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陽江

水陽江

水陽江,中國長江南岸支流。發源於中國安徽省績溪縣寧國市南部山區,上游有東津、中津、西津3條主要支流,其中以源自績溪縣龍叢的西津最大,東津與中津在中河口相匯始稱水陽江,自南向北,在寧國河瀝溪鎮西津河從左岸匯入(一說此處始稱水陽江);至宣城孫家埠有源自宣城南部坍泉的華陽河匯入;至宣城雙橋西納夏渡河來水,並向右分出一汊流東洋河,下接紅廟河匯入南漪湖;至宣城新河,東納南漪湖來水;至宣城管家渡,上青山河從左岸分出,在橫埂橋分為兩支,一支西接倒逆河經黃池鎮通青弋江,並在三里橋入下青山河經當塗三汊河與姑溪河合流,另一支向東又匯入水陽江;在西陡門,丹陽湖水(運糧河)從水陽江右岸分出,下接當塗姑溪河逕入長江。

水陽江從雙橋以下水系相當紊動。水陽江地跨績溪、寧國、宣城、當塗、蕪湖5縣,全長254 公里,流域面積8934 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上游浙江省境內5平方公里,中下游江蘇省境內1273 平方公里,安徽省境內7656 平方公里,占該區域面積85.7%。

(名片:水陽江宣州區水陽鎮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陽江
  • 所屬水系:中國長江南岸支流
  • 流經地區:績溪、寧國、宣城、當塗、蕪湖
  • 發源地:中國安徽省績溪縣寧國縣南部山區
  • 主要支流:南漪湖水、華陽河、夏渡河
  • 河長:254公里
  • 流域面積:8934 平方公里
幹流概況,東津河西津河,水陽江本乾,下游分支,姑溪河,河道特徵,水文特徵,支流水網,寧國境內,宣城境內,蕪湖縣,當塗縣,水利概況,水庫水電,引水灌溉,防洪工程,航道船運,

幹流概況

東津河西津河

寧國東津河寧國東津河
東津河,俗稱東河,歷史上又有“東溪”、“杭水”之稱。東津河發源於寧國市東南部雲梯鄉千秋村的銅嶺關,自東南向西北流經雲梯、仙霞、三元、獅橋、中溪、石口、梅林、沙埠、平興等9個鄉(鎮),在平興鄉雞山村波瀝溪以北與中津河匯合後繼續北流,經河瀝溪、畈村、汪溪等3個鄉(鎮),在河瀝溪鎮潘村渡村高家場以北與西津河匯合始稱水陽江。
東津河主河道全長69公里,洪水期水深7.5米,枯水期水深0.4米,河面最寬處80米,最窄處35米,河道平均坡降為2.45‰,河道落差為410米,河床平均淤積深度1.5米。東津河沿途接納267條支流,其中10公里以上的支流11條。東津河流域面積為1013.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41.4%。該河歷史最高洪水位56.18米(清光緒七年(1881)五月)。建國後,1961年10月5日,最高洪水位54.19米。最大流量2850立方米/秒;最低河水位46.94米(1978年9月7日),最小流量為0立方米/秒(1978年9月5日至9日),年平均流量為27.41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8.55億立方米。河瀝溪河段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122公斤,每日最大輸沙量為591公斤,平均每日輸沙量為3.9公斤,年輸沙量11.3萬噸。
西津河西津河
西津河,俗稱西河,歷史上有“西溪”、“徽水”之稱。該河發源於績溪縣太子山西麓,在績溪縣境稱戈溪河,(戈溪河發源於績溪縣和陽鄉太子山西麓,長22公里,支流多,水網密集,水量豐富,比降18.9‰。流域內崇山峻岭,水系如張開之摺扇,廣布於縣境東北部。西南流轉西北流,經和陽塢、石門口、汪家店、戈溪、大河口等村,先後納澗溪、桐源河、中塢水、兵坑河等支流,至38號橋與南來之金沙河匯合,北流入寧國)河長22公里,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至38號橋與南來的金沙河(發源於績溪縣校頭鄉東坑山南麓,河長22公里,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匯合後向北流入寧國市境內,稱西津河。西津河經胡樂、甲路、東岸、橋頭鋪、濟川、青龍、羅溪、河瀝溪8個鄉(鎮)。
寧國市境內主河道長70公里,洪水期水深7米,枯水期水深0.6米,河床面最寬處108米,最窄處44.8米,河道平均坡降5.73‰,河道落差110米,河床平均淤積深度2米。西津河沿途接納97條支流,其中10公里以上支流11條。,西津河流域面積在寧國市內768.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1.4%,年平均流量31.84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0.04億立方米。河水平均含沙量0.138公斤/立方米,每日平均輸沙量1.54公斤,最大日輸沙量1520公斤,年輸沙量4.86萬噸。

