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知名校友,科大校史,追根溯源,建校初期,文革時期,重新崛起,展望未來,科學研究,創新單元,科研成就,學術資源,教育教學,師資隊伍,院系設定,學科建設,教學建設,綜合排名,科大傳統,視覺識別,精神傳統,領導集體,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
科大校史
追根溯源
20世紀50年代,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國內新興技術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技術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就成為科學院領導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構想。
1958年3月18日,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務常務會議上,院長
郭沫若提出,為了培養幹部,可以考慮科學院附設高等學校。
1958年5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代表科學院黨組向負責全國科技工作的
聶榮臻副總理和中宣部呈交請示,建議由中國科學院試辦一所大學。聶榮臻副總理隨即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科學院擬辦大學一事,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5月21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交報告。
1958年6月2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後,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
鄧小平批示“書記處會議批准這個報告,決定成立這個大學。”
劉少奇、
周恩來、
陳雲等也審批同意了中央書記處的決定。
1958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召開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學校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時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簡章,明確教學設備原則上由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負責。會議決定學校設定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物理熱工系、無線電電子學系、自動化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套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系、生物物理系等12個系;並與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建立聯繫協作關係。
同年7月28日,學校籌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系主任會議,會議決定增設套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數學和政治課等四個小組。
根據聶榮臻副總理指示,原
中央黨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讓給中國科大當校址,中國科學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幹部、教室、工人、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
為解決招生問題,中國科學院黨組報請中央批准,從各省、市當年考生中由中國科大優先錄取1600名新生。6月18日,《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中國青年報》登載了中國科大招生簡章。
9月初,在北京考區錄取的150名新生提前報到,參加整理校園和修建操場等義務勞動;9月15日,京外新生辦理報到註冊手續,全校共錄取1634名學生。
開學前夕,郭沫若起草校歌歌詞,並廣泛徵求修改意見。9月19日,郭沫若與全體學生第一次見面,並請校歌作曲者、全國音協主席呂驥為學生教唱校歌《永恆的東風》。
建校初期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報導了中國科大的誕生。
1959年,
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併入中國科大,設立科技情報系,1960年該系撤銷,學生分別併入物理、化學、生物等系科專業。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將原來的13個系合併成數學系、物理系、近代化學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無線電電子學系6個系。教育部核定學校設定專業24個,1966年減為23個,學制5年。根據中國科學院的要求,系和專業調整後,專業課程基本不變,教研室繼續保留,以便經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聯繫。
在1959年5月中共中央的《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中,被列入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排名第四,成為這批重點高校中最年輕的大學。
中國科大196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研究所錄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國科大負責基礎課教學。地球物理學家
趙九章曾致函科學院領導,建議中國科大開辦研究生院。科學院對由中國科大在
中關村開辦研究生院問題也曾提出方案,後因“文革”動亂而擱淺。
1960年中國科大與科學院計算研究所聯合研製成功“107計算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研製的通用數字計算機,也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1960年2月,學校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工作報告會。1963年9月,為紀念建校五周年出版的《科學論文集》,選入師生論文共80篇。
截至1966年,中國科大為國家培養了4710名畢業生,85%分配在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工作,絕大部分成為業務和領導骨幹。在前三屆畢業生中,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名列第一。
文革時期
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在全國範圍內爆發,學校停止招生,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頓。1961級學生在校長達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畢業分配,走上工作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畢。
1966年6月,根據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國科學院向中國科大派駐工作組。此後,揭發會、批鬥會、大字報、大辯論持續不斷,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駐校工作組才根據上級決定,撤離科大。
1968年3月5日,中國科大
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次日開始辦公,在革委會各辦事機構健全之前,統管一切有關革委會事宜。
1968年8月,解放軍駐京“
毛澤東思想宣傳隊”200餘人、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兩批300人進駐科大,領導學校“斗、批、改”運動。
1969年2月27日,學校成立教育革命組。之後,學校陸續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隊,共77人分赴部隊、農村、工廠進行教育革命探索,併到上海取經。
1969年7月9日,中國科技大學教育革命調查組草擬出《關於走共大道路,重建無產階級新科大的初步意見》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榜樣,向清華、北大學習,到江西創辦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學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東北等地選點辦“五·七”幹校,以便幹部輪流下放勞動鍛鍊。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
劉西堯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李德生協商,指令中國科大“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先遣人員90人12月初趕赴安慶,隨後900人到達該市,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里,擁擠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無法維持。
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噸,裝運儀器、器材、圖書、檔案等35000箱;遷出家屬470多戶,組織職工、學生、家屬客運20多批,約6000人次,用火車皮510多節,搬遷費達77萬元。
