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村(漁梁(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下轄村))

漁梁村(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下轄村)

漁梁(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下轄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漁梁村位於安徽省歙縣徽城鎮,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村落特色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景觀,村落形態空間格局,多種類型的歷史建築及鮮明的人文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漁梁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安徽省歙縣徽城鎮
  • 人口:405人
  • 門票價格:30
鄉村風貌,歷史文化,村子人口,風景名勝,漁梁壩,漁梁古街,漁梁驛,漁梁軼事,文化教育,交通條件,地圖信息,

鄉村風貌

漁梁村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頃。其形態似魚。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
漁梁壩,是隋朝一位官員汪華所建,選用的花崗岩,徽式風格榫頭,將塊塊巨石牢牢“鎖”住。水壩分左、中、右三個水門,左邊長年流水,中、右水門既防澇又防旱。

歷史文化

古村落內傳統古建築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村子人口

漁梁村位於安徽省歙縣徽城鎮,轄兩個村民小組,共有137戶405人,鄉村勞動力資源數為286,勞動年齡內242人。鄉村從業人數為283人,其中勞動年齡內241人,其中男136人,女147人,農業從業人數204人。耕地面積共為246畝,其中水田209畝,旱地37畝。

風景名勝

漁梁壩

若是來安徽歙縣旅遊,一個地方必然要去,那就是被人美譽為“江南都江堰”的漁梁壩,它位於古徽州府城歙縣以南3公里。曾輝煌一時的徽商抵錢塘、下揚州都要從這裡起步,堪稱徽州商人“夢開始的地方”。如今,漁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牆黛瓦,兩邊鱗次櫛比的老宅,都印證著這座水運商埠昔日之繁華。
漁梁壩漁梁壩
歙縣,明清時期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與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聯繫全靠新安江這條唯一的黃金水路。漁梁村因緊靠新安江而應運而生,成為當時徽州最繁華的水運商埠和商業街區。這裡曾是商人、水手、腳夫雲集之處,為各類貨物的中轉之地。
“漁梁壩”,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波濤水聲轟鳴,水花四濺,雪浪排空,十分壯觀。大壩是用重達數噸的花崗岩砌成。據說,當年徽商最興盛之時,碼頭上時常停靠著300餘艘大小船隻。可以想像,寬闊的新安江上千帆競渡,挑夫與商人穿梭在碼頭與商行之間,令人驚詫“這一繁華竟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漁梁古街

漁梁依山臨水,類似古長城建築風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漁梁連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漁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漁梁商業街也因此而形成。漁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鵝卵石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於街道兩側,重樓挑檐,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仿佛成一線;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莊號古貌猶存。街南的漁梁壩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漁梁的一大景觀。壩下飛珠濺玉,雪浪滾滾,蔚為壯觀。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裡建造紫陽書院

漁梁驛

漁粱古為通京大道,宋設漁粱驛。漁梁,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頃,人口1770人。該村形成於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遷居漁梁,並發展為村落,其形態似漁。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430處,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
漁梁驛漁梁驛
門票價格:30元
開放時間:全天