水陽江本乾

寧國市水陽江體育場飛達河堤段寧國市水陽江體育場飛達河堤段
在寧國市,東津河、西津河在瀝溪街道(原河瀝溪鎮)潘村渡村匯合處始稱水陽江,向北流經西津街道(原羅溪鄉)、汪溪鎮港口鎮3個鄉(鎮),流21公里入宣州市境內。沿途接納38條支流,其中10公里以上支流5條。水陽江上游在寧國市境內,河床面最寬處112米,河道落差20米,洪水期水深11.3米,枯水期水深2.2米,流域面積275.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55.7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2.76億立方米,河床平均淤積深度1.4米。
宣城市水東鎮水陽江佟公壩宣城市水東鎮水陽江佟公壩
宣城市宣州區,由寧國入水東鎮,自南而北貫穿全境。在本縣境內流長90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24.6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70.12萬噸。汛期同雨季一致,5—9月為汛期,11月至次年2月為枯水期。常年水位值平均為海拔10.16米。解放後最高水位為海拔18.33米(出現在1984年9月2日),最低水位為海拔5.8米,流量為零(斷流。出現在1978年7月5日—17日、8月8日—9月11日)。汛期洪峰最大流量為7640立方米/秒(出現在1961年),正常泄洪能力為3500立方米/秒。

下游分支

至宣城管家渡,上青山河從左岸分出,在橫埂橋分為兩支,一支西接倒逆河經黃池鎮(黃池河)通青弋江,並在三里橋入下青山河當塗三汊河與姑溪河合流,另一支向東又匯入水陽江;在西陡門,丹陽湖水(運糧河)從水陽江右岸分出,下接當塗姑溪河逕入長江。
水陽江分支運糧河南京高淳區向陽江鎮段水陽江分支運糧河南京高淳區向陽江鎮段
運糧河,在丹陽湖畔,昔為漕運航道,故名。自南向北流,南接水陽江,經江蘇高淳縣境西北部,北到小花津接姑溪河,全長22.5公里。河床寬50米左右,最高水位大隴站12.41米(1983·7·14)。
水陽江岔流黃池河當塗縣烏溪鎮段水陽江岔流黃池河當塗縣烏溪鎮段
黃池河,自月亮圩,經烏溪、黃池,至三里埂(與青山河交匯處),為水陽江一段,為宣州市和蕪湖縣的界河,全長16.79公里,河床寬60~250米。最高水位黃池站12.79米、烏溪站12.60米(1983·7·14),有紀錄年份實測最低水位3.66米(1951·2·2)。
青山河,自三里埂,經查家灣、龍山橋至芮家渡注入姑溪河,全長33.19公里。該河南通蕪湖縣境內的清水河,與青弋江、水陽江溝通。最高洪水位,黃池三里埂站12.79米(1983·7·5),龍山橋站12.36米(1954·8·22);最低水位,龍山橋站有紀錄為2.96米(1953·1·12),洪峰流量568立方米/秒,枯流量12立方米/秒,水位受降水因素控制。
青山、清水、趙公、黃池河交匯口蜈蚣渡青山、清水、趙公、黃池河交匯口蜈蚣渡

姑溪河

姑溪河姑溪河
姑溪河,東起丹陽湖口小花津與運糧河相接,西至金柱關(臨江塔)注入長江,全長23.4公里,是水陽江下游入長江的主幹道。全河可分上下段,上段自小花津至芮家渡,河床寬117~434米,河深0.6~5.4米;下段自芮家渡至入江河口,河床寬100~300米;河深6~10米,最深處13.1米。姑溪河實測最高水位(太平口站)12.33米(1954·8·22),最低水位2.18米,實測有紀錄最大流量1900立方米/秒(1983·7·16),枯水期最小流量8.72立方米/秒,江水倒灌為—23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28.6億立方米,水位主要受降水及江水頂托、倒灌影響。
水陽江蕪湖市區臨江塔下匯入長江處水陽江蕪湖市區臨江塔下匯入長江處

河道特徵

水陽江在宣城孫家埠以上屬山區河流,沙礫石、卵石河床,比降大,達1~2‰,暴雨河水猛漲,久晴河道乾涸斷流,沙灘外露。
孫家埠以上兩岸多無河堤,1965年,從水東鎮以下設堤防。這一河段的河道變遷頻繁,民國26年(1937年)的故道在現河道的左側,中卅村、戴村、勞山、虎爪山和三里店等處仍遺留有故道的明顯痕跡,現劃為行洪區。張家橋處有一攔河古壩佟公壩,是唐初興建的水利工程,壩長318米,高2.4米。後因河道變遷,壩址處形成鮑村灘,將水陽江幹流一分為二,古壩位於左側支流,右側為水陽江幹流。
孫家埠至雙橋為水陽江中遊河道,屬丘陵地帶,主要支流有郎川河、無星河、桐汭河、夏渡河、阜陽河等。河道多急灣,因迎溜頂沖,外灘崩坍嚴重,多處河段出現淤高,每次洪水都會使河床形態發生變化,這一地帶是水陽江洪澇災害多發地帶,一旦出現洪水漫溢地面,將給下游的水網地帶造成慘重損失。1983年水陽江流域發生特大暴雨,從雙橋以下一片澤國,成災面積122.95萬畝,占總耕地的48.5%。宣城68個圩口潰破64個,洪峰期間有20萬多人被洪水圍困,財產損失達3億元之巨。
自宣城雙橋以下為水陽江下遊河段,地勢低下,支流河湖縱橫交錯,是安徽省水系最為紊亂複雜的河段。主要湖泊有南漪湖、固城湖(湖面主屬江蘇省)、丹陽湖和石臼湖,總蓄水量在13.4億立方米,是水陽江自然滯洪區。

