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狀況,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政治,經濟,綜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事業,衛生事業,文體事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地方風俗,名優特產,風景名勝,榮譽,
歷史沿革
鏡湖區是蕪湖的古城區,歷史悠久。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東吳孫權將蕪湖縣城由鳩茲遷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清光緒二年(1876年,),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把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
清光緒三年(1877年),英國首先在范羅山上建起了領事館。同年四月,又同清政府官員議定了蕪湖《租界》約,設立蕪湖租界。
1949年4月24日,
蕪湖解放。1949年5月3日,蕪湖市人民政府將全市劃為4個行政區。
1952年7月,一區更名為環城區,二區更名為長街區。
1960年,環城區、長街區合併成立鏡湖人民公社。
1961年2月,鏡湖人民公社改為鏡湖區人民委員會。
1968年,成立鏡湖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恢復鏡湖區人民政府,機關設在環城西路17號。
2000年12月,遷往北京東路97號新建的區機關辦公大樓。
2006年2月撤銷新蕪區,和原鏡湖區合併,設立新的鏡湖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鏡湖區轄6個街道。
2003年,鏡湖區位於市區中心。區境東、北與鳩江區接壤,西和新蕪區毗鄰,南與馬塘區隔青弋江相望。鏡湖區轄境湖、
中江、
東門、北門、
赭山、赭麓6個街道,43個社區、1個村。
2005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蕪湖市
新蕪區、鏡湖區,設立新的蕪湖市鏡湖區。將原新蕪區、鏡湖區的行政區域和鳩江區的荊山街道以及灣里鎮的廣福、蓮塘2個社區劃歸鏡湖區管轄。鏡湖區人民政府駐北京東路。
2006年2月9日,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蕪區、鏡湖區,設立新的鏡湖區。將原新蕪區、鏡湖區的行政區域、蕪湖縣原荊山鎮區域、
鳩江區廣福、蓮塘2個居委會劃歸鏡湖區管轄,區政府駐北京東路。
2010年8月,原蕪湖縣方村鎮劃歸鏡湖區管轄,同時撤銷方村鎮,在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方村街道,為鏡湖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駐方塘。
2011年,鏡湖區下轄鏡湖、東門、北門、赭山、赭麓、吉和、北京路、弋磯山、天門山、汀棠、荊山、方村12個街道辦事處,60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委會。738個居民小組,60個村民小組。
2012年9月,鏡湖區作為安徽省試點在全市率先啟動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撤銷11個街道辦事處,設立10個公共服務中心之後,全區現轄濱江、天門山、弋磯山、赭山、赭麓、張家山、鏡湖新城、大礱坊、汀棠、荊山10個公共服務中心和方村街道辦事處,55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委會。
區劃詳情
截止到2016年5月,鏡湖區共轄10個公共服務中心和1個街道辦事處,如下表:
序號 | 公共服務中心、街道 | 社區 |
1 | 濱江公共服務中心 | 濱江社區、淳良里社區、健康路社區、七更點社區、青山街社區、獅子山社區、體育場社區、新蕪路社區、殷家山社區 |
2 | 天門山公共服務中心 | 香格里拉社區、廣福社區、光華星城社區 |
3 | 弋磯山公共服務中心 | 陡門口社區、花園社區、王家巷社區、綠影社區、紅星社區、荷塘社區、杏園社區、香苑社區、小赭山社區 |
4 | 赭山公共服務中心 | 鳳凰山社區、黃果山社區、官山社區、新園社區、周家山社區 |
5 | 赭麓公共服務中心 | 建楊社區、車站社區、汀苑社區、旭日天都社區 |
6 | 張家山公共服務中心 | 團結東路社區、揚子新村社區、邢家山社區、洗布山社區、張家山社區、文化路社區、西洋里社區、三山里社區 |
7 | 鏡湖新城公共服務中心 | 海南渡社區 |
8 | 大礱坊公共服務中心 | 金馬門社區、北門口社區、教場東村社區、古城社區、大礱坊社區 |
9 | 汀棠公共服務中心 | 紅梅社區、園丁二區社區、藕香園社區、蕪寧路社區、大富社區、蓮塘社區 |
10 | 荊山公共服務中心 | 荊山社區、荊西社區、荊東社區 |
11 | 方村街道 | 旗桿村、王梗村、方塘社區、行春村、花園村、合心村、五星村、利民村、埭南社區、馬廠村、方家村、天城村、腰梗村、土斗 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鏡湖區是蕪湖市中心區,位於青弋江北岸,東起棠梅村村界,西至中山路、九華山路與新蕪區交界,南以青弋江與馬塘區相鄰,北臨鳩江區五里汀。地處東經117°58'—118°43',北緯30°38'—31°31',總面積1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鏡湖區境地貌屬平原地帶,地形起伏不大,地勢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為9米。境內有邢家山、曹家山、營盤山、神山、赤鑄山、馬鞍山、大小火爐山等。湖塘有鏡湖、九蓮塘、西洋湖等。
氣候狀況
鏡湖區氣候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60.6小時。
