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東鎮位於
宣城市
宣州區東南30km,北緯30°47′,東經118°57′,水陽江東岸,
宣州區、
郎溪縣、
廣德縣、
寧國市交界處。西與宣州區黃渡鄉隔江相望,北與宣州區
孫埠鎮相接,鎮域內多山和丘陵,地形複雜,高低落差大。東部、北部為低山區,高程在300~600(
黃海高程)之間,中部和南部為丘陵區,高程在200以上,西部水陽江沿岸地段地勢低平,高程在30~50左右。
地理環境
自然氣候
水東鎮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屬季風氣候顯著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充足,日照長,溫差大,無霜期長。
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境內年平均氣溫15.9℃,最高氣溫40.5℃,最低氣溫-15℃。隨地形差異,境內溫度由北向南遞減變化,同時段差值在0.5℃左右。相對濕度在70~90%之間。全年日照數為2074小時。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區域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367.6毫米,降雨量的年際變化較大。降雨量年內分配很不均勻,一般集中在5—8月份,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0%,每年6—7月為梅雨季節。
水文地質
鎮城內有水陽江、
朝陽河、
武山河、兵山河等主要河流。其中水陽江沿鎮域西部邊緣而過(水陽江河道中心線即為鎮域界線)。
朝陽河、武山河、兵山河均屬
季節性河流,暴雨後流量大,汛期沿河部分地帶為淹沒區,最終自東向西匯入
水陽江。
鎮域內地質以沉積岩為主,有少量火山岩、變質岩;各系地層較齊全,屬地震六度烈度區,對城鎮建設影響不大,但在山區村鎮建設需避開滑坡崩塌地段,以免造成危害。
歷史沿革
水東鎮歷史悠久,據記載至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
唐初境內茶花嶺(舊名長番嶺)已形成繁華街市,後因戰爭頻繁,漸成廢墟。地處水陽江東岸的孟家灘、沈家村、關家村,因水運便利,商貿活動日趨活躍,三村逐漸連成一體,形成集鎮,水陽江從鎮西流過,因地處東岸,且與水西村(今黃渡鄉西戴村)隔河相望,故名“水東”。明、清時期,水東得水陽江航道及附近數條陸路通道之便利,成為皖東南重要的水運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各種土特產匯集水東,以水路運往南京、上海等地,市場繁榮,商品雲集,水東老街形成,曾有“小南京”之稱。宗教因之興盛,廟宇庵堂甚多,香火旺盛。
清同治年間,
法國、
西班牙等國傳教士相繼來此傳教,並建立了規模較大的天主教堂。
解放後,水東鎮成立農委會,設勝利、民主、自由3個村;1952年7月劃鄉建鎮後原勝利、民主、自由3個村合併為勝利街、自由街。1958年9月成立壓英人民公社(後更名為水東人民公社)。1961年建區劃社,原水東人民公社劃為武山、
楊林、水東3個人民公社。1965年將水東人民公社所轄的水東鎮大隊劃出,為縣轄水東鎮。1969年撤區時,武山人民公社、水東鎮又並於水東人民公社。1983年,水東人民公社改稱水東鄉人民政府。
1984年9月,經地、縣兩次批准撤鄉留鎮為建制鎮至今。
行政區劃
2016年,水東鎮總面積112.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731.34公頃(15.4%),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091.34公頃(9.7%),交通運輸用地124.75公頃(1.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05.15公頃(3.6%),草地43.71公頃(0.4%),其他用地110.74公頃(1.0%)。全鎮轄南陽、東勝、前進、碧山、祁梅、稽亭、七嶺7個村和龍泉、交通、棗鄉3個社區,共有67 個自然村、133個村(居)民小組。
全鎮年末戶籍人口數30886人(男16142人、女1474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34人)、10329戶,常住人口32671人;以漢族為主,有苗、黎、蒙古、土家等 13個少數民族,共90人。
資源
礦產資源
鎮域內蘊藏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水東-港口煤田帶為宣城地區十一個煤田帶之一,地下儲藏有煙煤約900萬噸,石灰石儲量達4億噸。
其他礦產資源初步探明有陶瓷粘土1000萬噸、珍珠岩483噸、沸石458萬噸、玻璃用石英岩200萬噸、高嶺土500萬噸、原煤1900萬噸、膨潤土420萬噸(遠景儲量5000萬噸)。
另外,鎮域內還儲藏有鐵礦,但品位較低。
水資源
除水陽江外,鎮域內沒有大型河流,但由於鎮域內多山地、丘陵,林地占絕大多數,水土保持較好,因此,地表水資源情況良好,鎮域內建有多處中小型水庫、塘壩。
鎮域地下水蘊藏量不大,埋藏較深,較難利用。但在水陽江沿線地帶,由於水陽江補水作用,淺層地下水較為豐富。境內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093.1萬立方米。
社會經濟
宣城市是
安徽省國民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在省內均位居前列。而水東鎮靠近物產豐富的皖南山區和地區中心城市宣州區,交通便利,歷史上即為著名商業中心。
該鎮是宣州區乃至宣城市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城鎮之一。根據宣城地區
城鎮體系規劃資料,在宣城市62個城鎮中,其城鎮規模和綜合實力位居各建制鎮前列。
歷史上,除傳統農業以外,商貿是水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鎮是周邊鄉鎮土特產品(柴、木、竹、紙、炭)的集散地,在此通過水陸路運往
蕪湖、南京、上海等地。
改革開放以來,該鎮在經濟建設、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較大成就,逐步成為集工、農、商、貿、旅為一體的經濟重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0566 |
男 | 16019 |
女 | 14547 |
家庭戶戶數 | 921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0293 |
家庭戶男 | 15787 |
家庭戶女 | 14506 |
0-14歲(總) | 6590 |
0-14歲男 | 3423 |
0-14歲女 | 3167 |
15-64歲(總) | 21382 |
15-64歲男 | 11363 |
15-64歲女 | 10019 |
65歲及以上(總) | 2594 |
65歲及以上男 | 1233 |
65歲及以上女 | 136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9412 |