水文特徵

水陽江在宣城孫家埠以上從1951~1978年的26年宣城站實測年最大徑流深為1494毫米(1954年),最小徑流深僅294毫米(1978年),變幅為5.1倍。1961年出現歷史最大流量7640立方米每秒,1984年9月1日出現歷史最高水位18.33米,1954年9月24日河道斷流,最低水位為1966年8月11日的9.69米。西津河胡樂司站實測,正常年份徑流的年內分配的變幅為6.9倍。說明越是上游徑流的變幅越大。
孫家埠至雙橋水陽江的流域各時段最大洪水總量所占各種年份的百分率,上游較之中下游要低。這也說明其中遊河段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覆蓋率低,使枯水流量減少。水陽江與青弋江一樣,除30天洪量大於枯水年總量外,其它時段,都小於其枯水年的年總量,這是全省其它地區河流年少見的。
每年經當塗縣姑溪河匯入長江的徑流總量在正常年份內為47.08億立方米,最豐水份為79.08人立方米,最枯水年份為21.66億立方米。

支流水網

寧國境內

西津河有兩條比較長的支流:俞村河和方塘河。
俞村河,發源於績溪縣校頭鄉的西坑,在旌德縣俞村鄉的溪家邊村與另一發源於旌德縣俞村鄉十都的支流匯合,由西向東流3公里進入寧國市胡樂鄉境,在胡樂鄉的金溪橋注入西津河,河道總長30公里。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其中績溪、旌德兩縣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占俞村河流域總面積81.3%。
方塘河,是西津河的重要支流。該河發源於旌德縣雲樂鄉呂家村大嶺腳,自西向東流13公里,進入寧國市上坦鄉,經上坦、方塘、東岸3個鄉後,在東岸鄉小河口處注入西津河。方塘河全長30公里,流域面積251平方公里,其中旌德縣境流域面積77.2平方公里。該河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石嶺河、葛村河、汪村河,這3條河的河道坡降比較大,它們與方塘河呈扇形分布。
中津河,俗稱中河,明、清時期稱為“洋汀源水”。該河發源於縣境中南部莊村鄉石門村進塢嶺。中津河由南向北流經莊村、霞西、竹峰、平興等4個鄉。主河道全長43公里,河床面最寬處58.4米,最窄處10.8米,河道落差80米,平均水深0.9米,洪水期水深5.2米,枯水期水深0.2米,歷史上河水最深5.2米(1961年10月5日),最小水深0米(1978年9月6日),河床平均淤積深度2.5米。中津河沿途接納32條支流,其中10公里以上支流3條,最長的支流為虹龍河,河長23公里,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其他兩條為西塢口河,河長10公里,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楊村河,河長14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
中津河流域面積311.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12.7%。年平均流量8.56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為2.7億立方米。

宣城境內

境內有其主要支流7條:
華陽河,源於本縣南部華陽山區,流經溪口、新田、黃渡、向陽四個鄉、全長42公里,於向陽鄉大洪村注入水陽江。
支流華陽河支流華陽河
朝陽河,源於本縣東南部雙峰山南麓,流經宗村、前進、汪村、交通等行政村,全長7.5公里,於水東鎮附近注入水陽江。
雙橋河,位於本縣東部,由雙橋鎮東南楊家嘴(水陽江流段)進口,經沈村鄉武村灣注入南漪湖,全長21.2公里。
宛溪河(又稱夏渡河),源於本縣南部周王鄉寶沖,流經周王、夏渡等鄉並環繞城東,全長14公里,於城北三岔河注入水陽江。
牛耳港,位於本縣東北部,系水陽江自然分洪進固城湖的河道之一。自衛東鄉小河口起,經狸橋鎮於太保圩入固城湖,全長11公里。
北山河,位於本縣北部,自新河莊(水陽江流段)進口,於馬山埠出口入南湖,全長7公里。
裘公河,位於本縣北部,由管家渡(水陽江流段)進口,流經金寶圩西北拐,於當塗縣烏溪村對岸出口,復入水陽江主流,全長22公里。
南漪湖(簡稱南湖)——位於本縣東北部。中心座標為東經118°56′,北緯31°05′,系天然淡水湖。東岸為郎溪縣境,余岸均為宣城縣境。全湖水域面積205平方公里,屬本縣轄境為135平方公里。東北受郎川河(源自廣德縣境)、以及境內水陽江支流諸水。由西南隅馬山埠出口,於新河莊匯入水陽江直達長江。常年水深2—4米,湖底高程5—6米,最高水位12.5米,最低水位9米,自古以來為本縣的一大利藪。
固城湖(又稱小南湖)——位於本縣北部,距縣城45平方公里。全湖水域面積81平方公里,其西南隅屬本縣轄境,面積15平方公里。余為江蘇省高淳縣轄。常年水位為7米左右。為本縣水陽江調蓄泄洪的湖泊之一。