人口民族
人口
常住人口
2010年鏡湖區常住人口53333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809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5231人,增長13.94%,年平均增長1.31%。
家庭戶人口
2010年鏡湖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79259戶,家庭戶人口49296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2.7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8人減少0.23人。
性別構成
2010年鏡湖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73561人,占51.29%;女性人口259769人,占48.7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41上升為105.31。
年齡構成
2010年鏡湖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51620人,占9.68%;15-64歲人口416317人,占78.06%;65歲及以上人口65393人,占12.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下降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2.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7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2010年鏡湖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0983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130946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63383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90270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2253人上升為2059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4344人上升為24553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0045人上升為30635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21207人下降為16926人。
2010年鏡湖區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1717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8908人,減少52.41%;文盲率由7.71%下降為3.22%,下降4.49個百分點。
人口分布
街道 | 常住人口 (人) | 比重 (%) |
鏡湖區 | 533330 | 100.00 |
北京路 | 51446 | 9.65 |
鍺麓 | 56292 | 10.55 |
鏡湖 | 34427 | 6.46 |
吉和 | 43990 | 8.25 |
赭山 | 67693 | 12.69 |
弋磯山 | 52004 | 9.75 |
汀棠 | 40348 | 7.57 |
天門山 | 65892 | 12.35 |
北門 | 40185 | 7.53 |
東門 | 40515 | 7.60 |
荊山 | 9450 | 1.77 |
方村 | 31088 | 5.83 |
民族
2016年,鏡湖區有22個少數民族,共6042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鏡湖區少數民族比重為1.03%。
交通
鏡湖區得黃金水道之便,水陸交通發達,歷史上就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樞紐。
鐵路:寧安城際鐵路、皖贛擴能、商合杭客運專線、寧蕪線、蕪銅線、皖贛線、淮南線相匯。
公路:G4211寧蕪高速、G5011蕪合高速、G50滬渝高速和205、308、329、347、236國道相通。
水路:蕪湖長江大橋從境內穿過
,黃金水道長江和青弋江在這裡相匯,
蕪湖港被譽為“皖南門戶”“深水良港”。
政治
經濟
綜述
從2011年至2015年,鏡湖區地區生產總值由216.7億元增加到402億元,增長0.8倍。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090.87億元,是“十一五”累計投資的2.36倍。財政收入由24.5億元增加到44.4億元,增長0.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37.4億元增加到239億元,增長0.7倍。累計利用外資6.5億美元。居民人均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長0.8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2家。創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4個。
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億元,增長11.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億元,增長10.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億元,增長14.2%;實現財政收入44.4億元,增長1.1%。
