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樓(嘉興南湖湖心島主要建築)

煙雨樓(嘉興南湖湖心島主要建築)

煙雨樓是嘉興南湖湖心島上的主要建築,現已成為島上整個園林的泛稱。煙雨樓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築面積640餘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雄偉。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

煙雨樓,因唐朝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意而得樓名。始建於五代後晉年間(公元936-947年),初位於南湖之濱,吳越王第四子中吳節度史、廣陵郡王錢元鐐“台築鴛湖之畔,以館賓客”,為游觀登眺之所。後毀。遺址現無存。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島。第二年仿“煙雨樓”舊貌,建樓於島上,後經過擴建、重建, 逐漸成為具有顯著園林特色的江南名樓。

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煙雨樓,先後賦詩二十餘首,盛讚煙雨樓圖。煙雨樓在湖心小島,建起後,幾經興廢,歷史滄桑,直到民國7年(1918)嘉興知事張昌慶會紳募捐款重建煙雨樓。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園林煥發新貌。才形成現在的格局。煙雨樓--- “台築鴛湖之畔,以館賓客”為游觀登眺之所。登煙雨樓望南湖景色,別有情趣。夏日倚欄遠眺,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春天細雨霏霏,湖面上下煙雨朦朧,景色全在煙霧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煙雨樓
  • 地理位置嘉興南湖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價格:50元
  • 著名景點:煙雨樓台
    眺望萬樹園、熱河 泉、永佑寺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浙江省嘉興市
  • 建議遊玩時長:20-30分鐘
  • 適宜遊玩季節:夏季
歷史,地理環境,主要景點,煙雨樓台,魚樂國,其他景點,建築特點,

歷史

五代後晉時(940年前後),吳越國廣陵王錢元鐐在南湖畔建樓舍為“登眺之所”,其時並無“煙雨樓”之名。據《至元嘉禾志》載,煙雨樓三字始見於南宋吳潛《水調歌頭·題煙雨樓》詞。湖畔的煙雨樓雖幾易其主,選經興廢,但一直是觀賞湖光的佳處。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興知府趙瀛在湖心島上建煙雨樓,從此樓在湖中。後幾度修葺,至明末樓毀,清初再建。主樓坐南朝北,面對城垣。到乾隆帝南巡時,煙雨樓改建為南向而北負城郭。
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煙雨樓,一再賦詩,備致讚賞,曾親畫煙雨樓圖。刻石置於樓中,並照此樓的樣式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青蓮島上仿建一所樓閣,亦名煙雨樓。清同治初年,煙雨樓又毀於戰火,直到民國7年(1918)才重建主樓,形成現在的格局。抗日戰爭期間,煙雨樓被日寇強占作“華中鐵道公司”食堂,抗戰勝利後才恢復開放。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園林煥發新貌。

地理環境

煙雨樓是嘉興的名勝。外地有不少人都知道嘉興有“煙雨樓”!煙雨樓有名,跟明末張岱的一篇文章是分不開的。昆明大觀樓,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雄峻高大,都可以稱為“聳峙”的;而煙雨樓是“坐”的,“坐”在垣牆之內,平台之上。煙雨樓是南湖湖心島上的主要建築,現已成為島上整個園林的泛稱。全園占地11畝,園內樓、堂、亭、閣錯列,園周短牆曲欄圍繞,四面長堤迴環。