蕪湖縣

裘公河,水陽江支流,花橋鄉東門渡至當塗烏溪,長21.7公里,河面平均寬57米,河水漫灘後平均寬208米,呈北西向展布。
竹塘河,三元鄉立新圩至花橋鄉東門渡入裘公河,長14公里。
楊青河,三里埂至清水鎮,是水陽江和青弋江串通河,全長11.3公里。
青山河,水陽江下游支流,蕪當兩縣界河,三里埂至大閘鄉小聯辛,長16.3公里。河面平均寬81米。

當塗縣

石臼湖,位於境內東南隅,與江蘇省高淳、溧水二縣交界處,以湖心中流河的中心線為界,西部屬當塗縣,東部屬江蘇省。湖形酷似石臼,故稱之。它與丹陽、固城二湖,通稱三湖。本世紀50年代,當水位7米時,湖面250平方公里,容積3.8億立方米;9米時,湖面260平方公里,容積9億立方米;12米時,湖面263平方公里,容積17億立方米。因沿湖三縣不斷的圍湖造田,已共圍墾61.2平方公里,現有湖面約200.71平方公里,當水位12米時,儲水量13億立方米,比50年代減少4億立方米。石臼湖系古丹陽湖解體演變而成。今入湖沉積泥砂,主要來自汛期,占全年淤積量的55~84%,豐水年淤積量420萬噸(1954),平水年118萬噸(1960)。有紀錄以來,最高水位為12.41米(1954·8·22、1983·7·14),最低水位5.08米(1979)。湖面發生四級風,即形成0.5米高浪,汛期最大風力可達9級,威脅湖堤的安全。
丹陽湖,簡稱丹湖,因秦置丹陽縣而得名。先秦時為藪澤,古中江由澤所經,即溝通吳楚的“中江出(蕪湖縣)西南,東至陽羨(今江蘇宜興縣南)入海”(《漢書·地理志》)。迨兩漢時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漸定型,最大湖面積3000平方公里,形成皖南山洪的匯集之區,長江西水東流入震澤的通道。今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當塗、宣城、蕪湖、溧水、高淳等縣沿湖圩區,原均屬古丹陽湖地。因屢經圍墾,使古丹陽湖成為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解放初,丹陽湖湖區面積184平方公里。1966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部隊某部報安徽省批准,圍墾丹陽湖20平方公里,稱為丹陽湖軍墾農場。圍墾後的丹陽湖,只剩下運糧河等水面,丹陽湖已不存在。

水利概況

水庫水電

港口灣水庫,位於西津河上,是治理長江一級支流水陽江流域洪澇災害的骨幹控制工程,以防洪為主,並結合發電、灌溉、城市供水、水產養殖和旅遊開發等綜合利用。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20平方公里,總庫容9.41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6萬千瓦,庫區移民1.83萬人;工程概算靜態投資8.68億元,動態投資11.034億元。1998年10月6日,舉行了開工儀式。1999年10月18日提前一年截流。2001年3月1日水庫下閘蓄水;6月30日首台機組併網發電;10月底主體樞紐工程施工任務全面完成。2002年10月17日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港口灣水庫港口灣水庫
潘家莊水庫,位於羅溪鄉雙溪村潘家莊。大壩主體工程於1958年10月動工,1960年停建時僅完成壩高5.4米,蓄水4.5萬立方米。1965年續建,至1973年大壩主體工程竣工。水庫集水面積1.81平方公里,實際壩高17.5米,壩頂寬6.5米,總蓄水量16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00畝。受益範圍有雙溪、鳳形、羅溪3個村25個村民小組。從開工到1973年共完成土方3.16萬立方米,石方1540立方米,混凝土42.6立方米,實做工日38990個。由於大壩壩身漏水,1974年又對大壩的迎水面坡增築粘土牆。1975年動工修建水庫配套灌溉工程:乾渠一條長1.45公里,支渠2條長11公里,倒虹吸工程一座,隧洞一處長625米。共投工42610個,完成土石方22755立方米,混凝土87立方米。到1985年,國家累計投資6.18萬元。

