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東濰坊諸城臧場。諸城在
膠東半島上,這個縣屬古
琅琊,兩千多年前,
秦始皇東巡時曾在那兒刻石紀功,至今那兒還有非常有名的
琅琊刻石。臧家莊在城西南十八里,它孤高地踞在一個小山嶺上,村旁邊有兩座青山,一座是常山,一座是馬耳山,蘇東坡在密州作知州時,曾到常山打獵,留下“試掃北台看馬耳”的詩句。
臧克家出生在一個中小地主家庭里。這是一個封建家庭,但它的文化空氣很濃。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
前清有過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親是從
法政學堂畢業的。他8歲時,生母便去世了,他父親患有
肺病,終年咳血,僅僅活了34歲。
由於家庭的不幸,詩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機會和貧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從而對農民的悲慘、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認識。又因為他家裡文化氛圍濃郁,他從小就對文藝感興趣。詩人後來年老了還能清楚地記得他兒時聽到的一些歌謠,如:山老鴰,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里,媳婦背到炕頭上,出啦出啦吃麵湯,吃完麵湯想他娘,他娘變了個屎殼郎,碰了南牆碰北牆。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親都愛詩。祖父為人嚴肅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興朗誦起詩來,聲音里就飽含情感,進入詩的境界而成了另一個人。他小時候,祖父教他念古詩,當時臧克家雖不了解,但卻能背得滾瓜爛熟。什麼“打起黃鶯兒”;“
自君之出矣”;“
床前明月光”;“壯士別燕丹”;什麼“
少小離家老大回”……祖父又寫得一手好字,每年春節臨近的時候,祖父總是親手寫春聯,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負責按紙,堂屋裡的門聯年年換,大都是古人的佳句。像“花如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水能澹性為吾友,竹附虛心是我師”;“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等。
大約在八九歲的時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歲的時候上本村的初級國小校。在私塾讀書的那幾年,他竟能背熟六十多篇古文。長點的像《
滕王閣序》《
弔古戰場文》《
李陵答蘇武書》;短些的像《
陋室銘》《
讀孟嘗君傳》等。他後來回憶說:“相隔近七十年,至今仍能背得出來,當年啃骨頭,今日始解其中味,獲益不淺。”
在初小的兩年間,孫夢星老先生常常
慷慨陳詞:我們堂堂大中華,有幾千年的光榮歷史,竟被小小日本這樣欺壓!而當局又一味忍讓,弄得國亡無日,四萬萬黃帝的子孫,全將變成亡國奴了!臧克家懷著悲傷而激烈的心情傾聽,年少的心靈撒下了仇恨帝國主義的種子,也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這一年臧克家14歲,他考入縣城“第一高等國小”。夏秋之間,北京學生運動組織派了當地的一名大學生丘紀明回鄉做宣傳鼓動工作。臧克家和同學們跟著他打著小旗到街頭去宣傳,還到商店去檢查日貨,登記封存、沒收日貨。
在諸城縣內有兩處古蹟,一處是秦始皇的琅琊碑,另一處是蘇東坡的“
超然台”。“超然台”是臧克家時常登臨的地方。事隔千載,人隔生死,他似乎和蘇軾心有相通。每臨此境,臧克家北瞰濰水,南瞻“馬耳”,東望廬山,西眺穆陵,口吟“
大江東去”,時覺豪氣滿胸。他常默想:做一個詩人多好啊;千百年來,多少帝王將相,被東去的流水淘盡,而詩人的詩句,卻永世長存,打動人心。
在“高小”學習了三年,臧克家受到新思想的影響,眼界和心智,都放寬了一些。“高小”三年畢業,當中因為喪父休學,臧克家推遲了一年畢業。
1923年,臧克家到濟南,升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該校校長
王祝晨先生是高等優級師範學校畢業的,立志終生為教育獻身,思想進步開明,常
延請名人到校講演,啟迪學生的眼界和心胸,
杜威、
周作人、
楊晦等人都曾到一師講演過。
在全班中,臧克家的國文成績是數一數二的,他的作文經常得到老師的好評。就在那時,他開始寫起了白話詩。一次,他向《
語絲》投稿,周作人復了信,不久《語絲》將他的投稿登了出來,這是臧克家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大刊物上發表作品。接著他又向
林蘭女士主編的《徐文長的故事集》投去三篇稿子,又被採用,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書上,他真是“不亦樂乎”。
當時,山東第一師範算得上濟南的一個開明學校,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傳播的一個陣地。在學校里,臧克家如饑似渴地讀著許多新出版的書。那時,為了鼓勵學生讀書,學校還成立了“書報介紹社”,
鄧廣銘就是它的負責人。
1926年秋,奉系軍閥
張宗昌在山東的統治非常黑暗,臧克家感到壓抑得透不過氣來。正當此時,
郭沫若的《革命與文學》中有幾句話給了他很大觸動:“徹底的個人自由,在現在的制度之下,是追求不到的。”他便和同學結伴到武漢,那時武漢成立了革命政府,“南軍”聲威震全國,許許多多青年心嚮往之。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曾隨部隊參加討伐
楊森、
夏斗寅的戰鬥。他的詩集《自由的寫照》就是描寫武漢大革命生活的。大革命失敗後,他回到故鄉,不久,因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臧克家逃亡東北。詩人用詩歌給我們記錄了他在東北的生活。
生平履歷
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18歲前一直生活在膠東半島的農村。
1923年夏,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當時席捲全國的“五四運動”影響,開始習作新詩。
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表處女作《別十與天罡》,署名少全。
1926年秋(有說1927年初),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曾參與北伐,加入討伐夏斗寅的戰役,失敗後逃亡東北。
1928年農曆四月,和王深汀結婚。
1929年,入讀山東大學補習班,在青島《
民國日報》上第一次發表新詩《默靜在晚林中》,署名克家。8月10日,長子
