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

戚發軔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復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1957年戚發軔從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先後擔任副院長、院長;1983年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1992年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2000年獲得第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2015年參加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電視公開課《開講啦》。

戚發軔主持了東方紅一號研製,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製,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主持神舟號飛船總體方案,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製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發軔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遼寧省復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
  • 出生日期:1933年4月26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航空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個人生活,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3年4月26日,戚發軔出生於遼寧省復縣(今大連市瓦房店市)。
1952年9月,進入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工藝專業學習。
1957年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研製飛彈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時任院長的錢學森親自給他們主講《飛彈概論》,先後擔任一院一部工程組長、研究室副主任(至1967年11月)。
1958年,前蘇聯允許參加研究飛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後因兩國關係惡化,蘇方藉口不接收現役軍人,拒絕入學,戚發軔等人便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但是不久,前蘇聯方面通知,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因為他是研究飛彈總體技術的。
1967年12月,擔任七機部五院501部研究室主任(至1977年12月)。
1978年1月,擔任航天部五院529廠副廠長(至1978年12月)。
1979年1月,擔任航天部五院501部部副主任(至1983年2月)。
1983年3月,擔任航天工業總公司五院院長(至1995年6月)。
1992年,戚發軔卸下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總師後,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
1995年7月,擔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至2000年2月)。
2000年2月,擔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作為參加四次神舟號無人飛船研製的傑出代表,獲得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同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
2015年,主持的項目《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7月,參加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的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飛彈研製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發軔參與了中國第一枚仿製飛彈“東風”一號的研製工作。由於中蘇關係繼續惡化,不久前蘇聯專家也全部撤出中國,並帶走了所有資料。當時首枚飛彈“東風二號”已經在研製中,在備受打擊的同時,戚發軔等人清醒地意識到:靠別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可是中國自行設計的“東風二號”1962年發射時卻以失敗告終,兩年後,“東二”成功發射。同年10月,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兩彈結合成功。接下來的“東風四號”、“長征一號”,戚發軔參加了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都成功發射。
1966年,因承擔“兩彈結合”任務而進入酒泉發射場的戚發軔,在戈壁荒原上一連奮戰了5個月,10月底,中國首枚飛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衛星研製工作
戚發軔搞過飛彈之後,又參與了中國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1968年,戚發軔的工作正式從火箭研製轉向衛星研製,並成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
1968年2月,專門負責衛星研製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他被當時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與另外17人一起經聶榮臻元帥親自批准調入研究院,成為自行研製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人們將他們稱之為“航天十八勇士”。
戚發軔在主持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成功做出貢獻。在主持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並建立了衛星可靠性設計規範,為提高衛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時採用公用平台和模組化設計原則和多項新技術,不僅使中國通信衛星上了一個新台階,並為後續衛星研製提供一個技術成熟的公用平台。
  • 神州飛船研製
戚發軔在主持“神舟”號飛船時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總體方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參考資料
2015年
中國載人航天科普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7
2017年
多物理效應協同霧化水滅火系統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3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戚發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共培養了10多名博士,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戚發軔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時間題目作者類型
2016
衛星故障診斷與預測算法研究
遲軍
博士
2015
多自由度微振動激勵系統及其控制技術研究
王海強
博士
2015
基於不確定性的飛行器結構動力學模型確認若干問題研究
畢司峰
博士
2013
非Kolmogorov大氣湍流中光傳播特性理論及數值模擬研究
崔林艷
博士
2013
類HTV-2高升阻比再入飛行器建模與布局設計最佳化
林平
博士
2012
光強度傳播相位恢復技術及套用
鄭世玲
博士
2012
主觀視角行為識別關鍵技術研究
李璐
博士
2011
基於計算智慧型的衛星姿控系統故障診斷研究
胡迪
博士
2011
升力再入飛行器軌跡規劃與制導技術研究
薛松柏
博士
2006
交會對接遠距離導引策略及測控技術研究
張麗艷
博士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航空航天部勞動模範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0年
200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技術科學獎
2016年
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

個人生活

戚發軔與妻子姜福玲結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妻子姜福玲爽快賢慧,在家裡家外操勞,讓戚發軔省了不少的心。還是在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之前,姜福玲參加了由總師夫人們組成的“支前代表團”到了酒泉發射基地參觀,在那裡充分理解了丈夫工作的重要意義,也更理解了身在前方的丈夫的艱辛。在戚發軔為第二次發射飛船進入發射場時,老伴姜福玲的肺癌已到了晚期。2001年3月6日,姜福玲過世。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1983年01月至2000年12月
中國宇航學會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名譽理事(第四屆)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2003年01月至2008年03月
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人物評價

戚發軔是中國航天領域的技術專家,親自參加了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工作,而且主持過東方紅二號、風雲二號、東方紅三號等6種衛星的研製,還親自組織了十餘次衛星發射任務。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製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國防科工委網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