主要景點

煙雨樓台

煙雨樓入口處為“清暉堂”,門東北向,北牆嵌有石碑,刻“煙雨樓”三大字,為清順治年間冀應龍所書。入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謝”,右為“菰雲(上竹下移)”,現均為接待室。菰雲(上竹下移)右為觀音閣,三楹二層,晚清建築風格,系1987年重建。清暉堂後為。徹碑亭”,中豎石碑,刻有乾隆游南湖題詩的手跡。經御碑亭進內即至煙雨樓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築面積640餘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雄偉。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煙雨樓台,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亦為董必武所書,書體端正勁挺,堪稱—代楷模。樓上下均有迴廊環通,登樓憑欄遠眺,田園湖光盡在眼底。煙雨樓前是開闊的平台,有兩棵古銀杏樹參天挺立。台外欄桿下有“釣鰲磯”刻石。平台東南側,即乾隆游南湖的另一處“御碑亭”。煙雨樓後,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閣錯落排列,回顧曲徑相連,玲瓏精緻,各具情趣。“寶梅亭”北原為“亦方壺”,1959年移建湖濱渡口,壁上有清人許瑤光所書“嘉禾八景(附圖)”碑(1990年又移回煙雨樓園中),1990年在渡口北側興建南湖革命紀念館,“亦方壺”被拆。
煙雨樓煙雨樓

魚樂國

寶梅亭內陳列有元吳鎮風竹刻石,清彭玉麟梅花碑。亭外堤岸,垂柳翠竹掩映朱增,牆上砌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所書“魚樂國”碑。自寶梅亭前行,依次為“來許亭”、“鑒亭”。來許亭建於清同治十二(1873),
煙雨樓煙雨樓
現亭內懸掛沈定一所書“民國元年孫中山先生來游於此”困。鑒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壁上有許瑤光作鑒亭銘石刻,現亭內陳列有吳昌碩曆書“畫家蒲華墓志銘”碑刻及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政府禁止香港工人罷工碑等石刻。亭後壁立有米(fu)碑,傳為米(fu)真跡。此外,在園內還有宋代蘇軾為李方叔(李())所書“馬券”帖石刻,南宋岳坷的“洗鶴盆”,及從古北口運來的矽化木等文物,均保存完好。出鑒亭為一紫藤架,枝幹虬曲,綠蔭覆地。由此出園側門下石階,即至長堤西部。堤外一水泥船塢,現在其上作水上餐廳。循堤左行,有荷花池,池湖相連處,小橋輕架,是為萬福橋。橋東南邊停泊著革命紀念船。
長堤集園林內外景於一體,紅船、荷池、釣鰲礬、煙雨樓,層次豐富,風光優美。1985年6月30日,嘉興市人民政府將董必武1964年來南湖時為南湖革命紀念館所題的詩句朗刻成碑,並建亭於紀念船旁,立碑於亭中。翌年4月,楊尚昆為題額“訪蹤亭”。