引水灌溉

劉村壩,位於河瀝溪鎮獨山村劉村村民小組所處的西津河上,是全縣唯一的中型自流引水灌溉工程。工程始建於清光緒初年,時壩身結構為樁石壩。光緒中後期,灌田0.3萬餘畝。民國25年(1936年)灌田面積擴大到0.6萬餘畝。建國後,為擴大工程效益,195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樁石壩改建為漿砌石壩,1960年,大壩主體工程完成。1966年,除對大壩水毀部分進行修復外,又將大壩延長63米,還對大壩左右岸及其它部分進行修建和加固。大壩總長238米,壩高2.5米。有效灌溉面積1.12萬畝。
劉村壩灌區配套工程於1965年9月開始動工。灌區內面積19.42平方公里,分南北兩條幹渠。南乾渠由大壩右端雙孔進水閘開始,經下包村、梅村、袁家塔、雙龍村、荷花園穿過寧國至港口公路後,經小圩、龍塘橋、柏枝廟、竹林村到潘村渡,全長7公里余,有支渠18條,全長15.97公里。主要灌溉河瀝溪鎮的獨山、雙龍、津南、津北、嵩合、潘村渡等村的農田0.77萬餘畝。為增加南乾渠灌區的水源和解決部分高塝田的灌溉用水,還在灌區內興建了曹家沖和獨山2座小(二)型水庫。北乾渠於1966年10月動工興建,1967年6月完工通水。乾渠經大村、黃山村、鳳形山穿過寧國至港口公路後至壩溝頭,全長12.27公里,有支渠10條,長10.3公里。主要灌溉青龍鄉的大村、羅溪鄉的鳳形、羅溪3個村27個村民小組的0.35萬畝農田。在灌區配套建設的同時,還續建了小(一)型規模的潘家莊水庫。