1971年9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與
第三機械工業部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
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1972年,學校重建了數理化基礎課教研室,廣大師生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開始了教學科研工作。學校決定將分布在全國範圍各種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屆畢業生招回學校進修,舉辦“回爐班”。“回爐班”結業後,他們與學校從各地所招的200餘名教師一起充實了學校的教師隊伍,使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後來形成以年輕人才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招收的1972~1976級
工農兵學員,學制改為3年。
197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
1975年9月,中國科學院經請示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大由以安徽省領導為主改為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同年,主持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
胡耀邦在準備向國務院提交中國科學院《匯報提綱》的同時,指示科大代表科學院起草向國務院匯報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中國科大要通過擇優錄取應屆畢業生、試辦研究生班等建議。報告上報後,鄧小平圈閱同意。
當中國科大準備實行經鄧小平指示同意的辦法招生時,全國掀起“
反擊右傾翻案風”,《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被誣衊為“復辟”、“回潮”的“毒草”。
至1977年底,中國科大校舍面積達11.8萬平方米,全校教職工2300餘人,其中教師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講師126人。
重新崛起
1976年10月“
四人幫”的倒台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科學院於1977年8月5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提出科大既要成為教學中心,又要成為科研中心,制訂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共中央主席
華國鋒、副主席鄧小平及
紀登奎、
余秋里、
王震、
谷牧副總理等批示同意。
1978年2月17日,學校恢複列為重點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主要有:
1. 面向世界,開放辦學
中國科大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實行對外開放,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定,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先後選派教師近萬人次赴30多個國家與地區訪問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聘請上百位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舉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2. 首創少年班
197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大經過考試選拔智力超常的少年進校學習,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養合格大學生的經驗。首期
少年班21人,平均年齡14歲,年齡最小的謝彥波僅11歲。此後,部分高校也陸續開辦少年班。1985年9月,為把少年班經驗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廣,中國科大仿照少年班辦學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零零班”)。少年班與零零班統一管理,共同培養,學生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3. 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國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這是全國最早創辦的
研究生院。不久,中國科大明確提出建立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1981年11月,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其中博士點11個,碩士點24個。1983年,國內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18人中,有
白志東、
蘇淳、
李尚志、
范洪義等7人為中國科大培養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國科大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學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設立研究生院。
4. 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1980年7月23日至30日,中國科技大學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著重研究了如何發揮科學院和科大在科學技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並為進一步辦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決定。
19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和改造,使當時以理工為主的學科結構調整為理工結合、兼有文管的綜合性學科結構,並通過不斷完善,使學科專業一直保持在全國高校的先進水平。學校還及時提出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進行“4-2-3(學士-碩士-博士)分流培養”的試點,通盤考慮高等教育的三個層次,
1980年中國科大開始實行
學分制,同時實行免修、選修、跳級等措施;試行
導師制,允許對拔尖學生單獨擬定培養計畫;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儘早參加科研活動,設立學生科研專項費用,開放部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
1977年以後入學的中國科大曆屆畢業生中,有6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留學生項目(CUSPEA)中,中國科大學生共考取237人,占錄取總數的25.8%,為全國之冠。
1983年,英國《
自然》雜誌撰文稱中國科大為“招風的大樹”。
5.進入國家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1980年12月,國務院批准在中國科大設立“
郭沫若獎學金”,該獎學金系用郭沫若生前交給中國科學院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為中國科大學生的最高榮譽獎項。
1981年2月27日,經中科院黨組決定,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國科大北京教學管理處合併。
1981年3月,中國科學院同意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務委員會。
1982年5月,經中科院批准,學校可以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掛兩個牌子。
1984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11月20日,國家在高校中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工程──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中國科大西校區舉行奠基典禮。
1986年12月,科大部分學生因合肥市西市區人大代表選舉問題,走上街頭髮起“要求進行民主選舉”的遊行,由此引發全國範圍的第一次
學潮。
1986年6月,國家計委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期工程計畫任務,擴建校舍建築面積167000平方米,總投資9300萬元;批准在校人數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職工編制為3800人。1986年9月20日,學校舉行新校區工程奠基典禮。
經過“七五”、“八五”國家重點建設,截至1988年底,中國科大校園面積擴大近一倍,建築面積已由遷址合肥時的6萬平方米增至51萬餘平方米。教學樓、化學樓、電子樓、力學樓、生物樓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結構分析、選鍵化學等中國科學院開放研究實驗室相繼建成。3000門程控電話開通。校園計算機網路建成並投入運行。新建成圖書館並初步建成與Internet聯網的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等公共服務設施。
展望未來