臧樂源出生在濟南。
1930年,入讀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1931年改為
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新詩創作上得到聞一多、
王統照的鼓勵與幫助。
1932年,在《
新月》4卷7期發表第一首詩作《難民》,另有《
老馬》等,描寫舊中國農民的生活。
1933年,他的第一部詩集《
烙印》出版,獲聞一多、
茅盾等好評。
1934年,出版詩集《
罪惡的黑手》。畢業於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
1934年至1937年,在山東省立臨清中學任教,出版詩集《
運河》和長詩《
自己的寫照》,創作了散文集《
亂莠集》。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宣傳科教官、司令長官部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三十軍參議。他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三赴台兒莊前線採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他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他組織“文藝人從軍部隊”;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創作和出版了《
從軍行》、《
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
隨棗行》,歌頌抗日軍民的事跡。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參議、三一出版社副社長、代理社長,籌備出版了刊物《大地文叢》,創刊後,被當局查禁。
1942年7月辭職,冒暑自河南葉縣徒步赴重慶。8月,和鄧曼結婚。
1943年4月,在重慶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
1943年夏,任賑濟委員會專員,並負責編輯《
難童教養》雜誌至1945年秋。
1943年,出版了回憶錄散文集《我的詩生活》、詩集《
泥土的歌》。
歷任上海《僑聲報》文藝副刊、《
文訊》月刊、《創造詩叢》主編。
1948年12月,由於國民政府在上海的白色恐怖嚴重,一度逃亡到香港。
1949年3月,由中共黨組織安排來到北平。後歷任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文學創作研究室研究員,新聞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編審,《
新華月報》編委,主編《新華月報》文藝欄。
1949年7月,出席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
1951年6月,加入
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
1956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1957年至1965年,任《
詩刊》主編。經他聯繫,《詩刊》創刊號首次發表毛澤東的詩詞十八首。
1957年,和
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後改名《毛主席詩詞講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下放到湖北鹹寧“
五七幹校”。
1972年,回到北京。
“四人幫”倒台後,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恢復創作,出版了《憶向陽》、《落照紅》、《臧克家舊體詩稿》等詩集;《
懷人集》、《詩與生活》等散文集;《
學詩斷想》、《克家論詩》、《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等論文集。
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
1990年8月,他主編的《
毛澤東詩詞鑑賞》獲得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第五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11月,獲“
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屆龍文化金獎”終身成就獎。
2002年10月,被
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臧克家全集》面世,共有12卷,近630萬字。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
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因
冠心病、
尿毒症導致多臟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安葬於北京萬佛園華僑陵園。
個人成就
個人榮譽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文學地位
臧克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重要一頁,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
生平創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積極投身抗日愛國活動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他滿懷激越的愛國熱情,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三赴台兒莊前線採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他不畏艱辛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他不顧個人安危組織“文藝人從軍部隊”;冒死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臧克家同志創作和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
隨棗行》,熱情謳歌了抗日軍民的偉大愛國精神和英勇抗敵的事跡。1942年7月,他憤而辭職,冒著酷暑自河南葉縣歷經艱難徒步赴重慶。1943年4月,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同年夏,任賑濟委員會專員並負責編輯《
