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時設定了計算機專業,老一輩計算機科學家
夏培肅先生等親自執教。
創辦之初,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自主設計並研製成功了我國第1台通用計算機--107機並於1960年安裝於中國科大。
1975年,研製成功小型機KD-3。
1983年,與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製成功了功能分散式陣列處理機系統GF10系列。
1983年,研製成功了微型機KD-4和KD-5並於次年轉讓給湖北無線電二廠投入生產。
1982年,成立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與中科院計算所聯合培養了國內首批博士。
1990年,獲得計算機軟體博士學位點。
1995年,成立了中國的第1個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
2000年,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立博士後流動站。
2007年,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業經教育部評審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9年3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軟體所、瀋陽自動化所對口結合。
辦學條件
專業設定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開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2個本科專業。
學科建設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一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國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計畫”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點支持建設的學科;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點,2個工程碩士學位點,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安徽省二級重點學科1個。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師資力量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教職工90多人,其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43人,擁有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引進傑出人才、新世紀人才等學術骨幹。
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姚新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陳恩紅、唐珂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陳恩紅
教學建設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教育部和國家計委首批批准的國家示範軟體學院,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安徽省精品課程1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並行計算
安徽省精品課程:算法基礎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獲得國家及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
國家及教學成果二等獎:並行算法的設計與分析(教材)(1997年)、並行算法類教學基地建設(2001年)、基於能力培養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總體規劃與體系建設(2014年,與合肥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聯合完成)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國家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2個、中科大科學實驗中心1個、中科大聯合科研平台2個、學院實驗室(研究組)6個。
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
教育部創新團隊:高性能計算的研究隊伍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省高性能計算重點實驗室、安徽省計算與通訊軟體重點實驗室
中科大科學實驗中心:中科大超級運算中心和信息科學實驗中心
中科大聯合科研平台:中科大·耶魯高可信軟體聯合研究中心、中國科大-伯明罕大學智慧型計算與套用聯合研究所
學院實驗室(研究組):語義計算與數據挖掘實驗室、多智慧型體系統實驗室、定性仿真/CAD實驗室、網路與系統安全實驗室、知識與數據工程實驗室、算法與數據套用研究組
科研領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將科研力量凝聚成高性能計算、智慧型計算與套用、網路計算與可信計算、先進計算機系統四個主要的研究領域。
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在2007年成功研製首台個人高性能計算機KD-50-I的基礎上,計畫在KD-50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的基礎上繼續研製新一代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並投入到不同行業套用中。
大規模並行算法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當代主流並行機的特性建立能夠準確反映並行算法性能的並行計算模型,針對套用領域中常見的大規模問題在實用並行計算模型上設計並行算法,針對不同的並行機系統研究不同編程環境下大規模並行算法的性能評測標準和方法等。
高性能並行軟體工具與環境的研究:主要研究並行環境下的作業系統、並行程式設計、並行編譯、編程工具與環境。
