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計畫

中國載人航天計畫

中國載人航天計畫於1992年正式啟動。初期目標是將航天員送入太空。遠期則包括建立永久空間站以及月球探索。中國載人航天計畫的第一步是進入太空,而進入太空軌道飛行器被命名為神舟號飛船,最多乘員三人。飛船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載人航天計畫
  • 時間:1992年
  • 初期目標:將航天員送入太空
  • 遠期目標:建立永久空間站
  • 發射次數:神舟號飛船共進行過11次發射
簡介,歷程,計畫發射,詳細介紹,飛船構成,艙段介紹,太空人,未來任務概況,工程負責人,

簡介

工程由航天員、空間套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和空間實驗室八大系統組成。其中,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為主負責研製,運載火箭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負責研製;空間套用系統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為主負責研製;航天員、發射場、測控通信及著陸場系統由相關研究單位負責研製建設;測控通信設備主要由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有關廠所負責研製。
中國載人航天計畫

歷程

迄今,神舟號飛船共進行過11次發射,前4次為無人發射,計畫發射第十一次。
飛船發射時間運載火箭發射地點任務概況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考核運載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測控通信、著陸回收等地面設施在內的整個系統工作的協調性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試驗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諸多領域的實驗。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神舟三號飛船和運載火箭系統技術進一步提高,飛船搭載了10項44台有效載荷設備,完成了多項科學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神舟四號飛船系統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載人航天套用系統、航天員系統、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全面參加了試驗,進行了多項研究項目
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
將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飛船運行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計畫繞地14圈,歷時23小時。根據規劃,接下來的工作目標是將多人送入太空並逗留更長時間,以及進行太空行走。
2005年10月12日09時00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成功完成了多項技術試驗,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總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鐘。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
與“天宮一號”共同執行空間交會對接“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與我國首個空間站雛形“天宮一號”攜手,共同執行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在順利完成兩次對接任務後,於2011年11月17日19時36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完成
2012年06月16日18時37分24秒
此次飛行任務將首次驗證手控交會對接技術,進一步驗證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同時,還將全面驗證目標飛行器保障支持航天員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組合體管理技術,首次實現地面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和物資的往返運輸與補給,開展航天醫學實驗及有關關鍵技術試驗。
2013.6月11日17時38分
為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任務,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開展太空飛行器在軌維修等實(試)驗和科普教育活動;進一步考核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驗證有關改進措施的有效性
1. 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2. 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3. 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計畫發射

神舟十一號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進入到神舟十一號的研製階段,實現神舟十一號的發射,還有三項前期工程需要完成,大概要兩年半的時間,也就是2016年5月左右完成。
三項前期工程,首先是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長征五號預計於2015年年底在中國海南省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首飛;其次是貨運飛船的研製工作;再者是天宮二號的發射任務。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微博)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預計將於2015年發射。
這三項前期工程完成之後,神舟十一號即可進入發射籌備工作。黃春平稱,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航天員人數不會超過三個,飛行時間不會超過七天。

詳細介紹

神舟五~七號情況介紹
“神五”、“神六”發射時間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號的發射將提前到九月底升空。有關專家,9月和10月均有較適合發射視窗,但因“神七”將執行太空行走任務,9月底升空時的太陽夾角更適合太空人出艙活動,能令飛船在最短時間內見到太陽,保證太空人出艙作業時有陽光。
發射載人航天的最佳氣象條件主要包括:無降水、地面風速小於每秒8米、水平能見度大於20公里;發射前8小時至發射後1小時,場區30公里至40公里範圍內無雷電活動;船箭發射所經過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風速小於每秒70米,此外發射前後9小時不能有雷電。
黃春平表示,能否如期發射,主要是看當時發射場的天氣等情況。小雨和氣溫一般都不會影響飛船的正常發射,但大風則可能導致飛船推遲發射,因為風速超過火箭的承受能力後,將有可能改變其飛行方向。
黃春平還透露,航天員太空漫步就會在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後進行。
“神七”著陸後搜救
“神七”返回艙內蒙古主著陸場醫療救護隊隊長、解放軍第306醫院的鄒德威院長表示,“神七”與“神六”“神五”不同,主著陸場的搜救及醫療保障將依靠直升機,而不再採用地面搜救。
“神五”、“神六”時期,解放軍306醫院一直擔任著中國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的航天員醫療救護任務。8月29日,306醫院執行“神七”任務的專家醫療隊奔赴內蒙古四子王旗。目前,這支由16位頂尖專家組成的醫療救護隊,正在主著陸場附近進行醫療救護演練。
另外,“神七”主著陸場的醫療救護與“神五”、“神六”最大的不同,就是將採取以直升機群組成的空中搜救平台為主,而不再使用地面平台。
據鄒院長介紹,這次“神七”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附近的主著陸場,是一個以理論著陸點為中心,長100多公里,寬80多公里的經緯度坐標範圍。如果採用地面車輛搜救,速度會比較慢,所以此次“神七”的搜救任務,將主要由直升機來完成。今年執行搜救、醫療任務的直升機有10多架,除了指揮機外,還有6架擔任搜救任務,1架擔任醫監醫保任務,而醫療救護隊將使用3架直升機。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遊,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一步去試一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一個空間站或者修理一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後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後把裡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畫,“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一點兒,也可以離得遠一點兒。”戚發軔院士說,下一步中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一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複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一點火就走了,相當於一個小飛船一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飛船來講,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保證有一個大氣壓。”

飛船構成

軌道艙:“多功能廳” 、航天員的“家”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5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線。“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被稱為“多功能廳”,是因為幾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盥洗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航天員的“家”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面進行通訊等。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逃逸塔:保飛船安全
逃逸救生塔:位於飛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實際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在運載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期間,火箭運行距離在0至100公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拽著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並利用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返回艙:航天員的“駕駛室”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神舟六號”完成繞地飛行任務後,兩名航天員也將乘坐返回艙回歸地球。
推進艙
又叫儀器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面積達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翼。