難童教養》雜誌至1945年秋。在此期間,創作出版了長詩《古樹的花朵》、回憶錄《我的詩生活》和《
泥土的歌》《
十年詩選》等詩集。臧克家(1905.10.8-2004)山東諸城人。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膠東半島的農村。1923年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受五四運動影響,學習寫詩。1925年處女作《別十與天罡》載《
語絲》。1926年秋,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曾參加討伐反動軍夏斗寅的戰役。大革命失敗後,逃亡東北。1929年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發表新濤《默靜在晚林中》。1934年畢業於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在新詩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鼓勵與幫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發表第一首詩作《
難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接著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運河》兩本詩集和長詩《自己的寫照》。1936年參加中國文藝家協會臧克家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他從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其一,他推進了新詩對舊中國農民和農村的吟唱,在他之前,還沒有一位詩人能夠如此成功地抒寫農民和農村。其二,他推進了中國現代敘事詩的建設,他的敘事詩是詩人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國韻味十足的詩人。他有意識地向
中國古典詩歌吸取養分,予以現代化改造,鑄造自己作品的中國風格。他的詩具有含蓄蘊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詩在詩外,筆有藏鋒;他的詩運用素樸精煉的言說方式,精煉,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詩追求諧和悅耳的音樂方式,“敲聲音”,是臧克家鍊字的標準之一,他尋覓著音節和諧,鏗鏘動人,增加讀者聽覺上的美感。在新詩發展史上,像臧克家這樣深刻的具有中國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實在很少,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
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來說,臧克家是一個豐富的存在,他的文學活動長達七十餘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萬字。
從橫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憂鬱心態透出詩行;最後是汗盡而逝的爺爺,盡顯悲愴之情。農民家庭在泥土裡的生活!再從縱的方面,孩子——爸爸——爺爺,三個形象顯示的不僅是三代,而且是無數代,這是中國農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個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觀察之細,運思之深,謀篇之巧,餘味之濃,其他詩人很難望其項背。僅此一首,“農民詩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詞了。
臧克家非常強調只寫自己熟悉的,這是他的現實主義的很大的特點。在“時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關係上,他強調的是題材的熟悉。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詩人要去熟悉新的過去不熟悉的生活,這才是徹底的現實主義。他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寫的序言《當中隔一段戰爭》中說:“幾時,不再讓我為他們悲慘命運發愁、悲傷、憤怒,不再唱這樣令人不快的歌?幾時,讓我替他們——中國農民,出自真情如同他們唱悲哀的歌一樣唱一支快樂的、解放的歌?”他熟悉的是舊中國的農民,所以寫的就是舊中國的農民。但是他也嚮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對於農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從來是傾心的。只要條件具備,他的靈感就會輕易襲來,於是,一首首優秀之作便問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詩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在抗戰開始後一段時間,詩人和作家們對於創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熱情消失了,高調的呼喊嘶啞了,一部分詩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題材,以新的審美眼光打量舊的題材,寫出了新時代的新作品。於是,
巴金寫出了《
春》(1939)和《
秋》(1940);
曹禺寫出了《
北京人》(1941);
茅盾寫出了《霜葉紅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則寫出了他的第11部詩集《泥土的歌》。和那些直接吟唱時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說:“我最合適於唱這樣一支歌,竟或許也只能唱這樣一支歌。”1944年,當他編選自己的《
十年詩選》時,直接表現抗戰烽火的作品入選很少。
臧克家的詩是醞釀於抒情之中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闢的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關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總結。《
三代》這首“極頂真”的抒情短詩就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