防洪工程

宣州區境內,宣城縣地處皖南山區與長江沖積平原結合地帶。南部山丘綿亘,北部圩堤連環。圩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近三分之一。自三國東吳初期,境北金錢湖被築堤圈圩(今金寶圩)以後,歷代相繼因地就勢圈圩修垾,墾造農田,尤以明代為盛。至明萬曆五年(1577),全縣計有大小圩埠168個。及至清光緒十四年(1888),共有圩口200個。由於境內江河縱橫,雨量充沛,屢屢破圩毀田;然圩民戮力同心修復水毀,強化堤防,故諸圩雖小,卻能長存不廢。今存之圩垾大多興築於明清兩代。解放以後,逐年對圩堤加高培厚,險段拋石固基,加強護坡;並根據地勢水系聯圩並圩;同時新建改造大量涵閘陡門和機電排灌站,各圩口的防洪排澇能力得到空前加強。1987年,全縣有萬畝以上的圩8個,萬畝以下千畝以上的圩20個,千畝以下百畝以上的圩39個;圩堤總長495.82公里,保護農田391290畝。萬畝以上的大圩有:
金寶圩,位於水陽江下游,距城約40公里;東臨水陽江幹流,南部和西部是水陽江支流裘公河,北和東北部與蕪湖縣、當塗縣及江蘇省高淳縣隔水相望。金寶圩原為金錢湖,三國時地屬東吳,圩即成於此間。據傳,時東吳大將丁奉鎮守宣城,察金錢湖宜耕利屯,乃親督軍民,費時4年,遂圍湖成圩,墾荒為田。時圩堤底寬五丈、高二丈、頂寬丈余。其後千餘年,雖多有整修擴築,範圍變遷,名稱易更,但舊志稀載,闕考甚多,而舊志所見金錢圩、金銀圩、化成圩、惠民圩諸稱,據考:金銀圩乃化成、惠民之統稱,其二圩相連,長八十里;至明中葉始易名金寶圩。1987年底,全圩有1個鎮(水陽鎮)、3個鄉(裘公、楊泗、雁翅)。
防洪治澇,圩成千載,圩民身命相系,年年歲歲,修圩不止,主要是對圩堤加高培厚和整治涵閘陡門。民國28年(1939)秋至次年春,圩民對東門渡經水陽至烏溪堤段進行加高培厚,整修後圩埂高程達11.5米。1987年,圩堤防洪能力超1983年洪水位1.0米,排澇標準遇3天連續降雨231毫米(即7年1遇)不澇,10萬餘畝農田基本旱澇保收。
養賢聯圩,位於城北15公里處;東臨水陽江幹流,西靠傍山小夾河,南接低山小丘,北連呈山南麓。,,圩口沿革,養賢圩原為白湖,曾名童圩。據傳系三國東吳時所築,時有耕地13000畝,作為吳國太養老田,故名養賢圩。南宋初,大批官宦顯貴南遷,養賢圩得以進一步擴展,成為達官名士的封地,又稱養仕圩。其後數百年,多有圩垾並進,面積擴大。1983年冬併入合興圩,改名養賢聯圩。1987年,全圩總面積30.48平方公里(約45700畝),其中耕地面積17.5平方公里(約26250畝),村莊、道路和水面面積12.94平方公里;圩堤總長34500米,其中外河12000米、內河22500米。
朱橋聯圩,位於城北15公里處,東臨南漪湖,西傍水陽江幹流,南與五星聯圩隔水相望,北靠北山河。1985年,全圩總面積47.6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5平方公里、村莊道路14.27平方公里。
五星圩,位於城北5公里處。東、北部緊靠水陽江支流雙橋河,西臨水陽江幹流,南與雙橋慶豐圩毗連。1987年,全圩總面積3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76平方公里(約合21533畝),村莊道路8.9平方公里;堤總長29500米(其中外河堤長25000米、內河堤長4500米),1987年,全圩防洪能力超1983年洪水位1米,排澇標準遇3天連續雨量231毫米不澇,圩內耕地基本旱澇保收。
雙橋聯圩,位於城東5公里處。東臨佟公壩灌區下游泄洪區,西部和北部靠水陽江支流雙橋河,南跨蕪杭公路與張家橋毗連。1987年,全圩有3個鄉(雙橋、丁店、建國)、1個鎮(孫埠)及縣農場、地區修造廠,共有20995戶(其中農業戶17245戶),總人口46457人(其中勞動力18542個);總面積12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400畝;圩堤總長37000米,其中外河堤長31200米,內河堤長5800米;堤頂高程平均為18.7米,堤頂寬度為3—5米;內坡1∶2—1∶2.5,外坡1∶1.5—1∶2。1987年,全圩防洪標準達1984年洪水位,排澇能力遇3天連續雨量172毫米(5年1遇)能及時排出不澇。
衛東聯圩,位於境北邊緣,跨皖、蘇兩省。東臨固城湖,西傍水陽江,南依大山北麓,北接江蘇省高淳縣。1975年由保豐圩、太保圩、新保圩以及10餘個小圩聯並而成。1987年,全圩有3個鄉(衛東鄉、狸橋鎮及江蘇省高淳縣的保勝鄉),轄11個行政村1987年,全圩防洪標準為——水陽江水位達12.6米時不破,排澇標準遇3天連續雨量231毫米(7年1遇)時能及時排出不澇。
夏渡聯圩,位於城東郊。東北臨靠水陽江,西傍宛溪河,西南是夏渡河,東接夏渡丘陵。聯圩形成於1975—1978年。其地原為水陽江沖積之灘田(地),易遭旱澇災害,民受其患,雖曾築起一些防洪堤或小圩堤,終不御洪。1987年,全圩1個鄉(夏渡鄉)堤總長30000米(其中外河堤長17000米、內河堤長13000米),堤頂高程17.5—26.5米,堤頂寬3—4米,內坡1∶2、外坡1∶1.5;圩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1985年,全圩防洪標準達1984年洪水位,排澇標準遇3天連續雨量172毫米(5年1遇)能及時排出不澇。
狸橋聯圩,位於境東北邊緣,與江蘇省高淳縣接壤。東連蔣山,西接慈谿,南靠狸橋鎮,北臨固城湖。,,圩口沿革,1976年,四合圩、蔣山圩、狸橋圩聯並成狸橋聯圩。1987年,全圩1個鎮(狸橋鎮)。堤總長16000米(其中外河堤長7700米、內河堤長8300米,堤頂高程平均為13.5米,堤頂寬平均為5米,內坡1∶1.5——1∶2、外坡1∶1——1∶1.5;圩內地勢南高北低。1987年,全圩防洪標準遇1983年水位時不破,排澇能力遇3天連續雨量231毫米能及時排出不澇。