1998年6月,中國科大的領導體制由1984年以來試行校長負責制,轉換為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1995年12月,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在部分高等學校“211工程”立項工作會議上,確定包括中國科大在內的一批重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1996年9月,為區別於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之後加上“(北京)”,即“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998年5月,國家決定實施 “985工程”。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大協定,中國科大成為首批九所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8年,中國科學院作出了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同年中國科大被納入知識創新工程體系試點範圍。作為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成立了理學院、商學院(後更名為管理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工程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學院院長大多由“兩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擔任。下設26個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級管理的運行機制,逐步按學科群組織教學,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符合現代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的規律。1998年,本科專業數由原來的43個調整到36個,拓寬了專業的涵蓋面。2002年,學校19個二級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2007年,學校8個一級學科(涵蓋41個二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被評為
國家重點學科。
1999年起實行講座教授、首席專家和傑出青年獎勵制度。
1998年,中國科大迎來了建校40周年。
1999年7月25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定,並聯合發出《關於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決定》。
1999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菸草專賣局在合肥召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
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合併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成立大會。
2000年3月1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三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中國科大在21世紀初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改革與發展工作。
2000年9月2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報告》,將當時全院109個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礎上,更名組建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
中國科學院大學)。
2001年,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8年9月20日,中國科大迎來50周年校慶。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提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
中國科大星”。 國家郵政局正式發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紀念郵票。
2011年10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
2012年、2013年,英國
自然出版集團(NPG)發布《自然出版指數中國》報告,中國科大獲選為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名。
自2016年起,學校教務處和學工部聯合,共同開發出“基於大數據的全過程精細化管理”系統。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
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12月23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關於高等學校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工作的意見》及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4月26日,中國科大與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9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85級校友、百度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女士以個人名義向中國科大捐贈一億元人民幣,並宣布成立“薔薇科大發展基金”。10月17日,QS2019金磚國家大學排名發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第4位。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被教育部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培育創建單位。
科學研究
創新單元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建有13個國家級科研機構和45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類別 | 機構名稱 | 批准部門 |
---|
國家實驗室 | | 國家發改委 |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 科學技術部 |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合肥同步輻射光源 | 國家發改委 |
| 國家發改委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國家發改委 |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 科學技術部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 | 國家發改委 |
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熱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發改委 |
2011協同創新中心 | | 教育部 |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 | 大尺度火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科學技術部 |
其他 | | 科學技術部 |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科學技術部 |
類別 | 名稱 |
---|
率先行動機構 | |
中國科學院合肥大科學中心 |
中科院 重點實驗室 | |
|
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聯合) |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聯合) |
|
|
中國科學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 |
|
中國科學院電磁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空間信息處理與套用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 |
中國科學院無線光電通信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城市污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聯合) |
其他 | 中國科學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合肥分中心 |
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聯合) |
中國科學院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 |
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研究示範中心 |
中國科學院量子技術與套用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名稱 | 批准單位 |
