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賦

超然台賦

《超然台賦》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篇騷體小賦。此賦以鋪張的手法、華麗的文辭描寫了超然台的地理位置、環境景物。首先寫超然台的風景和蘇軾與僚友的遊樂飲宴;再寫由登臨遠眺所觸動的故國之思、興亡之嘆,所引發的對仕途艱險、人生飄泊的感慨和對世俗私己曲全的不滿;最後表達了“誠達觀之無不可兮,又何有於憂患”的襟懷。全賦寫得嚴密整齊,情景兼勝,文辭雅麗,音樂節奏感強,顯示出蘇轍賦作的獨特風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超然台賦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騷體賦
  • 作者:蘇轍
  • 作品別名:超然台賦並敘
  • 作品出處:《欒城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超然台賦(並序)1
子瞻既通守餘杭2,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3,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4,其地介於淮海之間,風俗樸陋,四方賓客不至。受命之歲,承大旱之餘孽,驅除螟蝗,逐捕盜賊,廩恤饑饉5,日不遑給6。幾年而後少安,顧居處隱陋,無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廢台而增葺之,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7,以告轍曰:“此將何以名之?”轍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者知澤,安於其所而已。其樂不相及也,而台則盡之。天下之士,奔走於是非之場,浮沉於榮辱之海,囂然盡力而忘反8,亦莫自知也。而達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於物故邪?《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9。’嘗試以‘超然’命之,可乎?”因為之賦以告曰:
東海之濱,日氣所先。巋高台之陵空兮,溢晨景之絜鮮10
幸氛翳之收霽兮11,逮朋友之燕閒。舒堙郁以延望兮12,放遠目于山川。
設金罍與玉斝兮13,清醪潔其如泉。奏絲竹之憤怒兮,聲激越而眇綿14
下仰望而不聞兮,微風過而激天。曾陟降之幾何兮,棄溷濁乎人間15
倚軒楹以長嘯兮,袂輕舉而飛翻。極千里於一瞬兮,寄無盡於雲煙。
前陵阜之洶湧兮,後平野之湠漫16。喬木蔚其蓁蓁兮17,興亡忽乎滿前。
懷故國於天末兮18,限東西之險艱。飛鴻往而莫及兮,落日耿其夕躔19
嗟人生之漂搖兮,寄流枿于海壖20。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擇而後安21
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於曲全。中變潰而失故兮,有驚悼而汍瀾22
誠達觀之無不可兮,又何有於憂患。顧遊宦之迫隘兮,常勤苦以終年。
盍求樂於一醉兮,滅膏火之焚煎23。雖晝日其猶未足兮,俟明月乎林端。
紛既醉而相命兮,霜凝磴而跰𨇤24。馬躑躅而號鳴兮25,左右翼而不能鞍。
各雲散於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闌26。惟所往而樂易兮,此其所以為超然者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超然台:築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2. 通守:官名。地位低於太守。此指蘇軾於熙寧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
  3. 轍之在濟南: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至齊州掌書記。
  4. 高密:縣名。今屬山東省。
  5. 廩恤饑饉:開倉放糧,賑濟體恤災民。
  6. 日不遑給:每天發放不過來。遑:閒瑕。
  7. “乃因其”二句:蘇軾《超然台記》載:“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8. 囂然:輕狂,浮躁。
  9. “雖有”二句:意謂雖然為官有榮華游觀之地,但不及超然燕處。榮觀:宮闕。燕處:退朝閒處。
  10. 絜:同“潔”。
  11. 氛翳:障蔽的雲霧。
  12. 堙(yīn)郁:悶塞,氣不舒暢。
  13. 罍(léi):古代盛酒器。斝(jiǎ):古代銅製的酒器,三足兩柱。
  14. 眇綿:幽遠。
  15. 溷(hùn)濁:骯髒污濁。
  16. 湠(tàn)漫:水廣貌。
  17. 蓁(zhēn)蓁:茂盛貌。
  18. 故國:故鄉。此指四川省眉山縣,作者故鄉。
  19. 夕躔(chán):日行至黃昏的軌跡。躔:日月運行五星的度次。
  20. 流枿(niè):漂流的枝槎。比喻人生。枿,斬而復生的枝條。海壖:海邊地。壖,空地,餘地。
  21. 遑:通“惶”,恐懼。
  22. 汍(wán)瀾:淚流貌。
  23. 膏火:燈火。比喻名利等世俗欲望。
  24. 跰(pián)𨇤:行不正貌。言曳疾力行。
  25. 躑躅(zhí zhú):踏步不前。
  26. 徂(cú),往。 闌:殘盡。