航道船運

水陽江自古以來就是皖南的重要水運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相傳,早在春秋時(公元前506年)伍子胥開闢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溪,勾通太湖與水陽江的水路,史稱“中江”。據《漢書·地理志》載:“《禹貢》時之中江,本不與太湖通,吳始通之。”《清一統志》也載:“中江水本自蕪湖東,經高淳、溧水、至宜興入海。”隋唐時,因水陽江“川澤沃衍、浙、粵、閩、贛商賈多從徽州、宣城入境,沿水陽江直流而下,北入中原,東下蘇揚。據《宣城縣誌》載:唐大中三年(公元894年)宣城就有了漕運。唐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南京刺史襲宣城,以舟師逆,宣城遂破。明初,水陽江上備城池,設驛站,配站船四艘,水夫200人,後漕船擴至四十五艘。宣城馬山埠、漁潭設有河泊所,專管水運、魚業。清同治八年(公元1857年)練水師,建水師提督於當塗,內河沿水陽江而上扼宣城。抗戰期間,我抗日將士在水陽江畔的新河莊附近曾給敵以重創。
寧國境內
東津、中津、西津三溪匯於水陽江,連通長江。60年代以前,境內有航道128公里,是縣內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70年代後期,由於河床淤積,各河道逐漸停航。
水陽江,源於縣東南天目山北麓,由杭水(東津河)與徽水(西津河)匯於河瀝溪,向北流經汪溪、長潭、港口至丁村出縣境,再經孫家埠、宣城,過蕪湖出當塗注入長江。境內長21公里,最大河面寬112米,洪水期水深11.3米,枯水期2.2米,為五級河道。每年船舶可正常通航8個月,能行駛10噸左右木帆船。河瀝溪上可到胡樂、東岸、寧墩、石口等地,下可達孫家埠、宣城、蕪湖,是寧國市物資水運的主要渠道。
東津河,流經雲梯、仙霞、三元、獅橋、中溪、石口、梅林、沙埠、平興至河瀝溪,共44公里,洪水期可通行竹筏,其中石口鎮亞溪口至河瀝溪27公里,為三級河道,可通行5噸以下船隻。其支流寧墩河有21公里可通行竹筏。
西津河,流經胡樂、甲路、東岸、濟川、青龍至西津與東津河匯合往北注入水陽江。產坑至高家場70公里,可通行竹筏,其中胡樂至王家場60公里,為六級河道,可通行5噸以下船隻,其支流金溪河、永村河有30公里,可通行竹筏。
中津河,自莊村鄉吳村塔至中河口長35公里,可通行竹筏。竹峰至中河口15公里,為六級河道,可通5噸以下木船。其支流有5公里可通行竹筏。
東津河有五河渡、濱口渡、平興渡、女兒山渡(舊稱谷樹山渡),沙埠渡、梅林渡、汪村渡、對山渡、彭家灣渡9處。
西津河有半山渡(舊稱長生渡)、劉村壩渡(舊稱悠然渡)、大村渡、許村渡(舊稱中塔渡)、錦林渡(舊稱坑口渡)、黃元村渡、陽光渡7處。
水陽江有羅田渡、西村渡(舊稱西淥渡)、眾村渡(舊稱眾潯渡)、港口渡4處。
宣城境內
水陽江航道,水陽江位於長江下游南岸,系長江一條支流,全長217公里,由南而北流經境內90公里,素為本縣主要水運幹線。縣城以南航道71公里,由句溪逆流而上,至寧國河瀝溪鎮,水位不穩定,每年六、七月份可通航10至15噸木帆船。1971年安徽省交通廳投資26萬元,在水東包村灘建造一座20噸級船閘—佟公壩船閘,閘長25米,閘室寬7.2米,閘口門寬5.2米,閘檻水深1米。由於佟公壩為低壩溢流引水灌溉工程,水量調蓄能力甚微,其水源豐枯變化,受上游流域天然降水制約,壩閘截流開渠引水灌溉後,上游水被引入灌區,壩下無水源,河床又逐年增高,枯水季節即斷航。
水陽江宣州區水陽鎮段航運情況水陽江宣州區水陽鎮段航運情況
縣城北門三岔河至蕪湖縣清水河,航道82公里,解放以前,因長期受山洪下泄,江潮頂托,河床逐年增高,加之長期失修失養,淺灘增高並伸長,航道技術狀況逐年下降,通航里程縮短31%,通航期減少3至5個月,通航噸位減載40%。解放以後,水陽江航道多次測量和疏浚,洪水期河面寬60米,深5米,可停泊80—100噸級船舶;枯水季節,港區內水深可保持1米左右。宣城至清水河82公里航道,旺水期,河寬100—250米,水深4—10米,可通航200噸級駁船;正常水期,河寬80—180米,水深3—7米,可通航100—200噸級駁船;枯水期,河寬15—50米,水深0.2米—1.0米,可通航3—20噸級船舶。
南漪湖航道,南漪湖位於宣城東北、郎溪縣之南,地跨宣城、郎溪兩縣,周圍有7道河流匯入於湖,屬水陽江流域水系。每年5月至10月,東湖口水深2.2米,湖心水深4—5米;西湖口水深1.8米。11月至次年4月份,湖水較淺。為境內季節性航道,通航里程33公里。主要航線為西湖口馬山埠通往水陽江。旺水季節可通航100噸級船舶,正常水位可通航50噸級船舶。枯水季節只可通航5噸左右小船。1984年航道疏竣後,每年5—10月,日進出南漪湖的船舶多達300多艘。
宣城中心港,宣城港為天然港,是水陽江主要港口,港區位於城北三岔河(宛溪河與水陽江匯流處)至東門濟川橋止,全長3.6公里。解放前,為本縣物資流通進出口的主要港口,客貨運輪船均可進入港區。1949年,港口年貨運吞吐量為7.6萬餘噸,年客運量約2萬人次。港區疏浚後,在中水期,河面寬50米,水深3—4米,旺水期水深可達4—5米,枯水期水深1米左右。