艙段介紹

軌道艙
尺寸:長2.8米,直徑2.2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到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套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返回艙
尺寸: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鐘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返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各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並將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合適的範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號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視窗,一個用於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尺寸: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
神舟號的推進艙又稱設備艙,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於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線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4個大型主發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對於附加段現階段的設備沒有官方介紹,但是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如:其中一個半環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並可伸出的0.4米的探針被推測為可能是導航系統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所替換。

太空人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飛船在航天飛行中的晝夜周期和我們在地球上的晝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並定為24小時。空間飛行時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長短不一,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飛船航天飛行期間的晝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時間長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90分鐘一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夜僅僅是37分鐘。飛船由地球陽面進入陰面時,就如同由白天進入黃昏黑夜一樣。太空梭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雷”似的一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一樣迅速地隱去。
一個航天員曾經這樣描述宇宙間的一天:早晨,計算機控制的鐘喚醒我們起床。醒來拉開窗簾看宇宙空間,陽光燦爛,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會兒,太陽沒有了,天暗下來了,黑夜來臨了,我們想又該睡覺了吧。真是有趣極了,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站躺睡都一樣
在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形成一種弓狀姿勢。航天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要舒服得多。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如果不這樣,飛船內的姿態在發動機開動時,就可能跟艙壁碰撞。所以,航天員一般還是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在失重時,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想怎么睡都是可以的。
由於人在失重時飄浮,航天員行動起來會感到困難和不方便,動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樣協調。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一抬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動作都得小心從事。
航天員在宇宙飛行中可以遙望地球景色,這也是他們太空生活的一大樂趣。自古以來,飛向太空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員在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極了,它是一個綠色的球體。白天你仔細看去時,地球大部分是淺藍色,密密的森林帶看起來更是藍色的,惟一真正的綠色地帶是中國的西藏高原地區。一些高山湖泊看起來是明亮的並且呈鮮綠色,好像硫酸銅礦地區顏色。溫度很低又沒有雲彩的地區,如中國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區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兒的地貌。航天員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維爾鹽漬大沙漠,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間有一個紅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渦,這是因為鹽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蒸發之後而留下的光輝耀眼的痕跡,它像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
離不開體育鍛鍊
航天員生活在太空當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鍊。它除了增強體質外,還有其特殊意義:增強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航天飛行中不良環境對航天員的有害影響。在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為航天員體育鍛鍊的“小型體育場”,設定一些特殊的航天體育器具供航天員使用。這些器具有腳踏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員和地球上的人一樣,都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條件下處理清潔衛生及廢物非常複雜,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
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飛船中的航天員不能採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樣做,說不定在哪一環節把水泄漏出去,水就會飄浮起來,所以,航天員只能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刷牙。美國採用的是一種特製的橡皮糖,讓航天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航天員洗臉,其實是取一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隨後,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髮。
航天員若在空間站上長期生活,還需要洗澡。長期的載人空間站上,就配備有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設計製作的航天浴室設施。這種浴室,只不過是一個強力尼龍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連天棚下連地板,成為通天式密閉浴罩,平常摺疊著固定在生活艙的頂棚上。頂棚上還設有圓形水箱、噴頭、電加熱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廢水回收淨化裝置中的淨化吸附劑配好,準備用來回收和淨化洗浴時的污水,然後清理給水管道、抽水裝置和過濾淨化裝置(除去雜質和不良氣味),並將卷在頂棚上的尼龍罩放下,直到底框並固定好,形成一個連線天棚地板的圓桶,就好像一個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啟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合適溫度,這時人可脫去衣服進入浴室。圓筒底下有一雙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後就不會飄浮起來。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應先將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條通到外面的軟管相連線,航天員可呼吸艙內空氣,避免洗浴時的空氣、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發生危險。航天員洗澡時,還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一樣。一切準備好之後,就可打開水龍頭,一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一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飛船上航天員大小便的處理也有其相當的科學性。尿盆是特製的,抽水馬桶同一個塑膠套相連線,大便後快速關閉橡皮閥,大便通過氣流落入透氣的大便收集袋裡,然後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裝滿後會自動彈出艙外。

未來任務概況

【2020年前後】
建立自己的空間站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實驗室,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的能力。
黃春平稱,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畫中,我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
【2030年前】
實現載人登月計畫
“2030年以前,中國一定能實現載人登月的夢想。”黃春平激動地表示。他還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顧問組已經制定了登月計畫的具體方案與實施時間,但現在不便向外界透露。
據悉,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已進入到“嫦娥工程”二期階段,在此之後,中國2017年還將啟動“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後,中國將進入載人登月階段,那時中國的載人登月計畫就會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載人登月計畫將會成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畫採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後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入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太空人登入月球。活動完成後,太空人返回登入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神舟七號任務完成後,下一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重點突破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為建立空間實驗室做準備。而“天宮一號”實際上就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號一樣,用它來完成和飛船的交會對接。“天宮一號”主體為短粗的圓柱型,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接口。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中國將於2010到2011年底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重八噸,類似一個小型空間實驗站;發射“天宮一號”後兩年內,中國將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這基本上要在兩年之內完成,因為“天宮一號”壽命只有兩年。神舟十號飛船完成交會對接以後,2020年就要建設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神舟八號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畫中,中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現有的“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戚發軔院士介紹,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了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為此,我國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同時,我國還將在天津新建總裝場。

工程負責人

總指揮
副總指揮
副總指揮
副總指揮
副總指揮
總設計師
副總設計師
副總設計師
趙宇棋
副總設計師
副總設計師
於建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