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望仙橋(望仙橋)

杭州望仙橋

望仙橋一般指本詞條

望仙橋做橋的名字,我國有多處。如成都、杭州、上海、江蘇金壇、潮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仙橋
  • 外文名:wangxian bridge
成都望仙橋,來歷,仙橋繁華,杭州望仙橋,上海松江望仙橋,金壇望仙橋,董永村與望仙橋,董永故鄉,望仙橋由來,潮陽望仙橋,

成都望仙橋

在青羊橫街南面跨越清水河上,有一座5個橋洞的大型仿古石拱橋,橋上沒有鐫刻橋名,在橋南頭掛有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上書“望仙橋”3字;但在橋北頭綠地里,樹著一塊鋁合金的牌子,上印有“萬里橋濱河綠地”字樣,這便是望仙橋。

來歷

千百年來,人們就在送仙橋的“摸底”河畔,尋覓觸摸歷史留下的厚重積澱,望仙橋連同附近的送仙橋,均成為川西壩子一處最具地方民俗的景觀。
傳說在三月三的時候,民間趕廟會,八仙到此與民同樂。在今天青羊宮散花樓附近,人們看見何仙姑在散花樓上撒下五色鮮花,如今的百花大橋地址就是當年的遇仙橋的位置;隨後人們同八仙一起賞蜀人的蜀錦竹編等等,沿浣花溪(今天的青羊上街)一路走到送仙橋,時辰到了,八仙在送仙橋頭凌雲而去並撒下無數珍寶,人們追趕著歡送八仙,於是跑到離送仙橋不遠的望仙橋,目送凌雲而去的八仙。
根據《光緒三十年圖》,即1904年測繪的成都市區圖,上面在這一位置標註的橋名為“望仙橋”。橋兩頭的街道名“望仙場”,即今“青羊橫街”,它直接與青羊宮山門相接,過去趕青羊宮集市即在這條街上。當地的老成都人也是這樣的說法。望仙橋在1961年修建一環路上的百花潭大橋後,因該橋有礙泄洪被拆除了。1997年底,在該處仿1995年2月拆除的萬里橋(老南門大橋),修建了現在的望仙橋。原萬里橋為七孔石拱橋,現仿橋為五孔石拱橋,並在橋欄鑲嵌的石板上浮雕有三國故事圖案。因此這座橋又有萬里橋的稱謂。
一些老成都人回憶,原望仙橋就是一座五孔的石拱橋,橫跨清水河兩岸,高大雄偉,十分壯觀。其橋身長約110多米,寬約20米,最高處離地面約10米。站在橋上,青羊宮一帶景觀盡收眼底。青羊宮是道家聖地,民間傳說農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在這期間舉辦廟會,各路神仙都要來趕廟會。站在橋上就可看到廟會上的神仙相會,因此人們就把此橋叫做“望仙橋”。如將望仙橋、遇仙橋、送仙橋連線,則成為一等腰三角形,兩腰約500米,底邊約730米。青羊宮山門則在等腰三角形的垂足上。