其他景點

攬秀園
坐落在嘉興南湖西岸文星橋畔,是嘉興市近年興建的一座文物碑刻公園。煙雨樓嘉興舊名秀州、秀水,因“秀水東會滬瀆,西控語溪,襟帶具區,獨攬其秀”(《浙江通志》)而得名。園以碑廊為中心,西為古建築,內設著名畫家蒲華(又名蒲竹英,嘉興人,晚清書畫家,海上畫派創始人)紀念室。兩側長廊上嵌有“清儀閣”、“停雲館”、“小靈鷲山館圖詠”刻石。其中包括嘉興歷代碑刻84塊及唐代吳道子手繪“出海觀音”石刻、元代重修嘉興路總管府學碑記等,這些均出自歷代著名的書畫家如文徵明、趙之謙、何紹基、吳昌碩、任伯年之手。在五曲長廊東首八角亭中,還有一座高2.8米、闊1.3米的董其昌“嘉興府學重修明倫堂記”碑,其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碑文行筆流暢,一氣呵成,風格秀逸,古樸瀟灑,甚稱一絕。碑廊東側為園林區,有菱香閣、三過亭、垂釣池等。三過亭是為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三到嘉興本覺寺而建的,原在秀洲區陡門鎮,近年重建,亭南碑廊中保存有重建三過堂碑記。碑廊東南為菱香閣,曝明代建築,登閣遠眺,南湖煙雨迷濛,綠樹掩映中的小瀛洲隱約可見。在攬秀園東的文星橋為三孔石環橋,建於清同治六年,跨徑38米,寬3.5米,有階梯50步。橋堍北園、南園之間為明清建築一條街,所有建築.
攬秀園攬秀園
南湖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原設在嘉興南湖湖心島煙雨樓內,現在湖心島對岸擺渡口。1959年初,中共嘉興縣委根據地委指示,建立南湖革命紀念館籌建委員會及辦公室,籌建經費由中央文化部撥款3萬元。由於中共一大會議是以遊客泛舟為掩護,租用遊船在艙中秘密舉行,而原船已不可追蹤,同類遊船也已絕跡。因此籌建開始的主要工作是弄清開會時遊船的形制,經過大量的調查訪問,根據老船工的回憶,仿製了一隻單夾弄絲網船模型送中央審定。得到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的肯定,遂據以放大仿製。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紀念館在煙雨樓正式成立,對外開放,陳列展出紀念船和“中共一大史料”。該館建立後,許多中央領導人和知名人士曾來南湖觀。1964年4月5日董必武視察南湖登上革命紀念船,並為南湖題詩一首。同年5月19日郭沫若巡視南湖,也題詩一首。1961年和 1981年南湖革命紀念館先後兩次向中央領導和書畫家徵集題詞和作品。1963年8月宋慶齡寄來題詞。以後,聶榮臻、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也寄來題詞。1985年9月鄧小平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題寫館名。1986年1月胡耀邦題寫了 “中共一大會址”。現館內珍藏中央領導同志題詞及劉海粟、沙孟海等著名書畫家作品300餘件。1983年後,南湖革命紀念館除一大黨史資料和革命紀念船陳列外,又舉辦地方黨史資料展覽,有計畫地開展徵集黨史文獻資料、參與編寫出版了《中共一大南湖會議》、《南湖風景名勝》等。1989年,修改調整中共一大黨史史料陳列,通櫃密封,電腦顯示自動控制講解,得到了觀眾好評,近年來參觀人數每年達40餘萬人次,並曾接待過十幾個國家的外賓。1990年6月,中共嘉興市委採納5名政協委員建議,同意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等15個單位的倡議,決定開展“我為南湖增光輝”活動,集資興建南湖革命紀念館。選定了南湖渡口北側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館址,占地面積3870平方米。1990年10月1日奠基動工興建。共集資320餘萬元。
南湖革命紀念館南湖革命紀念館
新館舍於1991年6月20日竣工,建築面積1980平方米,主體建築俯瞰呈鐮刀鐵錘黨徽形狀,總高為19米,兩層,頂部矗立高6米井字形外方內園的豐功牌坊,門媚鑲嵌鄧小平題寫“南湖革命紀念館”7個金色大字,館內分黨史陳列、文物庫房、接待室、管理設施4個部分。1991年6月25日浙江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暨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舍落成典禮在嘉興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嘉興市委書記梁平波為紀念館落成剪彩。是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同年7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書記處候補書記溫家寶一行視察南湖,1993年2月江總書記為南湖紀念館題詞,自1991年一1993年底中央領導同志李鵬、陳雲、彭真、李先念、姚依林等先後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題詞。紀念館一樓展廳陳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南湖的關懷》,展出了中央領導同志視察南湖時照片、題詞、題字手跡,還舉辦了“我為南湖增光輝”徵集書畫作品展,展出書畫500餘件,現南湖革命紀念館共有藏品673件,其中一級品7件,自新館開放以來,共接待觀眾達千餘萬人次。南湖革命紀念館現設有辦公室、資料科、陳列科、接待科和旅遊服務部,截止1999年底有工作人員37人,內有專業職稱22人。其中副研究員館員1人,館員2人,助館和管理員19人。