解放戰爭時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參加“呼籲停戰、實現和平”簽名等進步活動,在重慶,曾應邀出席毛澤東同志在張治中寓所舉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談會。在上海,他主編了《僑聲報》文藝副刊《
星河》、《
學詩》和《創造詩叢》、《
文訊》月刊等書刊,團結了大批進步作家;激憤於政治的黑暗腐敗,他創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和政治諷刺詩,出版了《
寶貝兒》、《
生命的零度》、《
冬天》等詩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48年12月,由於上海白色恐怖嚴重,被迫潛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黨組織安排來到北平。5月在《
人民日報》發表組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了他到解放區後的喜悅心情。後歷任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文學創作研究室研究員,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編審,《新華月報》編委,主編《新華月報》文藝欄。
1949年7月出席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1951年6月加入
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
1957年至1965年任《
詩刊》主編。由《詩刊》創刊號首次發表的毛澤東詩詞十八首,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期間,他兢兢業業致力於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組織領導工作,在《詩刊》的創刊與發展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繁榮詩歌創作、加強詩歌隊伍建設中,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同時滿懷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筆耕不輟,勤奮創作,以熱情、多產的詩人形象活躍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詩壇上,迎來了他創作的又一高峰,相繼出版了《臧克家詩選》《
凱旋》等詩集和長詩《
李大釗》。其中,《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毛主席向著黃河笑》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下放到湖北鹹寧“五七”幹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詩刊》復刊,臧克家同志擔任顧問兼編委;粉碎“四人幫”後,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湧,又迎來了創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頌歌唱給了社會主義新時期,出版了《憶向陽》《落照紅》《臧克家舊體詩稿》等詩集;《
懷人集》《詩與生活》等散文集;《學詩斷想》《克家論詩》《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等論文集。凝結著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於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作品
《
烙印》、《
罪惡的黑手》、《
運河》、《亂莠集》、《從軍行》、《淮上吟》、《
隨棗行》、《古樹的花朵》、回憶錄《我的詩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詩選》《野店》、《蛙聲》、《山窩裡的晚會》、《海》、《爐火》、《我的詩生活》、為《
泥土的歌》寫的序言《當中隔一段戰爭》、《
寶貝兒》、《生命的零度》、《
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
烙印》,是他最具影響的作品。這部詩集真摯樸實地表現了中國農村的破落、農民的苦難、堅忍與民族的憂患。
這個時期,臧克家的詩篇幅短小,卻頗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識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建國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範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除了繼續做短小雋永的小詩之外,臧克家還創作了一部人物傳記體長詩《李大釗》。這部長詩從多個角度,包括戰鬥、家庭等方面將一個革命先驅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現出來。
格律詩
1、講究詩的形式的凝鍊、整齊,講究詩的節奏、韻律,以格律詩的形式反映社會現實。
2、擅長比喻,把感情和傾向性凝聚、隱蔽在詩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為具體形象,並善於攝取人生圖景,抒情形象生動、豐富、含蓄。
3、重視鍊字鍊句,尤重動詞。
4、詩風質樸凝鍊、含蓄深沉。
5.注重修辭,尤其是對偶和設問
人物軼事
與聞一多
得一知己,可以無憾 臧克家與
聞一多的相識是在青島,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島大學英文系的新生。開學之後,臧想轉到中文系,就去國文系主任辦公室找聞先生。當時有幾個學生都想轉,問到臧時,先生問:“你叫什麼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憑考入青大的)。“好,你轉過來吧,我記得你的《雜感》”。就這樣,臧以《雜感》中“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詩句見之於聞一多先生了。
此後,臧克家讀了聞一多的《
死水》,便放棄了以前讀過的許多詩,也放棄了以前對詩的看法;覺得如今才找到適合自己創作詩歌的途徑。
對《
死水》,臧克家幾乎全能背誦,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對臧的詩,聞是第一個讀者。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給老師,寄回來時,在自己喜歡的一個句子上有了紅的雙圈,讓臧克家高興得跳了起來!