仙橋繁華

成都的一些地名,和神仙的傳說緊密相連。比如望仙橋、大紅土地廟街。
太上老君的派對
成都曾有三座仙橋,是指原青羊橫街跨錦江南河之望仙橋;青羊正街東頭跨西郊河之迎仙橋(又名遇仙橋);青羊上街西頭跨摸底河之送仙橋。這三座仙橋成犄角之形,著名道觀青羊宮正處在這犄角之中。好多人因未見過這些橋,方位都搞不清,肯定會發懵。沒關係,聽故事就行。
話說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屆時必辦廟會花會,老子還要在青羊宮內舉行盛大的派對活動,各方神仙都會前來相聚。神仙們參加這類活動司空見慣,不會激動得失眠。但凡間的神迷仙迷們卻亢奮得緊,提前若干天便以助威團冬粉群名義紛紛通過微博或QQ廣傳訊息,並齊聚於望仙橋上,手舞螢光棒口呼偶像名望眼欲穿地等候在那裡。神仙們騰雲駕霧紛至沓來,快速從望仙橋通過,隨即在迎仙橋上緩步踱上紅地毯,邊走邊頻頻致意,然後用拂塵拐杖牛鞭子羊尾帚在簽名牆上龍飛鳳舞地簽上其大名。神仙們進入中心會場去了,神迷仙迷們還圍聚在場外久久不願散去。哪怕只能聞到場內瀰漫出來的酒香他們也感到幸福無比。到神仙們離去的那一天,悵然若失的情緒籠罩在送仙橋上。神迷仙迷們扯著橫幅,聲音嘶啞地呼喊著心目中神聖的名字,揮淚與神仙們依依惜別……這就是三座仙橋的傳說。
市聲喧譁望仙橋
三座仙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望仙橋。我在橋上當然沒有望見過神仙,我只望見芸芸眾生和與此相伴的布衣素食。兒時見到的望仙橋為五孔石橋,橋身又長又拱,橋面石板縫隙如龜紋,雞公車轍印足有一寸多深,推板車的車夫揮汗如雨,發出嘿呀咿呀的吼聲,馬拉車馬兒的鐵蹄與石板之間火星四濺,費了吃奶的力氣才翻過拱背過得橋去。橋上的行人幾乎沒有空手的,要么背著竹背篼、挑著籮筐、擔著柴草;要么扛著長長的杉桿、抬著剛打好的木櫃,埋頭望著橋面匆忙而過。望仙橋有石質護欄,很厚實,但我記不起上面是否刻得有花紋圖案了。從護欄處探頭向河下看去,河流湍急,河水清亮,船夫用竹篙竿在用力地撐著木船來來往往。
望仙橋東頭是青羊橫街上最熱鬧的一部分。好幾家飯館齊聚橋頭,臨街的灶台上方掛著兩排閃著油光的臘肉,鐵鍋底冒著歡快的火苗,旁邊的蒸菜籠子慷慨地將香氣灑滿街道,隔壁羊雜肉大鍋里翻滾著乳白色的波浪,跑堂的夥計淌著汗水在不停地奔忙。兩家茶鋪門前停滿了雞公車、板車和籮筐,茶鋪里發出像菜花田裡蜂群一樣的嗡嗡喧鬧聲。望仙橋南頭當時是西郊最大的農副產品集市望仙場,米麵麥糠、蔬菜瓜果、鋤頭扁擔、水桶竹蓆、雞鴨豬羊、砂鍋土碗、水菸草紙、膏藥丹丸全都聚集在裡面,平時人流如織,逢場天更是擁擠不堪。無序的人群,嘈雜的聲浪,給望仙橋平添了許多生氣。待到場散人去,那種特有的鄉土氣息還會久久地瀰漫在橋上,似乎永遠不會散去。後來我觀賞到《清明上河圖》大橋那一部分,心裡怦然一動:其場景和我兒時見到的望仙橋何其相似乃耳!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望仙橋下游不遠處建成百花潭大橋,從交通需求來講,望仙橋已失去作用,考慮到防洪需要,遂將望仙橋拆除了。但在10多年前,為了恢復歷史的記憶,其原址處又建起一座水泥石拱橋,我去遊覽過兩次,覺得弧度比舊式望仙橋小了許多,且周邊遠沒有昔日的熱鬧場景了。
風光一時迎仙橋
迎仙橋和望仙橋一樣,曾經風光一時。此橋在青羊正街與琴台路的交匯處,原為拱洞平面石橋,護欄是條石砌成,不算高,偶有行人坐於上邊休息納涼。西郊河水經橋洞下奔瀉而過,立即與錦江百花潭相匯合。那時河水充沛,兩河河水互不相讓,激起浪花朵朵,形成數個大漩渦。舊時有人遇事想不通、熬不過,常在這裡來尋短見。成都人有時諷人時也愛說:迎仙橋下百花潭又沒得蓋蓋,隨便你跳!
迎仙橋曾經風光一時,它所在的青羊正街也一度熱鬧非凡。青羊正街是典型的古場鎮街道,街兩邊是傳統的一樓一底木榫板房,遍布飯館貨店,還有榨油房、鐵匠鋪、照相館和大茶館。上世紀60年代建成一座百花影劇院,演過兩年川戲,後來專放電影。記得影片都是市區內其他電影院先上映過的,這裡是第二輪播放,票價要低一些,吸引了大批觀眾,影院也紅火了近20年。
上世紀80年代府南河工程帶動了沿河兩岸的徹底改造,青羊正街的舊房破屋被一掃而光,成為一條幽靜的街道。在路邊樹木的掩映下,與路面渾然為一體的迎仙橋很難再被人發現,特別是你坐在大眾或奧迪上欣賞著天路之類的神曲,更是不容易見到它了。唯一能辨識迎仙橋的辦法,是橋頭路邊上仿造的那座散花樓。
三座仙橋中,只有送仙橋至今還為大家所熟知。原因很簡單,經改造後的送仙橋橋側建有西南地區最大的古玩藝術城。這送仙橋古玩藝術城正處於青羊宮、杜甫草堂、百花潭公園和文化公園之間,與四川省博物館也近在咫尺。在這裡古玩字畫、金石牙雕、古舊家具、烏木根雕、郵票錢幣、軍用背包、唐卡藏刀及其他收藏品都能找得到。即使在河邊或通道處的地攤上,你也有可能淘到苦苦尋找的東西。既然有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東西吸引著人們,被神化了的三座仙橋的傳說自然會在人們的心目中慢慢消失掉了。