南湖紅船
煙雨樓南湖紅船,南湖歷來是江南著名的遊覽勝地,以前湖中多畫舫、精舫、唱曲船、絲網船、網船、擋板船、赤壁(膊)船、小洋船、公渡船數種,以供載遊客游湖。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7月30日晚,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張國燾、劉仁靜、周佛海、包惠僧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作嚮導,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在南湖的一艘絲網船上完成了大會議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時,進行調查研究,並請中共“一大”會議時來嘉興安排遊船的直接當事人王會悟回憶,仿製了一艘絲網船模型,送到北京請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審定認可。此後,按模型原樣仿製了一艘畫肪,作為南湖革命紀念船,供民眾瞻仰。1964年,董必武重來南湖。他登上畫舫,感慨萬千,揮毫題詩一首:“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濛訪舊蹤。”現在南湖革命紀念船停泊處岸上,建有一座“訪蹤亭”,亭內樹立董必武詩碑,亭額“訪蹤亭”三字由楊尚昆題寫。
南湖紅船南湖紅船
小瀛洲
為南湖東北部小島,與煙雨樓南北相望,俗稱小南湖。清康年間疏浚市河,堆泥於此,遂成一分水墩,初為漁民曬網之地,後漸成遊覽勝處。清光緒年間,嘉興民間“惜字會”在島北部建祠三間,供祀倉頡。祠南 “舞蛟石”為江南名石,又名“蛇蟠石”,歷代文獻屢有記載.古人讚美此石“怒目探爪”、“若飢蛟壑舞”。相傳為唐代故物,一說是北宋末年“花石綱”遺物。石上刻有篆書“舞姣”二字,傳系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
釣鰲磯
煙雨樓前有一憑湖的平台,名為釣鰲磯,舊時被認為是嘉興一郡文運之象徵。建造釣鰲磯的是嘉興萬曆年間的知府龔勉,釣鰲磯三字也是他所題。
龔勉(1536-1607),字子勤,號雲屋,後又改號毅所,所以明清兩代的人一般都稱他龔毅所。江蘇無錫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龔勉出身貧寒,年輕時刻苦攻讀,但運氣不好,屢試不第,整整做了十二年的窮秀才,只好在家裡開私塾教幾個鄰家孩子以養家餬口。據說有一年除夕,龔勉為避債,躲進了無錫城東熙春門外的綠蘿庵。自憐自嘆之際,寫了一首《避債詩》:“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在別人家。今朝大年三十夜,綠蘿庵里看梅花。”此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來無錫人多以“綠蘿庵”當作躲債的典故,“綠蘿庵里看梅花”也成了句含意獨特的無錫俗話。龔勉進士及第後,卻是官運亨通,一路順風,最後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成為大明王朝的一位封疆大吏。
龔勉進士及第後不久,即到嘉興縣任縣令,做了一年多,因母親去世,回無錫丁憂三年。守孝期滿,恰逢萬曆皇帝登基,龔勉改任北直隸吳橋縣令。不久,升任南京刑部主事,遷任郎中。一做六年,萬曆九年(1581)又調到了嘉興,這次是任嘉興府知府。龔勉在知府任上多有惠政,民眾稱讚,也是事實。龔勉死後,嘉興士民在煙雨樓側還建有龔公祠以紀念龔勉。康熙年間,祠堂坍毀,又加以重建。因政績卓著,萬曆十六年(1588),龔勉升任浙江右參政,掌管金華、衢州、嚴州三府。兩年後又升按察使,接著又升任為浙江右布政使。
萬曆十年(1582),也就是龔勉到嘉興的第二年,他主持修繕了煙雨樓。自趙瀛嘉靖二十八年(1549)在湖中建煙雨樓,此後倭寇作亂,煙雨樓多有損壞,“樓雖存僅免於圯”(彭輅《釣鰲磯記》)。至隆慶五年(1571),嘉湖兵備道沈奎重修煙雨樓,十年過後,煙雨樓“為風雨之所摧也最甚”。剛到嘉興上任時,龔勉與朋友、同事登臨煙雨樓,見“樓已圮不可登”,喟然感嘆說:“此郡之大觀也,豈宜久湮?”於是,第二年七月,龔勉主持重修煙雨樓的工程。“樓仍其朴,而易其材,務令可久。”重修之後,“樓之勝益奇”,南湖“湖波浩涉,一望煙雨杳靄,恍然蓬瀛也”。龔勉大概對此事也十分自得,他欣喜之餘,親自寫了一篇《重修煙雨樓記》以記其事。