1932年夏天,學校里發生了學潮,是為考試制度定得太嚴,同學們把責任全推到聞先生身上,有些人寫打油詩罵他,他泰然處之。暑假之後,他便轉到清華大學去了。他在給臧的信中說:“學校要我做國文系主任,我不就,以後決不再做這一類的事了,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
1932年六月底的一天,臧到清華園去看聞先生。聞住著一方樓,一個小庭院,四邊青青綠草,一片生趣。還是那樣的桌子,還是那樣的禿筆,還是那樣的四壁圖書。桌上的大本子已經不是唐詩、《杜甫交遊錄》,而是“神話”一類的東西了。這時的聞一多不再寫詩。“七七”事變,使臧再訪聞先生的事成了泡影。七月十九號臧離開北平,在車站上碰遇到聞先生一家。臧在德州下了車,辭別了聞先生——是永遠辭別了他。
以後,臧一直在戰地上跑,偶爾在畫報上看見聞先生的照片,鬍鬚半尺長,成了清華有名的四大鬍子之一。臧每隔一年半載就給先生寫封信,以表懷念之情。後來,聞終於回了一信。臧自是十分驚喜。劈頭第一句:“如果再不給你回信,那簡直是鐵石心腸了。”信中對臧想到聞身邊工作寫道:“此間人人吃不飽,你一死要來,何苦來。樂土是有的,但不在此間,你可曾想過?大學教授,車載斗量,何重於你。”
這時候,關於他的生活困苦,臧已有所聞,為了補貼生活,他給別人刻圖章,另外還給一個中學改國文卷子,但他不願意別人知道這些。
關於他的學術以外,他寫道:“近年來,我在'聯大'圈子裡聲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他在昆明領導文化運動,為民主而戰,他像一面大旗,引導著千千萬萬的青年。他呼喊的波浪,已波及全國。他已經不是孩子的父親,學生的導師,而是四萬萬人民的聞一多先生了。但也由此引起官方的不滿。
報紙上刊出了教育部解聘他的訊息。許多朋友聲援他,向他致敬。臧寫了《擂鼓的詩人》,以示抗議。聞在回信中寫道:“你在詩文里誇我的話,我只當是策勵我的。從此我定不辜負朋友們的期望。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而聞竟死在了暗槍底下。這槍是無聲的、卑鄙的;而他的呼聲卻是響亮的。他的血流在了他工作多年的昆明的土地上,他為民主而鬥爭的精神卻是偉大的、永恆的。
與季羨林
臧克家,1905年10月生於山東省諸城縣臧家村;
季羨林,1911年8月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二人同為中國現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儘管臧克家長季羨林6歲,但兩人同為齊魯同鄉,又系中學同學,志同道合,有著真摯醇厚的友誼。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國立編譯館去看望老同學李長之,恰好季羨林在,在這裡臧克家第一次見到季羨林。他們一見如故,傾心交談。當時給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羨林雖然留學德國10年,但身上毫無洋氣,衣著樸素,本真敦厚,言談舉止,依然帶著山東人的氣質和風度。這使臧克家油然而生敬意。
一周后,臧克家到了上海,擔任《僑聲報》副刊主編,居虹口東寶興路138號報社宿舍。說來有緣,季羨林亦步塵而至。他帶來了五六大箱書,與臧克家住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抵足而眠,一盞“泡子燈”照著兩人徹夜長談。
1949年春,臧克家從香港來到北平,和季羨林重又相見。當時,季羨林住翠花胡同,此處是北京大學的宿舍區,臧克家則住筆管胡同,兩人時常互訪。季羨林住的是兩間西房,幾架書籍,占去了屋之大半。院落廓大,雜樹陰森,古碑數幢。臧克家每至此地,不乏荒漠淒冷之感。季羨林卻並不感到寂寞,反而以為環境悠遠清靜,正宜讀書。
上世紀50年代初,臧克家到濟南參加人代會,恰遇季羨林在家(此時季羨林已被北京大學聘為東語系主任),乃往訪。季羨林熱情地留臧克家在家吃飯。飯罷,季羨林推心置腹地對臧克家說:“我準備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更好地為黨做事,你看我條件行嗎?”
