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非,男,1958年2月出生於遼寧省本溪市,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系主任。
2000年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會士。 2015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曉非長期從事地震波傳播和震源破裂動力學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曉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省本溪市
- 出生日期:1958年2月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 主要成就: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學歷:博士
- 性別:男
- 籍貫:四川成都
人物經歷
- 199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球物理學,博士。(師從國際著名地震學家KeiitiAki)
- 1985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學,碩士。
- 198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地球物理學,學士。
- 2017-至今,南方科技大學,地球及空間科學系,講座教授。
- 2008.06-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1996.08-1996.08,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物理學系,Visiting Scholar。
- 1996.01-1996.03,日本廣島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JSPS博士後。
- 1991.01-1996.08,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Research Associate。
- 1986.06-1991.12,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
- 1985.02-1985.12,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實習研究員。
研究方向
- 震源破裂過程的成像反演
- 近場強地面震動定量模擬及震害預測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 提出了計算地震波在不規則(二維)層狀地球介質中的激發與傳播問題的系統的方法;該方法突破了基於瑞利假設的Aki-Larner方法對界面彎曲幅度的限制,也適用於界面彎曲幅度較大的問題。
- 系統地研究了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勒夫波(Love面波)的激發與傳播的理論問題,提出了存在於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的變形振型及頻散曲面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精確地描述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地震面波的激發與傳播的理論公式。
- 提出了一種系統簡潔、高效而精確的計算平行層狀地球介質中面波頻散及簡正振型的理論方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經典Haskell矩陣算法中的高頻精度丟失問題。
- 改進與完善了經典的計算平行層狀介質中理論地震圖的算法理論。
期刊論文
- Rupture phase diagrams for a planar fault in 3-D full-space and half-space,Geophys. J. Int., 2015, 202, 2194-2206
- Elastic wave 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 using discontinuous curvilinear grid with non-uniform time step: two- dimensional case,Geophys. J. Int., 2015, 202, 102–118
- Electrokinetic effect combined with surf ace-charge assumption: a possibl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o-seismic EM signals,Geophys. J. Int., 2015, 200: 837–850
-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testing accuracy through stringent models,Geophys. J. Int., 2015, 201, 90–111
- Complex frequency-shifted multi-axi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elastic wave modelling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2014, 198 (1): 140-153
- The scale-dependent slip pattern for a uniform fault model obeying the rate- 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 law,J. Geophys. Res., 2014, 119: 4890-4906
- Induc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by seismic waves in Earth’s magnetic field,J. Geophys. Res,2014, 119: 5651-5685
- Construction of equivalent single planar fault model for strike-slip step-overs,Tectonophysics, 2014, 632: 244-249
- Three dimensional curved grid finite-difference modelling for non-planar rupture dynamics,Geophys. J. Int.,2014, 199(2): 860-879
- Numerical Tests on Generalized Diffraction Tomography,Tectonophysics, 2014, 610: 74-90
- Stable discontinuous grid implementation for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seismic wave modeling,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179–1188
-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288-1307
-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I. validation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Geophys. J. Int., 2013,192(3): 1308-1323
-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91-197
- fmax and fault zone property of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Sichuan,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79-183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seism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waves due to finite faulting in porous media,Geophys. J. Int., 2012, 188(3): 925–944.
- Variations in fmax along the ruptured fault during the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Bull Seism Soc Am, 2012, 102(3): 991-998
-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Wave Numerical Model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Topography by a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 2012, 190: 358-378
-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s Inferred from InSAR Measurement,Bull Seism Soc Am,2011, 101(4): 1951–1958
-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southern Tibet from Rayleigh-wave tomography with a 2-D seismic array,Geophys. J. Int., 2011,185(2): 593-608
獲獎記錄
- 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會士並獲銀質獎章(Silver Medal)。
- 2006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 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 2000年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社會任職
-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Editor(2008年-至今);
- 《Earthquake Science》, Associate Editor-in-Chief (2009年-至今);
-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委員;
- 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SPEI),地震波傳播分委會,委員;
- 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 (IASPEI),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 2011年-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15年-至今,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 2009年- 2013年,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學科評議組,委員;
- 2013年-至今,教育部地球物理與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 2006年-2010年,教育部地球物理與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七、八、十一屆評審;
- 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 委員;
- 2001年-至今,《地球物理學報》 編委;
- 2002年-至今,《地震學報》 副主編;
- 中國地震局,第七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2012年-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六、七屆理事會, 常務理事;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理事會, 理事;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地震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六、七、八屆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六、七、八屆地殼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八屆地震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六、七屆地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地震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