漁梁軼事

漁梁印象
歙縣,明清時期仍為徽州府所在地,因此,漁梁古村因緊靠新安江而應運而生,成為當時徽州最繁華的水運商埠和商業街區。  提起漁梁古村就不得不提“漁梁壩”,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壩長143米,底寬27米。每逢春夏水漲湍流沿三道水門飛瀉而下,濤聲轟鳴,雪浪排空,十分壯觀。大壩是用重達數噸的花崗岩砌成。
漁梁壩的下端就是“新安第一關”。此關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徽商通過了這一“關”,意味著還有更多的“關隘”等著去闖。
漁梁街上的居民胡小香已經70多歲了,她年輕時長期在水運碼頭上做挑夫。她告訴記者,漁梁古村曾經是商人、水手、腳夫雲集之處,也是各類貨物的中轉之地。
徽商最興盛的時候,碼頭上時常停靠著300餘艘大小船隻,寬闊的新安江上千帆競渡,挑夫與商人穿梭在碼頭與商行之間,“這一繁華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解放前後,歙縣修建了通往杭州的公路,新安江下游又建起了大型水電站,漁梁通往錢塘江的水運航線被人為“割斷”,繁榮百年的漁梁自此衰敗下來。
今天,當您走在漁梁街上,見兩邊青一色的舊式板房古色古香;見許多古店號、老莊號依稀可辨,仍能品味出濃濃的徽州韻味。
百年“同和堂”
漁梁街上尚存百餘幢老房子,保存最為完整且至今還有人居住的是“同和堂”。
74歲的徐光富老人就是“同和堂”的第六代主人。徐光富說,這幢老宅已有100餘年歷史,他的孫輩算起來已經是第八代“傳人”了。
“同和堂”有大小房間10個,空間布局開闊,可以看出當初建房人的闊綽程度。雖經百年風雨滄桑,但徐家老宅仍保存完好,窗花、門邊、木柱的鏤空都完好無損,雕刻得十分精美。“這要得益於全家人的拚死保護。”老徐說,在極左年代,他們用泥巴將房子的雕刻糊上,再貼上“標語”,“老宅的雕刻這才逃過了一劫。”
徐光富說,小時候街道上非常熱鬧,家裡因做生意比較殷實。老徐說,他祖上是浙江人,做農具生意,後來改做布匹和服裝生意,因看中漁梁交通便利,便置下了這幢老宅。
雖然已經破敗蕭條,失去了往日繁華,但在這裡住了一輩子的徐光富卻不願離開。他喜歡這裡的一草一木,喜歡這裡的老房子,喜歡新安江江水的味道。
古商行的蛻變
漁梁老街的房子最有特色的一點是“亦店亦宅”,有前店後宅式,前店中坊後宅式,下店上宅式,坊宅混合式。而“巴道夫運輸過塘行”則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後宅式建築,主要經營茶葉兼營其他雜貨。
如今,從漁梁街保存下來的昔日店鋪的面積來看,“巴道夫運輸過塘行”是整個漁梁街上最大的商行。“巴道夫”為人名,“過塘行”為貨物中轉批發店之意。
這裡擺設依舊,但當年繁忙的景象早已不在,在商鋪的前廳正中擺著一張碩大的櫃檯。主人告訴記者,那櫃檯已經擺放了近百年時間,從沒有挪動過。
當記者走進這家商行時,7位老人正坐在裡面聊天。71歲的胡小香老人說,他們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因為這老屋裡涼快,沒事時,周邊的老人都喜歡聚到這裡侃大山。商行敗落之後,老人們經常來此,或下棋或聊天,十分悠閒,昔日的商行,如今已成了“老年人活動中心”。
喝黑水的“魚頭”
82歲的老船工謝勝斌說,過去,人渴了就可彎腰捧起江水一通猛喝,可這裡的水連洗衣服也嫌髒了,變化實在太大。
漁梁街道長約1000米,整個古村依山傍水,中間高兩頭低,極像一條遊動的大鯉魚。全部路面用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鑲砌,恰似“魚鱗”,如逢煙雨綿綿,整個村子仿佛一條巨大的鯉魚在微微遊動……
記者看見,在漁梁街的入口位置,一條小溪從“魚頭”處穿過,因小溪兩側的雜草遮擋,遊客一般只聞溪水聲而看不清流水。然而,當記者順流而下找到小溪與新安江的交匯處時,看見的卻是一股急瀉而下的黑水。
當地人也不清楚這烏黑的水從何而來。老街居民魏先生說,他在漁梁街上住了幾十年,對這裡的一草一木十分熟悉,看到黑水流入新安江,他十分擔心江水會受到污染。
除此之外,漁梁街上千餘居民每天的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放到新安江里,街道里的排水系統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難承受的“火災隱患”
漁梁街上無論是商鋪還是老宅,都是清一色的木結構建築。然而,這個特色也為防火帶來了巨大的難題。
老街上的巴慰祖紀念館就坐落在漁梁街的中端,經巴氏後裔精心修繕而成,裡面擺放的既有康熙皇帝送給巴慰祖爺爺的“蓮淑長春”匾額,還有乾隆皇帝賜予巴慰祖“星璨南天”匾額,十分珍貴。這座房子三進二層四個天井,足見主人的地位之顯赫。
此外,“方思政堂”建於清初,內部建築構件採用了徽州三雕中的“鏤空立體磚雕”,人物故事情節栩栩如生。
類似這樣有著重大保護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的古建築還有很多,但是它們時刻處在火災隱患中。街區里住著的多是老人與小孩子,街道的電線線路則像蜘蛛網一樣在古建築間穿行布設。
古建築保護專家、歙縣建委原主任王恩建說,漁梁街的木質老屋最大隱患就是消防問題,由於屋屋相連,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構想。
漁梁街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後,將在“十一五”期間啟動保護項目。在這之前,老街的防火問題已經引起關注,街區里安裝了消防栓,還由居委會等制定了防火預案,街道始終把防火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化教育