臧克家聽了很受感動,當即說:“咋不行呢,你多年來工作出色,黨和人民都信任你,你應該寫申請書!”
季羨林高興地點點頭,果然按臧克家說的去做了。
粉碎“四人幫”後,季羨林肩上工作負擔繁重,社會兼職越來越多,一時竟達30餘項。1979年,臧克家至八寶山參加游國恩先生追悼會,以為一定能夠與季羨林相逢,結果季羨林未到,這使臧克家覺得驚異。思及季羨林極重友情,又辦事認真,更何況是治喪委員,何故缺席呢?後來見面問及此事,季羨林幽默地對臧克家說:“那一天,比較重要的會議有三個,只好向逝者請假告罪了。”
因為工作之需,季羨林經常出國。出國前總免不了先告知臧克家一聲,打電話或寫信。出國歸來,又總是帶點外國“小玩藝兒”送給臧克家,以作紀念。有一次,他要到非洲去,對臧克家說,飛機一翅子十萬八千里,在短短的幾天裡要跑七八個國家。大約在1951年前後,他去印度,回來帶給臧克家一束孔雀翎毛,20餘支,臧克家保存了40餘年,翠色未變。季羨林由國外回來,又總喜歡寫幾篇散文,發表在報刊上,記敘和描寫出國訪問的狀況,真摯誠懇,富有文采,臧克家讀後頗覺耳目一新,便給季羨林寫信,希望他多寫一些。
1978年前後,臧克家見到
季羨林,見季羨林頭髮半白;1980年再次會面,已滿頭白雪。於是臧克家頓生感慨,隨即賦詩一首,贈給季羨林:
年年各自奔長途,
把手欣逢驚與呼!
樸素衣裳常在眼,
遍尋黑髮一根無。
季羨林讀了臧克家的贈詩,復函稱讚:韻味無窮!
臧克家又回信對季羨林說:“你的頭髮雖然全白了,但卻精力充沛,工作勁頭十足啊!”