古代蕪湖農業、手工業、商業較為發達,南唐時,就有“樓台森列”,“煙火成家”之稱;明清時,資本主義率先萌芽,成為當時長江流域工商業重要發祥地之一。1978年,蕪湖被闢為通商口岸,鼎盛時期出口貨物占全國外貿總額3.5%,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稱雄中國商界300餘年的徽商大部分經由青弋江順勢而下,以蕪湖為前沿陣地,走向全國各地。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近代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的蕪湖,被孫中山先生稱為“長江巨埠,皖之中堅”。
2015年全區旅遊總收入約231億元,旅遊人數約2100萬人次。2015年五星級標準旅遊飯店萬達嘉華酒店正式開業後為鏡湖區酒店業錦上添花。A級景區9個,其中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4個,2A級景區1個;旅行社40家,其中國際社3家,星級旅遊飯店7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3家;高星級飯店6家;星級旅遊餐館17家;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2家。蕪湖鐵山賓館獲評五葉級“國家級綠色餐飲企業”,僑鴻皇冠假日酒店獲“省十佳旅遊星級飯店”稱號,蕪湖國際旅行社獲得全省“十佳”旅行社和安徽省4A級旅行社稱號。
近年來,鏡湖區始終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抓手,著力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率先形成了服務業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超85%,占全市三產比重達43%。
第二產業
解放初期,區境工業以手工作坊為主,私營主自行組織生產。主要有棉織業、藤竹器業、飴糖醬色業等。當時工廠不多,各有歸屬,無專業管理部門。益新麵粉廠因資方無主,由軍代表組織生產,供應軍需民食,火柴廠則屬皖南行署企業公司。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98.7億元,同2010年相比增長21%;實現工業增加值25億元,同2010年相比增長16%。
第三產業
蕪湖曾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礱坊20餘家,緊靠青弋江通往長江出口處,方便水上運輸。光緒二年(1876年),蕪湖闢為通商口岸。光緒八年(1882年),李鴻章為了家族利益,將鎮江米市遷蕪,是以舟檣環江,八方鹹來貿易,蕪湖米市呈現出“堆則如山、銷則如江”景象。各地商客紛紛同鄉相約,捐款購地,爭建會館。洋行、商店、工廠隨地而起,改造街道、開闢馬路,市區迅速擴展。洋務飆起,歐風美雨,促機器製造之興起,皆為米市新闢地。
1919年後的連續兩年豐收,增至800餘萬石。輸出米量激增,各業獲利頗豐。蕪湖米市出現了“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景象。
1945到1949年,米市處於低落時期。國民黨政府推行限價收購政策,給米糧業帶來深重災難。解放後,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米市因而取消。
2010年僑鴻皇冠假日酒店被評為五星級旅遊飯店,奧頓酒店等3家企業獲評省5A優秀誠信旅遊飯店,格林豪泰、莫泰168等品牌快捷酒店入駐發展,全年共接待國內遊客600萬人次,接待入境遊客5.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55億元。
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02.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75.7%。努力成為服務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被評為皖江示範區考核一類區先進單位,總部經濟和金融產業集聚區被批准為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先後被命名為安徽省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示範區、都市休閒旅遊示範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試點區、服務業綜合改革示範區。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鏡湖區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繼續實行學前教育資助制度,新建公辦幼稚園1所,新增普惠性幼稚園11所。解放西路國小等校園工程建設加快,二十九中學擴建工程完工。順利通過省級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
截至2015年底,鏡湖區區屬中國小34所,國小分校區3所,公辦幼稚園10所,民辦教育機構59個,在校(園)學生3萬餘人,教學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通過建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和學前教育資助制度,保障了區境適齡少年兒童平等接受教育。多年來,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鞏固率始終保持100%。
鏡湖區高等院校一覽 | | |
---|
| 蕪湖市教育學院 | 蕪湖電大 |
| | 蕪湖地區衛生學校 |
衛生事業