典型套用領域的並行軟體研製與開發: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領域的一些典型套用研製與開發並行軟體,主要包括淮河流域的汛期防洪調度、枯水期防污調度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等資源環境方面的套用,災害性氣象預報、城市社會應急系統和火災現場的模擬再現與分析等社會公益方面的套用,信息攻防和雷達信號成像分析等國防安全方面的套用,以及基因序列分析和蛋白質功能位點預測等生物信息學方面的套用。
在基礎研究層面:通過非經典邏輯和演化計算等途徑,研究心智建模(含自然語言理解、交際中的情感機理)、推理(含決策、博弈)和學習(含感知、進化)的新理論。
在核心技術層面:開展基於演化計算的數值與組合最佳化、機器人複雜行為規劃和圖像理解、數據挖掘與語義計算、社會網路分析與語義、情感人機互動、服務機器人自動知識獲取和硬體進化等課題的研究。
在套用層面:以高端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含新近提出的服務製造業)為主要套用領域、以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為重點內容,推動相關技術的實際套用特別是示範性套用,包括智慧型服務機器人在典型服務業和娛樂業中的套用、數據挖掘套用、個性化推薦服務、基於情感的信息服務、交管等行業中運動對象的低成本智慧型監控、基於計算智慧型的網路信息安全和信息生物學套用等等。
在無線與移動計算方面,主要研究無線自組織網路、無線網狀網路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理論、關鍵技術及算法及典型套用。
在網際網路新技術方面,主要研究網路服務質量(QoS)、P2P技術、高效網路算法等。
在網路協定理論與工程方面,主要研究協定形式化描述、協定驗證、協定測試和協定實現的理論和方法、波分復用全光網中的路由和波長分配算法。
在信息安全方面,主要研究無線網路安全協定、網路信息對抗、信息系統安全評估與測試、隱藏信息檢測、安全多方計算、量子信息安全、可信移動計算等。
在高可信軟體方面,重點關注可信軟體設計、形式化驗證等選題,以解決關鍵套用領域中的軟體可信性問題為主攻目標,重點研究形式程式驗證和出具證明編譯器等。
普適並行處理技術與系統:主要研究新型多處理器晶片體系結構和基於多處理器晶片構建的超並行計算機系統體系結構,包括新型微處理器晶片體系結構、超並行處理技術與系統、實時並行處理系統、多處理器系統並行模擬與仿真驗證技術、萬億次微處理器晶片研究加速器設計方法和實現技術、基於多核平台的片上多處理器並行仿真器等。
嵌入式系統: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統體系結構及其系統軟體。圍繞嵌入式系統開發平台建設涉及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重點研究嵌入式系統軟硬體協同設計與最佳化技術、嵌入式作業系統、嵌入式數據管理技術,以及嵌入式系統相關技術在圖像工程、無線通信與網路中的套用技術。
雲計算系統:主要研究格線和雲計算體系結構的理論、軟體及套用。依託“中國科大—聯想—Intel雲計算聯合實驗室”,在雲計算套用和雲計算服務、雲計算系統軟體和中間件平台、支撐雲計算平台的計算機系統結構技術、適合雲計算的重要典型套用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完成基於聯想深騰6800的雲計算實驗床建設,並在該實驗床上針對大規模信息檢索、大規模網路存儲和多媒體套用等若干典型套用進行部署與發布。
學術交流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專題學術交流活動200多人次,主辦和協辦國際學術會議5次、國內學術會議、研討班11次,邀請了120多人次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講學。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共承擔了2次國家基金委資助的由海外傑出華人教授回國講授研究生課程的龍星計畫;受國家教育部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委託,從02年起連續五年舉辦了“並行計算國家精品課程教師培訓暨高性能計算課程教學研討會”;在以計算機學會名義舉辦的各種課程的教師培訓班中擔任主講共6人次;共協辦了4次國內會議和研討會,包括第14屆神經網路年會(合肥)、05年中國模糊邏輯與計算智慧型聯合學術會議(深圳)、第一屆(西安)和第二屆(南京)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 ;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軟體所、瀋陽計算所等建立了長期深入的合作關係,共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重點項目,包括參與龍芯CPU設計相關項目等,並分別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瀋陽計算所共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
據2018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主辦了4次國際學術會議及研討會,協辦了1次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外著名大學講學或在重要國際會議上做報告40多人次,前來訪問和講學的國外學者80多人次;共有國際合作項目15項,總經費250多萬,其中,“中澳自主機器人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澳大利亞科技部的聯合支持;學院與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項目共10個,累計經費近200萬元;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進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設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辦校方針:全院辦校、所繫結合
辦學理念: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
社團活動
截至2017年9月,學院組織了“兩學一做”系列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女生節活動、戶外踏青活動、擊劍比賽、清明祭掃活動、“光棍節”系列活動等文化活動。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