠影式的即興之作,由於牢牢把握了一個‘情’字,這些山水名勝,被薰染得色彩斑斕,以人生體驗的真實美感走進讀者的視野。”江西作家、曾任省文聯常委、
上饒地區文聯主席的帥經芝專著《
人在天地間》(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的《詩在自然美景中》一文,給予《
三清旅遊詩》以評論:“‥‥‥以
三清山為文化背景寫作了112首詩,一個景點一首詩,三清山所有景點基本寫到。每首詩都有不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表達著詩人熱愛祖國山水的深摯情懷‥‥‥他寫了天寫了地寫了人,也寫了神仙、動物、花草、樹木。可以說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生活的抒情詩集,一本遊覽三清山的文化指南書,一冊以詩的形式寫作的受少年兒童喜歡的科幻文學作品集‥‥‥”
跟
彭荊風、公劉、
晏明、
李瑛、
張志民、
臧克家等繼續通信、來往、求敎,有所收穫‥‥‥尤其是與離休後不再擔任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代部長的
賀敬之,多年前友情中斷又聯繫上了。贈書,題字,留言‥‥‥賀敬之送的親筆書寫條幅:“
煙雨樓聽萬里濤聲共唱紅船歌”,更是鞭策與指引。公劉、李瑛的抒情短詩,賀敬之的政治抒情長詩,直接影響了陳運和一生。《
陳運和政治抒情詩選》自序寫道:“這是本人四十年來堅苦創作政治抒情詩的一部選集,也是自己上個世紀心血凝聚政治抒情詩的小結。”全詩共有《
七月贊詩》《
祖國之歌》(《前進呵,祖國》恢復原名)《七月的第一個黎明》《燙金的七月:中國史冊最亮的一頁》《鄧小平頌》《歷史選擇了七月》等6首。
在偉人之間,在山水之間,在一些歷史事件之間,詩需要一定的思想高度。《
毛澤東之歌》是寫偉大領袖一生功績的敘事長詩,約4000行左右。全詩分為:序詩中國出了個
毛澤東,正文有
韶山走出的農民兒子、締造共產黨的
引路人、點燃燎原之火的革命者、歷史的選擇終在長征路、巍巍寶塔聳立延河畔、雄才大略毅然赴重慶、一尊豐碑邁向
天安門、北京城升起新曙光、七十多歲暢遊驚世界、狂潮洶湧中的擎天柱等十個章節,尾聲大救星之歌代代唱。長詩從出生一直寫到逝世,史上與詩里自有公正評價。
《
走近孫中山》寫了革命先行者的偉大一生,敘事長詩3000多行。全詩分為:引子,前傳有橫空出世、先驅抱負、初露鋒芒、倫敦蒙難、一舉成名、結盟反清、炮轟專制、
武昌起義等九段,後傳有
南北和談、
二次革命、任重道遠、天下為公、護國戰爭、指導潮流、解讀歷史、國共合作、壯志未酬等九段。
《
陳運和山水短詩一百二十首》由“詩出東方紅”與“西部盛產詩”組成。得到好評的有《
南京中華門》《一位世紀老人在浦東》《烏鎮剪影》《艾青與金華》《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焦裕祿與蘭考》《關林》《
白馬馱經》《袁世凱墓前》《白求恩和石家莊》《我與張家界》《
鳳凰》《
芙蓉鎮》《走進火宮殿》《
西安城牆》《黃帝陵的深思》《
大寧河小三峽》《都江堰》、《
瀘定橋》《鹹味的城市》《騰衝的詩》《我進遵義會議舊址》《
友誼關》《一代天驕》《訪西夏王陵》《登嘉峪關眺望》《
酒泉》《過唐古拉山口》等篇。
中國作協名譽委員、
成都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
彭荊風多年前曾勸過陳運和:“像公劉一祥寫些散文。”在2008年10月22日來信中稱讚《
陳運和散文》一書:“‥‥‥很喜歡。詩人寫散文,又是花甲之後,心地澄明,也就真誠感人。你寫
贛西北、
茅盾家鄉、上饒城牆、街巷以及對人事回憶的散文都是上品,比之如今那些常在散文領域活動的‘專業’
散文家強多了。寫我的那篇,很真實、樸實。我女兒鴿子、孫女楹文也都看了,都很喜歡。”
江澤民說過:“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中國三代偉人長詩集》則由各自出版的三部寫偉人一生的長詩單行本《鄧小平頌》《
毛澤東之歌》《
走近孫中山》合成而出版,系中國寫此三偉人一生的唯一組合,為陳運和代表作之一。其書包括《鄧小平頌》改為《
走近鄧小平》,《毛澤東之歌》改為《走近毛澤東》,加上《走近孫中山》,共10000行左右。
2009年6月出版的《