---|
| 教育部 |
高性能計算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分子醫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計算與通訊軟體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生物質潔淨能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污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科技廳 |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教育廳 |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教育廳 |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教育廳 |
無線網路通信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教育廳 |
生物技術藥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城市公共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先進技術與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先進核聚變能和電漿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大數據套用協同創新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微電子與光電子技術研究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醫藥生物研究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語音及語言技術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發改委 |
名稱 | 共建單位 |
---|
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化學物理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
蛋白質科學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網路與通信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
星系和宇宙學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
綠色合成化學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數學物理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 |
科技傳播研究所 | 中科院科學時報社 |
強子物理研究中心 | 蘭州重離子國家實驗室 |
新能源材料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
無機固體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高分子薄膜與溶液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
分析化學研究夥伴小組 | 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
超精密控制與系統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 |
微納電子系統集成研究中心 | 中科院微電子所 |
環境污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
生物質催化轉化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量子生物物理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天然活性多肽聯合實驗室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科大華為信息技術研究所 | 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SHINCRON先進薄膜工藝與材料聯合實驗室 | 日本SHINCRON公司 |
中國科大-黃山永佳膜技術與膜材料聯合研發中心 | 黃山永佳(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科大國購機器人研究中心 | 合肥高新區、國購集團 |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先後建設和參與建設了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北京譜儀(BESIII)、穩態強磁場、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學裝置。
科研成就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十年共發表SCI論文28785篇、被引334996次,授權發明專利1073件、實用新型354件,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2項;十一五以來,科研項目獲批經費達60億,先後牽頭承擔973、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大項目87項,聯合承擔國家重點重大項目240餘項。
2016年納米結構單元的宏量製備與巨觀尺度組裝體的功能化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年在量子信息、單分子科學、高溫超導、納米科學、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等前沿領域(該校各研究領域詳細內容介紹參考資料)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關成果先後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世界科技進展”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13次,美國(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量子信息、鐵基超導成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礎研究代表成果(共3項)。
年度 | 項目名稱 | 入選類別 |
---|
1998 | 科學家關於夸克質量比的研究國際領先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從四氯化碳催化熱解制金剛石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1999 | 科學家確定碳60單分子在矽表面的取向狀態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2000 | 過去3000年企鵝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演變研究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01 | 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中國科技大學C60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研究獲重要進展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C60單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維取向疇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03 | 中國科技大學在量子通信實驗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多光子量子糾纏態的操縱與鑑別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04 | 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 |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物理學會) |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
中國量子信息實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五光子糾纏和終端未定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實現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05 | 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2006 | 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發現一種可有效通過皮膚傳送大分子藥物的透皮短肽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 |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