解放前,漁梁村沒有學校,只有富家子弟讀私塾,貧窮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讀過書。直到1951年才開辦公立學校,校址在當時的馬祖廟。只有兩位教師,潘任校長,學生有10幾個,入學率只有40%。從1956年開始,學校的規模逐漸擴大,教師增至6人,學生也增到30—40人。在以邱秀英為校長,姚吉和為教導的帶領下,學校的教學工作步入正軌,嚴格執行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立健全了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1966年“文革”開始,學校停課,組織紅衛兵串聯,學校的管理、教學都處於癱瘓狀態。1968年,紅衛兵串聯結束,開始複課,繼續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在邱秀英校長的多方努力下,學校新建了兩座簡陋教室,開辦6個教學班,這時學生有90多人,教師有8人。
直到1970年原壽華任校長,姚吉和任教導時,學校逐步擴大了生源,教育教學工作進入了常規化、制度化。72年學校開設首屆國中班,包括幼兒到國中共有8個教學班,學生達180餘人,教師13人。在中央“勤工儉學”的號召下,原校長組織和帶領全校師生大搞勤工儉學,轟轟烈烈的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教育戰線掀起學習江西的“抗大”精神,提倡“半工半讀”。學校在荒山上開墾了大寨田,並種上了黃桃、梨、茶樹、番薯、玉米等。還種植了白木耳、香菇、養豬、養兔等。
全校師生提出的口號是:“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74年教育部門又提出“送學到家門,方便人民民眾”的口號,全村按自然村先後辦起了花牆頭、茄蘿、焦山尾、童家源、黃家源、下西坑等民小。
並招聘了許多名民辦教師,師資隊伍擴大了,學生的入學率也提高了20%。全校學生達200餘人,教師達21人。75年學校籌劃新建兩座一層共10個教室,76年破土動工,77年竣工。77年開始由江榮庭任校長,在江校長的帶領下,學校繼承和發揚了勤工儉學的優良傳統,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上山砍雜木、砍毛竹,下地拾稻穗、採茶葉。
利用贏利的資金改善了辦學條件。如:添加了鋼管球架、爬桿、桌球桌等體育設施。77年“文革”結束,教育戰線撥亂反正,恢復了高考制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步入正軌。78 年以後學校的教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師資隊伍再次得到充實,生源也再次擴大,不但開辦了六所民小,而且國中的生源來自管九、小碧、練村、早田的東門頭等村,這時學生數達400多人,教師達26人之多。是建校以來的鼎盛時期,直到90年停辦國中班。
88年新建兩棟教師宿舍樓。95年—98年,在“普九”的工作中,學校再次改建,先後將馬祖廟前後殿拆除,只留中殿(八角亭)做為“漁梁驛”的遺址,中間澆築4米寬的水泥路面,新建學校大門;新添單雙槓、爬梯、跳箱、木馬等體育設施;購置書櫥兩眼,圖書2000餘冊,自然實驗器材一套,鳥類標本一套,自然實驗桌六套等教學設施。在江校長的帶領和全體教師的努力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得成績,96年獲得了浦城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先進“教工之家” 等光榮稱號。1998年9月以來,聶崇富任校長,崔學裕任教導,集體班子成員年富力強,工作踏實肯乾,具有開拓創新精神。
全校共有學生200餘人,教師14人,共有9個教學班,其中花牆頭民小有2個教學班,1個教師。至今有3位教師參加大專自考畢業,100%教師學歷合格。國小中學高級教師1人,國小高級教師8人,國小一級教師5人。校長、教導積極帶領全校師生開展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求精務實。
幾年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又上一個新台階。2000年購置一台教師辦公電腦,接著又購置15台學生電腦,供學生上信息課使用,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素質。連續幾年來教育教學質量名利全鎮前茅。2003年又獲得了浦城縣“素質教育合格學校”。
2004年7月18日,在縣委常務副縣長梅庭旺的召集下,教育局劉曹輝局長、仙陽鎮張建斌書記、村下派支書傅榮輝、村主任梅庭富、國小校長聶崇富,還有鎮、檢察院等領導。在漁梁國小教師辦公室討論決定:將兩排舊教室拆除,新建一棟三層共12個教室,具體由教育局規劃實施,村投資5萬元。結果教育局從設計圖紙到審批下來用了一年時間。直到2005年7月初才破土動工,工期150天,總投資35萬5千6百50元,總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共三層9個教室。
2006年春交付使用。2005年7月村委為了漁梁街道便於疏散人員,通過教育局、鎮政府、仙陽中小几方領導研究決定:將漁梁國小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的橫道打開作為漁梁街道通向公路的一條橫街道。村負責將學校的大門移到教學區南面圍牆中間位置,廁所、體育設施等移到教學區內。原鑄造廠拆除,留給學校一個方正的地盤。
漁梁村美景漁梁村美景

交通條件

漁梁是古時徽商出入徽州府的咽喉要道。出歙縣城南門,從西乾山下沿練江下行,有一條斷斷續續的堤欄殘道逶迤如帶、這就是當年喧鬧一時的徽商往來奔走於江浙與徽州間的通衢大道一一新安古道。古道原用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因年知失修,今人已是乘汽車往還、它己基本失去利用價值,故很殘破寂寥、行人極少。

地圖信息

地址:黃山市歙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