油榨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14公里(水面距離,下同),水陽江東岸,地名油榨溝,為天然港口。1965年1月,設為基層港務站(1980年改為代辦站),隸屬宣城中心港務站。1975年,由蕪湖地區航運管理處和蕪湖港埠公司投資1.85萬元,建造站房、候船室、石階碼頭,建築面積245平方米。1984—1985年疏浚航道後,港口河面寬200米,常年水深5米,可停靠小輪及50噸級船舶。
仁村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19公里水陽江西岸,地名仁村灣,為天然港口。1965年1月,設基層港務代辦站,隸屬宣城中心港務站。1975年5月,由蕪湖港埠公司投資9800元,建造石階碼頭和候船室,建築面積為135平方米。1984年—1985年疏浚航道後,港口河面寬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可停靠小輪及50噸以上重載船隻。
新河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24公里水陽江西岸,地名新河莊,扼南漪湖出水陽江口的天然港口,地勢險要,歷為軍事要津,明朝曾設“新莊”關和駐兵守衛。1965年1月,設基層港務站,隸屬宣城中心港務站。1977年12月,由蕪湖港埠公司投資2萬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階碼頭,建築面積為235平方米。1981年12月,宣城地區航運管理處投資8500元,建造85平方米航運管理站房。1984—1985年疏浚航道後,港口河面寬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水流平穩,有2處石階碼頭可停靠小輪及50噸以上重載船隻。
水陽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40公里水陽江西岸,地名水陽鎮,為天然港口。東岸古為龍興鎮今為衛東鄉政府所在地,與江蘇接壤。水陽港(鎮)歷為重鎮及軍事要津,清朝曾設有巡檢司巡哨江面。水陽港緊依金寶圩,為金寶圩內的“三鄉一鎮”(裘公鄉、楊泗鄉、雁翅鄉、水陽鎮)工農產品、生活物資等水上進出口的主要港口,亦是宣城中心港下屬的最大港口。1965年1月,設基層港務站。同年,由蕪湖港埠公司投資2.2萬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階碼頭,建築面積為265平方米。1984年11月,宣城地區航運管理處投資2萬元,新建85平方米航運管理站房(樓)。1984—1985年疏浚航道後,港口河面寬150米,常年水深8米。水流平穩,有3處石階碼頭可停靠小輪及50噸重載船隻。港口人口密居,經濟較繁榮。東西兩岸有3處渡運,日均人流量約3000人次。
雁翅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49公里水陽江西岸,地名雁翅,為天然港口。東岸與江蘇接壤,扼水陽江通往江蘇的河流出口處,為水陽江流經本縣出口的最後港口。1965年1月,設基層港務代辦站,隸屬宣城中心港務站。1975年5月,由蕪湖港埠公司投資1.25萬元,建造候船室、石階碼頭。建築面積為160平方米。1984—1985年疏浚航道後,港口河面寬120米,常年水深6米,可停靠小輪及50噸重載船隻。兩岸渡運較忙,日均人流量達600人次。
黃家墩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32公里,即汪聯河北岸的南魚鄉政府所在地,靠近南漪湖出水陽江的汪聯河天然港口馬山埠(港)。1974年曾在南漪湖出水陽江的西湖口大金山設港口。1985年12月,於黃家墩設航監站,由宣城地區航管處投資3.25萬元,建造125平方米航運管理站房(樓),同時撤去大金山監港。1984—1985年汪聯河疏浚後,馬山埠港口水面寬120米,常年水深2米,有石階碼頭2處,正常水期可停靠小輪及50噸以上重載船隻。
水東、孫埠、雙橋、西河、灣沚港,水東、孫埠、雙橋3港為水陽江港口,1958年水陽江佟公壩截流開渠引水灌溉後,壩下無水,1959年8月3處航運管理站撤銷,港口隨之廢棄。西河,灣沚2港為青弋江港口,中水期通航3—200噸級駁船,1971年隨縣域變更,2港分別劃歸南陵縣、蕪湖縣管轄。
當塗境內
姑溪河、青山河、水陽江及運糧河等。姑溪河東起小花津承運糧河、石臼湖之水,向西流經白紵山、當塗城關至金柱關入江,全長26公里。河寬60~350米,平均水深2.8~6米。盛水期可通航200~500噸級輪駁船,30噸級以下船舶常年通航。青山河南自黃池三里埂與水陽江相連,北至縣城東南1.5公里處與姑溪河匯流,全長35公里。河寬70~300米,航道水深均在3.5米左右,盛水期可通航300~400噸級輪駁船。水陽江發源於寧國市南,流經宣城、當塗、蕪湖3縣,至蕪湖縣清水鎮匯入青弋江。水陽江在當塗境內又稱黃池河。東起運糧河,西至黃池三里埂,長18公里,河寬60~250米,可季節性通航。運糧河上連水陽江、石臼湖,下至小花津匯入姑溪河,10噸級以下船舶可常年通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