在光纖通信中成功實現一種抗干擾的量子密碼分配方案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2007 | 光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算法套用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在多光子糾纏和光學量子計算的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實現六光子薛丁格貓態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2008 | 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 年度十大科學進展《SCIENCE》 |
鐵基超導材料研究獲重大進展 | 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新型鐵基高溫超導材料的發現及相圖研究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鐵基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
量子中繼器實驗被完美實現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 |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物理學會) |
2009 | 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基於自旋的量子調控實驗研究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成功實現太陽能冶煉高純矽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雙功能單分子器件的設計與實現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2010 | 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實驗實現最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 |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新聞 |
2012 | 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 | Features of the Year(NATURE) |
Quantum hops | 2012 Science News Top 25 (SCIENCE NEWS) |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獲重大突破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3 | Foiling Quantum Hackers |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
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基於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實現單分子化學成像 |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4 | 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世界記錄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學術資源
截至2014年7月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實體館藏中外文書刊220萬冊(含院系資料室),包括4萬多冊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圖書館通過構建高水平的數位化文獻體系來保障學校的教學科研需要,已引進和共享135箇中、外文資料庫(平台),包括主流的國內外權威學術資料庫和檢索工具,師生用戶通過校園網可以方便查閱中文電子圖書240萬種、外文電子圖書45萬種、中外文電子期刊近4萬種、國內碩博士學位論文620萬份、國際碩士博士學位論文57萬份,以及大量的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科技報告等資料。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被美國的《化學文摘》(CA)、《數學評論》(MR)、《劍橋科學文摘》(CSA)和德國的《數學文摘》(Zbl Math)和俄羅斯《文摘雜誌》(AJ)等國際著名資料庫收錄;被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研究課題組於1992年列入100種“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於1994年列入300種“1992~1993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第73名;連續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許多部門和高校列為評審正高職稱認可或發表論文重獎的“國家級重點學術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報導中國國內外有關化學、物理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理論、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錄。
《
低溫物理學報》:是首批確定為國家核心類期刊之一,被英國《SA》、美國《CA》、俄羅斯《PҖ》長期收錄,中國科技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技部情報所情報中心固定收錄並檢索的期刊。
《
實驗力學》:為中國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及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統計源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期刊、維普資訊等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力學類核心期刊。
《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選武漢大學RCCSE-E教育學類核心期刊,2012年入選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2013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已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重要資料庫及有關報刊網全文收錄。
《
火災科學》:是火災過程及其防治領域的國際性學術刊物,它的任務是反映該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為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教育教學
師資隊伍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2154人,其中教授701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800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5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7人,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30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含青年)5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
其中,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共有427人,占固定教師總數的33%;青年人才占高層次人才的55%。4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0%,其中35歲以下教師約占青年教師總數35%。
姓名 | 院士類別 | 姓名 | 院士類別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級教學名師:陳國良 、 李尚志 、 程福臻 、 霍劍青 、 施蘊渝 、 史濟懷 、 向守平
(備註:該校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千人計畫、百人計畫、大師講席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院系設定
據2018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下轄20個學院、31個系,開辦37個本科專業。
學院 | 系 | 專業 |
---|
| | |
| 數學系 | 數學與套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
計算與套用數學系 |
機率統計系 |
| 物理學系 | 物理學 套用物理學 天文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核科學與核技術 |
近代物理系 |
天文學系 |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
工程套用與物理系 |
| 化學物理系 | 化學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套用化學系 |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
化學系 |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
| 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系 |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
