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8年6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時創辦“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系的前身)。
1958年7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次系主任會議決定增設“套用地球物理系”(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的前身),同時會議上任命地質研究所所長
侯德封為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主任以及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趙九章為套用地球物理系主任。
1961年5月9日,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同意,學校將原有13個系46個專業合併為12個系30個專業,其中12個系包括了:地球化學系、套用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學系的稀有元素專業併入同位素化學系(合併後同位素化學系更名為近代化學系)。
1963年5月31日,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趙九章建議在地球物理系內試辦研究生班。
1971年9月8日,當時歸屬物理系的大氣物理專業及專業內所有老師調入吉林大學,組建
吉林大學物理系氣象專業,為東北三省培養了大批氣象人材。
重組建系
1978年,重組建立地球和空間科學系(7系)。
1980年2月8日,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國科學院《關於吉林大學撤消氣象專業和中國科技大學恢復大氣物理專業有關問題的報告》。1980年秋,大氣物理專業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恢復,填補了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缺少的研究地面到80KM高空的這一層大氣的專業。
1981年11月25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首批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包括了地球化學。
1983年10月8日,
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與我校簽訂協定,委託我校舉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數據處理”進修班。
1984年3月,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地球物理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主任
傅承義先生將他珍藏多年的100多冊外文文獻資料贈送給我校地球和空間科學系。
1997年5月19日,成立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實驗室,鄭永飛任實驗室主任。
2002年1月,固體地球物理被評為安徽省重點學科。
2002年1月18日,空間物理學、地球化學被評為
國家重點學科。
改組學院
2002年3月,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掛牌,黨委書記
湯洪高和校長
朱清時為學院揭牌。
2003年10月23日 ,我校獲準在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4年8月7日,在
雲南省地震局設立地球科學教學實習基地。
2007年8月,地球物理學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地球化學被評為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2013年6月5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萬泰-微賽思微地震實驗室成立。
2015年4月14日,與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簽訂合作協定,擬採取舉辦研討會、教師與學生互訪、共同指導學生、合作申請研究項目、科研儀器共享等方式,大力推動雙方的合作。
2017年8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與
安徽省地震局簽訂合作框架協定。
2017年8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與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合作共建的“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麗江高美古觀測站”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麗江高美古學生野外實習基地”揭牌儀式在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麗江高美古觀測站舉行。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017年11月25日,中科大地空學院與
福建省地震局簽署學術交流與合作協定。協定約定,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平台建設、防震減災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協定約定,福建省地震局野外台站為中國科大地空學院本科生野外實習基地。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百人計畫:李陶、李銳、陳福坤、倪四道、鄭永飛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倪四道、汪毓明、陸全明、陳曉非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趙純
教學建設
專業設定
系部 | 專業 |
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 | 固體地球物理 |
空間物理 |
大氣物理 |
地球化學和環境科學系 | 地球化學 |
環境科學 |
學科建設
地球物理學(含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2009年和2012年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
地球化學是國家二級重點學科,但其以單一二級學科參加2009年、2012年國家一級學科評比,均獲得地質學一級學科排名第五;
環境科學在2012年國家一級學科評比進入前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科點成立於1958 年,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3年成為博士後流動站。目前承擔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973、863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各兩 項,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近三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文章近百篇,其中國際刊物上40餘篇。其中有三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一人獲中國 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二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空間物理專業成立於1958年,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3年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培養的博士中有四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占空間物理方向一半以上的全國百篇論文。近年來該學科點在太陽射電輻射理論、日冕物質拋射現象和太陽擾動及其行星際和中高層大氣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等國際權威雜誌上的文章年均計三十餘篇。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二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二項和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氣科學專業自1958年建校時成立,1970年隨學校遷至合肥,1971年11月應國家教委要求專業整體加入吉林大學,1980年8月重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2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顧震潮、周秀驥先生都曾先後在本專業執教。近10年來,在大氣科學及遙感科學頂級學術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limat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JCR一區或Top Journal)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多篇,SCI論文數百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973/863項目1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6項、貝爾蒙脫論壇國際合作項目1項(9國參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成立於1958年,1998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成為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5年以地球化學學科為主要依託,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殼慢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成立於2001年並從地學院和化學院等接收分流學生,2002年開始從全國統考學生中招收本科生。2002先後獲得環境科學碩士和博士授予權;2005年與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聯合共建“極地生態地質實驗室”。2006年獲得環境科學和工程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環境科學和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國家級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級科研機構
校企聯合實驗室
校級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石油天然氣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氣探測與水循環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
科研成果
學術交流
傑出講座系列活動
從2015年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每年計畫舉辦三到四場“地球和空間科學傑出講座”,在全世界範圍邀請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最傑出的科學家,為全校師生了解地球和空間科學知識、接觸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提供一個平台。
2017年10月27日,AmosNur(
美國工程院院士、
史丹福大學海外交流項目主任兼地球物理學教授 )《地震物理機制的研究現狀和展望》
2017年7月18日,Le Maho Yvon(
法國科學院院士、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New technology to study animals in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al without disturbance》和Hervé Le Treut(法國居里大學教授、
法國科學院院士和
歐洲科學院院士以及農學院院士)《Climate change studies after the COP21: new perspectives illustrated from studies carried out at IPSL》,以及李肇新(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Modelling of 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with a variable-resolution numerical model》。
2016年4月5日,John Plane(
英國利茲大學教授、化學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Priestley國際氣候中心副主任,
歐洲研究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化學會獎獲得者)《宇宙塵埃,彗星, 流星與氣候》
學術會議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院長 | |
執行院長 | |
副院長, 黨總支書記 | 劉斌 |
副院長 | |
副院長 | |
黨總支副書記 | 呂冰濤 |
專業設定
專業 | 職位 | 負責人 |
---|
固體地球物理 | 專業學位點點長 | 吳小平 |
專業主任兼學位點副點長 | 黃金水 |
教學實驗室主任兼專業副主任 | 冷偉 |
空間物理 | 專業學位點點長 | |
專業主任兼學位點副點長 | 雷久侯 |
教學實驗室主任兼專業副主任 | |
大氣科學 | 專業學位點點長 | 李銳 |
專業主任兼學位點副點長 | 王雨 |
教學實驗室主任兼專業副主任 | 劉奇 |
地球化學 | 專業學位點點長 | |
學位點副點長 | |
專業主任 | 倪懷瑋 |
教學實驗室主任兼專業副主任 | 高曉英 |
環境科學 | 專業學位點點長 | |
專業主任兼學位點副點長 | |
教學實驗室主任兼專業副主任 | 劉曉東 |
傑出院友
科技界
李剛:
香港交易所市場發展聯席主管。曾創立了Shanghai Billionton Metal,曾在多家內地期貨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務,曾任
中國期貨業協會理事(1989年畢業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