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基本認識,名稱釋義,歷史地位,歷史沿革,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維新,昭和時代,平成時代,建築結構,整體設計,天守閣樓,附屬建築,遊覽須知,開放時間,門票價格,注意事項,守護神,
基本認識
名稱釋義
松本城位於長野縣松本市(36°14′20.76″N 137°58′8.83″E) 。現在留存下來的有天守群等建築物,由於主建築為黑白兩色,故當地市民給它取了個別稱叫做‘烏鴉城’。
歷史地位
歷史沿革
戰國時代
1504年(永正元年),信濃國中部統治者小笠原氏旗下的島立貞永在松本城現址上構築深志城。 1550年(天文十九年)甲斐國的武田信玄攻入,小笠原一族沒落,深志城被納入武田氏的領地。再大規模地重蓋為城堡形式,並建構了城下町。
江戶時代
1727年(享保十二年)本丸御殿失火燒毀,並未重建,此後以二之丸作為藩政中心。
明治維新
次年(1872年)松本城拍賣,市川量造以二百三十五元四十錢購得(當時的公務員初任月薪為四元),但市川以“失去天守的松本,也就失去了骨氣”的理由保留了天守,並未加以解體分售。
1900年前後,松本城天守因為年久失修,開始嚴重傾斜,隨時有崩塌之虞。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起至1913年(大正二年)進行“明治的大修理”。
昭和時代
1930年(昭和五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跡。1936年(昭和十一年)時,松本城天守、乾小天守、渡櫓、辰巳附櫓和月見櫓等五棟建築(也就是連立的天守建築群),被依照當時的國寶保存法指定為國寶。1952年(昭和二十七年)前述五棟建築物依照新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被指定為國寶。
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至1955年(昭和三十年)進行解體修復工程,被稱為“昭和的大修理”。
1978年(昭和五十三年)原建於二之丸御宮上的法院被移到島立地區。舊法院被改建為司法博物館。
平成時代
1990年(平成二年)恢復重建黑門,還原兩個閘門和袖子。 1999年(平成十一年)恢復重建枡形的太鼓門。
2000年(平成十二年)松本城及周邊景觀被選定為百家城市景觀(都市景觀100選)。
2001年(平成十三年)乾小天守對外開放。
2006年(平成十八年)4月6日,入圍日本100名城(第29號)。
2011年(平成二十三年)6月30日長野縣發生地震,天守牆壁和城塔等25處受損。
建築結構
整體設計
松本城為典型的平城,是以大天守為中心,乾小天守、月見櫓、渡櫓連線成的日本唯一的複合連線式天守。
本丸、二之丸、三之丸城郭大致上呈方形。天守設定在本丸西南部,並以缺少北部的凹型二之丸加以包圍,外面再以四方形的三之丸整個圍住。每一重城郭外都設有水堀(護城河)。是為梯郭式搭配輪郭式的設計。
天守閣樓
松本城擁有獨特的複合連結式天守群。大天守外觀五層,內部六階,近40米高,木質結構。一般4層以下多為軍事作戰防守區域,而五六層則為城主和將領們開會、瞭望軍情的樓層。
在進行解體修理時,專家發現多次改建的痕跡,並據此推斷松本城天守最初為望樓型,設有許多破風。後來松平直政在寬永年間(1624-43)增建了附櫓和月見櫓,並將大天守改為現在的層塔型。
松本城址所在處最初是名為“深瀨”或“深志”的沼澤地,深志城就興建在沼澤旁。因此之故,松本城的地基十分軟弱。最初興建天守時,採用基礎工法,在天守台中埋入十六根支持柱。經過數百年後,支柱逐漸朽壞,無法負荷天守的重量,於是開始傾斜。
附屬建築
以大天守為中心,北面由渡櫓連通到乾小天守,東面則與辰巳附櫓和月見櫓兩棟建物連結在一起。
連線大天守和乾小天守的是渡櫓。作為進入天守閣的入口,渡櫓的正門有著堅固的門扉,建造時就考慮到不能讓外人輕易進入。
月見櫓是用來賞月宴飲的地方,設有朱漆欄桿走廊,防禦性弱。會有這樣的設計,是在承平時期,為迎接即將到訪的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而設定(後來德川家光取消了訪問)。在現存及可考證的日本古城之中,松本城是唯一將月見櫓建在天守建築群中的。
遊覽須知
開放時間
8:30~16:30
門票價格
成人610日元、兒童300日元
注意事項
天守閣自底層逐級而上,須脫鞋進入
守護神
松本城守護神是“二十六夜”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