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 |
系統生物學系 |
醫藥生物技術系 |
| 近代力學系 | 理論與套用力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能源與動力工程 安全工程 |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
| 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 | |
自動化系 |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
| | 核工程與核技術 |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 |
| 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 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系 | 地球物理學 地球化學 大氣科學 環境科學 |
| 工商管理系 | 管理科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金融學 工商管理 統計學 |
管理科學系 |
統計與金融系 |
| 外語系 | 英語 考古學 傳播學 |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
|
| | 數據科學 |
| 軟體技術系 | 軟體系統設計 網路與信息安全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嵌入式系統設計 |
嵌入式技術系 |
(參考資料)
學科建設
據2017年9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同時還擁有MBA、EMBA、MPA、法律碩士、金融、套用統計、翻譯、新聞與傳播、文物與博物館、工程管理、工程碩士(18個領域)等專業學位授權點,21個博士後流動站;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9個安徽省一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列全國高校第6; 理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100%,工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40%。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核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天體物理、地球化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安全技術及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安徽省一級重點學科:學科名稱、哲學、天文學、地質學、生態學、生態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科學、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統計學、生態學、地質學、天文學、哲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網路空間安全、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網路空間安全、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第三輪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排名中:該校進入排名前5的學科數為9個(其中理學7個),進入排名前10的學科數為14個;該校數學、物理、生物、天文、地學等基礎學科均進入國內高校學科排名前5。
在學科國際排名方面,根據E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對2002年至2012年數據的統計分析,中國科大有10 個學科(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學、環境/生態學)已進入國際前1%,其中材料科學、地球科學、工程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臨床醫學和環境/生態學8個專業領域的學術影響力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教學建設
據2018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7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後獲得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5項、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1993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198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優秀獎1項。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大學生心理學、電磁學、生理學、天體物理概論、微積分、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實驗、地震學原理與套用、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並行計算
國家級精品課程:數學實驗、並行計算、大學物理實驗、線性代數、微積分、生理學、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電磁學、地震學原理與套用、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天體物理概論、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生心理學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認識宇宙、陶瓷藝術鑑賞與製作、地震活動與地震學、科學簡史·科學革命篇、核聚變——人類理想新能源、系統生物學與生命、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生命科學導論、人體健康的衛士:免疫系統、生活中的光學、化學與社會生活中的安全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物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信息與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少年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科大-微軟聯合培養人才新模式實驗區
國家級特色專業:數學類、物理學類、電子信息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地球物理學、信息安全、軟體系統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物理學專業、天文學專業
國家級教學團隊: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電磁學》課程教學團隊、基礎生物學教學團隊、微積分類課程教學團隊、並行計算相關課程教學團隊、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課程教學團隊
少年班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
1985年,中國科大在總結和吸收少年班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針對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仿照少年班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簡稱試點班,又稱零零班),兩類學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創辦30周年之際,中國科大將原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
少部分專業意願十分明確的學生,從入學起直接進入主修專業,按照相關專業培養計畫學習;大部分學生實行兩段式學科平台培養模式(2+2),前兩年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後兩年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個性化專業學習。
為滿足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群體對課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與教務處、相關學院創辦“華羅庚班”、“嚴濟慈班”、“物質科學班”等學科強化計畫,對相應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學生根據學習能力可以隨時調整進出這些計畫。
