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文訊

《文訊》,台灣當代文學期刊之一,1983年7月1日由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創辦。2003年1月,國民黨停止對《文訊》的經費注入,轉為由“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支持,《文訊》遂由黨營刊物變為民辦雜誌。2013年,因陷入經營困境發起義拍籌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訊
  • 外文名:wenxun
簡介,歷史發展,創辦初期,轉為民辦,辦公場地之難,義拍籌款,文學立足點,欄目設定,發展方向,

簡介

1983年7月1日,《文訊》由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創辦。
《文訊》創刊號《文訊》創刊號
《文訊》不僅致力於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並試圖呈現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既重視城市文學的繁華典雅,又從不忽略地方文學的純樸動人。重點始終放在現當代台灣文學整理及研究上,成為研究當代台灣文學必讀之文學刊物。
2003年,國民黨宣布停止對《文訊》的經營,加之“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成立,《文訊》擺脫了國民黨黨屬刊物的政治色彩,正式獨立。
自成立起至2013年,成立的30年間《文訊》一共搬了五次家,現址位於台北市中心區中山南路的國民黨中央黨部舊大樓(截至2013年6月)。

歷史發展

創辦初期

1983年7月1日,《文訊》由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創辦。
20世紀90年代,國民黨中央黨部舊大樓改修,完工後“整個國民黨的單位都搬進去了”,唯獨《文訊》例外。經過提醒,“黨部”為《文訊》爭取到一間“地下室”,三年後搬到六樓。
2003年之前,國民黨每年資助《文訊》雜誌七八百萬台幣。

轉為民辦

2003年,由於財政吃緊,國民黨宣布停止對《文訊》的經營,“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成立,《文訊》擺脫了國民黨黨屬刊物的政治色彩,正式走上的獨立之路。

辦公場地之難

《文訊》一直面臨著經營的窘境。30年的時間裡,他們搬了5次家,他們落腳在現屬長榮集團的國民黨部舊大樓。2006年國民黨中央黨部搬離大樓時,《文訊》雜誌社留了下來,而長榮集團進駐的條件之一是允許雜誌社在這裡繼續辦公並免除房租,但如今當年的免租期限即將到期。2012年3月,《文訊》一度被告知需要提前解約,雜誌社要短時間內搬遷,但找了幾處有意向的地址,都因各種原因未能達成合作意向。

義拍籌款

2013年,《文訊》雜誌的總編封徳屏寫了近兩百封信求助各界人士進行義拍籌款。隨後,陸續收到了600餘件作品(為保證拍賣質量,將分兩次拍賣)。其中包括于右任書法、豐子愷漫畫原作,作家王鼎鈞、余光中、白先勇等人的手稿,還有三毛、席慕蓉的畫作等285件精品。

文學立足點

《文訊》初期的目的在為文藝作家服務,蒐集、整理文學史料,為文學歷史奠基,頗受文藝界、學界的稱讚。此後,《文訊》每期借專題企畫的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將各個階段的作家作品、學術思想記錄下來,肯定前輩作家的文學表現,也重視文壇新秀的努力創新。
《文訊》2005年2月號《文訊》2005年2月號
最初的三年,《文訊》報導和討論都聚焦在一些大題目,甚至是文學運動和口號上,其中有為文學創作找出路,也有檢討文藝政策面的關注,相當符合那時的價值理念。1990年之後,《文訊》從通泛的外省、本省作家的文學報導特色中變得本土化,各地文史工作者的剪影漸漸浮上檯面。
與一般以刊發作家創作為主體的文學雜誌不同,《文訊》早期較少刊發作家創作,因而與主流的文學刊物市場區別開來,但卻能和台灣文壇作家們保持良好的互動。
除了展覽和一系列研討會之外,2009年,雜誌還開闢了“銀光副刊”,專門為65歲以上的作家發表作品,2008年以來,《文訊》展開的“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橫跨日據時代、戰後初期到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時期。

欄目設定

在“人文關懷”中,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文訊》封面《文訊》封面
“人物春秋”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每期製作“各地藝文採風”,逐月記載當月的“文學記事”,為台灣文學留下史料;並把觸角延伸至世界華文文學,製作“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文學新書”每月介紹50~80本當月文學新書,清楚記載新書資料及內容提要;另有書評5~7篇介紹國內外好書。

發展方向

“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準確評析文學表現、深層探索文化問題、生動描繪文人風貌”,是《文訊》不變的編輯方針及努力方向。原以史料性、學術性口碑著稱的《文訊》,幾經改版後更突出資訊報導、深度發掘文化議題,並追蹤記錄對社會文化影響日趨深遠的出版活動。邊緣、弱勢的文壇活動,則是《文訊》長期關懷的報導場景。
除了編輯刊物外,《文訊》更發揮長期資料累積的能量,承接政府文化單位委託的專案。藉著雜誌的定期出版,及專案研究的成果累積,提供文學、文化研究者,以及文學愛好者,掌握髮展文化脈動最方便、最有效的管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