隆慶五年沈奎修煙雨樓時,在樓前壘了一石台,以“極目從游,浩然遠適”。龔勉又把這石台增高,列級而降,可以臨湖垂釣。龔勉把這一石台命名為釣鰲磯。釣鰲,出自《列子·湯問》):“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後用釣鰲比喻事業非凡。龔勉親自寫下了“釣鰲磯”三個大字,刊成石碑,嵌在石台之下。期望嘉興府城中的讀書人,在進京赴試時都能得中功名,獨占鰲頭。龔勉的書法很不錯,這三個字寫得“心畫神藻,波勒飛動,有蘇黃姿韻,覽者珍之”(彭輅《釣鰲磯記》)。有意思的是,釣鰲磯築成的下一年,即萬曆十一年(1583),秀水縣舉人朱國祚得中了狀元,果然應了“釣鰲”的吉兆,從此之後,煙雨樓不再僅僅作為登臨遊覽的勝地,而是成為“有關一郡文風”的象徵了。
萬曆十一年,龔勉又在南湖湖心島上建了瀛洲十二勝景。瀛洲是傳說中的東海仙山,與蓬萊、方丈並稱三神山,上有仙人及長生不死之藥。因為站在煙雨樓上,“左憑郊野,諸園亭榭,近列檻前。右俯城郭,華屋萬家,畢入望內。其環湖以居者,又相為映帶,而湖波浩涉,一望煙雨杳靄,恍然蓬瀛也。”(龔勉《重修煙雨樓記》),所以龔勉把煙雨樓周圍景色命名為瀛洲十二勝景。
龔勉把重修煙雨樓視作自己的得意之筆,他的一首《春日登煙雨樓》隱約透露出這種以“風流千古”自居的心情:“孤嶼當空涌碧濤,嶼中樓閣入雲高。蒼茫仙嶠浮湖面,縹緲瀛洲隔市囂。煙雨一天唯此勝,風流千古獨吾曹。春來東海桃花浪,還向磯頭釣巨鰲。”(《春日登煙雨樓》)
龔勉還著有《煙雨樓志》四卷,可惜這部書今天已失傳了。
煙雨樓相關
煙雨樓經典詞句
十年煙雨十年游,煙雨樓外煙雨樓
煙雨樓,取名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如今的煙雨樓,靜靜地佇立在南湖湖心小島上,往日的凝脂繁華隨著一弘清水蕩漾開去,馬達聲聲,湖水有些渾濁,遊人絡繹不絕地來了一撥又一撥,唯一不變的是湖對面那幾棟不會變更的風景。
邁入廳堂,大堂兩邊高凳排列,清朝嘉興知府許瑤光書“南湖煙雨”詩磚刻於牆壁,筆鋒酋勁有力。與此前見到過的所有碑刻不同,其中幾塊墨色的板碑上刻著畫,寥寥數筆,將江南煙雨勾勒得淋漓盡致。“分煙話雨”匾額懸掛中堂之上,廳內涼風習習,似有煙雨從湖面吹來,大凡此地,必睹物思人。
煙雨樓台聽春雨,
清風輕拂和細語。
分煙話雨伊人去,
落花還戀靜夜雨。
南湖湖心島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興知府趙瀛主持疏浚城河時在湖中堆土而成。煙雨樓初建於五代,原在湖濱。煙雨樓的名稱,最早見於南宋詩人吳潛所作《水調歌頭·題煙雨樓》詞。明·嘉靖嘉興知府趙瀛在南湖填土成島後,第一次在島上建煙雨樓,從此樓在湖中。後幾經毀廢重建,現今之煙雨樓於一九一八年由嘉興縣知事張昌慶重建,繼任汪瑩完工。煙雨樓後之假山全為太湖石疊成,傳為明代造園家張南垣所作。至道光年間已傾圮零亂,一九一八年重建煙雨樓時,由沈石蓀整理堆壘成虎豹獅象形狀,形象逼真,威武可愛。樓前有一荷池,形如南湖特產無角菱
廊棚為磚木結構,中間有一段最為出色,有翻轉軒兩層雕刻花紋。
煙雨樓(嘉興南湖湖心島主要建築)
麗水市蓮都區
另有麗水市蓮都區萬象山煙雨樓
煙雨樓,這是1984年重新建造,近幾年改建修葺的。屬小括蒼山上最突出的建築物。原古老的煙雨樓建在萬象山(現烈士紀念碑一帶),是北宋處州郡守楊嘉言任內時所建,比嘉興煙雨樓歷史早一百餘年。經過多代屢修屢廢,最後在抗戰時期被日本人所炸毀。古代處州萬象山煙雨樓與嘉興南湖煙雨樓齊名,頗為壯觀。時人有“夏日避暑小括蒼,覽勝宜登煙雨樓”之說。北宋政和年間處州太守錢竽有詩云《煙雨樓》:
人在神仙碧玉壺,樓高壯麗壁成隅;
風雲出沒有時有,煙雨空漾無日無。
但得綠樽閒對酌,何須紅袖醉相扶;
郭熙去後丹青絕,剩作新詩當畫圖。
萬國建築博物館雞公山煙雨樓
煙雨樓,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雞公山上的建築之一。1898年1936年間,雞公山上建有300多幢各式別墅,有尖頂突起的教堂式,有環形古雅的宮殿式,有玲瓏剔透的小巧別墅,有高大豪華的歐美建築。在鼎盛時期內,雞公山計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中國、比利時、荷蘭、菲律賓、泰國、葡萄牙、朝鮮、瑞典丹麥挪威、芬蘭、西班牙、希臘、奧地利瑞士等23個國家的別墅洋房500棟。每年夏令來山歇暑的西人常達千人,最多為1935年夏2201人,一舉成為繁華的山城,被公認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聞名中外。這些不同國別、不同風格的建築,既反映了當時中國所處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各國的建築藝術。在這些建築物中,以頤廬將軍樓、煙雨樓、會景樓、美國教堂、瑞典大廈等最有特色。