杭州望仙橋

早先,杭州鼓樓附近有一座無名的小石橋,橋邊有個專治爛瘡膿泡的外科郎中。他寬額角,粗眉毛,高鼻樑,闊嘴巴,黑臉上長滿絡腮鬍須;兩腿生爛瘡,一腳高一腳低的,是個蹺拐兒,他在橋邊撐一柄大布傘,擺一隻破藥箱,白天坐在大傘下行醫,夜晚就躺在藥箱上睏覺。
起先,人們看他這副外相,都不信他真能治病。後來,有一個爛腳爛了三年的人,到處治不好,想碰碰運氣看,就到大傘下面來找他醫治。不料他給了一張狗皮膏藥,三天工夫就把那人的爛腳治好了。訊息傳開去,到大傘下面來求醫的人便漸漸多起來。這郎中就用這一種狗皮膏藥,治好許多人的陳瘡爛毒。這一來,他的名氣很快就轟動了杭州城。大家還送他一個外號,叫他“賽華佗”。
賽華佗出了名,杭州好些掛牌的“高手名醫”和藥鋪老闆的生意便清淡了。他們氣不過,就聚攏來商量,大家湊一千兩銀子送給知府,要求把賽華佗趕出杭州去。
知府受了賄賂,便差衙役去把賽華佗抓來。
知府把驚堂木一拍,喝道:“混蛋!見了本府怎不跪下!”
賽華佗冷泠地回答說:“我是個蹺拐兒,膝蓋骨硬啦,從來不跪的。”
知府又一拍驚堂木:“你叫啥名字?從哪裡來的?”
賽華佗說:“我沒有取過名字,不過 杭州百姓送我一個外號,叫我賽華佗。從哪裡來,我倒記不靈清啦。”
知府眼睛一轉,就哈哈大笑起來:“好一個賽華佗!虧你自己說得出口!你既有賽華佗的本事,為啥不先把自己的爛腳治治好呀?”
這時,知府只覺得背脊上有什麼東西在爬動,癢得難熬,急忙伸手到衣裳里去摸,卻摸不到什麼。只見賽華佗衝著他哈哈大笑道:“知府大人哪,你真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世上各行各業顧得了別人顧不了自己的該有多少!蓋屋的為啥住茅草房?養蠶的為啥穿破衣裳?種穀的為啥餓肚腸?管盜賊的官府又為啥要在暗地裡貪贓?這些你怎么不問一問、管一管呀?”
知符被賽華佗問住了,回不出話來,就把驚堂木拍得震天響,大叫:“掌嘴!把他關進死囚牢里去!”知府退了堂,覺得背脊上那地方癢得更厲害了,脫去衣裳叫人看看,原來起了個小硬塊。這小硬塊越抓越癢,越抓越大,過了半個時辰,就變成一顆疔瘡,疼得他滾在床上大喊大叫。師爺得知了,進來對知府說:“老爺,我聽說那賽華佗倒真是個治疔瘡的好手哩!叫他來給你治一治吧,等治好疔瘡於辦他的罪也不遲呀。”
知府疼不過,只得差人到牢監里去把賽華佗叫來。賽華佗看過知府背脊上的疔瘡,就給他貼上一張狗皮膏藥。
哪知過了一夜,知府背脊上的疔瘡不但不見好,反而越腫越大,爛得流膿流血,隔著三重大門都聞到臭味。知府恨死了,天不亮就差人到牢監里去把賽華佗抓來,大吼道:“我背脊上的疔瘡疼得更厲害啦,一定是你在膏藥里放了毒!”
賽華佗說:“不要忙,不要忙,讓我仔細看看疔瘡再說。”說著,便揭起膏藥,細細看了一回,皺皺眉頭說:“這疔瘡口子小,裡面大,從裡面爛出來,叫做‘穿心爛’,是無藥可救的。因為你平常做事太狠毒,不講良心,所以得了這個毛病,和我 的膏藥毫不相干!”
聽賽華佗這么一說,知府又是氣又是急,大叫大喊:“砍他的頭!砍他的頭!”過了一會,他上氣不接下氣,翻翻白眼,就嗚呼哀哉了。
師爺照著知府臨死吩咐的話,給賽華佗安上個“妖道惑眾”的罪名,押赴刑場問斬。
賽華佗被押上刑場的時候,走過他撐大傘擺藥箱的小石橋。周圍的老百姓見他受了冤枉,都圍攏來說長道短,一下子把道路都塞住了。賽華佗朝大家說:“鄉親們啊,官府老爺硬要送我歸天去,我不走也得走啦!”說著,一縱身跳下橋去,“撲通”一聲,河面上水花四濺,漩渦兒咕嚕嚕轉;忽地冒起一股青煙來。賽華佗站在空中朝人們點頭招手,隨著青煙一直飄上天去了。