賀敬之的歌》屬於一詩人寫另一詩人一生的敘事長詩。問世前,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中宣部原副部長、文化部原代部長的
賀敬之一直非常低調,並以信形式再三勸說:“我不贊成你這樣做,特別是反對你要用大篇幅寫我一生的經歷,其中恐不免有對我過譽和張揚之處‥‥‥”“你旺盛的創作力和高漲的詩的激情令我羨慕和敬佩。建議你將詩筆從這裡移開,轉到為時代亟需並為你所掌握的重要題材和主題上來。”不過,此難得題材已引起了詩壇及一些作者、讀者的興趣,有的在網上還寫了詩評。
《
陳運和影詩存稿》是作者1985年底以前照片與詩篇的合集。其中照片26張,都是一些珍貴人生記錄,包括祖父母、父母親、姑姑家及青少年時的泛黃記憶。詩作《我和祖國的未來正相愛》、《茶園舊事》等275首,都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
又一散文集領詩人出門能《與散文同行》,《
敦煌,在中國文明上甦醒》《車過星星峽》《旅遊腳步讀一讀泛黃的史頁》《在賀敬之、李瑛家做客》等20張跋涉彩照,44篇散文就是44段征程,直通情感,直通未來‥‥‥
書中56篇散文組成詩人的《散文跟著詩歌走》,這第三本散文集都是寫人生征途中的一些見聞,《我屬
陳寶琛家族之後》《追尋倉前山舊居》《皮庫胡同進出的烽火歲月》《我愛祖母,我愛馬尾》《母親講瀋陽、習慣說奉天》《
陳體誠跟滇緬公路》《天亮前後話上饒》《又回修水》《深圳,中國改革的視窗》《鄧小平﹒
百色及百姓本色》《我寫過一首1214公里的長詩》等尤為有味。
《陳運和詩選》為作者50多年抒情短詩創作的小結,共202首。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構思各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手法上以中國傳統為主,兼顧其他。讀此詩就是讀作者自己,讀作者的個人悠悠歷史。尤以《月夜船泊》《皮鞭與毒蛇》《舵》《他不是文物》《落葉的遺囑》《我是
蒲公英的子孫》《秋,你去多久》《根》《關於曲線》《喔,西柏坡》《男人,由於有了女人才顯得平凡而偉大》《潛台詞》《
盧溝橋》《瀏陽河》《鼓山》《詩,留在於山嚴復讀書處》《
贛江》《登泰山》《巨蟒出山》《都江堰》《
瀘定橋》《
承德避暑山莊》《
外八廟》《
鳳凰》《謁聶耳墓》《憶白嶺中學》《天水地詩》《過
武威》等為各時期的代表篇目。
《
詩寫陳寶琛》為作者又一部專寫末代帝師坎坷愛國人生的長詩,除序與尾聲外,分“勤讀書、考功名、為清官、揚正氣、創新業、返京城、當帝師、愛國詩”八章。
《
我的散文不會老》,寫採風,寫各地,寫人生,寫見聞,寫名家,寫懷舊……全書有《自貢,曾出了位不朽的英烈盧德銘》《安順場、大渡河跟定橋定橋》《詩在萬里長征,文也四渡
赤水》《重慶重複游,重慶重讀情》《一首詩最終鑽入九寨溝探秘》《詩,的確陶醉在酒都》《宜賓生下趙一曼、李莊與蜀南竹海》《樂山大佛坐在我心上,夠沉》《登峨眉就像登詩》等55篇散文,均泛綠生輝。
採風足跡
釆風是手段,創作是目的。旅遊即採風,釆風與創作是一生僅有的兩大嗜好。為了詩文,自費遠行,心裝河山,腳記見聞,每年一回,也有兩趟,妻子陪同,生活
安康。31個省市自治區全走遍,差不多各個角落閃身影:
星星峽處,
哈密王陵,
坎兒井邊,
孔雀河畔,
庫車巴扎,
農一師部,
喀什古城,
和田寺院,
沙漠公路,油田
胡楊,天山雪景,五一夜市,
艾青故里,
伊寧街頭,
阿爾泰山,
北疆風光‥‥‥詩別新疆南北,文過
河西走廊,這便是一次釆風記錄。更喜春去東北過北京,拜訪詩壇前輩到了
李瑛家。李瑛說:“60多歲的詩之人生,仍稱得上年富力強!時光寶貴,抓緊釆風抓緊寫。人過了75歲,多數就不想動了。我現在難得下樓,信都叫女兒
李小雨代寄‥‥‥”在電梯邊,李瑛又講:“年輕時錢少,卻喜歡到處走走看看;現在錢多啦,卻老得不便出門了!”在
賀敬之、
柯岩家交談,也得到文學大家的一些誇獎、鼓勵之言。
主要作品
1960年夏在《
九江日報》副刊發表處女詩作《夏收》。二十世紀60年代前期有政治抒情長詩《
祖國之歌》(一度改名為《前進呵,祖國)和《
七月贊詩》及一些歌頌祖國
大好河山、國際題材的短詩問世,後編入詩集《
學步集》。進入70年代,有組詩《
燎原之火》《上井岡》與詩作《視窗,你這歷史的鏡頭》等,在《
延河》《福建文藝》《安徽文藝》《廣東文藝》《江西文藝》等各地刊物發表,絕大多數革命歷史題材的短詩編入詩集《