20世紀80年代,每逢春節、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羨林總會到臧克家處拜訪,老友相聚,歡度節日,滔滔話語,似長江流水不絕。
獲得榮譽
1990年8月,他主編的《
毛澤東詩詞鑑賞》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第五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同年11月,同年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曾經寫過《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原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個人回憶錄
書名:臧克家回憶錄
ISBN:750083199
作者:臧克家著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定價:25
頁數:427
出版日期:2004-1-1
版次:1
開本:null
包裝:平裝或凹裝
簡介:生於1905年的臧老,德高望重,是我國現當代碩果僅存的“詩壇泰斗”。他從1924年學寫新詩,至今已有80年的創作歷程。時間之長,成果之富,無人可比。正如
吳奔星所說:“與
中國新詩的發生、發展的歷史相差無幾,幾乎可以說他是一部足以現身說法的活生生的
中國新詩史。”1933年他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旋即得到前輩文壇巨匠聞一多、茅盾、
老舍、
朱自清等的推許和讚譽,一舉成名,蜚聲詩壇。谷牧稱讚他“一生獻給了詩的王國”;
張光年說他“從一個熱烈的愛國主義者、革命的民主主義者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文化戰士”,可謂知人。他既以詩歌為生命,又以生命為詩歌,始終執著地追求藝術,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革命,無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不改初衷,並且與時俱進,老而彌堅。他是中國新詩少數幾位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
臧克家,山東諸城人。生於1905年10月,曾用名臧瑗望,筆名
孫荃、何嘉。民盟成員。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1926年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讀書,1934年畢業。後任山東臨清中學教員,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宣傳科教官。1937年至1942年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秘書、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三十軍參議,三一出版社副社長。1942年至1946年任重慶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候補理事。1946年至1948年任上海《僑聲報》文藝副刊、《文訊》月刊、《創造詩叢》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臧克家歷任華北大學三部研究員、新聞出版總署編審、人民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理事、顧問,《詩刊》主編、編委、顧問,中國寫作學會會長,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至三屆理事。
臧克家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後出版有詩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運河》等。抗日戰爭後,出版有《從軍行》、《泥淖集》、《淮上吟》、《嗚咽的雲煙》、《泥土的歌》等詩集和長詩《古樹的花朵》。1945年出版有詩集《生命的秋天》、《民主的海洋》。抗日戰爭勝利後,出版有政治諷刺詩《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1947年出版有小說集《掛紅》、《擁抱》,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有《臧克家詩選》、《一顆新星》、《春風集》、《歡呼集》、《毛澤東詩詞鑑賞》、《李大釗》、《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雜花集》、《學詩斷想》、《詩與生活》,《毛主席詩詞講解》(和周振甫合寫),《今昔吟》、《懷人集》,《臧克家選集》(六卷)等。2000年1月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2003年獲由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臧老親身參加過1927年的大革命,長期從事抗日戰爭的文化宣傳工作,為民族解放而歌。解放戰爭時期,面對黑暗,以筆作槍,大寫政治諷刺詩。他緊跟時代步伐,面向社會現實,關注國家命運,把重大歷史事件和普通勞動人民引入詩中。他的早期詩作,側重抒寫舊中國的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的苦難與不幸、勤勞與堅忍、掙扎與抗爭,著力揭露、抨擊日本侵略者和反動統治者的兇惡殘暴與腐敗黑暗,表達了詩人對苦難人民的深厚同情、對反動勢力的刻骨仇恨以及對光明前途的熱烈渴望。解放後,詩人將憂國憂民的一腔激情,化為愛國愛民的熱情詩篇,歌頌祖國,歌唱人民,歌唱黨,讚美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他的詩,既有飽含血淚的低吟,又有滿懷豪情的高歌,通過詩人的獨特感受,反映了由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社會主義時期的時代精神,從社會心靈的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飽受苦難、奮起反抗、終獲解放的歷史進程,閃耀著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思想光芒,如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泥土的歌》、《歡呼集》等。因此,有詩論家稱臧老的詩是“一部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的編年詩史”(汪錫銓),是“一部20世紀的中國歷史”(王昌定),堪稱確論。
