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工程

載人航天工程

載人航天工程是指太空人乘坐載人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飛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籌劃,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發射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載人航天工程
  • 批准時間:1992年9月21日
  • 計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畫
  • 組成:七大系統
  • 歷程:四次載人飛行
  • 發展戰略:三步走
拉開序幕,三步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組成部分,航天曆程,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

拉開序幕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討論同意《中央專委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認為,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方面考慮,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國的載人航天要從發展載人飛船起步。1992年,中國政府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並命名為“921工程”。

三步驟

按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畫分三步來實施。

第一步

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五號飛船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的成功,實現了第一步的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

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
發射神舟六號,標誌著中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畫。
神舟八、九號飛船實現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和首次手動交會對接,神舟九號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並值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2009年至2012年將完成發射目標飛行器,同時在空間軌道上實施飛行器的空間軌道交會對接技術。

第三步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於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套用技術問題。
中國載人航天“三步驟”計畫完成後,航天員和科學家在太空的實驗活動將會實現經常化,為中國和平利用太空和開發太空資源打下堅實基礎。為人類和平開發宇宙空間作出貢獻。

組成部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國家重點工程,由航天員、飛船套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七大系統組成。
航天員系統
負責航天員的選拔、訓練,對航天員進行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研製航天員的個人裝備和飛行過程中對航天員進行醫學監督、數據傳輸的有關設備,對飛船的工程設計提出醫學要求。另外,航天員系統還要負責航天員的環境控制,其環控生保分系統要給航天員創造一個適於生活、工作的大氣環境。
飛船套用系統 負責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裝載在飛船艙內的科學實驗儀器,可進行空間對地觀測和各種科學實驗。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藥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
載人飛船系統
主要是研製神舟號載人飛船。載人飛船採用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方案,額定乘員3人,可自主飛行7天。按照神舟飛船目前運行模式,飛船在太空自主飛行試驗結束後,返回艙按預定軌道返回地面,軌道艙可留航軌運行半年時間,執行一些對地觀測及其他預定任務。
運載火箭系統 主要是研製用於發射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這型火箭是國內目前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的運載火箭,可靠性超過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運載火箭系統要解決靶場發射、運輸、故障診斷和太空人安全逃逸等方面的問題。
發射場系統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承擔,負責飛船、火箭的測試及其發射、上升階段的測控任務。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由技術區、發射區、試驗指揮區、首區測量區、試驗協作區和航天員區六大區域組成,於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採用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運輸”及遠距離測試發射模式。
航天測控與通信系統
主要是執行飛行任務的地面測量和控制,負責飛船從發射、運行到最終返回的全程測量和遙控,是飛船升空後和地面惟一的聯繫途徑。中國航天測控與通信系統目前包括4艘遠洋測量船、6個陸上測量站和3個活動測量站。在原有衛星測控通信網的基礎上,研製了符合國際標準體制,可進行國際聯網的S波段統一測控通信系統,形成了陸海基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
著陸場系統 負責對飛船返回再入的捕獲、跟蹤和測量,搜尋回收返回艙,並對航天員返回後進行醫監醫保、醫療救護。著陸場區主要包括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內的副著陸場以及若干陸、海應急救生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統涉及學科領域廣泛、技術含量密集,全國110多個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和幾十萬工作人員承擔了研製建設任務。

航天曆程

1992年9月21日,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這一天,中央正式批覆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
1995年10月,我國決定從空軍殲、強擊機飛行員中選拔首批預備航天員。不久,12名預備航天員從數千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連同2名航天員教練員,組成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隊伍。1997年底,經中央軍委批准,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員大隊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齊。這一天從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生日。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將初樣產品直接當成正樣產品使用,在中國航天史上史無前例。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飛船在軌飛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號是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它的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凡是與航天員生命保障有關的設備,基本上都採用了真實件。

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等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
神舟四號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飛行中,飛船相繼完成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任務。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載人航天工程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載人航天工程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1日5時,神舟八號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系統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系統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乘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6月29日飛船安全返回地面。這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