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當時諸城西北牆上有“廢台”,蘇軾“增葺之”而成,“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其弟
蘇轍依據《
老子》“雖有
榮觀、燕處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並作《
超然台賦》予以贊詠。超然,即超脫塵世、樂天知命的意思,後引發蘇軾《
超然台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評曰:“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優遊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台”。蘇軾政務之餘,或遠眺名勝古蹟,或撫琴抒發情懷。千古絕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氣呵成的。
歷史
超然台自蘇軾之後,歷經朝代變更與兵荒馬亂,在如此久遠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賢達人士曾多次維修。史料記載,元代重修兩次:1322年密州同知庚伯麟修超然台、
蘇公祠;
1338年密州達魯花赤真閭修超然台,並留刻石於台上。
明代重修五次:1393年由
千戶所修;1455年由知縣黃武修超然台並增修慕賢亭;1522年知縣
張瑤奉命遷真武神於
北極台,超然台專祀蘇東坡;1579年知縣
李觀光修蘇公祠;1591年知縣寧嘉猷修蘇公祠。
清代重修七次:1690年知縣馬修超然台及
蘇公祠;1721年知縣羅廷璋增修超然台、蘇公祠;1759年知縣張師赤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29年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36年知縣汪封渭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52年知縣王廷榮修超然台及蘇公祠;1889年修超然台及蘇公祠。民國時期修台二次:1919年縣知事尹祚章修台;1924年混城旅長畢庶澄修台。
關於台上石刻,也歷經滄桑。據不完全統計,有修台記、賦、跋、詩、像、竹等石刻50餘方,不過多有遺失與復刻。隨著朝代的變更和混戰,超然台石刻受到了極大損壞,首先是台前“超然台”三個大字被人挖走,直到元代由
中議大夫王 C用柳體書寫徑尺的“超然台”三個大字,刻石嵌於原處;其次是台上的諸多石刻,也在元代以前遺失殆盡。此後,後人復刻《
超然台記》《
超然台賦》,及《重修超然台記》《專祀蘇東坡先生記》《雪夜書北台壁》等詩文。
拆除
1928年,國民黨將領
楊虎城為追趕北洋軍閥
顧震,率兵進駐諸城,曾登台瞻仰
蘇公祠及台上石刻,讚嘆不已。當時諸城城裡掀起一股砸廟毀神之風,楊虎城下令保護超然台,使其得以保全。
1935年,諸城第一區區長丘景炎占領超然台,把超然台當了區公所,掛上“閒人免進”的牌子,不準人們參觀,直到日寇進城前,才逃之夭夭。
抗戰時期,超然台為漢奸所占,他們把超然台三個大字塗掉,換上“進德會”,文化
聖地變成了宣揚漢奸文化的巢穴,直到日寇投降時為止。
1947年,諸城解放。當時敵強我弱,為了防止國民黨軍隊再據諸城,第二年由政府下令,調集全縣民工拆除諸城古城牆,超然台也毀於這次拆城。台上屋宇被拆除,刻石被埋在城壕之內,部分石刻為民眾取走作建房用。頃刻間,超然台僅剩一土堆,後來又被清潔工人挖盡。就這樣,超然台名勝毀於一旦。
復建
近年來,隨著研究蘇軾文化的興起,海內外學者、華人社團及社會各界民眾對恢復重建超然台的呼聲越來越高。1995年,諸城市政協委員提交了《重建超然台》的提案。時隔3年,第六屆政協委員就重建超然台提交提案。但因資金、選址等原因,重建超然台方案未能落實。2003年,第七屆政協委員堅持不懈提交提案,經過深入調研,多方徵求意見,在選址問題上達成一致。2007年2月,諸城市決定恢復重建超然台,並把重建超然台列入諸城市重點工程。2007年秋,超然台在整整消失了60年後又在原址附近開工復建(據歷史記載,超然台原址在超然台路以南、台下巷以西,即現址西南百米的位置上)。整個工程依原有的規模,按3倍的比例進行擴建。共占地20餘畝,台高10.74米,寬28米,長160米,建築面積為7000餘平方米,陳列面積為3000餘平方米,總投資7000餘萬元。
2009年超然台重建完成。新超然台內部陳列以碑刻、字畫為主,展示了蘇軾在密州的活動和傳說等,通過文字、圖片、聲像以及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超然文化的內涵。
古密州有八大勝景:超然四望、琅琊炊煙、馬耳腰雲、韓王壩月、五蓮晚翠、九仙朝霞、龍潭雷聲、盧洞清風,超然台為八大勝景之首。日前,超然台已經復建,如今“超然四望”勝景又從歷史典籍上回到現實中來,成為諸城當地的又一文化旅遊景點。
如今的超然台景點分為超然台和
蘇東坡紀念館兩部分:超然台可沿台東側的城牆坡道拾階而上,進入台上的
垂花門就是蘇東坡吟“明月幾時有”的超然台。台上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城牆垛口,距正面垛口約7米處是慕賢亭,裡面陳列著《
超然台記》和秦二世詔書等碑刻。亭後有東西
兩廡各三間,後堂三間為仰蘇堂,裡面陳列著蘇軾的作品拓片。
台體內的蘇東坡紀念館共分二層:一樓又分三個廳,西廳陳列著50餘方超然台刻石,最大的1.2米高,最小的僅20多厘米,另外還有超然台刻石原跡6塊;中廳為蘇軾密州出獵半景畫式場景;東廳為當代書畫展廳。二樓為主展廳,主要展示蘇軾在密州的歲月和他的生平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