鏡湖區地區中心城區,醫療資源豐富。2015年,區境內擁有二級以上醫院11家,其中,三級甲等3家、三級乙等 1家、三級專科2家、二級醫院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家,社區服務站28家,村衛生室1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全區。鏡湖區創新舉辦的“公建民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模式自2012年起試點以來,逐步擴展到鏡湖新城、弋磯山、張家山、天門山四家,激發了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工作積極性,2015年度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量與收入大幅度提升,較上一年度均同比增長200-300%。
文體事業
鏡湖區文體活動中心坐落於綠地世紀城,內含文化館(國家一級館)、圖書館(國家一級館)、體育館和室內恆溫游泳館,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是全省唯一的四館合一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榮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社會保障
2013年,鏡湖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分別參保13.4萬人、16.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5萬人,城鎮居民醫保參保20.2萬人。廉租住房實物配租615戶,租賃補貼發放502萬元,惠及3625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累計發放低保金4699萬元,人均月補差408元。救助臨時困難家庭2317戶,發放救助金472萬元。醫療救助3022人次,發放救助金1364萬元。發放高齡補貼523萬元。繼續為65周歲以上老人進行免費體檢,建成綠影、張家山等5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17件,為貧困群體挽回經濟損失638萬元。
2015年,鏡湖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分別參保13.14萬人、17.28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32萬人,城鎮居民醫保參保19.2萬人。公共租賃住房配租3784戶,租賃補貼發放529戶121萬,惠及4313戶住房困難家庭。累計發放低保金4686.68萬元,人均月補差455.57元。救助臨時困難家庭1740戶,發放救助金366.91萬元。醫療救助4500人次,發放救助金1442.32萬元。發放高齡補貼617.9元。繼續為65周歲以上老人進行免費體檢。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35件,為貧困群體挽回經濟損失800萬元。
歷史文化
鏡湖區作為蕪湖市的母城和發祥地,“三刀”、“鐵畫”享譽世界,
張孝祥、
肖雲從等歷史名人輩出,吳敬梓名作《儒林外史》和湯顯祖的《
牡丹亭》均創作於此,自清末被闢為通商口岸以來,逐步形成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開放文化,是皖江流域唯一五大宗教齊全的城區。鏡湖區自然風景秀麗,長江、青弋江兩江環抱,赭山、鏡湖山水相依,“兩江、三山、五湖”星羅棋布,干將、莫邪傳說遠古至今,天主教堂、聖雅閣樓等33幢百年歷史的近代西洋建築珍珠般散落其中,素有“江南三分秀,兩分在鏡湖”的美譽。鏡湖區第三產業發達,自古為長江流域重要商埠,水陸交通便利,清末享譽全國的蕪湖米市就坐落在境內十里長街,改革開放後更湧現出“傻子”年廣久等商界風雲人物。
地方風俗
蕪湖鳳凰美食文化節:由安徽省旅遊局和蕪湖市人民政府主辦,蕪湖市旅遊局、蕪湖市商務局協辦,鏡湖區人民政府承辦。自2002年創辦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10屆,主要是以美食文化為中心,以宣傳造勢和旅遊產品為重點,深度挖掘長江之濱、古城商埠的傳統美食文化,以獨具特色的江鮮美食和小吃名城的優勢,舉辦系列主題活動,為旅客呈獻多姿多彩的美食節禮遇,達到吸引人氣的目標。2008年被評為“全國節慶活動百強暨2008年度中國十大優秀旅遊節慶”。
名優特產
蕪湖鐵畫
蕪湖鐵畫是中國工藝美術
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藝人以錘代筆,鍛織成畫,風格獨特。自它誕生,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
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主要是借鑑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為安徽省蕪湖市的一絕。
鐵畫有國畫黑白相間的風韻美,也有西畫層次分明的立體美。鐵畫的種類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風景,花鳥草蟲,總之凡能在紙上畫出來的,鐵畫均可一展其風韻。至今人民大會堂還懸有巨幅鐵畫《迎客松》。
風景名勝
中江塔
中江塔位於青弋江、長江匯合處江堤上的中江塔,建於明朝萬曆46年(公元1618年),被古人譽為“江上芙蓉”,是蕪湖舊八景之一。
廣濟寺
廣濟寺舊時為佛教聖地,位於赭山南麓,與普濟寺、吉祥寺、能仁寺並稱為蕪湖四大佛寺;位於東內街的城隍廟,建於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是中國有史記載以來最早的城隍廟;坐落於雨耕山麓的天主教堂由法國傳教士創建於1903年。廣濟寺是首批國家批准的重點開放寺院。國家4A級旅遊景區,蕪湖市文物保護單位。