在古今中外文化不斷撞擊的80餘年新詩史中,臧老不為西化之風所動搖,也不為復古之潮所干擾,既借鑑外國詩歌的有益經驗,又著力發揚中國古典詩歌和民歌民謠的優良傳統,還吸收“五四”以來中國新詩的藝術營養,廣收博採,融會貫通,創造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民族化新詩。恰如
陳良運所說:“他的詩中國味特別足……是確確實實地徹里徹外地中國化了、民族化了的中國新詩。……是中國新詩民族化最突出的典範,或者說是最早樹立的典範。”臧老的詩,意象鮮活豐富,手法多姿多彩,技巧嫻熟精美,語言新奇精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樸素、謹嚴、凝練、含蓄。他為我國革命現實主義詩歌的健康發展和中國詩歌的民族化、大眾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臧老最早發表的處女作,既不是詩歌,也不是詩論,而是散文。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亂莠集》。此後,散文與詩歌創作同步進行。他一手寫詩,一手為文。臧老自言:“詩與散文平分秋色”。有人說他“散文與詩一樣美”(封敏)。也有人說他“文勝於詩”(
郭冬)。其實,他的詩歌與散文前後各有擅場。如果說,臧老的詩歌高峰屹立於解放前,詩名掩了文名;那么,臧老的散文高峰則突起於解放後,文質勝過詩質。愈到老年,他的散文創作數量愈多,質量愈精,影響愈大。而且,他的散文帶有詩人不同尋常的個性風采,因為他的“氣質、情愫、志趣”,“都是屬於詩的”,所以他的散文別具一種詩的特質、詩的情趣;情韻美、詩境美、蘊藉美、精煉美、文采美。許多散文精品如《爐火》、《鏡泊湖》、《書的故事》等等,更是至情至性,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讓人悄焉動容。
臧老的古典詩文鑑賞和毛澤東詩詞研究,也取得了驕人成就。由於古今詩人心有靈犀,曠世相通,加以臧老創作甘苦備嘗,對於古人的創作心態和藝術感覺容易心領神會,因而他的古典詩文鑑賞多有詩人的靈氣,而無學究的腐氣,能夠揭示出一般學者難以體悟的藝術真諦,闡幽發微,多有心得,引導讀者進入至真至善至美的藝術妙境。同樣道理,他的毛澤東詩詞研究,也是發人所未發,道人所未道,不僅開了毛澤東詩詞研究的先河,而且成了毛澤東詩詞研究的權威之一。
目錄:
我的詩生活
生活和詩的歷程
——續《我的詩生活》
詩與生活
青島解放我重來
十六小時以內
我與《詩刊》
書的故事
我的健康觀
我和孩子
稱名憶舊容
——記筆管胡同七號舊居
我愛雨天
我的“南書房”
泰山腳下詩碑林
孔廟·孔府·孔林
——曲阜三日游感印
夜讀記快
我在想什麼乾什麼
老哥哥
我的先生聞一多
陳毅同志與詩
老舍永在
得識郭老五十年
——懷念郭沫若同志
劍三今何在?
抬頭看手跡 低頭思故人
——追憶何其芳同志
往事憶來多
——沉痛悼念茅盾先生
我亡書,我得之
——喜《死水》、《烙印》聯翩歸來
冰心同志,祝你健康!
樸素衣裳常在眼
——季羨林
苦盡甜來人倍忙
——雪天憶壽彝
春色滿西郊,提筆問忙閒
——憶廣銘
崑崙飛雪到眉梢
——記葉聖陶先生
五十二年友情長
——追記伯簫同志
一個勤奮樂觀的人
——悼健吾同志
……
人物評價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被譽為“農民詩人”。
臧克家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餘年創作生涯中,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他都以極大的熱情關心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文學的發展,熱忱謳歌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以短詩和長詩、新詩和舊詩、散文和隨筆、評論和書信、小說和雜感等多種體裁寫出了七十餘部著作。他積極倡導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時代,大力提倡題材、風格的多樣化和藝術上的探索創新。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團結愛護中老年詩人,熱情培養青年詩人。他見證了我國新詩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部歷史,對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臧克家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覺地表現時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勤奮筆耕、嘔心瀝血、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銳、愛憎分明,善良正直、樂觀豁達,作風正派、文風樸實,平易近人、襟懷坦蕩,生活儉樸、嚴於律己。他把畢生的精力和心血無私地貢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文學事業。
臧克家先生於2004年逝世後安葬於北京萬佛園華僑陵園。
臧克家的逝世,使中國的文學事業失去了一位巨匠,使當代詩壇失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使我們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一位心繫民眾的模範。我們將永遠學習他,懷念他,追悼他。臧克家在我們心中!
他的作品《
有的人》收錄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25課和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20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