人們都說,賽華佗是個神仙。大家忘不了他,四時八節總有人要到這座小石橋去盼望他再回來給大家治病。時間一久,這座小石橋就被叫成“望仙橋”。

上海松江望仙橋

望仙橋位於方塔園內東南角,是上海地區現存最古老的石板橋之一。全長7米,寬3.2米,南北走向,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裡南北幹道上一座重要的橋樑。此橋看似普通實則不然,它的歷史已十分悠久了。據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編纂的《雲間志》中記載:“望仙橋在南四百步”,由此證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橋已存在。
望仙橋極有價值的地方是它的獨特結構,它只有一跨。橋墩面由四塊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條並鋪而成,後中間兩塊由花崗石替換。兩邊墩座石砌,橫樑出挑兩端雕蓮花紋。望仙橋的建造,利用了拱形結構,把橋面負重轉移到兩邊橋基,以解決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時,又用不怕拉的木料,墊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樣補上石橋板拉力不足的缺陷。從而形成了兩種材料優勢的互補,用最少的材料造出負荷力度最大的橋樑。後來由於木材腐朽,橋面中間兩塊石板因沒有木樑的支撐而斷裂,才換上現在的沒有弧度又加厚的石板。但當年安放木肋的橋基榫洞依然存在,由此可證明我們的祖先在千年前文化科學技術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種“木肋石板橋”的特殊結構,全國僅此一例。
據松江府志記載,說松江是仙鶴的故鄉,這裡的仙鶴專門有個名字叫“華亭鶴”。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西晉陸機、南朝陶弘景、唐代皮日休等,他們都留有“華亭鶴”的詩句。那么,松江為什麼會是仙鶴的故鄉呢?傳說古松江曾有大片“泖地”,“泖地”多水草,裡面有大量的小魚、小蝦,而這些恰是仙鶴最喜好的食品,所以松江才有大量仙鶴存在。那又為什麼將方塔園的石板橋稱為“望仙橋”呢?宋代以後,方塔上曾經有鶴在塔上築巢,時時在方塔周圍飛翔,淚聲清清,分外動人。道教傳說,仙人都是“乘鶴來去”,說站在橋上可以看見乘鶴而來的仙人,因此定名為“望仙橋”。
望仙橋另有一傳說:相傳南宋時期有位老翁,天天站在這座橋旁,嘴裡念叨著“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如此一年又一年,一載又一載。有一天,老翁終於看到一隻仙鶴停在他的面前,而後他便駕鶴遠去,不在復返。真可謂:“鶴駕乘風去,千年竟不歸,石樑平望處,空復白雲飛。”於是,民間便稱這座橋為望仙橋。
1985年7月18日,望仙橋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金壇望仙橋

