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溜小豆餅

河溜小豆餅

河溜小豆餅,是安徽懷遠河溜特產。淮海平原著名地方特色食品。

懷遠河溜小豆餅,是篩選顆粒飽滿、粒實均勻、光亮的優質綠豆為原料,先用石磨將精選的綠豆破碎為豆瓣,用篩子除去粉狀物,以清水浸泡豆瓣數小時,漂去綠豆殼,再用小石磨將豆瓣磨成糊狀,以特製的工具將綠豆糊滴在溫度適宜的平鍋上,再經加熱後,直徑不過1.5cm左右,厚薄均勻,色澤淡黃,味美清香。

烹飪方法多樣,炒、炸、燒、燉、入湯皆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溜小豆餅
  • 別稱:豆餅子,豆餅,救駕小豆餅
  • 主要原料:綠豆,澱粉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種胺基酸
  • 主要食用功效:清熱解毒,消痞通氣,通經脈、健脾胃,解暑解酒,抗衰老,抗腫瘤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副作用:體陽虛、脾胃虛寒、泄瀉者慎食
  • 儲藏方法:冬天放置通風乾燥處,夏天冷藏
  • 烹飪方法:可炒、可燒、可炸、可入湯等等
簡介,歷史追溯,製作工藝,烹飪方法,食用功效,發展現狀,

簡介

歷史追溯

相傳,元朝末年,旱澇災害交替,乳名重八的鳳陽孤兒朱元璋,小小的年紀就出家當了撞鐘禮佛的小和尚。這年冬天,寺廟斷炊,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小和尚朱元璋,渡過淮河一路向西化緣乞討,走到懷遠縣河溜地界,又冷又餓,兩眼一黑,兩腿發軟,暈倒在路旁。心地善良的莊稼漢葛來安,將小和尚背回家中。為了讓小和尚早日康復,葛家老母親用一斗綠豆磨漿,點制了一竹籃銅錢大小的河溜小豆餅,煮給小和尚滋補身子。綠豆磨製的小豆餅,味甘性平、清熱解毒、補氣和胃、營養豐富,小和尚食之很快康復。小和尚後來反元起義,奪得天下,當上了大明朝的洪武皇帝,葛家老母親製作的河溜小豆餅,被譽為“救駕小豆餅”,成為宮廷美食。
另一說,明末清初,淮河岸邊擅長磨製小豆餅的民女左某,隨夫落戶河溜,夫妻二人在集市開了處以綠豆為原料的小豆餅作坊,從此這裡就誕生了河溜小豆餅。迄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百年來,河溜小豆餅以其色、香、味、形俱佳成為地方特色食品,並被人們作為禮物輾轉送到上海、南京、合肥、淮南、蚌埠等地。

製作工藝

河溜小豆餅,是篩選顆粒飽滿、粒實均勻、光亮的優質綠豆為原料,先用石磨將精選的綠豆破碎為豆瓣,用篩子除去粉狀物,以清水浸泡豆瓣數小時,漂去綠豆殼,再用小石磨將豆瓣磨成糊狀,以特製的工具將綠豆糊滴在溫度適宜的平鍋上,再經加熱後,直徑不過1.5cm左右,厚薄均勻,色澤淡黃,味美清香的河溜小豆餅便出爐了。
豆餅製作豆餅製作
常見攤販一般製作工序:一口大油桶改裝的爐子,上面反扣著一張微微凸起的平鍋,用專用的漏斗,大概能有不少於5個的滴嘴,師傅用極其熟練的手法,先在鍋面用沾著油的抹布啥的塗抹一下,再依次滴滿鍋面用綠豆、豇豆或豌豆等磨成的材料組合成的稠稠豆漿,蓋上鐵鍋蓋,幾分鐘後打開鍋蓋,已是黃橙橙的類似5毛或1元錢硬幣大小的豆餅了,再用特製的鍋鏟依次推到旁邊的竹篩子子涼涼,便可出售了。

烹飪方法

河溜小豆餅因吃法不同,其風味也就各異。
其烹調方法多樣,可炒、可燒、可炸、可入湯,可做配菜佐料,亦可做主菜下飯,更加飯菜相兼。它是素菜葷做,配以大油、大火、大辣,其色金黃,視之誘人;其形玲瓏,望之悅目;其香撲鼻,嗅之開胃;其味獨特,食之快意。有青菜炒豆餅,牛、羊肉炒豆餅,糖醋豆餅,豆餅湯等等
炒豆餅炒豆餅

食用功效

由於綠豆味甘、性平,可清熱解毒,消痞通氣,常食能補元氣、和臟腑、通經脈、健脾胃,尤其解暑解酒,其效更佳。因此,是一種傳統的保健食品,深受人們歡迎,既是農戶家常小菜,也是酒店待客佳肴。做為皖北傳統地方名菜,河溜小豆餅現已成為大、中城市高檔飯店的特色為菜。
炒豆餅炒豆餅

發展現狀

由於在保鮮、保質、貯藏、運輸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難度,河溜小豆餅尚未形成規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械化、大批量生產河溜小豆餅的日子為期不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