聖雅閣中學
聖雅閣中學(現十一中學),建於清光緒25年(1899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曾經在這裡領導過反對教會學校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的愛國學生運動,建有王稼祥紀念園,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鏡湖之畔的柳春園建有“步文亭”,供後人紀念王步文烈士。
汀棠公園
汀棠公園是全國第一家農民公園,占地42.83萬平方米,其中水面32.93萬平方米,由原西江公社棠橋大隊於1983年集資興建。建於公園內的玩鞭亭是仿二十里舖己毀的古玩鞭亭,以冀恢復原蕪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園內主要景點有:長堤、拱橋、曲橋、鐘亭水榭、園藝館等。
鏡湖細柳
"
鏡湖細柳"是古"蕪湖八景"之一,歷來"為邑中風景最佳處"。鏡湖原名陶塘,位於市區中心,分東西兩湖,水面達二百餘畝,由南宋著名愛國詞人、狀元
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鑑,形似圓鏡,"水惟不競形俱鑒",故名"鏡湖"。鏡湖依赭山,傍弋水,以"環種楊柳"而景勝一方,"名人題詠者不可勝計"。春和日麗,千株綠柳,萬條柔絲,低垂搖曳,倒映水中,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畫卷。泛舟湖上,如詩如畫。蒙蒙春雨中漫步煙雨墩,但見一湖煙雨,滿堤煙柳,確有"鳩茲煙水地"、"人在小蓬萊"之感;
城隍廟
城隍廟座落在東內街62號—1,位於衙署前左側。《
辭海》載:“蕪湖城隍廟建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是我國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城隍建築。舊縣誌記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增建兩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殿前添建捲簾蓬三楹,殿廊塑像完美。-164-第八章工業清鹹豐年間毀。光緒六年重建,三十二年(1907)重修。蕪湖城隍廟平時香火不斷,每逢農曆七月三十日和春節,更是香菸繚繞,燈火輝煌。很多善男信女燒香祈禱,意在消災求福,懺悔自新。解放初期,解放軍駐蹕於此,後部分建築被毀,駐軍撤出。“文化大革命”時期,城隍廟被改造為皖南電影院,1995年,建為美麗華大舞台。現今,城隍廟僅有8平方米,供奉著部分菩薩。
點將台
古城中央十字街北,聳立一座古石台,因周瑜在此點將,又名周瑜點將台。台高3.2米,寬7米,長18.4米。台系青色花崗岩砌成,台頂築有台廊,台北側有石階,長八米,可供四人並肩拾級而上。傳說三國東吳時期,中軍帳、閱報處(閱戰報的地方)均設此。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孫權封孫高為牙門將守丹陽,命周瑜統率六郡水陸兵馬坐鎮蕪湖,並在蕪湖設壇,登壇拜帥。“周瑜點將台”的故事世傳不絕,石台遺址實實在在地屹立在古城中央,教場東村即周瑜操練兵馬之處。赤壁之戰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回江陵時,途中病死於巴丘(今岳陽)。魯肅周瑜靈柩回蕪湖,孫權接謀哭祭於前,命厚葬本鄉。墓在蕪湖傳說不一:有雲在城北周村鋪吳置守冢戶;有雲在今魚市街28號院內;有雲在小邢山圓墓山周村。
夫子廟
蕪湖學宮亦稱縣學,建有
夫子廟。學宮系元符末年(公元1100年)始建,當時學宮範圍很大,南至金馬門,有長河繞流於前,北至東內街,東有圍牆,環繞於環城東路,西界察院(今正大巷一帶),占地72畝。至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金兵南侵,毀於兵火,以後雖有維修,範圍已不如以前。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建城比宋城範圍縮小很多,學宮東部被東城牆占用隔在城外,使學宮面積縮小了30%。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舊址上重建學宮,雖然面積縮小,倒也十分壯觀,相當完備。從南向北有大成坊、大成殿、明倫堂和尊經閣,這是夫子廟的四大組成部分,其中又以大成殿為主。大成殿是夫子廟的正殿。夫子廟的四大組成部分歷遭破壞,後經市人民政府修復,巍然矗立,雄偉壯觀座落在校園優美的十二中內,內壁上有唐代書法家李陽冰和宋代書法家米芾的五塊碑刻,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昔日的潘池(因開荷花,民眾叫它“荷花塘”)和大成坊所在地現在是十二中學的操場。
榮譽
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 | 全國科普示範區 |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 | 全國親職教育工作示範區 |
全國社區服務先進單位 | 全國社區志願服務示範城區 | 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區 | 全國養老社會化服務示範區 |
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區 | 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 全國白內障無障礙區 |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安徽省教育強區 | 安徽省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示範區 | 安徽省都市休閒旅遊示範區 | 安徽省首屆文明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