董永村與望仙橋

金壇西北角的直溪鎮境內,有個董永村,村與丹陽相毗鄰。該村與建昌交界處,有一座望仙橋。相傳,此村和橋就是民間神話《天仙配》中董永生活的地方。
董永是個孝子,他的傳說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見的文字記載,是漢劉向的《孝子圖傳贊》。稍後,晉於寶在《搜神記》的“董永變文”中,敘述了董永孝行,織女下凡與永為妻,助永織縑償債等等,雖語言簡樸,但故事情節已趨完整。元代郭居敬編繪的《二十四孝圖》中的“賣身葬父”,亦將董永事跡作了簡潔的文字說明:“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蔭會所,遂辭永而去。”宋元時代,隨著說書行業的發達,“董永遇仙”的傳說在話本中流行。到了明代,經過文人洪梗的采編、整理,將此收入他的《清平山堂話本》的“雨窗集”中,使之保存了下來。約在明代嘉靖前後,民間藝人又依據宋元話本《董永遇仙》改編成戲曲《槐蔭樹》《織錦記》、《遇仙記》等,將孝子董永的形象搬上了舞台。
及至新中國成立後,安徽黃梅戲《天仙配》雖然在劇情的發展、層次、基調上仍與《董永遇仙記》一脈相承,但已由改編者加入了反封建、反壓迫的新思想,使“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情節更加完善。特別是經過戲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精心塑造並被拍成電影,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今,“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這一曲優美動聽的“滿工對唱”,已流傳天下。

董永故鄉

對於董永的故鄉,曾經有過地屬的爭論,說他是丹陽人,就連黃梅戲《天仙配》中,董永一出場也是自報家門“家住丹陽姓董名永”。但實際上,這是宋代說書人遺留下來的誤傳。對此,以金壇的建置、區劃和歷史沿革,及現今的環境地理位置,都可以澄清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期,金壇屬吳地。秦漢時期,金壇屬曲阿縣。至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縣西南地區置延陵縣,金壇地域屬延陵縣。至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潤州府,延陵縣屬潤州。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金壇單獨設縣,隸屬潤州。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年(758年)又復改丹陽郡為潤州,金壇仍隸屬潤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縣,將其上元、孝德兩鄉劃歸金壇。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莊—一董里,由於隸屬上元鄉而正式進入了金壇縣域。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金壇縣誌》中,也有明確記載。在清代未期,縣域內的區劃建置是,城內稱市,市下設圖,圖下分街遍農村分鄉,鄉下設鎮,鎮下轄圖,圖下設村。上元鄉共有直溪橋鎮在內的3鎮23圖182個村,直溪橋鎮平字圖下轄前董溪、後董溪、生達里、望仙橋4個自然村,這與如今金壇直溪鎮的董永村一脈相承。如今的董永村仍由前董溪、後董溪、生達里和望仙橋頭4個自然村組成(而且這裡的人大都姓董)。它們歷史上曾經隸屬過曲阿縣、延陵縣、潤州府,但從未隸屬過置縣後的丹陽。