紅土情》。70年代起,在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近兩百種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和其他文學作品千餘首(篇)。1985年,由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詩集《
我是蒲公英的子孫》。進入90年代,又出版詩集《情感﹒詩及多味豆》(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柳絮,飄飄灑灑》(易通出版社,1992年版,公劉代作序《幾句大實話》)《
學步集》(
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山色 水色 不盡的綠色》(新世紀出版社,1993年版,
李瑛題寫書名)《紅土情》(新天出版社,1993年版,
臧克家題寫書名)《
詩,在腳下延伸》(
海風出版社,1993年版)《
南方南方,北方北方》(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謝冰心為“大地書系”題字)和長詩《鄧小平頌》(
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等8部專著,詩作《紅牆前》《放筏》《採藥姑娘》《列車飛奔》、《架線》《關於曲線》《
盧溝橋》等,分別編入與人合著的《
井岡山頌》《蔗林曲》《
廬山風雲》《井岡山的春天》《江西三十年新詩選(1949—1979)》《江西新時期十年文學作品選》(新詩﹒散文詩卷)《九十年代江西文學作品選》(之四)跟《井岡鴻雁》《
春雨江南》《春之窗》等書或文藝叢書出版。
成就榮譽
成果收穫
中國現代文學館、國家圖書館、
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中國科學院(社科院)圖書館、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數百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均有專著收藏,網上可查。中國現代文學館與
上饒市檔案館有全部專著、藝術檔案(
手稿、照片、書信、獎狀、證書等)收藏。
中國作家網、新浪網、百度網、360網、
搜孤網、鳳凰網、天涯網、網易網、有道網、
中文百科線上等部落格(空間、社區)有博文、圖片、視頻資料。
獲得榮譽
詩集《
我是蒲公英的子孫》獲1989年江西省屆“穀雨”文學獎。
1997年長詩《鄧小平頌》被江西省作家協會推薦參加全國首屆
魯迅文學獎評選活動。
2003年8月,組詩《詩綠大江南》在山東獲2001---2003年度全國十佳優秀獎。
2008年1月,被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第一屆(亞太地區)民間藝術家最高獎:“金飛鷹”終身成就榮譽稱號。
2009年12月25日,獲首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獎——特別成就獎金獎。
2011年1月,被中國國學研究會、華夏國學出版社列入當代《中國國學名家冊頁系列》叢書出版工程,為該叢書出版工程推介的60位當代藝術名家之一,同時授予中國當代國學名家榮譽稱號。
2011年4月,在本屆國學專家成就展暨紀念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獲“百年中華國學傑出貢獻獎”,被
中國國學院專家委員會授予
中國國學專家金匾。
2013年,詩集《
我是蒲公英的子孫》被世界華人文化協會等4家在第三屆“世界華人優秀成果”評選為“國際金獎”。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全國和省級創作獎。
簡介、著作已編入《
中國作家大辭典》、《
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著名編輯記者傳集》(第一部)、《中國文藝家傳集》(一)、《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國學專家人物誌》等幾十種名人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