白話譯文

蘇子瞻擔任餘杭通守後,三年沒有調動。因為蘇轍我任職濟南,他請求調任東州太守。後被安置到高密,高密那個地方介於淮海之間,風俗樸實質陋,四方賓客不至。受命赴任那一年,接續大旱的餘孽,驅除螟蝗,追捕盜賊,開倉放糧賑濟體恤災民,每天發放不過來。幾年後稍微安定,但住所簡陋,沒有用來散心的地方,於是利用高密城上的廢台並加固修理,每天跟他的臣僚遊覽山川而自得其樂。他把這些事情告訴我說:“這個台應當怎么取名?”我說:“現在那些住在山裡的人了解山,住在林里的人了解樹林,耕田的人了解平原,打魚的人了解池澤,只不過是安於自己的住所罷了。這些跟那樂趣並沒有很大關係,但這個台則可以盡享樂趣。天下的士人,在是非之場上奔走,在榮辱之海中浮沉,盡情地輕狂浮躁而流連忘返,自己還不知道。但是達人為他們感到悲哀。兩者的差別不是在於那超然不被物質所連累的緣故嗎?《老子》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嘗試用‘超然’為它命名,可以嗎?”

創作背景

此賦當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當時蘇轍在濟南府任掌書記。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北舊台。
超然台之設,反映了蘇軾、蘇轍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原初,蘇軾在浙江餘杭做官三年的時候,蘇轍調任濟南。為了兄弟的任所離得近些,蘇軾請求調動,被安置在高密。可是,高密一帶乾旱嚴重,盜賊蜂起,政務繁雜,無以散心的蘇軾便將城上廢台修葺,常常帶領僚屬登台游賞。蘇軾投書於時任濟南府掌書記的蘇轍求台名並賦。蘇轍以《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名之,作《超然台賦》。蘇軾《超然台記》云:“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超然台賦》是篇騷體小賦。超然台在山東東部的高密縣(現山東諸城),是蘇軾在城上一個廢台的基礎上修葺而成的,蘇軾因此還寫了篇《超然台記》。這是蘇軾兄弟寫的兩篇同題文章,對比閱讀,頗有意思。蘇轍首唱之後,文同張耒亦有踵武之作而名世。
蘇轍借為新建之台命名的機會,闡釋“超然”之意,試圖安慰逆境中的蘇軾,同時也是自己思想性情的外露。“超然”一詞,來源老子《道德經》“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句,取其達觀自處、與世無爭之意。作者指出:“天下之士奔走於是非之場,浮沉於榮辱之海,囂然盡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達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於物故邪?”這是對世情物態的深刻揭露和反思。
此賦的序言比較長,完整地交代了寫作此賦的始末和以“超然”命名其台的旨意。其中有對其兄治密政績的讚揚,對世俗之士“奔走於是非之場,浮沉於榮辱之海”的哀傷,並借老子之言,點明“超然”的出處和寓意,為理解全賦主旨作了註腳。
賦的正文,先寫登台所見之風光景色,然後觸景生情,引發人生、歷史的思考,集中表達了“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擇而後安?彼世俗之私己兮,每自予於曲全。中變潰而失故兮,有驚悼而、執瀾。誠達觀之無不可兮,又何有於憂患?"的觀念,強調在人生的逆境和挫折中要隨遇而安、委曲求全、樂天知命,達到“超然”的人生境界。
作者並未親臨其台,卻借物明志,因景抒情,表現了他經歷了一番進退出處的矛盾之後,力圖超塵脫俗、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賦文首先寫超然台的風景和蘇軾與僚友的遊樂飲宴。再寫由登臨遠眺所觸動的故國之思、興亡之嘆,所引發的對仕途艱險、人生飄泊的感慨和對世俗私己曲全的不滿。最後表達了“誠達觀之無不可兮,又何有於憂患”的襟懷。說明官場失意,壯志難酬,兄弟離散,諸多鬱悶,唯有遊樂醉酒,超然物外,方能排遣。灑脫之情,牢騷之意,交織其中,有一唱三嘆之致。
這篇賦體現出文賦的許多典型特點,敘事條理,抒情表意暢達,行文自然靈動。將此賦與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等篇相比,可以看出兄弟二人文章風格的諸多共通之處。有人評曰:“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優遊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台”。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陳占敏《蘇轍的青年和老年——唐宋八大家札記(二)》:《超然台賦》,曠達而舒放,文氣豐沛,似乎借了兄長的豪放之氣,而蘇軾的評價卻正好相反:“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書子由超然台賦後》)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新法,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徽宗時辭官。其文汪洋澹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有《欒城集》《春秋集解》《詩集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