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1941年11月24日出生於四川綿陽,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3年魏奉思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80年至1981年在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做訪問學者;1988年晉升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研究員;1990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導師;1993年參與建立中國科學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研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同年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構想;2002年提出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建議;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受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地學部委託負責“中國空間天氣發展戰略建議”諮詢專家組工作。
魏奉思主要從事空間天氣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行星際激波的非對稱傳播、日球電流對激波傳播的影響。行星際磁重聯現象探索、地磁擾動預報的模糊數學方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奉思
- 外文名:Feng-Si Wei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綿陽市
- 出生日期:1941年11月24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主要成就: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41年11月24日,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
1963年8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工作。
1980年,前往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做訪問學者(至1981年)。
1988年,晉升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0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導師。
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參與建立中國科學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研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同年受李鈞院士等人的委託負責起草中國空間物理髮展規劃,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構想,並擔任總體組長、工作組長、科技委主任(至2004年)。
1994年,前往德國馬普學會高空大氣物理所做訪問學者,從事行星際擾動傳播研究。
2001年,中國科學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研究實驗室整合為中國科學院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繼續擔任主任。
2002年,提出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建議。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受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地學部委託負責“中國空間天氣發展戰略建議”諮詢專家組工作。同年應邀受聘為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諮詢專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魏奉思負責提出、組織和推動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畫建議,並擔任“日地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學科指導小組組長,在行星際激波動力學過程、傳播特徵、三維非對稱模型、與日球電流片相互作用以及在磁雲邊界層、行星際磁重聯和空間天氣預報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致力於中國空間天氣科學事業的開拓與發展,先後負責有關中國空間天氣科學、空間科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魏奉思從理論上得到了行星際激波在非均勻的運動介質中傳播的解析解,預言太陽耀斑產生的激波可以傳播到10〜20AU以遠而衰減不大,此結論為後來飛船觀測所證實。提出耀斑激波傳播的三維非對稱物理模型,其結果可以解釋相應地球物理效應的非對稱性。發現行星際擾動在傳播過程中將向赤道低緯電流片方向偏轉、會聚,電流片阻礙行星際擾動的跨越傳播,導致行星際擾動和地磁擾動的同側效應。提出“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監測子午鏈”大科學工程,國家發改委於2005年正式批准立項。
- 承擔項目
1995-1997年,1999-2003年先後任國家基金委“八五”、“九五”重大基金項目主持人。“十一五”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主持人。
- 科研成果獎勵
魏奉思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國家部委獎六項。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2007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
2005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06年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九章大師講席教授 |
2002年— | 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日地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優先發展領域的學科指導與評估小組組長 |
1988年—2006年 | 國際日地物理/太陽行星際聯繫委員會委員,中國召集人、國際日地系統氣候與天氣計畫/空間天氣專題委員會委員 |
中國科學院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 |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 | |
世界空間環境協調研究與培訓中心執委會委員 | |
國際日地系統氣候和天氣計畫/空間天氣專題委員會委員 | |
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兼職教授 | |
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