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漁梁壩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 開放時間:9:00-17:00
- 門票價格:30元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夏適宜
- 所處時代:唐至清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319-125
- 批號:國發〔2001〕25號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文物遺址,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漁梁壩是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該壩始建於唐代,距今有近1400年的歷史。隋唐時期,徽州人祖先、越國公汪華徙新安郡治於歙縣,並築壩截流,為水上軍需民用。
紹定二年(1229年),袁甫復指揮江東,乃委派本州推官趙希恕督辦漁梁壩修建事宜,得閩工甚精,開始鑿山取石。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盡去壩心灰沙”,成為全部砌石的重力滾水壩,此後又多次修茸。
明萬曆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漁梁壩,修壩記事碑可考。
建築特點
漁梁壩全部用花崗岩石層層壘築而成。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
漁梁壩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這條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
文物遺址
紫陽橋
紫陽橋,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
漁梁壩
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
文物價值
漁梁壩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如此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至今仍在發揮著它的功能,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具有綜合利用價值。
文物保護
2001年06月25日,漁梁壩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5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歙縣徽城鎮漁梁村等24個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文化
漁梁壩名字來源
漁梁壩岸邊的唐宋古街猶如魚形,“魚肚”姚家巷海拔121.78米,而“魚頭”原土地廟處、“魚尾”白雲禪院均只有115米左右,落差約7米。“中間高兩頭低,因此得名。
徽商之源
漁梁壩橫跨明清兩代、商界400多年之久的徽商發展。可以說,如果沒有漁梁壩,也就沒有徽商的輝煌。徽州自古以來山多田少,農業收入不足以自給,人民只好轉而從事手工業和商業。在徽州,不僅是貧無立錐的農民,義無反顧地外出經商;甚至連一些家有資產的富戶或士大夫之家,也對投資經商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因此才有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而這“一丟”的起始點,就是漁梁壩。
受地形影響,古徽州陸路交通十分不便,當地的大小商賈只能依靠豐富的水運資源,從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練江中放排出水,再轉入新安江,繼而飄搖至蘇浙等地,把茶葉、木材、棉布、絲綢、紙墨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茶莊和市場,並最終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作為新安江最上游、規模最大的漁梁壩,擔當起了這份“重任”,徽商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明清徽商中,古徽州一府六縣就數作為府治的歙縣,還有績溪兩地人數最多。而歙縣和績溪的徽商下蘇杭、去京城等地,無不從漁梁壩出發。”
明清時期直至現代公路開通前,漁梁壩熱鬧非凡,壩下最多時停靠300餘艘船隻,水路交通的繁榮刺激著漁梁古鎮的發展,最終使這一帶形成一個熱鬧的商業街市,其中號稱徽商四大行當的鹽、茶、木、典當諸業在商業街占有突出地位。
旅遊信息
地址:漁梁壩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漁梁壩
開放時間:7:00-17:00
交通:
1、可乘1路公車伯仕莊園——南源口至漁梁景區站或香格里拉小區站(漁梁景區西入口)後步行即可。
路線:全程3元。其中泊仕莊園→潭渡中學1元,潭渡中學→塘塢口1元,塘塢口→南源口終點站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