望仙橋由來

有關孝子董永的遺蹟,在《金壇縣誌》(光緒版)中有這樣幾處記載:“望仙橋,在縣西四十里,其側地名董坡及董墓,舊傳董永望仙處。明宣德五年耆民曹淵重?以石?年久圮壞。光緒四年里人捐資重修。”“孝子董永墓,在望仙橋西三十步,地名董坡,一名董墳,舊有碑,今不存。”“望仙古石,在望仙橋堍,今損其半。相傳董永之子鶴生亦為孝子,曾跪此石,以望仙降,石上隱約有膝跡。”“董永廟……”
另外,金壇歷代名賢關於詠唱孝子董永的詩詞,明代歐陽理有《過董永橋》:“古樹凝朝霞,危橋鎖暝煙。仙姬分袂日,孝子倚廬年。傭葬今能否,飛升故自便。空餘遺蹟在,千載尚稱賢。”明末曹建孫有《望仙秋月》:“人間孝子天上知,賣身忽爾逢仙妻。妲娥夜夜代纖任,雲鬟玉臂流清輝。千年舊跡令人憶,一去乘鸞難再得。可憐明月古今秋,祗照望仙橋下流。”清代李秉陽有《董坡懷古》和《董孝子廟》:“漢賢藏魄地,歷代不消磨。孝子雖長住,居人艷董坡。今來荒墓外,衰草得秋多。獨拱斜陽立,高瞻發浩歌。”“爭夸董里有名賢,埋沒遺碑古廟前。何惜賣身酬死父,翻傳嘉偶子遇仙。墓間草色才經雨,路外槐蔭自鎖煙。好把心香熏世俗,俾知百行孝為先。”……
凡此均可見,金壇直溪鎮的董永村及望仙橋,就是傳說中董永和七仙女曾經相遇和生活過的地方。遺憾的是,上千年來人們為紀念孝子而保留的那座董永廟,在文革中因破“四舊”而遭到毀壞,並被移作他用。那座歷盡風雨滄桑的望仙橋,也已在多年前由石拱橋改成了水泥平橋。如今,董永家鄉的村民們正在積極籌劃修繕董永廟。

潮陽望仙橋

在潮陽一中校內,有一座古老的石板橋,這就是有名的“望仙橋”。
據說很久以前,有—個人—直渴望得道升仙。有一年夏天夜裡,他來到橋上乘涼,坐著坐著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瞌睡來。朦朧中,看到兩個童子走了過來,邊走邊說:“聽說明兒八仙要經過這裡。”還說:“吃了八仙的唾液會長生不老。”兩個人走遠了,這個人猛一激靈,醒了過來,而剛才的夢境還歷歷在目。
第二天一早,這個人就來到石橋上,等著八仙到來。可是一直等呀等呀,直等到傍晚,還沒見—個人影到來。就在他打退堂鼓的時候,橋那邊來了8個人。這個人大喜,但仔細一看,連稱霉氣,原來來的哪是八仙,而是八個衣衫襤褸的窮乞丐,他們還笑嘻嘻地伸手向他要錢呢。
這天夜裡,這個人又夢見前天夜裡的兩個人,他們笑嘻嘻地調侃他:“真是有眼不識泰山,那八個要飯的就是八仙所變,你的仙緣太淺了。”
這個人醒來,萬分懊悔。但他又不甘心,第二天又早早來到石橋旁等著。等呀等呀,直到晌午還沒有看到一個人影。這個人急了,就在這時,兩個麻風病人—拐—拐地從橋那邊走來,形象跟昨天的八仙—模—樣。這個人大喜,忙迎上前,跪著求情。
兩個人莫名其妙,面面相覷。這個人跪在地上,口口聲聲要討一口痰吃。兩個麻風病人見一時難以脫身,便隨便吐一口痰給他。這個人大喜,忙把痰吃了,這時只聽兩個麻風病人哈哈大笑,並罵道:“瘋了!”這個人聽後,又羞又急,連忙吐個不停。
這事傳開去,人們就把這座橋稱為“望仙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