截至2015年2月,少年班(含零零班)共招收2412人,畢業1879人,其中少年班招收1261人,畢業1070人,零零班招收1151人,畢業809人。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是中國科大深化“所繫結合”辦校方針的具體舉措。 2009 年起,該校與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個研究所聯合開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包括“華羅庚數學英才班”、 “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等 7 個基礎科學類英才班以及“計算機與信息英才班”等4個高技術類英才班。2010 年 10 月,該校華羅庚數學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盧嘉錫化學英才班、貝時璋生命英才班、 計算機與信息英才班等5個科技英才班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2014年,各英才班在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的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課程體系。
截至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總計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45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論文51篇,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94篇。
綜合排名
2017年10月25日,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中國排名第三。
2017年11月22日,QS金磚大學排行榜位列第四。
2019世界大學排名前200名。
2018年中國百強大學排名第6。
科大傳統
視覺識別
中國科大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啟用。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撓、永不言敗和勇於創新、銳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徵。
2、火箭:騰空飛躍的火箭,表達了科大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勇於擔當國家使命、攀登科學高峰的壯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線條,代表了中國科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科技英才。
3、打開的書:書本是知識的象徵,知識就是力量。一代代青年學子在這裡勤奮學習,汲取豐富的知識素養,為攀登科學高峰打下堅實的基礎。書本經過修飾之後,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飛翔的海燕,象徵著中國科大這所充滿新鮮活力的年輕大學展翅翱翔。
4、正圓形外圍輪廓:加工後的校徽增加了莊重典雅的外圍輪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稱,使校徽與國際化接軌。圓形輪廓將傳統的梅花校徽包蘊其中,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元素,而顯得更為突出。
5、深藍色主色調:校徽以深藍色為主色調,體現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寬容的文化品格,與中科院院徽的色調一致,表明中國科大作為中科院所屬的大學和母體文化傳統的一脈相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旗分別以白、紅、藍三種色彩作為底色,其中以白底標準色校徽圖案為正式旗幟,紅藍底色反白陰形校徽圖案為一般圖案。尺寸規格共有5種。
精神傳統
1958年建校之際,郭沫若校長親自起草校歌《永恆的東風》歌詞,並請校歌譜曲者呂驥先生到校教唱。從此,校歌中“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師生中廣為流傳。
1959年開學典禮,郭老以《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為題作長篇演說,將中國科大校風概括為“勤儉辦學,艱苦樸素,紅專並進,團結互助”,要求同學們堅決把抗大精神繼承下來,“不僅要創建校園,而且要創建校風,將來還要創建學派”。
1988年9月20日,名譽校長嚴濟慈在慶祝建校3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建校以來,老校長郭沫若倡導建立了‘勤奮學習,理實交融,紅專並進’的優良校風”。這是對郭老在中國科大創辦初期不同場合關於校風提法的進一步概括,同時也是根據學校建設和發展實際對校風、校訓作的新的提煉。
2003年9月,時任校黨委書記郭傳傑在紀念校慶45周年《思賢哲,學校訓,創一流》一文中指出:“我們科大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認真品味起來,不僅語言簡約,文辭對稱,且內涵深邃廣博,入時合理,既含價值觀,又有方法論。”
綜上所述,科大校訓的文字表述,源於首任校長郭沫若作詞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開學典禮致辭,後經不同時期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而成。
“紅專並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實交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八個字將為人、為師之要,治學、治教之道,盡含其中,寓意深廣。
1958年9月15日,正式開學之前,首任校長郭沫若欣然命筆,以飽滿的創作激情親自題寫了校歌歌詞《永恆的東風》。9月17日,郭沫若校長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的時候,總理僅改動了兩個字,把校歌歌詞中“為共產主義建設作先鋒”中的“建設”改為“事業”,使文字的表達更為準確。
經總理審定後,郭校長又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音樂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呂驥先生為之譜曲。郭老說:“我們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這就使得我們的學校能夠有聲有色地繼承著抗大的傳統。”
兩天后,郭校長又請呂驥先生來校,在大禮堂里教授全體師生們學唱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樂家和政治家共同參與創作的、激盪科大人的旋律,從此傳唱不衰。
永恆的東風郭沫若/詞 呂驥/曲 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 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高峰要高到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 我們是中國的好兒女,要刻苦鍛鍊,辛勤勞動, 在黨的溫暖撫育、堅強領導下,為共產主義事業作先鋒。 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 永遠向人民學習,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 |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郭沫若作題為《繼承抗大的優秀傳統前進》的致辭,聶榮臻副總理作題為《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的講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領導到會祝賀並講話。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在顯著位置報導了中國科大的誕生。從此,每年9月20日,成為校慶紀念日。
精神內涵:育人為本、學術為根、報國為魂。(在借鑑、綜合、提煉、歸納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中國科大文化傳統研究》課題組提出科大精神的內涵(供討論))
文化品格:強國報國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創新進取的精神、民主辦學的傳統、真務實的作風。
領導集體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名單 |
---|
名譽校長 | |
黨委書記 | |
校長 | 包信和 |
常務副校長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副校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
副校長(兼)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副校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總會計師 | |
歷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任期 | 職務 | 姓名 | 任期 |
校長 | | 1958.9-1978.6 | 黨委書記 | | 1958.9-1963.5 |
| 1980.2-1984.9 | | 1963.5-1975.11 |
| 1985.4-1987.1 | | 1975.11-1977.9 |
| 1987.1-1988.2 | | 1977.9-1978.10 |
| 1988.2-1993.7 | | 1978.11-1987.1 |
| 1993.7-1998.6 | | 1987.1-1988.2 |
| 1998.6-2008.9 | | 1988.2-1990.4 |
| 2008.9-2015.1 | | 1993.8-1998.7 |
| | | | 1990.4-1993.8 |
| | | 1998.7-2003.5 |
| | | | 2003.5-2008.9 |
| | | | 許武 | 2008.09-2018.05 |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