建築特點

煙雨樓重檐飛翼,典雅古樸。樓周圍亭閣、長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湖中有池,島中有堤,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風格。
煙雨樓始建於五代後晉年間(公元936-947年),初位於南湖之濱,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島,次年移樓於島上,從此這裡被稱為“小瀛洲”。現樓為1918年重建,素以“微雨欲來,輕煙滿湖,登樓遠眺,蒼茫迷濛”的景色著稱於世。取名於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樓四周短牆曲欄圍繞,四面長堤迴環,入口處為清暉堂,門外北側牆上嵌有“煙雨樓”石碑。堂後和煙雨樓正樓東南側各有一座乾隆帝題詩的“御碑亭”。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榭”,右為“菰雲簃”。走廊右有寶梅亭,內有清代名將彭玉麟畫的梅花碑兩塊。煙雨樓正樓高約20 米,面積640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氣勢非凡。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煙雨樓台,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亦為董必武所書。樓中還有許多石刻,其中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的題刻,元代吳鎮竹畫刻石,近代吳昌碩所書的墓志銘碑刻等較為著名。煙雨樓後,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閣錯落排列,迴廊曲徑相連,玲瓏精緻,各具情趣。
登煙雨樓望南湖景色,別有情趣。夏日倚欄遠眺,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春天細雨霏霏,湖面上下煙雨朦朧,景色全在煙霧之中。
湖心島東南岸,停泊著一隻中型游舫,按當年中共“一大”開會的游舫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